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多样性特征及其对贫困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丁建军 宁燕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7-1035,共9页
应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定量分析方法,测度并探讨了2000~2012年间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多样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的多样性程度不高且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不同县市区间农民收入多样性... 应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定量分析方法,测度并探讨了2000~2012年间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多样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的多样性程度不高且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不同县市区间农民收入多样性程度差距不断缩小;多样性程度相似县市区在少数年份呈现出空间集聚而在大多数年份为随机分布;片区内娄邵片区、张家界片区农民收入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怀化片区最低,湘西州片区则提升幅度最大,整体上高多样化县市区向娄邵片区和湘西州片区集中;局部空间格局中高-高(HH)、低-高(LH)类型有较大的空间迁移,而高-低(HL)、低-低(LL)类型在空间上分布相对稳定且大多数年份驻留在怀化片区,湘西州片区内县市区跨空间格局类型变迁最为剧烈;农民收入多样性对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山片区 农民收入 多样性 贫困
下载PDF
旅游扶贫效率与资源优势度的空间耦合关系——以武陵山湖南片区32个贫困县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凯 朱芳书 +1 位作者 甘畅 王梦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6-73,共8页
基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湖南片区32个贫困县的数据,采用DEA模型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评价模型估算各县域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并借助ArcGIS对测度结果进行等级划分与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湖南片区32个贫困县旅游... 基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湖南片区32个贫困县的数据,采用DEA模型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评价模型估算各县域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并借助ArcGIS对测度结果进行等级划分与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湖南片区32个贫困县旅游扶贫效率均值为0.5,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并且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较低,均值为13.62%,数值大小受旅游资源总丰度与配合指数的双重约束;在两者的耦合关系中,低旅游扶贫效率—低旅游资源优势度地区的数量高达21个,反映出现阶段该区域旅游扶贫效果主要受资源禀赋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效率 旅游资源优势度 空间耦合关系 武陵山湖南片区
下载PDF
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增长及演变特征的县际差异 被引量:12
3
作者 丁建军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7-143,共7页
以湖南武陵山片区37县市区为样本,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县市区2000—2011年农民收入增长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扩大,但收入结构的演变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少数市... 以湖南武陵山片区37县市区为样本,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县市区2000—2011年农民收入增长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扩大,但收入结构的演变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少数市辖区、县级市及经济发达县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在四种增长类型中,快速增长和滞后增长型县市区较少,而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型县市区较多;相对于2000—2006年,2006—2011年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且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分异、差距扩大趋势更加明显,除快速增长型以外,其他三种类型的县市区在空间上趋于同类集聚;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差异对各县市区收入增长差异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演变特征 县际差异 湖南武陵山片区
原文传递
社会——生态视角下县域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差异化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振民 石磊 张冲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5-184,共10页
从社会—生态视角对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有助于厘清阻碍转型期中国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精准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科学有序发展。文章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VSD分析框架,从社会—生态视角提出了一套县域多维度乡... 从社会—生态视角对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有助于厘清阻碍转型期中国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精准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科学有序发展。文章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VSD分析框架,从社会—生态视角提出了一套县域多维度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CRITIC法减少评价指标间的冲突性,并通过SERV模型对区域脆弱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2019年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差异较明显,总体呈现东南、西北高,北部、西部低的空间格局。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将高脆弱区分为4个类型,依据“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提出了差异化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乡村地域系统 社会—生态理论 差异化应对策略 湖南武陵山片区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演化及其减贫效应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9-1920,共12页
运用协同度模型、空间ESDA、趋势面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分析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协同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 运用协同度模型、空间ESDA、趋势面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分析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协同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偏低,不同板块间协同水平差异显著且有扩大倾向;具有"集聚–分散–集聚"空间循环过程,局部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形成邵阳板块的显著热点区和湘西自治州板块的显著冷点区;协同发展"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更趋明显,"北高南低"分布态势减弱;两者协同发展对农民收入提升、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空间效应分解发现协同减贫的空间正外溢性显著;实施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双轮"协同驱动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高质量脱贫方略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 流通产业发展 人口城镇化 协同发展 减贫效应
下载PDF
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花垣、保靖两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毅 孙焕良 范焕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3-128,共6页
为准确测度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精准扶贫,在深入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利用武陵山片区花垣、保靖两县140名弱势群体的调查数据开展测评,研究结果发现:... 为准确测度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精准扶贫,在深入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利用武陵山片区花垣、保靖两县140名弱势群体的调查数据开展测评,研究结果发现: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总体偏弱且差异大,其中Sda指数大于中间值60的仅占样本数的8.57%,而Sda指数处于40~50、50~60两区间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5.71%、32.14%,Sda指数处于0~30、30~40两区间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86%、20.72%。研究结论表明:弱势群体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扶持针对性不强、区域环境约束性条件限制是影响湖南武陵山片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政策铺路是先导、教育启志是根本、产业扶持是关键、内外联通是路径四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自我发展能力 湖南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果评估与分析——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渊基 徐美 郑毅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2-60,共9页
旅游扶贫通过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组织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从而减缓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果,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作为... 旅游扶贫通过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组织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从而减缓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果,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技术等六个层面综合评价旅游扶贫绩效。研究发现,该区域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较好水平,扶贫效果明显,但各项指标与标准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建议采取"补短板、两手抓"的方式来提高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绩效,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旅游扶贫运行方式,以互联网+智慧旅游提高技术效率等手段,促进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全面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 旅游扶贫 绩效评估
下载PDF
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曹苗苗 彭鹏 +3 位作者 王贤 周国华 周荣荣 刘祥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30-1940,共11页
乡村转型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深入开展连片特困地区乡村转型发展研究对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6年... 乡村转型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深入开展连片特困地区乡村转型发展研究对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6年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度整体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乡村转型度较高的县域数量不断增加,乡村转型度较低的县域数量不断减少。(2)乡村转型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武陵源区、鹤城区、吉首市、冷水江市等县(市、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片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总体呈现出"中部高、西北-东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3)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导因素,其次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储蓄存款;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转型空间分异作用力更强。不同区域应合理有序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从而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时空演化 地理探测器 湖南武陵山片区
原文传递
旅游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影响的仿真研究——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9
作者 唐健雄 陕颖颖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2011—2021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4个县域数据,从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来构建旅游城镇化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现状延续型、产业经济发展型、社会文化发展型、生...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2011—2021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4个县域数据,从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来构建旅游城镇化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现状延续型、产业经济发展型、社会文化发展型、生态环境保护型、综合发展型五种不同发展情景,评估人均GDP、每万人普通学校在校人数、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城乡人均收入比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预测2022—2035年共同富裕指数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历史数据与模拟数据绝对值误差不超过10%,表明该模型具有有效性;(2)在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各系统的代表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3)综合发展情景下共同富裕指数的仿真结果最优,在2035年能够实现该片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系统动力学模型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
原文传递
多元价值导向下湖南武陵山片区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识别与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振民 石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77,共8页
科学认知乡村的价值是实现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以多元价值为导向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19年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地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功能差异特征,并进行类型划分... 科学认知乡村的价值是实现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以多元价值为导向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19年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地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功能差异特征,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37个县区的生态功能空间聚集现象显著,呈现中南高、周边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社会功能两极分化严重,呈现斜“U”字型向周边递减的空间格局;综合功能高低差异大,呈现“4”型区域高,并向四周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②将区域划分为4种功能类型和8种功能亚型,并提出差异化的振兴策略:强综合发展型应促进城乡融合,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示范核心;差异发展型应优化主导功能,补齐短板功能,实现均衡发展;优势发展型应突出主导功能,带动功能的全面提升;欠缺发展型应找准着力点,突破短板的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功能 社会—生态理论 乡村价值 乡村振兴路径 湖南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武陵山区小流域4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佳 周小玲 +4 位作者 田育新 陈建华 张珉 邓楠 陈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1,98,共7页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经营等提供科技支持。结果表明:1)所有观测时间内,在7.5和12.0 cm土层深度处,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最低的是坡耕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0.0 cm土层深度处,杜仲林和枫樟混交林差异不显著,马尾松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3个土层深度下,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均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2)降雨前, 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只在7.5和12.0 cm处缓慢减少;降水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7.5 cm的马尾松林,其次是12.0 cm的坡耕地。3)降水前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与风速和大气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表明杜仲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其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林 枫樟混交林 杜仲林 土壤水分动态 植被类型 武陵山区小流域 湖南张家界慈利县
下载PDF
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脱钩关系研究
12
作者 殷章馨 唐月亮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基于2010—2021年湖南武陵山片区县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泰尔系数、Tapio脱钩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表现出波动增长和... 基于2010—2021年湖南武陵山片区县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泰尔系数、Tapio脱钩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表现出波动增长和持续缩小的演化态势;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发展水平大于片区均值的县域单元数量有所减少。2019年前,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脱钩;新冠疫情时期,弱负脱钩类型的县域单元数量急剧上升。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存在旅游发展水平向城乡收入差距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据此,建议加强县域间的横向联系,建立健全旅游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旅游强县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促进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山片区 旅游发展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 脱钩关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区人地关系协调与空间协调研究
13
作者 李振民 石磊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推动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共生,二是促进区域的空间协调。本研究先从供需视角对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区县进行人地耦合协调评价,再利用优化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协调分析。结果表明:... 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推动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共生,二是促进区域的空间协调。本研究先从供需视角对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区县进行人地耦合协调评价,再利用优化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地关系协调上,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县区呈现西部、东北相对协调,东南失调,濒危失调“S”型分布的空间格局,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状态,需求滞后型数量最多;在空间协调上,县区发展质量梯度效应显著,呈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形成了“核心—半核心—边缘”的空间联系网络结构,但密度低、传递与交互的功能较弱、联动效应不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4个优化建议,以期实现湖南武陵山片区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 空间协调 高质量发展 湖南武陵山片区
原文传递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分区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1 位作者 彭保发 付冬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4-722,共9页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 文化功能 时空演变 分区优化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对贫困的影响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磊 彭耿 刘芳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2期218-224,共7页
基于2006—2015年湖南武陵山片区3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择系统序参量,对该地区的人口、产业和资源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ArcGIS10.4软件对协同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再结合计... 基于2006—2015年湖南武陵山片区3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择系统序参量,对该地区的人口、产业和资源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ArcGIS10.4软件对协同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再结合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协同发展水平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片区内各县市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不高。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产业—资源的协同发展对贫困减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以提高扶贫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产业-资源 协同发展 序参量 湖南武陵山片区 贫困
下载PDF
几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在湘西武陵山片区的栽培表现研究
16
作者 田定科 秦彩霞 彭菊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8期7784-7785,7787,共3页
[目的]筛选增产潜力大、抗性较强、品质较优、适合湘西州示范推广的超级稻新品种。[方法]参试品种分别为Y两优8号(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双8SXR109(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深两优5814(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深圳龙岗研究所)、... [目的]筛选增产潜力大、抗性较强、品质较优、适合湘西州示范推广的超级稻新品种。[方法]参试品种分别为Y两优8号(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双8SXR109(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深两优5814(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深圳龙岗研究所)、Y两优7号(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Y两优9988(中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Y两优488(中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Y两优696(中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Y两优2(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照)。移栽前进行秧苗素质考察分析,移栽后定期进行分蘖动态调查,抽穗期进行抗性观察,收割前进行各参试组合的抽样,并在室内进行考种、测产验收。[结果]Y两优7号、双8SXR109、深两优5814生育性状良好,综合抗性好,与对照相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米质较好,适合在湘西州海拔500 m以下区域作一季中稻栽培。[结论]该研究对提高水稻单产和正确引导稻农购买良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强调的是,两系超级稻在山区作一季中稻栽培时,必须辅之良好的肥水管理才能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水稻 种植表现 湘西武陵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