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N钢轨的廓型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周清跃 张银花 +4 位作者 田常海 陈朝阳 刘丰收 俞喆 李兰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针对我国铁路多种型面的车轮在线路上混跑的实际情况,为改善轮轨接触关系,以60 kg&#183;m-1钢、轨(简称60钢轨)为原形,按照尽量少改动原形钢轨几何尺寸的原则,以直线线路钢轨上的轮轨接触光带居中、曲线线路上车轮轮缘贴靠钢轨时形... 针对我国铁路多种型面的车轮在线路上混跑的实际情况,为改善轮轨接触关系,以60 kg&#183;m-1钢、轨(简称60钢轨)为原形,按照尽量少改动原形钢轨几何尺寸的原则,以直线线路钢轨上的轮轨接触光带居中、曲线线路上车轮轮缘贴靠钢轨时形成共形接触为预期目标,以减少轮轨接触应力、改善车辆动力学性能为目的,研究设计具有新轨头廓型的60N钢轨.仿真结果表明:60N钢轨与LM,S1002CN和LMA型面车轮接触时的接触点基本在轨头踏面中心区域;60N钢轨的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Mises等效应力与60钢轨相比,分别降低约19 %和13%;当轮对横移量在8mm以内时,无论是与新车轮接触、还是与失稳磨耗车轮接触,60N钢轨的等效锥度基本在0.10~0.15范围内,从而有效改善了轮轨接触关系.铺设60N钢轨的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钢轨在轨距角部位出现飞边、剥离掉块和疲劳核伤,产生的轮轨接触光带在25~30 mm范围内,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无需进行钢轨预打磨廓型设计,大幅度减少了钢轨打磨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打磨钢轨的难度.建议尽快在高速铁路上推广使用60N钢轨,并将其轨头廓型优化成果推广应用以形成统一的钢轨轨头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头廓型 钢轨 轮轨匹配 车轮型面
下载PDF
轮轨踏面外形的实际测量及几何接触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沈钢 黎冠中 +1 位作者 李小江 曹志礼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4-28,共5页
研究了轮轨外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即滚轮爬行式测量方法。研制了新一代的能用于不落轮测量的装置,对仪器的测量误差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外形平滑方法和几何接触的二维/三维通用算法,并研制了与仪器配套的计算分析软件。... 研究了轮轨外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即滚轮爬行式测量方法。研制了新一代的能用于不落轮测量的装置,对仪器的测量误差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外形平滑方法和几何接触的二维/三维通用算法,并研制了与仪器配套的计算分析软件。对运用中的DF11 机车的轮对踏面外形作了测量研究,获得了关键的用于机车动力学分析的实际轮轨接触参数。为铁路车辆转向架的径向导向问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关系 外形测量 列车 几何接触
下载PDF
三种高速轮对型面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剑 肖新标 +1 位作者 王玉艳 金学松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1,共9页
为分析我国轮轨技术条件下LMa、S1002和XP55高速轮对型面特性,进行了稳态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和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计算。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表明:LMa型面轮对接触斑面积大,压力平坦,接触应力、轮轨接触面滑动量和摩擦功较小;S1... 为分析我国轮轨技术条件下LMa、S1002和XP55高速轮对型面特性,进行了稳态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和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计算。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表明:LMa型面轮对接触斑面积大,压力平坦,接触应力、轮轨接触面滑动量和摩擦功较小;S1002型面在轮对小幅横移时接触斑面积最大,但随轮对横移量增大迅速减小,接触斑压力起伏较大,接触应力、滑动量和摩擦功最大;XP55型面接触斑面积小,接触斑压力、接触应力、接触斑滑动量和摩擦功高。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表明:LMa型面的车辆蛇形运动临界速度最高,S1002型面最低;LMa型面曲线通过性能最优;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下,S1002型面轮对横向晃动最大,S1002、XP55型面可出现轮缘接触现象;3种型面与钢轨形成的接触区域均很狭窄;XP55型面动态脱轨系数瞬态值较高。结果表明,S1002型面不适用于我国1 353 mm轮对内侧距,XP55型面性能欠佳,LMa型面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型面 轮轨接触几何 滚动接触 车辆-轨道动力学
下载PDF
轮对内侧距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厚嫦 黄体忠 +1 位作者 王群伟 黄成荣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9-103,共5页
在分析国内外轮对内侧距方面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车轮踏面形状、轨距和钢轨轨头形状的情况下,进行单纯改变车辆轮对内侧距的滚动台试验研究,分析等效锥度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保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相... 在分析国内外轮对内侧距方面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车轮踏面形状、轨距和钢轨轨头形状的情况下,进行单纯改变车辆轮对内侧距的滚动台试验研究,分析等效锥度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保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相同的情况下,增加轮对内侧距有利于改善轮轨关系和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②在车轮踏面形状、轨距、钢轨轨头形状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改变轮对内侧距,必然会导致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机车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对于我国目前采用的车轮踏面形状、轨距、钢轨轨头形状而言,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0 mm,将导致轮轨接触等效锥度的增加,从而降低车辆的运动稳定性临界速度。③轮对内侧距的选取与车轮踏面形状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改变轮对内侧距以后,必须根据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变化重新对其进行综合优化,确定合适的车轮轮缘踏面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对内侧距 轮轨接触 踏面形状 等效锥度 动力学性能 滚动台试验
下载PDF
地铁车辆轮轨型面匹配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剑 宋慧玲 +1 位作者 王生武 金学松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为了分析地铁车辆常用的LM型踏面、内侧距1 358 mm和1 360 mm的S1002型车轮踏面分别与60 kg/m钢轨匹配特性,进行了轮轨接触几何、非赫兹滚动接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轮轨接触分析表明,LM轮轨接触点能够均匀分布于钢轨型面,轮对等... 为了分析地铁车辆常用的LM型踏面、内侧距1 358 mm和1 360 mm的S1002型车轮踏面分别与60 kg/m钢轨匹配特性,进行了轮轨接触几何、非赫兹滚动接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轮轨接触分析表明,LM轮轨接触点能够均匀分布于钢轨型面,轮对等效锥度随轮对横移呈增大关系,接触斑面积偏小、最大等效接触应力偏大、磨耗功最小;S1002踏面的两种匹配轮轨接触点均发生跳跃,等效锥度轮对小幅横移时并不是递增关系,接触斑面积大、接触应力低、磨耗功较高.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分析表明,3种匹配的临界速度差别不大,LM踏面曲线通过性能略好于其它二者.因此,LM踏面与60 kg/m钢轨的接触状态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型面 轮轨接触几何 滚动接触 车辆轨道动力学
下载PDF
车轮型面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立 崔大宾 金学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9,共7页
论述了轮轨型面匹配对车辆/轨道动态行为和轮轨系统磨损接触疲劳的影响.介绍了铁路车轮型面优化设计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结果,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在车轮型面优化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合车轮踏面的现有优... 论述了轮轨型面匹配对车辆/轨道动态行为和轮轨系统磨损接触疲劳的影响.介绍了铁路车轮型面优化设计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结果,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在车轮型面优化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合车轮踏面的现有优化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可以综合考虑接触应力、磨耗指数和临界速度等多个性能指标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指出了优化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困难和求解速度慢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几何型面 优化 轮轨接触 动态行为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heel wear evolution for heavy haul railway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璞 高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96-207,共12页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al coupling dynamics of vehicle and track, the three-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analysis of wheel-rail, the Specht's material wear model, and the strategy for reproduc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railway. The freight vehicle is treated as a full 3D rigid multi-body model. Every component is built detailedly and various contac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s are accurately simul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 clearances. The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Hertz's theory and Kalker's FASTSIM algorithm. The track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The material loss due to wear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ht's model in which the wear coefficient varies with the wear intensity. In order to exactly reproduce the actual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railway,dynamic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all possible track conditions and running velocities in each iterative step.Dimensionless weight coefficients are introduced that determine the ratios of different cases and are obtained through site survey. For the wheel profile updating, an adaptive step strategy based on the wear depth is introduc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At last, the wear evolution laws are studied by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different wheels of heavy haul freight vehicle running in cur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of the front wheelset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the rear wheelset for one bogie, and the difference is more obvious for the outer wheels. The wear of the outer wheels is severer than that of the inner wheels. The wear of out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near the flange and the root; while the wear of inn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around the nominal rolling circle. For the outer wheel of front wheelset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haul railway wheel wear evolution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profile updating
下载PDF
重载货车作用下固定辙叉心轨磨耗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淼 张军 +1 位作者 鹿广清 马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0-35,共6页
针对大秦铁路75 kg/m钢轨12号高锰钢固定辙叉心轨处的磨耗问题,基于 Kalker简化理论,建立车辆-道岔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比较重载C80型货车侧向通过道岔辙叉区时,不同车轮和道岔型面匹配下的轮轨蠕滑力、轮轨接触斑面积、车轮滚动圆... 针对大秦铁路75 kg/m钢轨12号高锰钢固定辙叉心轨处的磨耗问题,基于 Kalker简化理论,建立车辆-道岔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比较重载C80型货车侧向通过道岔辙叉区时,不同车轮和道岔型面匹配下的轮轨蠕滑力、轮轨接触斑面积、车轮滚动圆半径与车轮磨耗功率间的关系以及轮轨型面匹配程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车辆从翼轨行进到心轨时,其标准车轮滚动圆半径的突变值在4~5 mm 之间,相对于标准车轮,磨耗车轮的值降低了50%,对心轨的垂向冲击较小;轮对由翼轨过渡到心轨时,其左右磨耗车轮的滚动圆半径差值小于标准车轮,磨耗车轮的纵向蠕滑力相对标准车轮减低了45%~63%;磨耗功率大小与车轮滚动圆半径以及轮轨型面匹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货车 固定辙叉 心轨磨耗 滚动圆半径 轮轨型面
下载PDF
动车组的轮轨型面匹配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凯 李芾 +1 位作者 李东宇 钟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9-399,共11页
为研究不同车轮踏面与不同钢轨型面的匹配关系,分别从轮轨接触几何参数、轮轨静态接触力学性能、车辆运行稳定性和磨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CONTACT轮轨接触模型和SIMPACK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60N轨面将轨头部分进行了改进,... 为研究不同车轮踏面与不同钢轨型面的匹配关系,分别从轮轨接触几何参数、轮轨静态接触力学性能、车辆运行稳定性和磨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CONTACT轮轨接触模型和SIMPACK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60N轨面将轨头部分进行了改进,轮轨接触光带居中,车辆运行稳定性趋于优化;两种车轮踏面与60N轨面匹配时具有更优的黏滑区比例,能有效减小轮轨间的损伤和磨耗;LMA踏面和小位移下的S1002CN踏面与60N轨面匹配时接触应力较大,易造成较大的垂向磨耗;对于S1002CN踏面与60N轨面匹配的情形,在横移量4~8 mm时的接触应力小于其与60 kg/m轨面匹配时的数值,有利于降低曲线线路轮轨间磨耗.由此可见,60N轨面与动车组车辆踏面的接触关系更利于改善车辆的运行稳定性,但过于集中的轮轨接触点对加剧了钢轨的垂向磨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轮轨型面 滚动接触 蠕滑力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高速列车轮轨型面匹配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成棣 胡晓依 +3 位作者 刘丰收 侯茂锐 余喆 孙丽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8,共9页
针对缺乏轮轨型面匹配评价综合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高速列车轮轨型面匹配评价方法。选取涉及轮轨接触和车辆动力学的11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解模型;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建立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并通... 针对缺乏轮轨型面匹配评价综合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高速列车轮轨型面匹配评价方法。选取涉及轮轨接触和车辆动力学的11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解模型;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建立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并通过计算其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仿真工况进行车辆动力学仿真,对评价指标的仿真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加权得到轮轨型面匹配的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直观表现相一致,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靠性。采用此方法对LM_A和S1002CN车轮设计型面及实测型面分别与60N和60D钢轨设计型面和正负偏差包络线的匹配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M_A车轮型面与60N和60D钢轨型面的匹配状态相差不大,而S1002CN车轮型面与60N钢轨型面的匹配状态优于60D钢轨型面;2种车轮型面与2种正偏差钢轨型面的匹配状态均优于各自的负偏差钢轨型面;S1002CN车轮型面的匹配稳定性不如LM_A车轮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型面 匹配评估 层次分析法 权重 正负偏差 高速列车
下载PDF
XP55-28经济型镟修踏面外形设计及动力学性能验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秋泽 孙守光 +3 位作者 谌亮 张英春 王安国 任尊松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于CRH5型动车组所采用的XP55型车轮踏面外形,在经过120万km以上的运营后检修时,如按原型踏面外形镟修,不仅镟修量较大,且减少车轮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上千个在不同线路运行120万km后的车轮进行外形测量,对其轮缘斜面磨耗、轮缘厚度... 对于CRH5型动车组所采用的XP55型车轮踏面外形,在经过120万km以上的运营后检修时,如按原型踏面外形镟修,不仅镟修量较大,且减少车轮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上千个在不同线路运行120万km后的车轮进行外形测量,对其轮缘斜面磨耗、轮缘厚度、轮缘高度、等效锥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设计了XP55-28经济型镟修踏面;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CRH5型动车组模型,分别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车辆系统蛇行运动稳定性、车辆直线轨道运行平稳性、车辆曲线通过安全性等方面对采用XP55-28经济型镟修踏面的车辆与采用XP55型踏面的车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相同,各项动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运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型面 轮轨接触 经济型镟修踏面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轮轨关系现场试验方案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侯茂锐 方兴 +6 位作者 常崇义 胡晓依 刘丰收 董孝卿 王树国 涂英辉 郭涛 《中国铁路》 2018年第1期30-35,共6页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出现的轮轨匹配问题,以车-地联动,时-空统一,动、静结合为原则进行轮轨关系现场试验方案设计,根据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匹配特点,选取京沪、武广、哈大、兰新、贵广、丹大6条高速铁路开展轮轨关系现场试验。自2016年以来,...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出现的轮轨匹配问题,以车-地联动,时-空统一,动、静结合为原则进行轮轨关系现场试验方案设计,根据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匹配特点,选取京沪、武广、哈大、兰新、贵广、丹大6条高速铁路开展轮轨关系现场试验。自2016年以来,钢轨静态、车轮静态、车轮多边形、道岔动静态、轮轨耦合振动等测试项目相继开展,初步获取了轮轨状态变化与车辆异常振动的影响关系,积累了大量试验数据,为改善和优化现场轮轨关系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撑,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关系技术体系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轮轨关系 型面匹配 硬度匹配 轮轨耦合振动
下载PDF
高速铁路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凤涛 吴涛 +5 位作者 杨洋 庞华飞 邹亮 翁涛涛 王松涛 邓卓鑫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35,共12页
以心轨顶宽20、35、50 mm处的辙叉区钢轨关键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NURBS曲线理论建立辙叉区钢轨廓形重构方法;以关键截面钢轨廓形上若干型值点为设计变量,以打磨材料去除量的减少和脱轨系数的降低为目标,以钢轨廓形几何特征和降低钢轨... 以心轨顶宽20、35、50 mm处的辙叉区钢轨关键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NURBS曲线理论建立辙叉区钢轨廓形重构方法;以关键截面钢轨廓形上若干型值点为设计变量,以打磨材料去除量的减少和脱轨系数的降低为目标,以钢轨廓形几何特征和降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为约束条件,设计出18号道岔辙叉区钢轨经济性打磨廓形;建立了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轮轨接触应力与动力学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打磨廓形接触点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轮轨接触几何特性;钢轨打磨材料去除量在2号截面处降低了17.2%;各截面Mises应力分别降低了8.7%、8.3%和11.5%,轮轨接触应力降幅分别为12.9%、15.8%和18.0%;列车逆侧向过岔时,轮轨横向力与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分别降低了10.3%和15.6%,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分别降低了8.1%和10.6%,疲劳因子降低了12.2%。可见,优化廓形在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以及辙叉区钢轨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轮轨关系 轮轨接触 NURBS曲线理论 打磨廓形
原文传递
客车车轮型面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成棣 王成国 刘金朝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84,共8页
分别以与轮轨磨耗指数、临界速度和轮轨横向力相关的3个函数为目标函数,以圆弧型车轮型面的圆弧半径和圆心坐标为设计变量,以Nadal脱轨系数最大值不超过GB 5599—85标准规定的1.0、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不超过车轮材料剪切强度3倍和车轮滚... 分别以与轮轨磨耗指数、临界速度和轮轨横向力相关的3个函数为目标函数,以圆弧型车轮型面的圆弧半径和圆心坐标为设计变量,以Nadal脱轨系数最大值不超过GB 5599—85标准规定的1.0、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不超过车轮材料剪切强度3倍和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小于0的要求为约束条件,给出了铁路客车车轮型面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欧洲ERRI 200 km.h-1标准客车为例,利用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2005/Rail建立铁路客车动力学模型,并用给出的型面优化模型对其LMa车轮型面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踏面型面优化后的车辆临界速度提高约50%,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轮轨磨耗指数下降约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关系 车轮型面 多目标优化模型 临界速度 磨耗指数 轮轨横向力
下载PDF
成贵客专动车组异常抖动原因分析及治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龚继军 孙建峰 +3 位作者 王军平 钟浩 胥夕明 谭皓尹 《中国铁路》 2020年第2期70-75,共6页
针对成贵客专某型动车组出现的异常抖动问题,现场对动车组异常抖动区段的轨面状态、钢轨廓形进行调查,结合轨面状态、实测车轮踏面及实测发生抖车工况的动车组车体加速度测试结果,从轮轨关系角度分析动车组发生异常抖动的原因。成贵客... 针对成贵客专某型动车组出现的异常抖动问题,现场对动车组异常抖动区段的轨面状态、钢轨廓形进行调查,结合轨面状态、实测车轮踏面及实测发生抖车工况的动车组车体加速度测试结果,从轮轨关系角度分析动车组发生异常抖动的原因。成贵客专动车组出现异常抖动主要发生在车站道岔区段,原始廓形为60轨,长期未进行廓形修整导致钢轨廓形不良、轨头扁平,与实测磨耗车轮匹配时锥度过大,引起轮轨关系恶化,蛇行运动能量急剧增大。通过廓形打磨,钢轨廓形得到有效修复,钢轨光带分布合理,轮轨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动车组异常抖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贵客专 动车组 异常抖动 轮轨关系 廓形不良 磨耗车轮 廓型打磨
下载PDF
动车组车体蛇行失稳机理与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孟葳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2,69,共6页
个别城际线路出现了多起同型号服役动车组车体失稳问题,且车体失稳随着车轮磨耗越发明显,降低了乘坐舒适性与运营品质。为了研究车体失稳机理并制定控制措施,从轨道测试、车辆测试、研磨子测试、旋修质量、轨道不平顺等多个方面开展了... 个别城际线路出现了多起同型号服役动车组车体失稳问题,且车体失稳随着车轮磨耗越发明显,降低了乘坐舒适性与运营品质。为了研究车体失稳机理并制定控制措施,从轨道测试、车辆测试、研磨子测试、旋修质量、轨道不平顺等多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钢轨打磨不到位、研磨子抑制等效锥度增加是造成动车组持续车体失稳的主要原因。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车体失稳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体失稳 晃车 等效锥度 轮轨型面 研磨子
下载PDF
某型高铁踏面廓形轮轨接触特性的对比分析
17
作者 王兴远 沈钢 +1 位作者 董强强 毛鑫 《铁道车辆》 2024年第1期35-39,79,共6页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通过对比2种踏面在不同轮对横移量下的几何接触特性、轮轨接触应力以及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结果表明,W01GT3型踏面与钢轨接触范围更宽,轮轨接触应力更小,在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更长。因此,在镟修维护时,建议采用与该型踏面相近的模板,有助于缓解某型高铁踏面的滚动接触疲劳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踏面 轮轨接触 接触应力 廓形优化 疲劳裂纹
下载PDF
不同磨耗阶段轮轨型面匹配下重载货车的动态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铁 张军 张剑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6-10,共5页
应用轮轨型面测量仪在大秦重载线路上跟踪测量了不同磨耗阶段的轮轨型面,基于这些轮轨型面,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C80重载货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轮轨型面对重载货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平稳性和稳定性方面,标... 应用轮轨型面测量仪在大秦重载线路上跟踪测量了不同磨耗阶段的轮轨型面,基于这些轮轨型面,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C80重载货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轮轨型面对重载货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平稳性和稳定性方面,标准LM型车轮型面最佳,且随着车轮磨耗量的增加,平稳性和稳定性逐渐降低;在曲线通过性能方面,各个阶段的车轮型面都达到了评价标准,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都随着轮轨的磨耗而减小;轮轨横向力随着车轮的磨耗而逐渐减小;标准LM型和Ⅱ型车轮型面的磨耗功率较小,与磨耗稳定期钢轨相匹配能相对降低车轮的磨耗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型面 重载货车 动力学 磨耗
下载PDF
曲线区段磨耗后轮轨型面匹配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传喜 张军 +2 位作者 李霞 张璐博 毕泉书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39,共5页
车轮与钢轨在运用中相互作用引起磨耗,在曲线区段轮轨磨耗尤为严重。本文以大量现场检修数据为基础,经过统计整理,得出机车轮缘及曲线区段钢轨型面磨耗演变规律。基于现场实测轮轨型面数据,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曲线区段磨耗后车轮及钢... 车轮与钢轨在运用中相互作用引起磨耗,在曲线区段轮轨磨耗尤为严重。本文以大量现场检修数据为基础,经过统计整理,得出机车轮缘及曲线区段钢轨型面磨耗演变规律。基于现场实测轮轨型面数据,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曲线区段磨耗后车轮及钢轨进行弹塑性接触计算,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检修数据相互验证。经过分析可得:机车车轮磨耗按轮缘磨耗速率不同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磨耗速率最低;圆曲线区段钢轨磨耗稳定期型面与磨耗后车轮型面接触性能最好,根据接触斑的变化可以得出曲线区段钢轨磨耗后型面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型面 曲线钢轨 磨耗 应力
下载PDF
机车轮缘磨耗对轮轨接触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腾 张军 孙传喜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8-312,共5页
针对机车运行中出现轮缘磨耗严重这一问题,统计苏家屯机务段电力机车轮对检修记录,将轮缘磨耗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期磨耗阶段、磨耗稳定阶段和后期磨耗阶段。建立不同磨耗时期的轮轨弹塑性接触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分析。计... 针对机车运行中出现轮缘磨耗严重这一问题,统计苏家屯机务段电力机车轮对检修记录,将轮缘磨耗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期磨耗阶段、磨耗稳定阶段和后期磨耗阶段。建立不同磨耗时期的轮轨弹塑性接触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车轮轮缘厚度从32mm磨耗到27mm这个过程,轮缘上的接触等效应力相对较小,轮缘磨耗速度在整个磨耗过程中最低;机车车轮镟修或换轮后在磨耗后线路上运行,标准车轮与磨耗钢轨的型面匹配状况不佳,接触等效应力集中在车轮轮缘上,运行初期轮缘磨耗较快。得出的结论有助于设计出更好的轮轨型面来降低轮缘磨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缘磨耗 轮轨型面 接触 弹塑性 有限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