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75
1
作者 戴建华 陶岚 +2 位作者 丁杨 王元 陈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9-627,共19页
2009年6月5日,受一个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响,上海部分地区出现了直径25—30mm的冰雹,随后,飑线尾随该超级单体扫过上海,造成大风、雷电和强降水天气。基于常规天气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发现,该超级... 2009年6月5日,受一个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响,上海部分地区出现了直径25—30mm的冰雹,随后,飑线尾随该超级单体扫过上海,造成大风、雷电和强降水天气。基于常规天气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发现,该超级单体发生在东北冷涡西南侧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背景下,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发展在飑线前的暖区中,经过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共同形成的低空辐合线时明显加强发展;该风暴呈现出"指"状、"楔"状、弱回波区(WER)等超级单体雷达反射率特征,"指"状回波处出现了中气旋的径向速度特征,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特征回波,通过三体散射长钉多普勒速度发现了大冰雹的下降区和增长区。分析还表明:东北冷涡西南侧横槽南摆导致中空降温,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下降,为冰雹的空中增长提供较好的温度环境条件,较低的0℃层也保证冰雹在空中下落中融化较少。双风廓线仪对比观测表明,超级单体发展的低空风场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中尺度对流系统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的正反馈机制。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与飑线主体关系密切,起到类似"箭"与"弓"的引导作用,飑线主体的一部分进入超级单体所遗留下的"冷"区后明显减弱,东侧入海后也逐渐减弱,其余部分仍在发展加强;最终,强风暴逐渐减弱,超级单体特征也开始消失,飑线与之合并形成新的"人"字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新的"弓"形回波带与原回波带相比移动方向发生右偏,因此,飑前超级单体在飑线主体移动和演变的临近预报中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冰雹 飑线 风廓线仪 垂直风切变 风暴相对螺旋度
下载PDF
一次台风前部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何彩芬 姚秀萍 +1 位作者 胡春蕾 全彩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0-375,i0002,共7页
通过分析2004年8月25日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次台风前部龙卷发生发展的环境特征,发现该龙卷发生在台风前部风切变区里,尽管当时涡度、散度等物理量对于深对流发展不是非常有利,但下湿中干、强的垂直风切变及地形条件等还是有利于局地... 通过分析2004年8月25日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次台风前部龙卷发生发展的环境特征,发现该龙卷发生在台风前部风切变区里,尽管当时涡度、散度等物理量对于深对流发展不是非常有利,但下湿中干、强的垂直风切变及地形条件等还是有利于局地弱龙卷的产生;在宁波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上表现为强的钩状回波,速度场上有相邻的正负速度中心及强的组合切变值等。通过多个反射率产品、剖面产品等综合分析了该风暴的三维结构,初步了解此类弱龙卷的发生机理,为以后的预报提供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前部龙卷 垂直切变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2009年6月淮河中下游三次飑线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曲晓波 王建捷 +1 位作者 杨晓霞 刘鑫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1-159,共9页
2009年6月我国淮河中下游地区连续出现三次飑线天气过程,作者应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监测、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NCEP/GFS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诊断分析方法,对三次飑线的生成环境和形成... 2009年6月我国淮河中下游地区连续出现三次飑线天气过程,作者应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监测、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NCEP/GFS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诊断分析方法,对三次飑线的生成环境和形成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次飑线具有类似的500 hPa环流形势、较强的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通量的水汽输送、相似的不稳定层结。在低层辐合抬升、高层干冷空气侵入和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动力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发展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通过卫星雷达的监视,可以较好地预报飑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东北低涡 不稳定能量 低层辐合 中层干冷 风垂直切变
下载PDF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赵玉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94,共14页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流和风垂直切变对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梅雨锋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作用。结果发现: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造成的质量不平衡可在梅雨锋附近激发出小振幅重力波,在梅雨锋暖湿气流一侧对流层低层产生上升运动,并与非绝热加热过程耦合激发出对流形成一条平行于梅雨锋的对流降雨带,对流系统的尺度一般为20~60km,对流雨带形成后逐渐向南传播,其中对流扰动形成后激发出振幅更大的重力波向南传播以及对流雨带北侧干下沉气流支的低层回流对新对流系统的触发可能在对流雨带的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梅雨锋对其附近的对流有一定的组织作用,对流扰动在梅雨锋附近可发展成尺度为100~200km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扰动受到湿度锋在低层组织的偏北气流作用后,它在低层出现辐合,流场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倾斜,这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基本气流的平流效应使梅雨锋移动,有利于抵消梅雨锋对流雨带南移效应,它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在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的方向变化引起的风垂直切变有利于梅雨锋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并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而风的大小形成的风垂直切变似乎并不利于梅雨锋上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对流 暴雨 基本气流 风垂直切变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中α尺度飑线过程中大风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27
5
作者 吴紫煜 姚雯 +3 位作者 李超 柴东红 徐良韬 张义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90-98,共9页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飑线 垂直切变 冷池 入流
下载PDF
“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Ⅱ):垂直运动、风垂直切变与地形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孙明生 杨力强 +2 位作者 尹青 牛震宇 高黎明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18-223,共6页
本文是"北京7·21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的第二部分,从上升运动、风垂直切变以及地形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暴雨成因。所用资料包括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观测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1... 本文是"北京7·21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的第二部分,从上升运动、风垂直切变以及地形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暴雨成因。所用资料包括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观测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1)高空急流辐散与低层低涡切变线、地形辐合线、地形强迫抬升等共同作用构成的强烈上升运动触发和增强了暖区强降水;低涡东移、锋面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上升运动,触发形成锋面降水过程。2)较强的风垂直切变是"7·21"特大暴雨区别一般暴雨的另一个环境场特征。3)对流层中层西南引导气流加强、地面辐合线呈西南—东北向、云团移向前方存在上升运动中心、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以及位势不稳定中心。这些因素造成对流云团在辐合线附近一个个生成,并向前方辐合和位势不稳定中心移动而形成"列车效应",造成特大暴雨灾害天气。4)地形对"7·21"暴雨存在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等多种增幅作用,使得北京西南部山区成为对流云团的触发和加强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列车效应 风垂直切变 地形
下载PDF
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登陆台风强度变化关系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徐明 余锦华 +1 位作者 赖安伟 彭菊香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339-344,共6页
为了了解环境风垂直切变在登陆台风强度突变下所起的作用,利用1990—2004年登陆中国的111个台风的强度、登陆位置以及NCEP/NCAR每日4次等压面风场等资料,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对台风登陆过程中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海盆中相比,环... 为了了解环境风垂直切变在登陆台风强度突变下所起的作用,利用1990—2004年登陆中国的111个台风的强度、登陆位置以及NCEP/NCAR每日4次等压面风场等资料,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对台风登陆过程中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海盆中相比,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登陆台风强度的线性相关性减小,滞后的时间长度减短;环境风垂直切变与滞后6~18 h的台风强度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与滞后6 h的台风强度相关最佳,相关系数为0.215;对于显著增强的登陆台风,其所处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不太大,平均在9 m.s-1以下,反之当环境风垂直切变在9 m.s-1以上时,登陆台风的强度也有可能显著减弱;与在华南登陆的台风相比,在华东登陆的台风其减弱型样本相对更多,其强度受风速垂直切变影响衰减得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垂直切变 登陆台风 台风强度变化
下载PDF
利用风廓线雷达对广东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类暴雨过程低空风场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周芯玉 廖菲 胡东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暴雨中尺度系统,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2-2014年发生在广东前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的暴雨过程临近时次的低空急流强度、低空急流高度、低空急流指数以及各层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暴雨中尺度系统,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2-2014年发生在广东前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的暴雨过程临近时次的低空急流强度、低空急流高度、低空急流指数以及各层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东前汛期,86%的暴雨过程都会有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2 km高度以下最大风速呈正态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10~21 m/s之间,60%以上的强降水发生前3小时低空急流便已经存在,且随着强降水的临近,低空急流的比例逐渐增大,超过80%的过程强降水出现时有低空急流相配合;(3)暴雨发生前低空急流强度基本维持,最低高度逐渐降低。强降水出现时次,低空急流表现出逐渐加强的特征,最低高度也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低空急流指数I增大;(4)地面到不同等压面的垂直风切变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强降水发生时地面到925 hPa垂直风切变相较于暴雨发生前有所增大,而地面到850 hPa及700 hPa垂直风切变在强降水发生时则表现出下降的特征;(5)选取暴雨发生前各类物理量的中值作为暴雨发生的阈值,则低空急流强度在13.5 m/s左右,最低高度为1 km左右,低空急流指数I为6×10^-3s^-1左右,地面到925hPa、850 hPa以及700 hPa之间的垂直风切变分别在7.3×10^-3s^-1、6×10^-3s^-1以及4×10^-3s^-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短时强降水 阈值选取 低空急流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Vertical Wind Shear on Tropical Cyclone Development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滨 端义宏 +1 位作者 余晖 杜秉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6年第3期383-388,共6页
Using tropical cyclone (TC) best track and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ata from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92-200... Using tropical cyclone (TC) best track and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ata from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92-2002,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wind shear on TC intensity are examined. The samples were limited to the westward or northwestward moving TCs between 5°N and 20°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rmodynamic effe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vertical wind shear between 200 and 500 hPa on TC intensity chang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hear between 500 and 850 hPa, whil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hear between 200 and 850 hPa. Vertical wind shear may have a threshold value, which tends to decrease as TC intensifies. As the intensifying rate of TC weakens, the average shear increases. The large shear has the obvious trend of inhibiting TC development. The average shear of TC which can develop into typhoon (tropical depression or tropical storm) is below 7 m s^-1 (above 8 m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wind shear tropical cyclone (TC) statistic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东风波天气区域分布与基本气流垂直切变的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肖文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33-339,共7页
本文分析八个东风波实例,按天气区域相对于700hpa东风波的槽线位置分为两类: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西;另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东。用热成风适应物理过程来解释这种天气区分布的原因。指出:在热带东风波区域中,若东风随高度增强... 本文分析八个东风波实例,按天气区域相对于700hpa东风波的槽线位置分为两类: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西;另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东。用热成风适应物理过程来解释这种天气区分布的原因。指出:在热带东风波区域中,若东风随高度增强的地区,基本气流的垂直切为东风,则坏天气区在槽线以西;若东风随高度减弱的地区,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为西风,则坏天气区在槽线以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热成风 垂直切变 基本气流
下载PDF
太湖风生流垂向切变规律的原位观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建威 李一平 +1 位作者 罗潋葱 戴淑君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6期98-103,116,共7页
浅水湖泊垂向环流存在着上下层反向现象,为了探究太湖湖流垂向切变规律,用声学高频流速仪ADV、ADP及风向风速仪在梅梁湾进行了9d的连续观测;基于获取的高频同步数据,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各层流场在不同风向、不同风速以及持续同向风场... 浅水湖泊垂向环流存在着上下层反向现象,为了探究太湖湖流垂向切变规律,用声学高频流速仪ADV、ADP及风向风速仪在梅梁湾进行了9d的连续观测;基于获取的高频同步数据,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各层流场在不同风向、不同风速以及持续同向风场影响下的切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流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月太湖梅梁湾在风向为ESE、ES、E,风速2-5m/s,同向风场持续作用10-11h时,流场基本达到稳定且切变率最大;表层流场(水下50cm)处,切变率最小,为20%,底层流场(距水土界面7cm)处,切变率最大达到60%;流向改变的拐点出现在表层至中层,即水下50-100cm;风速、风向的出现频率,以及同向风场的持续时间决定了流场反向率大小,流场反向率决定了拐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风生流 垂向切变 反向率 原位观测 太湖 梅梁湾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与环境气流切变关系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苏丽欣 周锁铨 +1 位作者 吴战平 余锦华 《气象科技》 2008年第5期561-566,共6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在时间上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TC强度的增大;前12 h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对TC强度的发展影响最大。环境风垂直切变在西北太平洋TC最强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小,TC发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大,TC发生稀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环境风 垂直切变 最大风速
下载PDF
2016年冬季江苏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沈阳 沈安云 +2 位作者 苏航 熊世为 严文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基于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江苏省一次全省范围的强浓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通量资料对此次强浓雾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能见度、风场、温度、湿度、探空数据及感热通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 基于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江苏省一次全省范围的强浓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通量资料对此次强浓雾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能见度、风场、温度、湿度、探空数据及感热通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月11日白天江苏地区的降水为强雾天气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逆温层的建立和合适的近地面风速及垂直风切变均有利于雾天气的形成;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先于雾天气的发生,对雾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将相对湿度≥95.0%作为冬季雾形成的阈值。此次雾天气持续过程中江苏地区部分气象站的温度在夜间小幅上升,可能与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有关;地气温差负值和地面感热通量负值均表明夜间地面对空气的冷却作用。从雾的成因来说,夜间晴空辐射降温是江苏地区此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形成的直接原因,而由于平流作用形成的逆温层和逆湿层是雾提前加强与维持的有利因素。对江苏省大部地区而言,此次强浓雾天气过程应为辐射雾;从雾预报的角度考虑,需密切关注逆温层是否建立并维持,当白天有降水时,还需注意夜间低云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层 近地面风场 垂直风切变 低云量 感热通量
下载PDF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低空多普勒速度的切变识别算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闫文辉 黄兴友 +2 位作者 李盈盈 杨敏 刘燕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61,共9页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器起飞和着陆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数据,从风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上对低空风切变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一次飑线过程和一次低空急流过程的资料对识别算法进行了验证。识别算法的核心是分别计...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器起飞和着陆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数据,从风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上对低空风切变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一次飑线过程和一次低空急流过程的资料对识别算法进行了验证。识别算法的核心是分别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和时间风切变。在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时,先利用风切变强度因子自适应地选择拟合"窗口"的大小,再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方法,得到水平风切变。结果表明:自适应多尺度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合成风切变,在低空风切变识别效果、切变连续性和边缘数据处理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的PUP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反映了雷达径向速度的高低空配置情况;时间风切变可提供径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算法还可应用于民航机场低空风切变的识别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低空风切变 最小二乘法 多普勒天气雷达 合成风切变 垂直风切变 时间风切变
下载PDF
1209号台风“苏拉”登陆福建后垂直结构和暴雨落区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爱鸣 何小宁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1209号台风"苏拉"登陆福建后,暴雨主要分布在路径南侧.针对台风"苏拉"影响福建暴雨过程的特点,利用风廓线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高空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台风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动力、热力... 1209号台风"苏拉"登陆福建后,暴雨主要分布在路径南侧.针对台风"苏拉"影响福建暴雨过程的特点,利用风廓线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高空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台风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动力、热力特征诊断.结果表明:特定的高空环流使"苏拉"台风登陆福建前结构发生南倾.暴雨分布在路径南侧,是由于"苏拉"登陆后涡旋中心垂直轴线向南倾斜,使路径南侧对流层中、下层的差动温度平流和差动涡度平流加强;且南侧上下层的垂直风切变大,达到14 m/s,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发展和动力抬升增强;同时,在台风中心南侧温湿条件好,925h Paθse高值中心在福建中南部地区,达到359°k,而北侧在"苏拉"登陆前已受冷空气影响,温湿条件均不如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风廓线雷达 台风 结构南倾 垂直风切变 暴雨落区
下载PDF
Effects of Vertical Wind Shear on Intensity and Rainfall Asymmetries of Strong Tropical Storm Bilis (2006) 被引量:8
16
作者 余锦华 谈哲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52-561,共10页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VWS) on the intensity and rainfall asymmetries in Tropical Storm (TS) Bilis (2006)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RMM/TMI-estimated surface rainfall data, QuikSCA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VWS) on the intensity and rainfall asymmetries in Tropical Storm (TS) Bilis (2006)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RMM/TMI-estimated surface rainfall data, QuikSCAT wind fields, 850- and 200-hPa winds of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precipitation data at 5-min intervals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over China's Mainland, and the best track data of TS Bilis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taneous and 6-hour-lagg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VWS and storm intensity (the minimum central sea level pressure) are 0.59145 and 0.57438 (P 〈0.0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d VWS was found to be about 11 m s-1 and thus suppresse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Bilis (2006).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Bilis (2006) was highly asymmetric. The azimuthally-averaged rainfall rate in the partial eyewall, however,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a major outer rainband. As the storm intensified, the major rainband showed an unusual outward propagation. The VW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modeling studies, heavy rainfall generally occurred downshear to downshear-left of the VWS vector both near and outside the eyewall, showing a strong wavenumber-one asymmetry, which was amplified as the VW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wind shear tropical storm rainfal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沈阳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典 李崇 +3 位作者 班伟龙 吴宇童 孟鹏 张治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期243-248,共6页
利用风廓线雷达的基本产品、Micaps实况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沈阳城区发生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是在冷涡背景下,高空存在横槽、逆温,触发的局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前高空由西北风转为偏西风,预示着横... 利用风廓线雷达的基本产品、Micaps实况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沈阳城区发生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是在冷涡背景下,高空存在横槽、逆温,触发的局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前高空由西北风转为偏西风,预示着横槽的到来,风廓线雷达对冷空气侵入的判别提前于常规观测资料。1000 m以下水平风的变化与降雹时间及强度有较好的对应。高空水平风速≥12 m/s的风速带在降雹前1 h达到峰值。高空急流区在冰雹发生前20~25 min出现急流动量下传,为冰雹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降雹阶段探测高度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空气湿度增大和高层存在大量冰晶粒子所致。冰雹过程中,冰晶粒子主要集中在1900 m以下。降雹前25 min垂直风切变增大,并在降雹前20 min达到极值,垂直风切变的变化与急流的变化相对应。垂直速度达到极值对应的并不是降雹的开始,低层信噪比〉60 d B,对应降雹开始,信噪比对于冰雹的敏感程度比垂直速度高。垂直速度大于4 m/s与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冰雹 垂直速度 信噪比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幂律过程和改进参数估计方法的风电场风能评估 被引量:8
18
作者 靳全 苏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107-111,共5页
研究垂直风切变环境下风电场的风速概率分布及可用度评估。利用幂律过程描述风切变,由标准高度数据生成拓展高度数值,阐释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假设2高度的风速均服从2参数Weibull分布,采用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LS)和极大似然估计... 研究垂直风切变环境下风电场的风速概率分布及可用度评估。利用幂律过程描述风切变,由标准高度数据生成拓展高度数值,阐释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假设2高度的风速均服从2参数Weibull分布,采用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LS)和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求解模型参数,提出并应用改进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计算2高度风速分布和主要风能指标。基于实例,通过拟合优度分析及主要风能指标的对比,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极大似然估计法及改进方法优于最小二乘法;风切变导致不同高度风速分布变化,Weibull分布的柔性特点使其在模拟高层风速时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评估 垂直风切变 幂律过程 改进极大似然 估计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for wind energy and wind turbines by considering vertical wind shear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玉巧 赵荣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393-2398,共6页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wind speed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wind turbine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Based on the wind speed data at the standard height observed at a wind farm,...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wind speed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wind turbine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Based on the wind speed data at the standard height observed at a wind farm, the power-law process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ind speeds at a hub height of 60 m. The Weibull and Rayleigh distributions were chosen to express the wind speeds at two different heights. The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were estimated via the least square(LS) method and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 method, respectively. An adjusted MLE approach was also presente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The main indices of win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wind speed data.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data of Hexi area,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was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MLE method generally outperforms LS metho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Weibull distribution is more appropriate to describe the wind speed at the hub he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bull distribution wind power vertical wind shear power-law process parameter estim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VERTICAL WIND SHEAR ON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OF TROPICAL CYCLONE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启智 方娟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2年第2期172-186,共15页
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vertical wind shear(VWS)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TC)is investigated via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Results indicate that weak shear tend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 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vertical wind shear(VWS)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TC)is investigated via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Results indicate that weak shear tend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C while strong shear appears to inhibi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C.As the VWS is imposed on the TC,the vortex of the cyclone tends to tilt vertically and significantly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Consequently,the upward motion is considerably enhanced in the downshear side of the storm center and correspondingly,the low-to mid-level potential temperature decreases under the effect of adiabatic cooling,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low-to mid-level static instabil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n facilitates the burst of convection.In the case of weak shear,the vertical tilting of the vortex is weak and the increase of ascent,static instabil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occur in the area close to the TC center.Therefore,active convection happens in the TC center region and facilitates the enhancement of vorticity in the inner core region and the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C.In contrast,due to strong VWS,the increase of the ascent,static instabil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duced by the vertical tilting mainly appear in the outer region of TC in the case with stronger shear,and the convection in the inner-core area of TC is rather weak and convective activity mainly happens in the outer-region of the TC.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a warm core is inhibited and the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C is delayed.Different from previous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by imposing VWS suddenly to a strong TC,the simulation performed in this work shows that,even when the VWS is as strong as 12 m s-1,the tropical storm can still experience rapid intensification and finally develop into a strong tropical cyclone after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adjustment.It is found that the conv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justing period.On one hand,the convection leads to the horizontal convergence of the low-level vorticity flu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wind shear tropical cyclone vortex tilting CONVE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