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entinel-1数据对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地面形变的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华云 赵林 +7 位作者 田黎明 吴振明 谢梅珍 原黎明 倪杰 乔永平 高泽深 史健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5-536,共12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地面形变监测可以反映多年冻土的发育趋势。利用欧空局Sentinel-1降轨数据(2014年11月27日至2017年3月4日),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五道梁多年冻土区的地面形变状况,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地面形变监测可以反映多年冻土的发育趋势。利用欧空局Sentinel-1降轨数据(2014年11月27日至2017年3月4日),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五道梁多年冻土区的地面形变状况,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该地区地面主要表现为沉降趋势,与水准实测形变趋势吻合,相对误差为22.4%,均方根误差为4.3 mm;形变变化速率为-10.28 mm·a-1,相对误差为14.79%。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对多年冻土区地面形变影响较大。植被发育越好,由于土壤含水量越高,地面形变量也越大;而植被覆盖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Sentinel-1数据获取地面形变信息的精度;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形变量存在垂直向与南北向的差异;水体分布较多的地区,信号失相干相对严重, Sentinel-1数据获取地面形变信息的能力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降水事件与日冻融循环作用对Sentinel-1数据获取地面形变信息的精度影响也不可忽略。因此,在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面形变信息时,要综合考虑下垫面、气候条件与冻土日冻融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SBAS-InSAR 五道梁 多年冻土 地面形变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藏北高原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反射率的分光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邹基玲 季国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太阳辐射的分光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3年8月—1994年7月在五道梁观测得到的一周年晴天的太阳分光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太阳分光辐射各波段的能量分配、分光辐射反射率以及它们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五... 太阳辐射的分光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3年8月—1994年7月在五道梁观测得到的一周年晴天的太阳分光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太阳分光辐射各波段的能量分配、分光辐射反射率以及它们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五道梁的太阳分光辐射具有明显的高原地区特征。在太阳总辐射的分光能量分布中,五道梁的紫外和蓝紫光均大于平原地区,而红外光则比东部平原地区小,蓝紫光能量偏大有利于作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形成。在其日变化中,可见光能量为中午大,早晚小;近红外分光能量则是中午小,早晚大。地表反射率的分光特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紫外光与近红外光两波段的反射率与全波段的一致,夏季小,冬季大;蓝紫光反射率则是夏季大,冬季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辐射 反射率 太阳总辐射
下载PDF
1957-2012年青藏高原五道梁盆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国华 王一博 +1 位作者 高泽永 文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0-416,共7页
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年56年的温度、降水和湿度数据,利用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以诊断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间,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气温、... 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年56年的温度、降水和湿度数据,利用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以诊断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间,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气温、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逐渐增强.在长时间序列中,温度呈现30年/18~19年/10年/5年变化周期,降水呈现20~30年/14年/8~9年变化周期,湿度呈现30年/5年/15年变化周期.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显示,气温将延续过去的变化有持续升高趋势,降水变化与过去一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将有所减缓,未来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非参数检验 R S分析 五道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Palaeoenvironmental setting of lacustrine stromatolites in the Miocene Wudaoliang Group,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4
作者 Ling-Qi Zeng Hai-Sheng Yi +3 位作者 Guo-Qing Xia Klaus Simon Christine Heim Gernot Arp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270-284,共15页
Lacustrine stromatolites were widespread in the Miocene Wudaoliang Group(stromatolites of the Wudaoliang Group),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but only at one location nearby the Wudaoliang Town, they occurred intensively ... Lacustrine stromatolites were widespread in the Miocene Wudaoliang Group(stromatolites of the Wudaoliang Group),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but only at one location nearby the Wudaoliang Town, they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thick, laterally traceable beds(Wudaoliang stromatolites). Although deposited in lacustrine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fossils in these rocks hampers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stromatolites formed in freshwater or saline conditions.To address this problem, and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differences of freshwater and saline conditions, we studied the laminae microfabrics, 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ratios,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and biomarkers of the stromatolites. These stromatol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fenestral stromatolites and agglutinated stromatolites. The fabric of fenestral stromatolites is formed by microcrystalline carbonate enclosing spar-cemented, angular crystal traces. Essentially, this fabric is interpreted as pseudomorph after former formed evaporite crystals. Faecal pel ets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present-day brine shrimp Artemia, lack of other eukaryotic fossils,and stable isotopic signals point to a shal ow, evaporation-dominated hypersaline lake setting. Covariation o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indicates hydrological y closed conditions of the Miocene lake o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However, if compared to other lacustrine carbonates of the Wudaoliang Group, the high δ13 C values of the investigated Wudaoliang stromatolites reveal an additional photosynthetic effec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stromatolites.Furthermore, although no direct evidence is available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and microfabrics, a positive europium anomaly of Wudaoliang stromatolites indicates that a palaeo-hydrothermal inflow system had existed in the outcrop area.These new results favour a hypersaline lake setting subject to hot spring inflow for the Wudaoliang stromatolites, in contrast to earlier interpretations suggesting a freshwater lake setting(e.g. Yi et al., J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STROMATOLITES MIOCENE wudaoliang GROUP HYPERSALINE lake Hydrothermal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五道梁地区1961〜2019年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双桂 韩廷芳 +1 位作者 张德琴 李积芳 《青海草业》 2020年第3期48-52,58,共6页
利用五道梁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以及M-K突变检验的方法,分析近59a五道梁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59a来,五道梁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 利用五道梁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以及M-K突变检验的方法,分析近59a五道梁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59a来,五道梁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年最低气温增温最快;四季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均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增温率,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率最大;年代际变化中60年代均处于历史最低值,最低温度是历史温度升温最快的一项;最高温度在1991年和1993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近59a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春季和夏季降水增加最显著,预计未来五道梁地区春、夏季降水仍将有所增加,需引起重视;年代际中进入21世纪降水量增加幅度明显加大,日益增多的降水对五道梁地区的牧草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年降水在2002年和2005年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变化特征 五道梁
下载PDF
Early Miocene Paleoaltitude of the Tuotuohe Basin,Central-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
6
作者 LI Leyi CHANG Hong +2 位作者 GUAN Chong LIU Weiguo CAO Yunn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364-1372,共9页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altitude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ectonics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Presently,most of the paleoaltitude s...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altitude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ectonics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Presently,most of the paleoaltitude studie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and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central-northern part.In this paper we focused on the Wudaoliang Formation in the Tuotuohe Basin,central to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to reconstruct paleoaltitude based on carbonate oxygen isotopes.The carbonate samples are primary or have experienced an early stage of digenesis.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and empirical model results,the paleoaltitude of the Wudaoliang Formation is found to be around 2700–3260 m(average of 2980±280 m)in the early Miocene(~24 Ma).Integrating paleoaltitude results from Wudaoliang Basin and our results,we conclude that crustal shortening and tectonic activity were strong during the late Eocene to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and relatively weak during the early Miocene in the central-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altitude oxygen isotope crustal shortening wudaoliang Formation Tuotuohe Basi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铀异常特征与成因分析
7
作者 李彦强 白强 +3 位作者 戴佳文 张彬 郭宝 袁兴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997-6004,共8页
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是目前中国铀矿勘探的主要类型。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诺木洪北五道梁一带,整体位于霍布逊坳陷带内,北部为锡铁山-牦牛山隆起,南部为诺木洪凹陷。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开展了地质-伽马能... 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是目前中国铀矿勘探的主要类型。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诺木洪北五道梁一带,整体位于霍布逊坳陷带内,北部为锡铁山-牦牛山隆起,南部为诺木洪凹陷。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开展了地质-伽马能谱剖面测量、活性炭剖面测量、取样分析及适量的钻探工程等对研究区进行了调查评价,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分布的航放异常的展布特征、异常特征、铀镭含量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铀异常的成因,为该区下一步砂岩铀矿勘查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梁 铀异常 地面伽马能谱 活性炭测氡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志飞 王成善 +4 位作者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0-217,共8页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Ma)组成,总厚度2393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Ma)组成,总厚度2393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 境雅西措群 五道梁群 渐新一中新世 沱沱河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4
9
作者 吴珍汉 吴中海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逊 叶培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82-791,共10页
青藏高原腹地五道梁群及相当层位的沉积地层呈缓倾斜或近水平产状,广泛分布于渐新世夷平面之上,厚度300~350m,富含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指示了中新世早期长期稳定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根据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的分布范围,认为中新世早期在唐... 青藏高原腹地五道梁群及相当层位的沉积地层呈缓倾斜或近水平产状,广泛分布于渐新世夷平面之上,厚度300~350m,富含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指示了中新世早期长期稳定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根据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的分布范围,认为中新世早期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发育五道梁、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和东温泉等面积5000~15000km2的古湖盆,在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发育安多、那曲、罗马、班戈、伦坡拉和双湖等面积1500~2000km2的古湖盆。根据ETM遥感和野外观测资料,发现中新世早期主要湖盆之间存在古湖水相互连接的通道,形成规模更大的巨型古湖,包括唐古拉山北侧面积超过10×104km2的青西古大湖和唐古拉山南侧面积超过5×104km2的藏北古大湖。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发育时代为23.5~16.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梁群 湖相沉积 古大湖 中新世早期 青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韧 季国良 杨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具有较明显的6~7年的振荡周期.20世纪后10年年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梁地区 总辐射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古气候旋回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珍汉 吴中海 +2 位作者 胡道功 彭华 张耀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6-975,共10页
通过对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进行全岩心钻探和碳氧同位素测试,获得青藏高原北部中新世早期古环境变化和古气候旋回的重要地质记录。五道梁群约150m湖相沉积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为主,仅在深度50.0~51.0m出现湖相沉积间断,上下... 通过对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进行全岩心钻探和碳氧同位素测试,获得青藏高原北部中新世早期古环境变化和古气候旋回的重要地质记录。五道梁群约150m湖相沉积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为主,仅在深度50.0~51.0m出现湖相沉积间断,上下均为连续湖相沉积。深度140~145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剧烈变化,碳同位素(δ13C/‰)出现2次最低峰值,氧同位素(δ18O/‰)出现2次最高峰值;深度140.7m湖相沉积碳同位素(δ13C/‰)和氧同位素(δ18O/‰)同时出现极低值,对应于渐新世/中新世界线深海沉积记录的Mi-1全球古气候事件。深度140.7~14.2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了Mi-1期后7次1.2Ma天文周期的古气候旋回,深度62.6~69.86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了9次周期约17.4ka的古气候旋回。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旋回,推断青藏高原北部五道梁盆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发育时期为(24.1±0.6)Ma~(14.5±0.5)Ma,年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9~21℃,平均约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梁群 湖相沉积 碳氧同位素 古气候旋回 中新世早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五道梁群油页岩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琳 朱利东 +1 位作者 王成善 李亚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20,共8页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地。封闭与还原性静水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页岩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盆地 五道梁群 油页岩 石油地质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恳恳 伊海生 林金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5-31,共7页
湖相碳酸盐岩在可可西里盆地的古、新近纪地层中分布广泛,更是中新统五道梁群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五道梁群湖相碳酸盐岩分为生物粘结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颗粒灰岩与泥晶白云岩四大类,反映出沉积环境为一个具有浅水—半深水、高盐... 湖相碳酸盐岩在可可西里盆地的古、新近纪地层中分布广泛,更是中新统五道梁群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五道梁群湖相碳酸盐岩分为生物粘结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颗粒灰岩与泥晶白云岩四大类,反映出沉积环境为一个具有浅水—半深水、高盐度、半封闭—封闭特点的综合湖泊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盆地 中新统 五道梁群 湖相碳酸盐岩 岩石学 沉积环境 青海
下载PDF
柴东盆地五道梁地区航放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和海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35-244,共10页
本文着重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五道梁地区航放异常的展布特征、异常性质、产出位置 ,异常区铀、镭含量及铀镭平衡状态。认为该航放异常系镭异常 ,具有点源、深源性质 。
关键词 五道梁航放异常 铀镭平衡 五道梁断裂 柴东盆地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东部五道梁群热水湖相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雪飞 郑绵平 +3 位作者 陈文西 叶传永 雒洋冰 孔维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7-512,共6页
五道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东部,其中新世发育一系列古湖泊,保存有大套碳酸盐沉积。本文通过对五道梁北山含叠层石剖面和南部剖面进行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叠层石剖面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少量石英,而南侧剖面... 五道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东部,其中新世发育一系列古湖泊,保存有大套碳酸盐沉积。本文通过对五道梁北山含叠层石剖面和南部剖面进行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叠层石剖面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少量石英,而南侧剖面则含有铁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和钠长石。铁白云石和钠长石次生加大边的发现说明该区曾受热水活动的影响。元素分析结果也显示 As、Sb、Ba、Fe 等热水沉积标志元素含量较高,且Ni/Co、Mn/Sr、V/Cr、V/Sc等比值也较高;加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均表明该地区为热水湖相沉积。另外叠层藻的出现也反映当时湖水温度至少为20~30℃。综合各种分析结果说明五道梁群为热水湖相成因,该区中新世发育有大量火山岩,因此可作为下一步寻找火山沉积型硼矿床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梁群 叠层石 热水湖相沉积 铁白云石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全新世活动及最新古地震证据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明剑 黄飞鹏 +5 位作者 孙凯 张会平 吴微微 张佳伟 杜方 周文英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6-778,共13页
为揭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构造变形特征,基于地震地质调查和新年代学方法研究了五道梁-长沙贡玛中段的最新活动性.地质地貌和探槽揭露的证据显示,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也表明其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主干... 为揭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构造变形特征,基于地震地质调查和新年代学方法研究了五道梁-长沙贡玛中段的最新活动性.地质地貌和探槽揭露的证据显示,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也表明其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主干断裂之一,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该断裂中段的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4409~4225)a BP之后,距今可能超过千年;而且近两年来断裂中东段小震活动频繁,2020年4月1日发生了5.6级中强地震,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需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 巴颜喀拉块体 地震危险性 地震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中新统五道梁组沉积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瑕 伊海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8,共11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五道梁组湖相沉积环境的分析,尝试通过湖相沉积地层记录提取气候变化信息,探索高原腹地中新世古环境变化特点。通过对五道梁组岩石类型及沉积特征研究,识别出了洪积平原、浅湖、滨湖、深湖及盐湖5个沉积相类型... 通过对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五道梁组湖相沉积环境的分析,尝试通过湖相沉积地层记录提取气候变化信息,探索高原腹地中新世古环境变化特点。通过对五道梁组岩石类型及沉积特征研究,识别出了洪积平原、浅湖、滨湖、深湖及盐湖5个沉积相类型。参考现代湖泊特征与古代研究实例,探讨了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机制。根据剖面岩相标志及地层叠置样式,证实五道梁组沉积期古湖泊经历了3次由低水位变为高水位的旋回性变化,湖泊最低水位期以石膏层的出现为标志,高水位期发育洪泛泥岩沉积;初步认为五道梁组沉积发育在一个干湿交替的气候期,湖水位变化和湖平面升降主要受气候控制,而构造沉降和湖缘断块隆升是次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五道梁组 沉积相 古环境
下载PDF
五道梁地区土壤风蚀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巩俐 王发科 +3 位作者 李积芳 冶云娟 李路华 邓生寅 《青海草业》 2020年第3期59-63,共5页
利用五道梁气象站2004~2019年的风蚀、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近16a来风蚀及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风蚀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16a来五道梁地区风蚀量整体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利用五道梁气象站2004~2019年的风蚀、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近16a来风蚀及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风蚀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16a来五道梁地区风蚀量整体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073cm/10a;春、秋、冬三季风蚀量也呈逐年减少趋势,夏季风蚀量呈增加的趋势。(2)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5℃/10a;年降水量、平均风速及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69.9mm/10a、0.1m/s·10a、3.1%/10a;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均通过0.05显著检验。(3)风蚀强度与风速、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风速增大、气温升高利于风蚀发生发展,降水和相对湿度增加对降低风蚀强度有利,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是影响风蚀强度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梁地区 土壤风蚀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五道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积芳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4期100-101,共2页
简述五道梁地区的气候特征,针对该地区多发的气象灾害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以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关键词 五道梁 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
下载PDF
青藏高原通天河盆地五道梁组介形虫壳体Mg/Ca和Sr/Ca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红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9,共9页
中新世早期膏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t/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粱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 中新世早期膏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t/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粱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r/Ca数值的特征,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反映了23.8~21.8Ma前该湖泊区域气候由湿润-干旱-暖湿的演化趋势。其气候的变化可能是此时期青藏高原从快速隆升到剥蚀夷平后高原北部构造隆升活动的结果。该研究为进-步了解青藏高原腹地的古环境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虫Mg/Ca和Sr/Ca 古湖泊 中新世早期 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