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鹿原》: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被引量:14
1
作者 曹书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述者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中都呈现出明显男权意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既是反思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一部现代社会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情感态度 两性关系 男权意识
下载PDF
《白鹿原》的女性悲剧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周明 《学术探索》 200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的最好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传统文化 悲剧
下载PDF
“女性”的在场 “女人”的缺席——《白鹿原》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一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8-63,共6页
父权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区分为屈从、反抗及疯狂等三类。但由于其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差异,"女性"和"女人"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白鹿原》虽然涉及到了45位女性形象,却因陈忠实不能超越其文化背景、男性... 父权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区分为屈从、反抗及疯狂等三类。但由于其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差异,"女性"和"女人"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白鹿原》虽然涉及到了45位女性形象,却因陈忠实不能超越其文化背景、男性视角,最终造成作品在场的大都沦为屈从、依附于父权制而丧失由自然人属性决定的人格结构中的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而缺席的恰是与以心理及人格结构独立而完整为标志的"女人"的这个概念相称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女人 白鹿原 女性形象 父权制
下载PDF
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歌——《白鹿原》中女性形象评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魏汉武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白鹿原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倍受凌辱和压迫,被当作"货物"与"工具",反叛和皈依都难逃悲惨的结局。她们的人生是凄惨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整个白鹿原在男权主义的阴影笼罩下,上演着一幕幕女性悲歌。
关键词 《白鹿原》 男权社会 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下载PDF
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宜君 高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74,共4页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文学也应坚守以保有艺术独创性为前提的良性互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电影改编 影视与文学互动 原著精神
下载PDF
《白鹿原》小说叙述语言的自觉实践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忠实 《商洛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6,共4页
1985年中后期,新时期文学发生新变。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渗透,刷新整合旧有的文学观念,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代审美精神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这场新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冲击波正发生在《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思和创作... 1985年中后期,新时期文学发生新变。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渗透,刷新整合旧有的文学观念,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代审美精神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这场新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冲击波正发生在《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思和创作中,如何突破旧有的叙事模式,为小说寻找新的叙述语言成为《白鹿原》构思的当务之急。摈弃早期业已熟练的描写语言,转为形象化的叙述语言,压缩了小说规模,迎合市场经济的书市运作;叙述语言本身的张力和弹性,可充分获得言说和表达上的自由,语言也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承载和展示作品内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语言形式 叙述语言
下载PDF
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女性命运——《白鹿原》悲剧意识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8
7
作者 黄丹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7-113,共7页
小说《白鹿原》的悲剧意识是多维度的,但大体上是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性别差异"三个方面展开: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小说再现了近代中国的血泪史,特别是历次社会动荡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小说《白鹿原》的悲剧意识是多维度的,但大体上是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性别差异"三个方面展开: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小说再现了近代中国的血泪史,特别是历次社会动荡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从文化传统角度而言,小说展示了儒家"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与外来观念发生的激烈碰撞;从性别差异角度来讲,小说拷问了宗法制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歧视,特别是性别差异文化对叛逆女性反抗行为所展开的围剿。多维悲剧意识不仅是《白鹿原》小说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构成了《白鹿原》文化传播现象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社会历史 文化传统 女性命运
下载PDF
《白鹿原》的“性”叙事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清霞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69-71,79,共4页
《白鹿原》中的性描写在小说发表之初曾引起争议,但还是得到了读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性叙事策略,即将性"社会文化化",并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将性描写与故事的整体叙述有机... 《白鹿原》中的性描写在小说发表之初曾引起争议,但还是得到了读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性叙事策略,即将性"社会文化化",并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将性描写与故事的整体叙述有机融合。这种叙事策略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散点透视 “社会文化化”
下载PDF
社会网络分析在文学阅读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白鹿原》人物关系阐释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魏会洋 袁曦临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9年第3期30-34,共5页
论文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例,采用数字人文研究中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人物关系结构,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文学阅读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应用中确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更多表... 论文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例,采用数字人文研究中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人物关系结构,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文学阅读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应用中确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更多表现为工具性的使用,需要和其他研究方法整合运用。本研究为其他数字人文方法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阅读研究 《白鹿原》 数字人文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想象与建构——重读家族小说《白鹿原》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德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2,共7页
家族小说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认同的重要资源。作为199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家族小说,《白鹿原》从革命现代性的文化反思、家国分离的文化维系、白鹿精魂的文化探寻三个方面,展开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重构了一个以传统文化之精魂为... 家族小说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认同的重要资源。作为199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家族小说,《白鹿原》从革命现代性的文化反思、家国分离的文化维系、白鹿精魂的文化探寻三个方面,展开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重构了一个以传统文化之精魂为生长点的民族国家形象,揭示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的必然。作品所挖掘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不仅为当下重新激活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参照,而且是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想象 家族小说 《白鹿原》 传统文化 反思与建构
下载PDF
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星 Zhu Yuan 《孔学堂》 2016年第3期16-26,共11页
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包含白鹿意象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白鹿原》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其核心价值... 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包含白鹿意象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白鹿原》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其核心价值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做人'二字。《白鹿原》中以牛兆濂为原型塑造的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象征,白嘉轩是儒家文化的实践者,同时作品展现了关学的人格魅力,是关学思想的活标本。《白鹿原》是文化反思与传统文化回归思潮影响下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试图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立价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白鹿原》 儒家文化 关学 寻根文学
下载PDF
模因翻译论观照下《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传播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红见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年第6期101-104,共4页
通过对模因翻译论的理论概述,探讨《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作者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精神民俗文化负载词、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四类并针对性... 通过对模因翻译论的理论概述,探讨《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作者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精神民俗文化负载词、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四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分析民俗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模因传播的意义,对陕西民俗文化翻译和传播有所启示,有利于加快陕西民俗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翻译论 民俗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白鹿原》
下载PDF
西部乡土史诗与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现——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艺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仲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08,共4页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电影改编 浓缩 地域文化 史诗风格
下载PDF
乡土中国的圭臬——谈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土地意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尤冬克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7期106-110,共5页
农民的叙述史,实际就是土地意识的叙述史。对土地意识如何表现、表现如何,实为品评农村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尺度。本文以土地意识为视角,结合现代农村小说创作历史,分析了《白鹿原》在土地意识表现方面与现代经典小说相比所具有的多方长处... 农民的叙述史,实际就是土地意识的叙述史。对土地意识如何表现、表现如何,实为品评农村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尺度。本文以土地意识为视角,结合现代农村小说创作历史,分析了《白鹿原》在土地意识表现方面与现代经典小说相比所具有的多方长处,指出《白鹿原》揭现"民族秘史"的写作期许与创作成功,关键在于稳准把握了土地意识。土地是圭臬,圭臬是打开"民族秘史"的钥匙,有了土地意识的积淀,"民族秘史"才有了厚重感与沧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乡土中国 土地意识 文化意蕴
下载PDF
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意境分析——以电影《白鹿原》中的戏曲元素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正奇 罗永平 《唐都学刊》 2013年第5期58-61,共4页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入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民族文化 审美意境 戏曲元素
下载PDF
试论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语的集结运用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解读《白鹿原》文本语言 被引量:4
16
作者 尹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92-96,共5页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方言 正式普通话语 《白鹿原》 文本意义生成
下载PDF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翻译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路潇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334-335,共2页
《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繁多,本文以生态学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翻译三维原则角度对小说特色称谓语的翻译进行尝试性研究,为《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翻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期更好地促进陕西关中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特色称谓语 “三维”转换 《白鹿原》
下载PDF
论当代小说中叙事声音的着色功能——以《创业史》与《白鹿原》为例证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5,共5页
受文化语境的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声音的变化区间表现为从十七年时期的政治呼应到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揭秘,《创业史》和《白鹿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创业史》的叙事声音外显强烈,叙述人突显政治运动的历史推进作用,《白鹿原》的叙... 受文化语境的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声音的变化区间表现为从十七年时期的政治呼应到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揭秘,《创业史》和《白鹿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创业史》的叙事声音外显强烈,叙述人突显政治运动的历史推进作用,《白鹿原》的叙事声音隐蔽内在,比较注重展示文化心理的行为支配力量,因而文本中的经济困顿、恩怨相报、性别压制等在不同叙事声音的传播下,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意蕴,清晰地体现了当代小说中叙事声音的着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声音 《创业史》 《白鹿原》 政治运动 文化心理
下载PDF
论长篇小说《白鹿原》与中国式现代化体验的书写
19
作者 张文诺 《北方论丛》 2024年第2期82-90,共9页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中国式现代化 体验 书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