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与其侵入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殷桂芹 陈友良 +4 位作者 张宝玲 顾孟娟 王勤 姚建 尹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6-1148,共23页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五马箐组的沉积时代介于1.19~1.01Ga,其地层归属为会理群而非康定群,位于五马箐组之下的“冷竹关组”并非变沉积地层而是一套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五马箐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56Ga、~2.50Ga两个主要峰值以及~1.43Ga、~1.68Ga、~1.87Ga、~2.32Ga、~2.68Ga五个次要峰值,推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撮科杂岩、隐伏的或还暂未发现的太古代基底岩石、同时期岩浆岩和早期变沉积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1.7Ga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体制由陆壳汇聚向裂谷活动转变,且在~1.56Ga处于裂谷岩浆活动的峰期。花岗岩体正的ε_(Hf)(t)值反映出扬子板块西缘在~1.0Ga有一次新生陆壳生长事件,可能是格林威尔造山后的伸展塌陷构造背景下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锆石U-Pb-Lu-Hf同位素 沉积时代 构造意义
下载PDF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范伟 陈友良 +3 位作者 殷桂芹 朱桃秀 詹国鑫 郭俏萍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32,共13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分布于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沉积时代属中元古代晚期,但对其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时的构造环境仍缺少深入的探讨。本次研究对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分布于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沉积时代属中元古代晚期,但对其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时的构造环境仍缺少深入的探讨。本次研究对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在主量元素上显示富硅(w(SiO_(2))均值为73.28%)、富铝(w(Al_(2)O_(3))均值为13.23%)、贫钙(w(CaO)均值为0.50%)、贫镁(w(MgO)均值为0.85%)的特点,其原岩应为一套以杂砂岩、黏土岩等为主的泥砂质沉积岩。变沉积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均值为71.6,成分变异指数(ICV)均值为0.93,指示变沉积岩物源区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属近源沉积的产物。变沉积岩的Al_(2)O_(3)/TiO_(2)比值(均值为27.8)、Al_(2)O_(3)/(Al_(2)O_(3)+Fe_(2)O_(3))比值(均值为0.80)以及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ΣLREE/ΣHREE均值为8.17)和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均值为0.52)等,反映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物源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并有一定程度的循环再沉积,沉积时的构造环境属被动大陆边缘,为探讨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晚期的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变沉积岩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原文传递
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康定群五马箐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及其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
3
作者 陈友良 顾孟娟 +3 位作者 欧何琼 付于真 王凤岗 张宝玲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6-28,共13页
康定群五马箐组是四川米易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赋矿地层。文章对五马箐组中的蚀变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地球化学、变质温压条件估算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变质作用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米易海塔地区的变质岩经历... 康定群五马箐组是四川米易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赋矿地层。文章对五马箐组中的蚀变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地球化学、变质温压条件估算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变质作用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米易海塔地区的变质岩经历了1个变质作用阶段和2个后期流体蚀变阶段。峰期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523~608℃和0.18~0.40 GPa,后两期流体蚀变阶段的温度为264~334℃。海塔地区的早期铀矿化时代与区内的变质-混合岩化时代较为相近,峰期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和后期流体蚀变阶段的温度条件与混合岩型铀矿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两个大的成矿阶段基本一致,反映海塔地区的混合岩型铀矿经历了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成矿和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作用成矿两个大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马箐组 变质作用 温压条件 成矿意义 海塔地区
下载PDF
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质作用P-T条件研究
4
作者 范伟 陈友良 +4 位作者 欧何琼 顾孟娟 付于真 张宝玲 詹国鑫 《四川冶金》 CAS 2023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陆块上分布有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套变质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笔者等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中的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变质...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陆块上分布有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套变质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笔者等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中的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变质P-T条件计算,结果表明: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峰期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榍石,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599℃,P=0.22 Gpa,其变质相为角闪岩相。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经历了中温低压型变质作用,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地幔柱活动时期的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五马箐组 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P-T条件 海塔地区
下载PDF
五马箐组变质杂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姚建 周君 张成江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第2期179-181,186,共4页
米易海塔地区五马箐组地层,前人争议较多。争论焦点主要围绕其时代归属及成因问题。通过野外实际工作,发现五马箐组片岩、片麻岩内有大量长英质脉体。据其空间展布、岩石学及稀土元素特征,判定具混合岩特征。因此认为五马箐组地层岩石... 米易海塔地区五马箐组地层,前人争议较多。争论焦点主要围绕其时代归属及成因问题。通过野外实际工作,发现五马箐组片岩、片麻岩内有大量长英质脉体。据其空间展布、岩石学及稀土元素特征,判定具混合岩特征。因此认为五马箐组地层岩石组合与河口群地层存在一些可比性,时代早于会理群,晚于康定群,属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马箐组 岩石学 混合岩 海塔
下载PDF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詹国鑫 陈友良 +3 位作者 殷桂芹 张宝玲 顾孟娟 范伟 《四川冶金》 CAS 2022年第5期22-25,共4页
本文以四川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实测以及室内岩矿鉴定,对五马箐组的岩石组合与岩相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为一套海相沉积的陆缘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组合... 本文以四川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实测以及室内岩矿鉴定,对五马箐组的岩石组合与岩相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为一套海相沉积的陆缘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组合为一套以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状石英岩夹变质泥岩、变质粉砂岩等组成的变沉积岩系,其地层层序相当于会理群下部的力马河组。野外观察和镜下岩矿鉴定结果均表明五马箐组变沉积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指示其为近源沉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岩石组合 岩相学特征
下载PDF
四川冕宁冶勒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微古植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玉禄 邓强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的冶勒变质杂岩体中分布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首次发现微古植物化石,计有11个属36个种,时代确定为中新元古代蓟县系—青白口系,为岩系的划分及归属提供了依据,证实有褶皱基底的存在。
关键词 火山沉积岩系 微古植物 变质杂岩 新元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