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顶鹤与白枕鹤的领域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方满 李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37,共5页
The territories and territrial behavior of White-naped Crane and Red-crowned Crane were studied in Rindian Coun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March to May in 1986-1988.Eight territories of White-naped crane and six ... The territories and territrial behavior of White-naped Crane and Red-crowned Crane were studied in Rindian Coun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March to May in 1986-1988.Eight territories of White-naped crane and six of Red-crowned Cran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species have successtively occupied the same territory for many years.The maximum size of occupied territory by Red-crowned Crane is 4.0 km 2 with the average of 3.65 km 2 and by White-naped crane is 10.7 km 2 with the average of 7 km 2.During most period of breeding, the size of territories of two species were gradually reduced to less than 1.5 km 2 until nesting period ,The area of territories of White-naped Crane with fixed foraging crop field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territories without crop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白枕鹤 领域性 野生动物保护 巢址
下载PDF
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庆明 邹红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16-1722,共7页
2002—2008年4—5月,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在孵化期,研究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类型主要为芦苇沼泽(74.36%),觅食生境的选择以标识因素和能量因素为主,... 2002—2008年4—5月,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在孵化期,研究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类型主要为芦苇沼泽(74.36%),觅食生境的选择以标识因素和能量因素为主,其次是可觅性因素、安全距离因素和隐蔽因素;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类型多样化,以湿地(芦苇沼泽)为主,兼含陆地(农田);白枕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包括生境标识、食物、水和隐蔽物四大要素,其对觅食生境的选择分2个层次(大生境层次和小生境层次)3个过程(觅食生境类型选择、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孵化期 觅食生境选择 扎龙湿地
原文传递
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延 靖磊 +5 位作者 贾亦飞 雷刚 姚毅 吕偲 陈安平 雷光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5-1423,共9页
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vipio)、白鹤(G.leucogeranus)和灰鹤(G.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 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vipio)、白鹤(G.leucogeranus)和灰鹤(G.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白鹤 白头鹤 白枕鹤 灰鹤 种群 栖息地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灰鹤和白枕鹤的数量与集群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1 位作者 戴年华 廖舟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469,共6页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鄱阳湖越冬灰鹤(Grus grus)和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和分布、集群特征以及灰鹤的年龄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灰鹤和白枕鹤数量单次记录到的最大值分别为599和600只.4个保护区34个湖泊(或农田)有18...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鄱阳湖越冬灰鹤(Grus grus)和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和分布、集群特征以及灰鹤的年龄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灰鹤和白枕鹤数量单次记录到的最大值分别为599和600只.4个保护区34个湖泊(或农田)有18个湖泊(或农田)记录到灰鹤种群.灰鹤种群数量在1月初至3月初达到高峰,62.87%的灰鹤集中在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在12个湖泊(或农田)记录到白枕鹤分布,种群数量在2月底至3月初达到高峰,95.77%的白枕鹤集中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以往鄱阳湖越冬鹤类种群分布相比,灰鹤主要集中的区域发生变化,而白枕鹤未发生变化.灰鹤和白枕鹤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为(8.50±19.84)和(7.52±21.47)只,各时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灰鹤集群以家庭群为主(占70.07%),聚集群次之(占23.36%);家庭群中2成1幼比例最大(占46.88%),聚集群中以5~9只的集群比例最大(占71.88%).灰鹤家庭群平均大小为(2.76±0.69)只,聚集群平均大小为(13.84±20.82)只,2种集群类型在各时期之间大小差异均不显著(P>0.05).灰鹤集群中幼体占20.21%.针对鄱阳湖2种鹤类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鹤 白枕鹤 鄱阳湖 集群特征 年龄结构
下载PDF
鄱阳湖4种鹤类集群特征与成幼组成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1 位作者 戴年华 卢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77-1785,共9页
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45个样点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monacha)、白枕鹤(G.vipio)和灰鹤(G.grus)的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和成幼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鹤的平均集群大小(23.86±10.26)只(集群数... 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45个样点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monacha)、白枕鹤(G.vipio)和灰鹤(G.grus)的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和成幼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鹤的平均集群大小(23.86±10.26)只(集群数N=104),白头鹤(6.42±1.63)只(N=98),白枕鹤(6.09±2.55)只(N=105),灰鹤(5.55±1.26)只(N=246)。仅白头鹤中期集群大小显著小于后期,其余鹤类各时期及灰鹤各地区的集群大小差异不显著。鄱阳湖鹤类的集群大小并不符合警戒行为对集群大小的预测,生境质量差异可能是影响鄱阳湖鹤类集群大小的主要原因之一。4种鹤类均在1—5只个体的小集群中出现频度最高。白鹤在>35只个体集群中的个体比例最高,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在1—5只个体集群和>35只个体集群均有较高的个体比例。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均以家庭群为主,其家庭群所占比例分别为(64.29%,总集群数N=98)、(71.91%,N=89)、(70.77%,N=65)和(63.11%,N=206)。鄱阳湖鹤类以家庭群为主表明,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可能比花费更多的觅食时间更为重要。白鹤家庭群以2成1幼为主(65.08%),白头鹤(51.56%)、白枕鹤(52.17%)和灰鹤(47.69%)以2成为主。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群体的幼鸟比例分别为12.27%(个体数N=1695)、14.42%(N=416)、16.59%(N=229)和20.46%(N=655)。2成2幼集群比例极低表明,白鹤家庭同时抚养2个幼鸟成活的难度较其它3种鹤类大。4种鹤类在各时期的幼鸟比例差异不显著。在灰鹤个体数较多的3个地区中,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25.25%)和东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25.14%)的幼鸟比例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鄱阳湖白鹤的幼鸟比例多年来均处于较低水平,白头鹤的幼鸟比例较2012—2013年冬季明显下降,灰鹤和白枕鹤种群可能处于稳定或增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 成幼组成 白鹤 白头鹤 白枕鹤 灰鹤
下载PDF
图牧吉春季白枕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孔凡前 刘应竹 +2 位作者 黄志旁 杨树国 李晓民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年第4期78-79,共2页
白枕鹤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研究鹤类与湿地的关系,可对鹤类的保护提供依据;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白枕鹤觅食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等进行了测量;白枕鹤最佳觅食... 白枕鹤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研究鹤类与湿地的关系,可对鹤类的保护提供依据;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白枕鹤觅食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等进行了测量;白枕鹤最佳觅食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芦苇和苔草为主,植被高度为10~30cm,植被密度200~300棵/㎡,植被盖度低于50%;对其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觅食生境 图牧吉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白枕鹤活动区面积与水位和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海峰 金杰锋 +2 位作者 Nymbayar Batbayar 李凤山 丁长青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以及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6只越冬于鄱阳湖的白枕鹤(Grus vipio)活动区面积进行了研究,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水位、气温、年份、年龄及个体差异对活动区面积的影响,利用Pearson... 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以及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6只越冬于鄱阳湖的白枕鹤(Grus vipio)活动区面积进行了研究,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水位、气温、年份、年龄及个体差异对活动区面积的影响,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对活动区面积影响较大的因子与活动区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两个越冬期内白枕鹤平均周活动区面积,2014至2015越冬期为(57.85±94.67)km^2,2015至2016越冬期为(12.01±17.74)km^2。在两个越冬期内,活动区面积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014~2015年,t=﹣2.831,P<0.01;2015~2016年,t=﹣3.422,P<0.01);气温对活动区面积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水位对活动区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2014~2015年水位高度(14.92±0.65)m,2015~2016年水位高度(15.39±0.70)m,周活动区面积与同期水位高度显著正相关(2014~2015年,r=0.370,P<0.01;2015~2016年,r=0.380,P<0.01)。推测水位的变化影响越冬白枕鹤主要食物的生长及可获得性,进而导致越冬期白枕鹤活动区面积的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活动区 鄱阳湖 水位 卫星跟踪
原文传递
白枕鹤的呼吸系统及其生态适应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岐山 秦在贤 赵瑞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10,共6页
白枕鹤的呼吸系统由喉头、气管、鸣管、肺及气囊组成。喉头有淋巴小结分布。气管在龙骨突起内盘旋,并随年龄而增长,软骨环逐渐骨化。鸣管由左右两个支气管特化而成,呈膜状扁管入肺。肺的长度约占躯干的1/2。气囊几遍布全身,高度发达。... 白枕鹤的呼吸系统由喉头、气管、鸣管、肺及气囊组成。喉头有淋巴小结分布。气管在龙骨突起内盘旋,并随年龄而增长,软骨环逐渐骨化。鸣管由左右两个支气管特化而成,呈膜状扁管入肺。肺的长度约占躯干的1/2。气囊几遍布全身,高度发达。整个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其高空飞翔生活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呼吸系统 生态适应
下载PDF
扎龙保护区白枕鹤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忠燕 杨晓杰 +2 位作者 王文锋 李长友 逄世良 《高师理科学刊》 2009年第3期73-74,100,共3页
对扎龙湿地野生白枕鹤(Grus vipio)的种群数量、营巢及繁殖情况进行地面调查和航空调查,并对调查数据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白枕鹤的种群数量和繁殖巢数整体上趋于稳定,但在湿地缺水或发生大火年份其种群数量和繁殖巢数急剧减少,有的... 对扎龙湿地野生白枕鹤(Grus vipio)的种群数量、营巢及繁殖情况进行地面调查和航空调查,并对调查数据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白枕鹤的种群数量和繁殖巢数整体上趋于稳定,但在湿地缺水或发生大火年份其种群数量和繁殖巢数急剧减少,有的年份甚至没有营巢记录.分析了白枕鹤种群数量和繁殖巢数变化的原因及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威胁因素,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种群现状 扎龙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CHD基因和EE0.6基因遗传多态鉴定白枕鹤、丹顶鹤性别研究报告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志明 徐琪 +2 位作者 徐禄 倪谷音 王金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3,共3页
白枕鹤(Grus vipio)和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中国重点保护动物,为单态性鸟,很难通过外观和形态来进行性别鉴定,给人工繁殖造成很大困难。研究已发现CHD基因和EE0.6序列片段大小在非平胸鸟类W、Z染色体上均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 白枕鹤(Grus vipio)和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中国重点保护动物,为单态性鸟,很难通过外观和形态来进行性别鉴定,给人工繁殖造成很大困难。研究已发现CHD基因和EE0.6序列片段大小在非平胸鸟类W、Z染色体上均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以无锡市动物园饲养的白枕鹤和丹顶鹤为研究对象,经PCR实验,对白枕鹤和丹顶鹤CHD基因和EE0.6序列的相关片段进行了特异性扩增。结果显示,这2种方法 PCR扩增结果一致,并根据这一结果进行白枕鹤、丹顶鹤配对,均成功孵化出后代,表明该PCR鉴定结果可靠,研究结果为提高鹤类人为配对指数和繁殖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丹顶鹤 CHD基因 EE0.6序列 性别鉴定
下载PDF
圈养丹顶鹤与白枕鹤杂交繁育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武忠 陈金洪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1期37-40,44,共5页
我园一只雄性丹顶鹤与一只雌性白枕鹤于 2 0 0 1年开始自然配对产蛋 ,3年共产 5 1枚 ,经人工孵化育雏 ,目前存活 15只。杂种鹤在第 4周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在 12周达到最高峰 ,16周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18周后部分指标停止增长。外观... 我园一只雄性丹顶鹤与一只雌性白枕鹤于 2 0 0 1年开始自然配对产蛋 ,3年共产 5 1枚 ,经人工孵化育雏 ,目前存活 15只。杂种鹤在第 4周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在 12周达到最高峰 ,16周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18周后部分指标停止增长。外观上 ,出生至 3月龄时 ,幼鹤整体颜色都呈黄褐色 ,以后变化基本一致。目前 ,2 0 0 1及 2 0 0 2年存活杂种鹤颜色以白色为主 ,夹杂着灰色羽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白枕鹤 杂种鹤 孵化 育雏 鹤形目 圈养 杂交繁育
下载PDF
扎龙湿地育雏期丹顶鹤和白枕鹤的取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伍一宁 倪红伟 +3 位作者 钟海秀 许楠 王丽媛 付晓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年第6期90-92,共3页
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和白枕鹤育雏期的食性与营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出: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求偶期的食物组成包括5科6种。其中香蒲科(Typhaceae)的、禾本科(Gramineae)与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是育雏期丹顶鹤的... 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和白枕鹤育雏期的食性与营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出: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求偶期的食物组成包括5科6种。其中香蒲科(Typhaceae)的、禾本科(Gramineae)与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是育雏期丹顶鹤的主要采食植物种类,其中香蒲科取食比例最高为41.75%、其余两种比例分别为25.02%与16.68%;不同植物的不同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的营养成分是影响该时期取食的关键因素之一,二者均偏好取食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食差异 丹顶鹤 白枕鹤 育雏期
下载PDF
白枕鹤的分布和迁徙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若莉 许杰 苏立英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白枕鹤(Grus vipio)是濒危鹤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分布于六国,在苏联、蒙古、中国繁殖,在中国、北朝鲜、南朝鲜、日本越冬。本文对白枕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新的补充。通过对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环志的白枕鹤“J17”的观察证... 白枕鹤(Grus vipio)是濒危鹤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分布于六国,在苏联、蒙古、中国繁殖,在中国、北朝鲜、南朝鲜、日本越冬。本文对白枕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新的补充。通过对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环志的白枕鹤“J17”的观察证明,在1984~1987年春季均从日本迁徙到中国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繁殖。1987年6月18日,中日环志合作调查组捕捉环志了“J17”的幼雏,环志号Q00-0663,红彩环“61”。10月7日“J17”的家族南迁,于12月3日到达日本出水鹤类越冬地,环志回收说明白枕鹤迁徙于中国繁殖地和日本越冬地,是确凿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分布 迁徙 繁殖地 越冬地
全文增补中
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食性与营养偏好 被引量:3
14
作者 邹红菲 李全亮 +4 位作者 吴庆明 伍一宁 高晓冬 王磊 朱瑞萍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为了了解孵化期白枕鹤的食物组成及营养选择,2011年3~5月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与营养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为21科43种植物,禾本科、莎草科、泽泻科占绝... 为了了解孵化期白枕鹤的食物组成及营养选择,2011年3~5月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与营养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为21科43种植物,禾本科、莎草科、泽泻科占绝对优势(62.77%),其中玉蜀黍、芦苇、糙叶薹草、慈姑、水葱是大宗食物(44.00%);(2)不同植物性食物的营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但均存在粗纤维含量相对最高、粗脂肪含量相对最低的现象(玉蜀黍除外);(3)白枕鹤营养选择显著不同,其选择性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纤维含量呈不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孵化期白枕鹤取食的植物组成受植物营养成分影响,偏好取食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的植物,轻微排斥粗纤维含量高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分析 营养偏好 白枕鹤 孵化期 扎龙保护区
下载PDF
繁殖期白枕鹤的自然育幼行为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婧 张小艳 +4 位作者 张昕茹 何相宝 田秀华 李夏莎 张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440,共7页
2016年6~9月,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目标取样法(focal sampling)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内的雌雄1对白枕鹤的自然育幼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得出了繁殖期白枕鹤自然育幼的行为规律。结果为:觅食22.82%;护理19.67%;静栖13.32%... 2016年6~9月,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目标取样法(focal sampling)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内的雌雄1对白枕鹤的自然育幼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得出了繁殖期白枕鹤自然育幼的行为规律。结果为:觅食22.82%;护理19.67%;静栖13.32%;游走19.72%;眺望13.61%;鸣叫6.53%;打斗1.21%;展翅2.61%;护雏0.41%。在育幼期,雄鹤的鸣叫行为显著高于雌鹤,雌鹤的护理、静栖及护雏行为高于雄鹤;雏鹤的静栖行为逐渐减少,眺望行为逐渐增加,且静栖行为显著高于成鹤,成鹤的眺望行为显著高于雏鹤。随着白枕鹤日龄的增长,成鹤的游走、眺望行为显著增加,静栖行为显著减少;雏鹤的游走、眺望行为显著增加,且在9月开始鸣叫行为的表达。本文旨在研究自然条件下白枕鹤繁殖期的育幼行为,呈现了一天中8:00~16:00白枕鹤的行为习惯及生物特性的规律,为白枕鹤的保护研究、动物园的饲养及其野化放生提供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繁殖期 育幼行为
下载PDF
三江平原白枕鹤孵化期觅食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荆心 李晓民 《野生动物》 2013年第2期98-100,共3页
2011年4月20日~5月7日,以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孵化期白枕鹤的觅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枕鹤偏好在芦苇地和苔草地中觅食,多以植物的嫩叶为食。孵化期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行为... 2011年4月20日~5月7日,以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孵化期白枕鹤的觅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枕鹤偏好在芦苇地和苔草地中觅食,多以植物的嫩叶为食。孵化期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行为所占时间为39.31%。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一天中出现2次高峰,即6:00~8:00和16:00~17:00之间,而在14:00~15:00出现低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觅食行为 孵化期 七星河保护区
下载PDF
Impact of marsh changes on breeding cranes in Sanjiang Plain,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红星 钱法文 +5 位作者 刘春悦 李晓民 侯韵秋 张国钢 戴铭 刘冬平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3期165-179,共15页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marsh on breeding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and White-naped Cranes (G.vipio) in the Sanjiang Plain,we conducted a complete crane súrvey in each of the s...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marsh on breeding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and White-naped Cranes (G.vipio) in the Sanjiang Plain,we conducted a complete crane súrvey in each of the summers of 2007 and 2008,and obtained information on the changes in its marsh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in 1986,1995,2000 and 2005.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1984 and 2008 census shows that:1) the number of Red-crowned Cranes remained stable at about 300 birds,while the number of White-naped Cranes increased markedly; 2) the estimates of nests of Red-crowned cranes are close to the numbers of 1984,while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nests of these two crane species were distributed over fi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NNRs); 3) the two crane species became mo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regions,i.e.,the Fuyuan Delta,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Naoli and Qixing rivers,and the Xingkai Lake wetlands,rather as formerly in six regions.The area of the marsh decreased by 45% within the 20-year period from 1986 to 2005.The major loss of the marsh area was in the form of a conversion to paddy fields and dry land,which can b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direct human activity under various economic and policy drivers.The disappearance of cranes in the Dulu and Abuqin rivers was induced by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fragmentation into and isolation of small areas of the marsh became increasingly more serious,which resulted in unsuitable condtions for crane breeding in small patches of the marsh.The number of cranes declined from 1984-1995 but had recovered remarkably by 2008,which may be due to the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in place since 2000.The land ownership of the reserve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especially in Sanjiang,Honghe,Naolihe and Qixinghe NNRs,which together accommodated approximately 80% of the population of cranes.However,we did not discover any nests at all in th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reserves,which may be attribu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crowned crane white-naped crane BREEDING population size marsh change habitat loss Sanjiang Plain
下载PDF
Habitat selection and food choice of White-naped Cranes(Grus vipio)at stopover sites based on satellite tracking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18
作者 Yunzhu Liu Lan Wu +8 位作者 Jia Guo Shengwu Jiao Sicheng Ren Cai Lu Yuyu Wang Yifei Jia Guangchun Lei Li Wen Liying Su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468-476,共9页
By combining satellite tracking,land-cover extracted from Landsite 8 images,and the 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 analysis,we studied the habitat selection and food preference of a vulnerable migratory waterbird,the Whit... By combining satellite tracking,land-cover extracted from Landsite 8 images,and the 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 analysis,we studied the habitat selection and food preference of a vulnerable migratory waterbird,the Whitenaped Crane(Grus vipio),in one of its key stagging sites,the Shandian River Basin in the semi-arid northern China,to provide knowledge that is critical for its conservation in the Anthropocene.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ite-naped Cranes used both uplands and natural wetlands in the stopover site.While the cranes used farmland and natural land cover equally as night-time roosting grounds,they spent most daytime foraging at farmlands.Despite the extensive usage of croplands as their foraging ground,the Bayesian mixing models based on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rop residues after harvesting,such as Maize(Zea mays)and Naked Oat(Avena chinensis),were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White-naped Cranes’diet(~19%),and their diet composited mainly natural plants,such as Allium ledebourianum,Potentilla anserina,and P.tanacetifoli.Moreover,more than 20%of the total wetlands in the region were modelled as home range of the cranes.On contrast,less than 10%of croplands and about 1%of the unused uplands were identified as home range.In addition,the entire core habitats were located in natural wetlands.Our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wetland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threatened crane.However,the satellite-derived land cover data showed that croplands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last decade in this area,at the expense of natural wetlands.With the sharp decrease of White-naped Crane population in China,the conservation of stopover sites becomes imperative.Based on our analysis,we recommend the following management actions:conserving adequate natural wetland area,regulating anthropogenic pressures such as the use of herbicides,expanding the duration and extent of current conservation regulations,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program,and initiating basin-scale ecological resto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ased random bridge Food resource STOPOVER Utilization distribution white-naped crane
下载PDF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夏季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晏如 周晓亮 +1 位作者 朱冰润 李晓民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7%、行走24.67%、警戒8.44%、静栖7.11%、理羽4.78%、其他0.33%。通过数据分析对白枕鹤在不同天气的行为比例进行了对比,阴雨(小雨)和晴天对白枕鹤的行为影响不大。通过对白枕鹤的春夏季各行为对比研究,发现自枕鹤行为也有季节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行为 夏季 洪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滦河上游——白枕鹤西部种群的重要停歇地 被引量:1
20
作者 郎雪敏 Gankhuyag Purev-Ochir +5 位作者 Oyunchimeg Terbish Dashdorj Khurelbaatar Baasansuren Erdenechimeg Amarkhuu Gungaa 宓春荣 郭玉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13-1221,共9页
白枕鹤(Grus vipio)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白枕鹤西部种群繁殖于中蒙俄交界处的达乌尔地区,数量呈下降趋势。我们于2017–2018年在蒙古国东部给白枕鹤西部种群的50只个体佩戴了GPS-GSM跟踪设备。截至2019... 白枕鹤(Grus vipio)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白枕鹤西部种群繁殖于中蒙俄交界处的达乌尔地区,数量呈下降趋势。我们于2017–2018年在蒙古国东部给白枕鹤西部种群的50只个体佩戴了GPS-GSM跟踪设备。截至2019年5月,获得春季和秋季迁徙路径各48条。分析结果显示:春季91.67%和秋季72.91%的跟踪个体在滦河上游(河北省沽源–内蒙古正蓝旗–多伦区域)停歇,春季停留时间36.16±15.00天、秋季20.26±11.08天,分别占春季和秋季迁徙时间的75%和67%,确定了这一区域是西部种群迁徙途中最重要的停歇地。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模型结果显示,白枕鹤常在距离湖泊较近(<210 km)、海拔1,200–1,500 m,且坡度小(<1°)的区域停歇。而滦河上游和整条迁徙路线停歇位点比较的模型结果显示,滦河上游停歇地的海拔1,200–1,500 m与整条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模型的结果一致;此外这个区域离河流更近(<70km),不仅有湿地和水体的栖息环境,还有草地和农田可供觅食和栖息。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滦河上游现有四处保护地,但在保护地内的迁徙停歇点不超过总位点的1.63%。综上,我们建议将滦河上游整体纳入保护地体系进行管理,为这一受胁物种及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迁徙停歇地 滦河上游 卫星跟踪 保护空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