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阵多元多项式的带余除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6
1
作者 阿拉坦仓 张鸿庆 钟万勰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61-668,共8页
给出矩阵多元多项式的带余除法 ,从而用微分代数的观点 ,得到把一类微分方程 (组 )化为无穷维Hamilton系统的充要条件及其具体无穷维Hamilton系统形式· 再把此方法和吴方法相结合获得构造一类微分方程 (组 )的通解的新方法·... 给出矩阵多元多项式的带余除法 ,从而用微分代数的观点 ,得到把一类微分方程 (组 )化为无穷维Hamilton系统的充要条件及其具体无穷维Hamilton系统形式· 再把此方法和吴方法相结合获得构造一类微分方程 (组 )的通解的新方法· 几个例子表明这些方法都很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多元多项式 带余除法 微分方程 哈米顿系统
下载PDF
3-RPR平面并联机构正解的吴方法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惠林 张同庄 丁洪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65-569,共5页
研究 3- RPR平面并联机构正运动学封闭形式解 .以符号运算为工具 ,应用吴方法得到非线性方程组的特征列 .从而导出 3- RPR平面并联机构正运动学封闭形式解为一元六次方程 .该封闭形式解不仅适用于 3- RPR和 3- RRR平面并联机构 ,也适用... 研究 3- RPR平面并联机构正运动学封闭形式解 .以符号运算为工具 ,应用吴方法得到非线性方程组的特征列 .从而导出 3- RPR平面并联机构正运动学封闭形式解为一元六次方程 .该封闭形式解不仅适用于 3- RPR和 3- RRR平面并联机构 ,也适用于所有包含6R- 级组的 级平面并联机构 .给出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吴方法 三自由度平面 数学建模
下载PDF
微分方程(组)对称向量的吴-微分特征列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朝鲁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6-332,共7页
给出(偏)微分方程(组)(PDEs)对称向量的吴-微分特征列集(消元)算法理论.把古典和非古典PDEs对称问量的计算问题统-在吴-微分特征列理论框架之下处理.给出了产生PDEs对称向量的无穷小方程和验证已知向量为PDES对称向量的机械... 给出(偏)微分方程(组)(PDEs)对称向量的吴-微分特征列集(消元)算法理论.把古典和非古典PDEs对称问量的计算问题统-在吴-微分特征列理论框架之下处理.给出了产生PDEs对称向量的无穷小方程和验证已知向量为PDES对称向量的机械化原理,理论上彻底克服了传统算法中的缺陷并为计算PDEs对称向量提供了一种新算法.用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ematica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包,具体实现了该算法.作为应用给出了Burgers方程的非古典对称向量的完整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方法 对称向量 微分方程组 微分特征列集算法
下载PDF
吴方法在电力电子逆变器消谐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郑春芳 张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40-45,共6页
该文将吴方法引入电力电子逆变器选择性消谐法(SHE)开关角实时求解中。为此,首先在介绍吴方法原理基础上,探讨其在逆变器选择性消谐法中应用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建立三相半桥式双极性控制逆变器的消谐模型,提出基于吴方法的双极性控制逆... 该文将吴方法引入电力电子逆变器选择性消谐法(SHE)开关角实时求解中。为此,首先在介绍吴方法原理基础上,探讨其在逆变器选择性消谐法中应用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建立三相半桥式双极性控制逆变器的消谐模型,提出基于吴方法的双极性控制逆变器开关角实时求解方法。结果表明用吴方法求解消谐模型可以得出消谐模型的全部解。为了实现开关角的实时计算,只需将吴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拟合成对应于调制比的线性方程组,并用此方程的解作为初值,就可利用牛顿迭代法在线计算开关角。文中用具体算例证明提出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 吴方法 多项式方程组 选择性谐波消去法
下载PDF
微分多项式系统的近微分特征列集 被引量:15
5
作者 特木尔朝鲁 高小山 《数学学报(中文版)》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41-1051,共11页
本文对微分多项式系统的近微分特征列集与微分特征列集之间的一些关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在某些条件下近微分特征列集是微分特征列集的结论,从而对微分多项式系统特征列集理论(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建立的算法较大地提高了计算微分... 本文对微分多项式系统的近微分特征列集与微分特征列集之间的一些关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在某些条件下近微分特征列集是微分特征列集的结论,从而对微分多项式系统特征列集理论(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建立的算法较大地提高了计算微分特征列集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方法 微分多项式系统 近微分特征列集
原文传递
基于吴方法的确定和分类(偏)微分方程古典和非古典对称新算法理论 被引量:12
6
作者 特木尔朝鲁 白玉山 《中国科学: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1-348,共18页
本文基于微分形式吴方法,给出了确定和分类微分方程古典和非古典对称的统一的机械化算法理论.用该理论克服了在传统Lie算法中存在的缺陷,使确定和分类对称更系统和直接,从而扩大了对称方法的应用范围.这也是吴方法在微分领域中一个新的... 本文基于微分形式吴方法,给出了确定和分类微分方程古典和非古典对称的统一的机械化算法理论.用该理论克服了在传统Lie算法中存在的缺陷,使确定和分类对称更系统和直接,从而扩大了对称方法的应用范围.这也是吴方法在微分领域中一个新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 分类 吴方法 微分特征列集
原文传递
扩充偏微分方程(组)守恒律和对称的辅助方程方法及微分形式吴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特木尔朝鲁 额尔敦布和 郑丽霞 《应用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0-927,共18页
首先,我们给出了引入伴随方程(组)扩充原方程(组)的策略使给定偏微分方程(组)的扩充方程组具有对应泛瓯即,成为Lagrange系统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作为偏微分方程(组)传统守恒律和对称概念的一种推广-偏微分方程(组)扩充守恒律和扩充... 首先,我们给出了引入伴随方程(组)扩充原方程(组)的策略使给定偏微分方程(组)的扩充方程组具有对应泛瓯即,成为Lagrange系统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作为偏微分方程(组)传统守恒律和对称概念的一种推广-偏微分方程(组)扩充守恒律和扩充对称的概念;其次,以得到的Lagrange系统为基础给定了确定原方程(组)扩充守恒律和扩充对称的方法,从而达到扩充给定偏微分方程(组)的首恒律和对称的目的;第三,提出了适用于一般形式微分方程(组)的计算固有守恒律的方法;第四,实现以上算法过程中,我们先把计算(扩充)守恒律和对称问题均归结为求解超定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组(确定方程组)的问题.然后,对此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用微分形式吴方法处理的有效算法;最后,作为方法的应用我们计算确定了非线性电报方程组在内的五个发展方程(组)的新守恒律和对称,同时也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微分方程 守恒律 对称 变分 吴方法
原文传递
用吴方法计算BBM-Burgers方程的势对称及其不变解 被引量:9
8
作者 苏道毕力格 朝鲁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6-373,共8页
用微分形式的吴方法计算了BBM-Burgers方程的古典对称和势对称,并求解了对应的不变解.确定了势对称群,并把它应用于不同对称对应的不变解上得到该方程的一系列精确解.重要的是这些解不能由方程的古典对称得到.求解确定方程组时吴方法起... 用微分形式的吴方法计算了BBM-Burgers方程的古典对称和势对称,并求解了对应的不变解.确定了势对称群,并把它应用于不同对称对应的不变解上得到该方程的一系列精确解.重要的是这些解不能由方程的古典对称得到.求解确定方程组时吴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方法 特征列集 偏微分方程(组) 势对称 不变解
下载PDF
平面四杆机构五点轨迹综合的吴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彭强 张同庄 刘惠林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4年第4期66-67,共2页
应用吴方法对平面四杆机构五点轨迹综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根据已知数据判断是否有解?若有解,判断存在几组解。给出了非线性方程组的封闭形式解,并可快速、方便、精确地一次同时求出全部解。
关键词 平面四杆机构 轨迹综合 吴方法 封闭形式解
下载PDF
利用吴方法求解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位置正解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盛 方跃法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6,90,共4页
首次利用吴方法求解一种典型的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解,将利用传统方法所得到的32次方程降为一个16次方程,提高了计算效率.在计算过程中,避免了增根的产生.得出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普遍数学方法,为利用吴方法计算并联结构的正解提供... 首次利用吴方法求解一种典型的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解,将利用传统方法所得到的32次方程降为一个16次方程,提高了计算效率.在计算过程中,避免了增根的产生.得出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普遍数学方法,为利用吴方法计算并联结构的正解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学 吴方法 并联机器人 位置正解
下载PDF
曲面隐式化新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发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5-361,共17页
给定曲线/曲面的参数方程求其隐式方程,称为曲线/曲面的隐式化.隐式化是经典代数几何消元理论中的研究问题,同时在现代计算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分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中有重要应用.本文在回顾曲线与曲面隐式化的经典方法的... 给定曲线/曲面的参数方程求其隐式方程,称为曲线/曲面的隐式化.隐式化是经典代数几何消元理论中的研究问题,同时在现代计算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分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中有重要应用.本文在回顾曲线与曲面隐式化的经典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基于动曲线/曲面与μ基理论的隐式化方法的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曲线 参数曲面 隐式化 结式 GROEBNER基 吴方法 动曲线 曲面 μ基
下载PDF
基于对称多项式理论及吴方法求解逆变器选择性消谐多项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春芳 张波 丘东元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1-365,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对称多项式简化求解逆变器选择性消谐多项式的方法.基于余式理论求解逆变器选择性消谐多项式方程组,会出现当要求解多个开关角时,多项式方程的次数较高、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利用对称多项式理论降低该多项... 提出了一种利用对称多项式简化求解逆变器选择性消谐多项式的方法.基于余式理论求解逆变器选择性消谐多项式方程组,会出现当要求解多个开关角时,多项式方程的次数较高、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利用对称多项式理论降低该多项式方程组的次数,然后利用吴方法及置换法求解多项式方程组,结果表明,最后只需计算一些代数表达式就可得到选择性消谐多项式方程组的所有解,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在线计算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多项式 吴方法 SHE 置换法
下载PDF
基于吴方法的不变式生成算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宁 吴尽昭 王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在并发程序的分析及验证过程中,不变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非线性不变式自动生成算法的效率及通用性,基于将非线性不变式生成问题转换为数值约束求解问题的思想,提出通过检验根理想的从属关系方法使算法具备处理通用代数变迁系... 在并发程序的分析及验证过程中,不变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非线性不变式自动生成算法的效率及通用性,基于将非线性不变式生成问题转换为数值约束求解问题的思想,提出通过检验根理想的从属关系方法使算法具备处理通用代数变迁系统的能力;建立了基于吴方法的非线性不变式自动生成算法,该算法不使用加强的归纳条件,并可以直接处理约束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验证 不变式生成 符号计算 吴方法
下载PDF
基于代数方程组的属性约简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苗夺谦 周杰 +2 位作者 张楠 冯琴荣 王睿智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1-1027,共7页
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理论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求取决策表所有属性约简已被证明为NP-难问题.本文基于吴方法,从代数方程组角度给出了一种求解所有属性约简的新思路.UCI数据集和人工数据集实验表明了该新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决策表 属性约简 分辨函数 吴方法 特征列
下载PDF
基于吴方法的多值模型检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林 吴尽昭 《系统科学与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0-1029,共10页
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非确定或不一致信息的处理,而多值模型检验作为经典模型检验的一种扩展,是处理和分析包含此类信息模型的一种有效手段.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多值逻辑(涵盖经典逻辑)的代数表示方法,使用吴方法的... 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非确定或不一致信息的处理,而多值模型检验作为经典模型检验的一种扩展,是处理和分析包含此类信息模型的一种有效手段.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多值逻辑(涵盖经典逻辑)的代数表示方法,使用吴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框架实现复杂系统形式验证中基于多值逻辑的模型检验的代数化,建立了通过吴方法实现多值模型检验技术的整体框架.这种代数化的多值模型检验方法可以作为现有方法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值模型检验 拟布尔逻辑 多项式 吴方法.
原文传递
Self-evident Automated Proving Based on Point Geom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u's Method Identity 被引量:4
16
作者 ZHANG Jingzhong PENG Xicheng CHEN Mao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期78-94,共17页
The algebraic methods represented by Wu's method have made sign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eld of geometric theorem proving. Algebraic proofs usually involve large amounts of calculations, thus making it diffcult... The algebraic methods represented by Wu's method have made sign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eld of geometric theorem proving. Algebraic proofs usually involve large amounts of calculations, thus making it diffcult to understand intuitively. However, if the authors look at Wu's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Wu's method can be understood easily and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new geometric propositions. To make geometric reasoning simpler, more expressive, and richer in geometric meaning, the authors establish a geometric algebraic system(point geometry built on nearly 20 basic properties/formulas about operations on points) while mainta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ordinate method, vector method, and particle geometry method and avoiding their disadvantages. Geometric relations in the propositions and conclusions of a geometric problem are expressed as identical equations of vector polynomials according to point geometry. Thereafter, a proof method that maintains the essence of Wu's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equations. A test on more than 400 geometry statement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proof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identical equations of vector polynomials, is simple and e?ective. Furthermore, when solving the original problem, this proof method can also help the authors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sitions of the problem and help the authors generate new geometric propo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ETRY ALGEBRA POINT GEOMETRY proof method based on identical equations vector GEOMETRY wu's method
原文传递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Local theory of surfaces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洪波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1997年第4期350-356,共7页
An automated reasoning method, based on Wu’s method and calculus of differential forms, is proposed for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local theory of space surfaces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e method has been used ... An automated reasoning method, based on Wu’s method and calculus of differential forms, is proposed for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local theory of space surfaces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e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implify one of Chern’s theorems: "The non-trivial families of isometric surfaces having the same principal curvatures are W-surfaces." Some other theorems are also tested by this method. The proofs are generally simpler than those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 textboo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s method DIFFERENTIAL FORMS Chern’s theorem.
原文传递
一种分布式吴方法计算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武永卫 杨广文 +2 位作者 杨宏 郑纬民 林东岱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391,共8页
吴方法是由我国科学家吴文俊院士开创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考虑到吴方法“分而治之”的思想非常适合分布式计算,将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到该方法的计算过程中,给出一种既可以在集群环境下,也可以在网格环境下实现的分布式吴方法计算框架.... 吴方法是由我国科学家吴文俊院士开创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考虑到吴方法“分而治之”的思想非常适合分布式计算,将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到该方法的计算过程中,给出一种既可以在集群环境下,也可以在网格环境下实现的分布式吴方法计算框架.首先分析了吴方法分布式计算需求,并以特征列计算为例来说明吴方法分布式计算算法,然后讨论了符号计算基本数据类型:大整数和多项式的消息传递方法,最后简单给出了在网格环境下基于符号计算软件系统 ELIMINO 和网格中件间 Globus Toolkits 3 的分布式吴方法计算环境的设计、实现与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计算 吴方法 符号计算
下载PDF
吴亦鼎《神灸经纶》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亚铮 罗丹妮 +1 位作者 张琼琼 杨继国 《四川中医》 2017年第10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神灸经纶》一书关于灸法理论的条文,分析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为灸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整理《神灸经纶》关于灸法的条文,从条文中整理出该书关于灸法各方面的描述;同时从施灸原则、选穴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 目的:研究《神灸经纶》一书关于灸法理论的条文,分析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为灸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整理《神灸经纶》关于灸法的条文,从条文中整理出该书关于灸法各方面的描述;同时从施灸原则、选穴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神灸经纶》谨遵按序施灸和辨证施灸的施灸原则,采用隔物灸和特殊灸法治疗急症和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结论:将《神灸经纶》中关于灸法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灸经纶 吴亦鼎 灸法 施灸原则 选穴特点 操作方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吴有性《温疫论》之“证、法、方”浅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金玲 于海 +1 位作者 魏岩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13-715,共3页
《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专著,体现了吴有性在疫病辨证及论治方面的诸多独到见解,即在病因上明确提出“异气”致病,创造性地以膜原为主要病位,提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倡导治疗以攻邪为主兼顾扶正,重视“汗... 《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专著,体现了吴有性在疫病辨证及论治方面的诸多独到见解,即在病因上明确提出“异气”致病,创造性地以膜原为主要病位,提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倡导治疗以攻邪为主兼顾扶正,重视“汗法”“下法”的使用,运用灵活多变的药物配伍创达原饮、三消饮等名方,奠定了疫病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吴有性 辨证 治法 达原饮 三消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