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名方中大黄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1
1
作者 翁倩倩 张元 +9 位作者 赵佳琛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李兵 蔡秋杰 陈周全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大黄 酒洗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基于组方药味古今炮制工艺的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质量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升菊 郑雨 +6 位作者 段赟 江华娟 王琳 李固良 何瑶 章津铭 裴瑾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4201-4209,共9页
目的对比研究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组方药味分别为生品、药典"酒炙"和尊古"酒洗"时的质量差异性,辨识差异标志物。方法使用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150 mm×3.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 目的对比研究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组方药味分别为生品、药典"酒炙"和尊古"酒洗"时的质量差异性,辨识差异标志物。方法使用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150 mm×3.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30℃,体积流量0.3 mL/min,进样体积10μL,建立U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确定共有峰,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组别的TSD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出对TSD整体质量贡献较大的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评价组方药味不同炮制工艺对TSD质量的影响。结果选取了20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生品、药典"酒炙"和尊古"酒洗"组内相似度均大于0.996,组间相似度均小于0.980。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5-羟甲基糠醛(3号峰)、没食子酸(4号峰)、绿原酸(7号峰)、羟基红花黄色素A(8号峰)、芍药内酯苷(9号峰)、芍药苷(10号峰)、阿魏酸(14号峰)、苯甲酸(17号峰)共8个成分。HCA、PCA和PLS-DA可明显将生品、药典"酒炙"和尊古"酒洗"分为3类,5-羟甲基糠醛、阿魏酸、羟基红黄色素A等成分可能是影响三者质量的差异标志物。含量测定显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阿魏酸在炮制后含量下降,5-羟甲基糠醛在炮制后升高,且相对于药典"酒炙",尊古"酒洗"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阿魏酸含量增加,5-羟甲基糠醛含量降低。结论 TSD组方药味生品、药典"酒炙"以及尊古"酒洗"间存在质量差异,值得深入研究;为经典名方组方药味炮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桃红四物汤 UPLC 尊古炮制 酒洗 酒炙 指纹图谱 多元统计分析 羟基红黄色素A 阿魏酸 5-羟甲基糠醛
原文传递
《伤寒论》大黄炮制方法及应用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君 符德玉 +7 位作者 芦波 姚磊 李建华 桂明泰 胡盼盼 赵凌艳 石亚楠 史鑫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炮制中药的使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学习的基础,不仅在对理法方药的分析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临床炮制药物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为《伤寒论》收载方剂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伤寒... 炮制中药的使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学习的基础,不仅在对理法方药的分析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临床炮制药物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为《伤寒论》收载方剂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伤寒论》收载了酒洗、去皮、生用及麻沸汤渍之4种大黄的炮制方法。药物的炮制方法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酒洗多用于伴有上焦神志改变的阳明热结证及瘀血重证,去皮多用于气分病证及制成丸剂,生用多用于不伴神志改变的热证和积证,麻沸汤渍之多用于清中焦无形邪热。本文从《伤寒论》涉及大黄的15首方剂的主治病机、配伍药物及药物炮制的关系切入,探讨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内涵及应用特点,以期挖掘经典指导临床,同时以大黄为例,为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中药临床特色用药的思维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大黄 酒洗 去皮 生用 麻沸汤渍之
下载PDF
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炮制方法考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升菊 何瑶 +4 位作者 吴清华 江华娟 李固良 韩晓琴 裴瑾 《中药与临床》 2021年第3期95-100,F0003,共7页
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柴得华所著《妇科冰鉴》。古籍中记载其处方用量及制法为:生地(酒洗),当归(酒洗),白芍(酒炒),川芎(生品),桃仁(去皮尖研泥),红花(酒洗)。方中有四个药味均是以酒作为辅料,但古籍记载较为模糊,并未明确如何酒制,且历... 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柴得华所著《妇科冰鉴》。古籍中记载其处方用量及制法为:生地(酒洗),当归(酒洗),白芍(酒炒),川芎(生品),桃仁(去皮尖研泥),红花(酒洗)。方中有四个药味均是以酒作为辅料,但古籍记载较为模糊,并未明确如何酒制,且历经数代,炮制规格和用法都与现代有一定出入。为厘清方药炮制的历史演变情况,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及方书,对桃红四物汤中六个药味的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并重点梳理酒制工艺,确定了每个药味的炮制内涵。为经典名方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桃红四物汤 炮制考证 酒洗 酒炙 去皮
下载PDF
GC-IMS法比较不同方法炮制酒当归特异气味成分差异 被引量:27
5
作者 林秀敏 岳丽丹 +3 位作者 张振凌 张江山 闫梦真 陈祎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4464-4472,共9页
目的比较酒洗、酒浸、酒炙等不同方法炮制酒当归挥发性特异气味成分差异,为建立当归不同炮制品鉴别方法和进一步研究当归传统方法炮制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 目的比较酒洗、酒浸、酒炙等不同方法炮制酒当归挥发性特异气味成分差异,为建立当归不同炮制品鉴别方法和进一步研究当归传统方法炮制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浓度酒洗当归及不同方法炮制当归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比较成分变化;结合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 GC-IMS指纹图谱显示不同浓度酒洗当归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明确定性的挥发性成分有55种单体及部分物质的二聚体和聚合物;2-辛醇、E-2-庚醛、丙酮、2-戊酮和5-甲基-2-呋喃甲醇等可作为酒洗当归的特征挥发物质;醋酸乙酯、3-甲基-1-戊醇、2-己醇和2-甲基丁酸乙酯等可作为酒浸当归的特征风味物质;糠醛二聚体、3-甲基丁醇和苯甲醛等可作为酒炙当归的特征挥发性物质;PCA结果显示,各组样品分离度良好;PLS-DA分析结果显示,2-十一烯醛、2-丁酮、丙酮等为不同浓度酒洗当归样品差异成分;OPLS-DA分析结果显示,2-十一烯醛、辛酸乙酯及二聚体、丙酮等为不同方法炮制的当归样品主要差异成分。结论 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证明当归酒洗、酒浸与酒炙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挖掘经方中传统炮制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酒洗 酒浸 酒炙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挥发性成分 2-辛醇 E-2-庚醛 丙酮 2-戊酮 5-甲基-2-呋喃甲醇 醋酸乙酯 3-甲基-1-戊醇 2-己醇 2-甲基丁酸乙酯 糠醛二聚体 3-甲基丁醇 苯甲醛 2-十一烯醛 2-丁酮 辛酸乙酯 化学计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