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大脑纤维束观察值及其对侧化的影响
1
作者 刘艳艳 付振美 +6 位作者 于乔文 隋毅 陈金鸽 高洁 林祥涛 王锡明 侯中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100,共7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纤维束追踪参数改变对纤维束追踪稳定性及纤维侧化发育的影响。方法获取40例36.6~42.1周(中位数为40周)足月新生儿多球壳弥散张量数据(HARDI),使用MRtrix3软件,采用多感兴趣区(ROIs)协议追踪皮质脊髓束(CST)、扣带纤维(C... 目的探讨新生儿纤维束追踪参数改变对纤维束追踪稳定性及纤维侧化发育的影响。方法获取40例36.6~42.1周(中位数为40周)足月新生儿多球壳弥散张量数据(HARDI),使用MRtrix3软件,采用多感兴趣区(ROIs)协议追踪皮质脊髓束(CST)、扣带纤维(CGC)、胼胝体大钳(Fmajor)、胼胝体小钳(Fminor)、下纵束(ILF)、钩束(UNC)、额枕下束(IFO)等脑内主要纤维束,通过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及计算期望值的方法分析不同终止值域及最大转角对纤维束体积及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分析不同参数对侧化发育的影响。结果当最大转角为45°时纤维体积明显减少,当纤维终止值域为0.02时,纤维追踪的评分者内信度及评分者间信度减低且一致性离散度增大;不同的纤维追踪参数设定对双侧不同纤维的侧化存在影响,双侧皮质脊髓束、扣带纤维及钩束的侧化发育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7,P=0.024)。在皮质脊髓束、扣带束的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值测量中,终止值域和最大转角对双侧皮质脊髓束、扣带束的侧化影响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合适的追踪参数设定能够提高纤维追踪的稳定性,有助于分析新生儿大脑发育的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白质纤维束 纤维追踪 多球壳弥散张量图像
原文传递
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珊红 张杨贵 +5 位作者 谭学渊 周伟文 胡虞馨 廖文华 梁钰笛 温志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11期11-13,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DTI) 恶性脑肿瘤 白质纤维束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帕金森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根 朱红灿 祝清勇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认知相关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关系。方法纳入PD患者35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认知功能正常组(PD-nCI,n=14)和PD认知功能障碍组(PD-CI,n=21);另选择同期行查体的健...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认知相关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关系。方法纳入PD患者35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认知功能正常组(PD-nCI,n=14)和PD认知功能障碍组(PD-CI,n=21);另选择同期行查体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选出与认知相关的脑白质纤维束,并测量各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比较各组不同纤维束FA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纤维束FA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3组间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左扣带回(海马)、右穹窿/终纹、左穹窿/终纹、右上额枕束、左上额枕束FA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PD-nCI组和PD-CI组间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左扣带回(海马)、左穹窿/终纹、右上额枕束、左上额枕束FA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2)PD-CI组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右上额枕束、左上额枕束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右上额枕束和左上额枕束等纤维束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 相关性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与执行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黎明坤 田小萍 陈戴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90-595,共6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与执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attis痴呆量表的主动/持续部分(MDRSI/P)评估患者执行功能,根据患者执行...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与执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attis痴呆量表的主动/持续部分(MDRSI/P)评估患者执行功能,根据患者执行功能情况分为执行功能障碍组(n=46)和执行功能正常组(n=72)。对比两组患者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以及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与BAD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与执行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使用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并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118例AD患者中,有46例出现执行功能障碍,发病率为38.98%。执行功能障碍组患者各区域的脑白质纤维束FA值均明显低于执行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功能障碍组与正常组患者在病程、痴呆程度、画钟试验得分、BADS评分、MMSE评分、NPI评分、UPDRS评分、ADAS-Cog评分、WMLs体积、PVWMLs得分、DWMLs得分以及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痴呆和WMLs体积是A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ADS评分和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是保护因素(P<0.05)。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均与BA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执行功能障碍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重度痴呆、BADS评分、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WMLs体积通过网络关系与执行功能障碍建立联系,BADS评分、重度痴呆、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与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有直接联系,节点治疗方式通过影响WMLs体积,间接影响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AUC为0.839(95%CI 0.822~0.853,P<0.001),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表明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性较高。结论脑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白质纤维束 执行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贝叶斯网络模型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韦选雷 罗起胜 《右江医学》 2022年第9期641-646,共6页
白质纤维束作为脑组织中十分重要的功能结构,在调控大脑各种功能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脑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占位效应和术中对神经纤维细胞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都是白质纤维束损伤的重要因素。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 白质纤维束作为脑组织中十分重要的功能结构,在调控大脑各种功能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脑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占位效应和术中对神经纤维细胞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都是白质纤维束损伤的重要因素。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纤维束成像技术逐渐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白质纤维束的保护。DTI技术的应用在制定精准的、个体化的脑出血外科手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白质纤维束 弥散张量成像 微创外科
下载PDF
纤维自动量化技术在中重度OSAHS患者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丹阳 孙雨美 +3 位作者 刘婉晴 胡冰 伍建林 张清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19-1524,共6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白质损伤的特征及其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33例未经治疗的中重度OSAHS患者及28例与患者组相匹配的无睡眠障碍志愿者(NSD)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行3.0T MR头部扫描,获得DTI数...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白质损伤的特征及其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33例未经治疗的中重度OSAHS患者及28例与患者组相匹配的无睡眠障碍志愿者(NSD)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行3.0T MR头部扫描,获得DTI数据及高分辨率薄层T1加权图像。采用纤维自动量化(AFQ)技术,提取每例被试全脑20条主要纤维束,将每条纤维束等分为100个节段,比较两组间各条纤维束DTI指标值的差异,并将OSAHS组中受损纤维节段的DTI张量指标值与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NSD组,OSAHS组中胼胝体大钳的第77~78段的FA值减低,右侧丘脑辐射的第23~24节段的MD值增高,右下额枕束第54~57节段及右上纵束第66~68节段的AD值增高(P<0.05)。并且胼胝体大钳第78受损节段的FA值与SA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47,P=0.009),右下额枕束第56受损节段的AD值与SA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34,P=0.013)。结论:采用AFQ分析方法能够更加精细、准确地发现OSAHS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节段,胼胝体大钳及右下额枕束的局部损伤可能是OSAHS患者出现焦虑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纤维自动量化技术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程华 俞正勇 陈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6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测量83脑肿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结果:ADC值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FA值在肿瘤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3例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结论:DTT可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并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恶性脑肿瘤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
原文传递
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黄锋 陈飞 +3 位作者 胡建斌 李新 穆天池 姚立正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5期805-807,83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的价值以及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9例幕上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资料。在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和平均弥...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的价值以及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9例幕上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资料。在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和平均弥散系数(MD)参数图上选取梗死病灶及对侧为感兴趣区(ROI),并以ROI为种子点拟合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比较梗死病灶与对侧ROI的FA和MD值改变。计算梗死侧/对侧的参数相对值(rFA和rMD),分析两者与患者入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入院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结果:DTT显示梗死病灶区白质纤维束损伤。梗死病灶FA和MD值均明显低于对侧(均P<0.05)。rMD值与入院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40,P=0.001)。结论:基于DTI可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并且rMD值与患者入院神经功能具有明显负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急性脑梗死 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予欣 党伟利 +2 位作者 周荣易 孔亚敏 马丙祥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9-124,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致残率极高,因此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至关重要。ASD诊断方法的异质性和量表评估固有的主观性是ASD早期识别的障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致残率极高,因此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至关重要。ASD诊断方法的异质性和量表评估固有的主观性是ASD早期识别的障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可通过相关参数量化呈现白质微观结构变化和脑发育情况,在ASD早期识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DTI技术及其在ASD诊疗方面的临床应用,提出DTI技术未来研究方向是探索ASD白质纤维束连接机制、归纳不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共同发育途径、分析全年龄组ASD患儿脑发育与行为学的纵向关联性,旨在阐明潜在神经病理学机制,为今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寻求ASD生物标志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白质纤维束 各向异性分数 生物标志物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患者的核磁共振DTI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秀丽 范博 刘素平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患者的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MBD患者与3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扫描,并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胼... 目的探讨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患者的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MBD患者与3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扫描,并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胼胝体膝部、压部、白质纤维束各区域MBD患者平均扩散率(MD)值高于正常组,慢性乙醇中毒髓鞘脱失造成的受限扩散减轻或血管源性水肿造成扩散的增加。慢性乙醇中毒的白质整体完整性的损害,白质纤维束显微结构的断裂,如髓鞘的缺失或者轴索的变性退化,可能让水分子更加自由移动,造成部分各向异性(FA)减少,各向异性降低,各向同性增加,则相对各向异性(RA)减低,FA及RA值均低于正常组。由于胼胝体部纤维多交叉走行,纤维走行一致性较弱,MBD患者、正常组胼胝体体部的MD值、FA值、RA值相差变化不大。MBD患者胼胝体外最易累及区域为皮质下白质,以半卵圆中心最易受累及。结论DTI各参数能够准确评价MBD神经纤维束的病变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Marchiafava-Bignami病(MBD) 扩散张量成像(DTI) 平均扩散率(MD) 胼胝体 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海滨 陈文辉 +2 位作者 乔松 许琦 赵国库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DTI在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诗卉 翟建 +2 位作者 朱超 吴晓东 崔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6期18-21,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成像 预后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及其纤维束成像在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金国宏 徐镇 +3 位作者 魏璇 朱凯 张伟 赵建国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8-31,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T)中的主要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T)中的主要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丘脑、内囊、胼胝体、半卵圆中心及顶叶典型病灶45处(丘脑5、内囊8、胼胝体10、半卵圆中心12、顶叶10);病灶旁正常脑白质部位(NAWM)以及健康志愿者与MS病灶相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扩散张量参数值-FA值、ADC值及MD值,并对以上3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病灶FA平均值0.29±0.10,ADC平均值(1.03±0.12)×10-9mm2·s-1,MD平均值(1.01±0.12)×10-9mm2·s-1;NAWM FA平均值0.35±0.19,ADC平均值(0.85±0.01)×10-9mm2·s-1,MD平均值(0.89±0.13)×10-9mm2·s-1;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0±0.05,ADC平均值(0.72±0.04)×10-9mm2·s-1,MD平均值(0.73±0.04)×10-9mm2·s-1。MS组、NAWM组、健康志愿者组3组在丘脑和内囊2个部位上的MD、FA、ADC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胼胝体、半卵圆中心、顶叶上的MD、FA、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及DTT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扩散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6 位作者 张国栋 马金宇 李德刚 朱凯 赵建国 李宁富 张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85-2189,共5页
目的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 目的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2 位作者 李德刚 张国栋 李晓强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6期15-18,I0001,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对应区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分析其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观察3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患者组内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07±0.03、0.14±0.05、0.16±0.07,P<0.05。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正常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及FA值可用于鉴别脑内和脑外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或转移瘤与脑膜瘤的鉴别,其中ADC值有显著的鉴别意义;DTT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束和肿瘤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前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瘤
下载PDF
脑出血救治的关键问题及其临床转化研究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凤利 资文杰 杨清武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20期3325-3330,共6页
脑出血是一类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卒中亚型。与缺血性卒中相比,虽然近些年已进行广泛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但至今仍缺少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围绕脑出血临床救治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重新认识脑出血基... 脑出血是一类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卒中亚型。与缺血性卒中相比,虽然近些年已进行广泛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但至今仍缺少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围绕脑出血临床救治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重新认识脑出血基础与转化研究的一些重要理念,为脑出血防治提供新思路。本项综述强调血肿清除理念应作为脑出血救治的关键首要作用,针对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应基于血肿清除的基础上,提出脑出血后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如皮质脊髓束)损伤是救治的关键靶点,手术患者的选择更应基于术前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而非单纯血肿量的多少。同时提出了脑出血治疗也应有时间窗概念,采用微侵袭治疗应越早越好,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应基于白质纤维的损伤程度、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进行综合设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白质纤维束 血肿清除 临床转化研究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添奇 张默 +3 位作者 何小夺 陈健 吴迪 丁玉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2)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301±0.045、0.200±0.050、0.305±0.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0±1.6、22.8±11.0、31.3±6.4;F值分别为8.223、7.861,均P<0.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异常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菊蓉 邓凤 +6 位作者 钟舒明 陈观茂 龚佳英 黄瑞旺 贾艳滨 黄力 王颖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 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束,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束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束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束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束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脑白质完整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图谱 钩束 胼胝体辐射线额部
原文传递
磁共振DTI与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哈若水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6期28-31,共4页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测量分析,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星形细胞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Ⅰ~Ⅱ级者14例、...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测量分析,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星形细胞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Ⅰ~Ⅱ级者14例、Ⅲ~Ⅳ级者16例。分别测量其肿瘤实质区、瘤周区(肿瘤实质区外1.5 cm的范围)与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观察不同分级的星形细胞瘤对白质纤维束形态及结构的影响。结果 30例星形细胞瘤的FA图、ADC图中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健侧区组织信号强度明显不同,肿瘤实质区及瘤周区的FA值及ADC值较正常脑组织明显减低。FA图及DTT图显示Ⅰ~Ⅱ级的肿瘤纤维束多呈稀疏、移位,以推移周围邻近白质为主,与邻近白质边界清楚;Ⅲ~Ⅳ级的肿瘤则以破坏与浸润白质纤维束为主,边界相对模糊;DTT图中Ⅲ~Ⅳ级肿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与Ⅰ~Ⅱ级患者FA值比较,Ⅲ~Ⅳ级患者肿瘤实质区及瘤周区的FA值均明显减低(P均<0.05),Ⅲ~Ⅳ级患者的肿瘤实质区ADC值较Ⅰ~Ⅱ级者明显减低(P<0.05)。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瘤周区ADC值相近(P>0.05)。结论磁共振DTI有助于确定肿瘤分级、区分肿瘤组织与瘤周组织,DTT可清晰显示不同级别星形细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破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神经胶质瘤
下载PDF
典型脑疾病——自发性脑出血研究进展与新理念 被引量:18
20
作者 胡荣 冯华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2,共5页
自发性脑出血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提高自发性脑出血的防治效果是目前临床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自发性脑出血的定义及自然史,综述自发性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及目前治疗现状。提出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的... 自发性脑出血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提高自发性脑出血的防治效果是目前临床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自发性脑出血的定义及自然史,综述自发性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及目前治疗现状。提出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的概念,以便系统整体地研究脑出血发生发展的机制,解决脑出血发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出血性脑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体系,最终提高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防治水平,降低致死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脑损伤机制 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 白质纤维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