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李军 王立祥 +1 位作者 邵明安 樊廷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 ,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 ,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统计计算了各点小麦产量潜力多年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和最低值 ,分析了潜力值年际变异与地区分布差异 ,并计算了小麦的水分满足率。黄土高原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水分满足率分别为7970~8647kg/hm2、2219~7545kg/hm2 和0.278~0.872 ,春小麦分别为7436~9127kg/hm2、0~7598kg/hm2 和0.192~0.9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小麦 生产潜力 CERES小麦模型 小麦产量模拟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水份满足率
下载PDF
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田展 梁卓然 +2 位作者 史军 Gunter Fisher 顾婷婷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9期61-69,共9页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生产潜力变化主要特征和气候归因,将1961—2010年分为1961—1990年和1991—2010年2个时段,对比分析近5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并基于IIASA最新开发的农业生态区模型AEZ3.0模拟气候...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生产潜力变化主要特征和气候归因,将1961—2010年分为1961—1990年和1991—2010年2个时段,对比分析近5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并基于IIASA最新开发的农业生态区模型AEZ3.0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热量、水分条件以及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近50年中国雨养和灌溉小麦单产潜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华北和四川盆地,单产潜力减少的区域为西北和东南地区。中国冬小麦的适宜区域出现较明显的北扩南收态势,而雨养春小麦适宜面积在中国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显著减少。全国雨养小麦总生产潜力减少5%,而灌溉小麦总生产潜力变化不大。东北区域雨养和灌溉小麦总生产潜力增加都最为明显,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中国小麦增产的重点区域。中国小麦生产需要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优化布局,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AEZ模型 农业气候资源 小麦 生产潜力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4 位作者 王强 王润元 王劲松 王鹤龄 徐金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672-3678,共7页
选择黄土高原旱作区8个冬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良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半干旱... 选择黄土高原旱作区8个冬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良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1m和2m土层内最大贮水力分别为270、299、331mm和561、605、676mm,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大;但实际贮水能力只有111、183、269mm和230、370、550mm,相当于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最大贮水力的41%、61%和81%,可达到最适宜贮水量的51%、76%、102%。半干旱区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需要,达到严重干旱程度;半湿润区只能勉强维持生存需要,达到轻度干旱,必须采取一套有效保墒耕作抗旱措施。冬小麦全生育期2m土层农田实际耗水量和蒸腾系数分别为304-343mm和330-648,随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大。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只能满足耗水量的65%-95%,有5%-35%的耗水量是从播前土壤贮水量补给的。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浅层耗水量大于生殖阶段,但深层耗水量正好相反。土壤贮水量是该区域冬小麦生产力最重要因素,冬小麦土壤水分籽粒生产力为0.30-1.38kg/mm,平均为0.87kg/mm,生物产量生产力为1.416kg/mm,随干旱程度增大明显递减。旱作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低而不稳,但潜力很大。必须在肥力、耕作、管理等措施要跟上,水分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区 冬小麦 土壤贮水力 农田耗水量 水分生产力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财 王巧梅 +5 位作者 郭瑶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94-1703,共10页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协同效应,其中耕作方式为覆膜玉米茬免耕直播(NT)和玉米茬传统耕作(CT),灌水量为传统灌水(I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施氮量为纯N 225 kg hm–2(N3)、180kghm–2(N2)和135kghm–2(N1)。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灌水水平、施氮量对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显著增大全生育期生长速率,提高22.0%~28.0%,NT促进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提高6.4%~7.4%,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5.4%~15.1%。免耕低灌(NTI1)较传统耕作高灌(CTI2)的生长速率增大7.7%~13.4%,干物质积累量提高3.1%~5.9%,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8.7%~10.5%。免耕低灌中施氮(NTI1N2)较传统耕作高灌中、高施氮(CTI2N2、CTI2N3)生长速率分别增大6.9%~20.5%与4.1%~14.0%,收获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8%~9.7%与4.8%~10.2%。NT比CT增产10.1%~10.4%,NTI1较CTI2、CTI1分别增产13.0%~14.8%与9.4%~10.1%,NTI1N2比CTI2N2、CTI2N3分别增产3.7%~9.8%与15.2%~2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NTI1N2提高了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NTI1N2处理组合更有利于穗数、千粒重的增加。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NTI1N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施氮量为180kghm–2的基础上,玉米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技术组装减少20%灌溉量(1920m3hm-2)轮作小麦模式是河西灌区小麦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耦合 耕作措施 干物质积累 作物生产力
下载PDF
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去向及增产效果 被引量:20
5
作者 党廷辉 蔡贵信 +3 位作者 郭胜利 郝明德 郭明航 王百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2 .1kg和6.4kg。施用氮肥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无氮区和施肥区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 7.6kghm- 2 mm- 1和 9.7~ 1 0 .5kghm- 2 mm- 1。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利用率为36.6%~ 38.4% ,土壤残留率为 2 9.2 %~ 33.6% ,标记氮肥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迅速降低。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在 33%~ 40 %之间 ,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在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氮去向 冬小麦 黑垆土 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 黄土旱塬 肥力
下载PDF
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27
6
作者 龚金龙 张洪程 +10 位作者 常勇 胡雅杰 龙厚元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李德剑 沙安勤 周有炎 罗学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8,共10页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种栽培模式,探讨了"双迟"(迟熟水稻+迟播小麦)栽培模式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茬时间的推迟,稻麦周年生产力不断增加,其中,水稻产量呈增长趋势,而小麦产量先增后减,迟熟中粳茬小麦产...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种栽培模式,探讨了"双迟"(迟熟水稻+迟播小麦)栽培模式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茬时间的推迟,稻麦周年生产力不断增加,其中,水稻产量呈增长趋势,而小麦产量先增后减,迟熟中粳茬小麦产量最高。延长水稻生育期和攻取大穗是稻麦周年高产的关键。水稻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随着熟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小麦方面,除种子生产力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因子生产力先增后减,迟熟中粳水稻+小麦模式下表现最高。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稻麦周年的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适当延迟稻麦换茬时间可以提高稻麦周年经济生产力。就稻麦"双迟"栽培模式的概念和调控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迟栽培 水稻 小麦 周年生产力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and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 a farmland eco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25
7
作者 LI Jun, YU Qiang, SUN Xiaomin, TONG Xiaojuan, REN Chuanyou, WANG Jing, LIU Enmin, ZHU Zhilin & YU Guirui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S2期226-240,共15页
CO2 flux was measured continuously in a wheat and maize rotation system of North China Plain using the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2 exchange and its response to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 CO2 flux was measured continuously in a wheat and maize rotation system of North China Plain using the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2 exchange and its response to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ighttime 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 varied exponentially with soil temperature.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ies of the ecosystem (Q10) were 2.94 and 2.49 in years 2002-2003 and 2003-2004, respectively. The response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 to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in the crop field can be expressed by a rectangular hyperbolic function. Average Amax andαfor maize were more than those for wheat. The values ofαincreased positively with leaf area index (LAI) of wheat. Diurnal variations of NEE were significant from March to May an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but not remarkable in other months. NEE, GPP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c) showed significantly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crop field. The highest mean daily CO2 uptake rate was -10.20 and -12.50 gC·m-2·d-1 in 2003 and 2004, for the maize field, respectively, and -8.19 and -9.50 gC·m-2·d-1 in 2003 and 2004 for the wheat field, respectively. The maximal CO2 uptake appeared in April or May for wheat and mid-August for maize. During the main growing seasons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NEE was controlled by GPP which was chiefly influenced by PAR and LAI. Rec reached its annual maximum in July when Rec and GPP contributed to NEE equally. NEE was dominated by Rec in other months and temperature became a key factor controlling NEE. Total NEE for the wheat field was -77.6 and -152.2 gC·m-2·a-1 in years 2002-2003 and 2003-2004, respectively, and -120.1 and -165.6 gC·m-2·a-1 in 2003 and 2004 for the maize field, respectively. The cropland of North China Plain was a carbon sink, with annual -197.6 and -317.9 gC·m-2·a-1 in years 2002-2003 and 2003-2004, respectively. After considering the carbon in grains, the cropland became a carbon source, which was 340.5 and 107.5 gC·m-2·a-1 in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ecosystem exchange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ecosystem respiration carbon budget eddy covariance winter wheat summer maize.
原文传递
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富存 何雨红 +1 位作者 郑有飞 王传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5-551,共7页
通过观测 ,分析了 UV- B辐射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计算了 UV- B增加条件下对作物群体生产力生态特征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UV- B辐射增加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表现在 :生育期推迟 ,叶面积、分蘖和开花数减少 ,植株矮化 ,... 通过观测 ,分析了 UV- B辐射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计算了 UV- B增加条件下对作物群体生产力生态特征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UV- B辐射增加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表现在 :生育期推迟 ,叶面积、分蘖和开花数减少 ,植株矮化 ,绿叶数、单株干物重、叶重、穗重等减小 ;影响小麦群体生产力表现在 :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叶日积、净同化率都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有很大幅度的减小 ,从而使小麦每亩株数、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也明显下降 ,最终影响到小麦群体生物学产量及经济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小麦 生长发育 生产力
下载PDF
滴灌春麦水肥一体化肥效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尹飞虎 曾胜和 +2 位作者 刘瑜 张磊 高志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99-2303,共5页
【目的】研究春麦在滴灌条件下的水肥利用情况,为滴灌春麦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随水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及小麦经济、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滴灌春麦至开花期对氮、磷、钾肥吸... 【目的】研究春麦在滴灌条件下的水肥利用情况,为滴灌春麦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随水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及小麦经济、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滴灌春麦至开花期对氮、磷、钾肥吸收量已达全生育期的78.1%、82.14%和84.9%;施用等量氮、磷、钾肥(N240P52.5K37.5),滴灌施肥较常规施肥氮、钾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3.2%,但磷素差异不大。单一肥料氮肥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磷肥;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得到提高,但过多施入氮肥产量反而下降;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则随氮肥增加呈递减趋势。【结论】春麦采用水肥滴灌模式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增加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春麦 产量 农学效率 偏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定量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国强 陈丹丹 +3 位作者 张建涛 冯晓 任德超 郑国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7-515,共9页
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 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8 350~9 996kg·hm^-2,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为2 590-7 943kg·hm^-2,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河南大部分麦区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9 173-9 446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3.5%。光温生产潜力高于9 447kg·h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麦区(安阳、新乡西北部)及豫中麦区(许昌、西华),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33.6%。河南省大部分麦区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4 375-7 050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9.5%。河南省15个地点的水分满足率为28%-91%,大部分地区水分满足率不到60%;河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变化范围为723-6 573kg·hm^-2,其中三门峡、郑州、开封、商丘等地以北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在4 623kg·hm^-2以上,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9.4%,而驻马店以南及信阳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低于2 673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SSAT 生产潜力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华北平原作物水分生产力区域分异规律模拟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超 于强 +1 位作者 王恩利 夏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77-1485,共9页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Water Poduetivity)是节水农业研究的最终目标,定量分析作物WP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明确该区作...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Water Poduetivity)是节水农业研究的最终目标,定量分析作物WP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明确该区作物W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对指导该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利用华北平原3个代表性试验站各连续3-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资料,校准验证澳大利亚开发的APSIM模型,然后利用校准后的APSIM模型和研究区域32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GIS技术,对华北平原不同供水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WP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当不考虑作物品种变化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WPET(产量与蒸散量比值)分布响应于该区平均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充分供水情景下全区小麦WPET为(1.38~1.69)kg/m^3,平均值为1.53kg/m^3,玉米WPET为(1.69~2.05)kg/m^3,平均值为1.83kg/m^3;非充分供水情景(仅满足作物水分需求一半)下两作物WPET分布与充分供水情景下相似;雨养情景下小麦WPET为(0.29~1.57)kg/m^3,平均值为0.77kg/m^3,玉米WPET为(0.86~2.13)kg/m^3,平均值为1.47kg/m^3;③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作物水分生产力的主要气象因子,研究区域小麦生长季VPD北高南低的趋势使得小麦WPET呈北低南高分布特征;而玉米生长季VPD西高东低,玉米WPET呈西低东高的趋势。改善灌溉管理可提高作物WP,减少由土壤蒸发损失的非生产性耗水对提高作物WP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模型 小麦 玉米 水分生产力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华北典型区冬小麦区域耗水模拟与灌溉制度优化 被引量:19
12
作者 彭致功 张宝忠 +3 位作者 刘钰 蔡甲冰 王蕾 杜丽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8-246,共9页
以经校验Aquacrop模型模拟了不同土壤条件下冬小麦水分与产量响应关系,结合北京大兴区土壤分布及其冬小麦实际种植情况,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区域尺度拓展,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 以经校验Aquacrop模型模拟了不同土壤条件下冬小麦水分与产量响应关系,结合北京大兴区土壤分布及其冬小麦实际种植情况,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区域尺度拓展,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并推荐了与华北地区水资源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冬小麦亏缺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应用Aquacrop模型能较好模拟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墒情和冠层覆盖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生物量与产量情况,可利用经校验后的模型进行冬小麦水分与产量响应关系研究。灌溉定额在300 mm范围内,随着灌溉量增加,耗水量增大;在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灌溉日期不同,因蒸腾量变化导致耗水量差异显著。在相同处理下总体上降水多年份产量较高,而不同处理之间随着灌溉量增加产量增大;在灌水次数相同情况下,灌溉关键生育时段选择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生产率提高至关重要。以冬小麦增产提效为原则,在灌1水情况下重点保障拔节-抽穗阶段的需水;灌2水情况下重点保障返青-拔节、抽穗-乳熟阶段需水;灌3水情况下重点保障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阶段需水。针对华北水资源严重短缺实际,建议北京大兴区冬小麦采用灌2水的亏缺灌溉制度,较灌4水情况下的灌溉量与耗水量分别减少140、65 mm,能确保75%产量。可见,在与华北类似的资源性缺水区域,选择适宜亏缺灌溉制度,能大幅降低区域灌溉量与耗水量,在稳定区域冬小麦产量及涵养地下水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Aquacrop模型 产量 耗水量 水分生产率 亏缺灌溉制度
下载PDF
应用ARID CROP模型对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建栋 傅抱璞 +2 位作者 金之庆 卢其尧 林振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2-287,共6页
应用ARIDCROP模型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Yq分布图,继而研究了水分保持最适状况时的光温生产力Yw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分增产力Q(Q=(Yw-Yq)/... 应用ARIDCROP模型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Yq分布图,继而研究了水分保持最适状况时的光温生产力Yw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分增产力Q(Q=(Yw-Yq)/Yq)分布图。研究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变幅在3750~9750kg/hm2之间,总的趋势北低南高,黑龙港地区出现了一个3750kg/hm2的低值区。水分是黄淮海北部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当水分完全适宜时,南部淮河流域冬小麦气候生产力仅可提高5%~10%,而黄淮海北部地区气候生产力则可提高75%~100%。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记录与生产力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用ARIDCROP模型对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研究是可行的,该研究为引黄灌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CROP模型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气候 生产力
下载PDF
绿洲灌区小麦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胡广录 赵文智 武俊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9-375,共7页
以黑河流域的洪水河灌区为例,利用1995—2006年的灌溉用水量、农作物产量、气象等资料,分析计算了绿洲灌区的小麦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1995—2000年小麦水分生产率为0.983kg.m-3,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2001—2006年为1.070kg.m-3,提高了... 以黑河流域的洪水河灌区为例,利用1995—2006年的灌溉用水量、农作物产量、气象等资料,分析计算了绿洲灌区的小麦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1995—2000年小麦水分生产率为0.983kg.m-3,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2001—2006年为1.070kg.m-3,提高了8.9%。水分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比较多。根据洪水河灌区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0℃积温、农药费用、劳动力和管理费用、化肥施用量、水费依次是影响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条件下,绿洲灌区小麦生产应加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管理费用等的投入力度,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以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生产率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绿洲灌区
原文传递
我国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居煇 李三爱 严昌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28-731,共4页
由于水资源匮乏,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多以雨养为主。小麦是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明确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对区域粮食生产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本文以整个北方旱农区为宏观尺度,利用CERES-wheat作物模型,模拟了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水平... 由于水资源匮乏,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多以雨养为主。小麦是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明确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对区域粮食生产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本文以整个北方旱农区为宏观尺度,利用CERES-wheat作物模型,模拟了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水平,分析了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的生产潜力为半湿润区>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干旱区,半湿润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约为6300kg·hm-2,干旱区约为3000kg·hm-2,干旱区的年际间潜力变化较其他区域稳定。我国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冬小麦的潜力高于春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旱区 雨养农业 小麦 生产潜力 时空分布
下载PDF
Study on the Potential of Wheat Straw Fiber in China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敏 杨曼曼 +1 位作者 陈伟强 宋安东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5期70-73,共4页
Based on researches of the crop potential productivity,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light,temperature,water and land from wheat in China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and converted into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w... Based on researches of the crop potential productivity,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light,temperature,water and land from wheat in China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and converted into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wheat straw according to the coefficient of grain-straw ratio of wheat.Furthermore,based on the wheat planting area in 2006,the potential yield of wheat straw fiber in China was estim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tential yield of wheat straw fiber in China could reach 94.91 million ton,which coul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further potential analysis of bio-etha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STRAW FIBER POTENTIAL productivity
下载PDF
黄淮平原不同多熟模式生产力特征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逄焕成 陈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8-205,共8页
对黄淮平原一麦三玉米、一麦二玉米和一麦一玉米三种多熟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年亩产均超过吨粮,说明在集约栽培条件下黄淮平原亩产吨粮的现实性。三种模式产量梯度差异表明,在水肥... 对黄淮平原一麦三玉米、一麦二玉米和一麦一玉米三种多熟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年亩产均超过吨粮,说明在集约栽培条件下黄淮平原亩产吨粮的现实性。三种模式产量梯度差异表明,在水肥供应基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集约多熟种植并配合以合理调控技术是在高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麦三玉米最高产量达2201t/hm2(亩产1467kg),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接近与突破亩产吨半粮的有效种植模式之一。全年玉米总穗数增加是增产的关键。一麦三玉米模式通过接茬移栽等综合措施的有效配合,能维持较高的同化功能,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上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但部分产投经济指标有下降的趋势。从综合考虑公顷产量与公顷纯收入及物质费用、用工等因素上综合评判,一麦三玉米模式总体上表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产力 资源利用 黄淮产原 多熟模式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邓振镛 王强 +4 位作者 张强 王润元 白虎志 王劲松 徐金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5-430,共6页
选择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5个春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天然土壤水库... 选择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5个春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m土层最大贮水量分别达470mm、582mm和617mm,但实际贮水量只有190mm、230mm和370mm,实际贮水量只相当于最大贮水量的40%、40%和60%,总的趋势是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别为春小麦全生育期2m土层农田实际耗水量153mm、175mm和323mm,有随湿润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土壤贮水量是该区域春小麦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土壤水分籽粒生产力为0.24~1.0kg.mm-1,平均为0.67kg.mm-1,总生物产量生产力为1.41kg.mm-1,随干旱程度增加明显递减.对不同水分气候区要采取增加土壤水库库容的各种抗旱措施,以提高土壤贮水量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黄土高原 旱作区 春小麦 土壤贮水量 农田耗水量 水分生产力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复合群体光合特性与作物生产力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鹏 柴强 黄高宝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0-74,共5页
高水肥集约栽培条件下,小麦/玉米复合群体的光合特性及作物生产力主要决定于作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而与诸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组分的 Pn(光合速率)与 CGR(作物牛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玉米组分的经济产量与抽雄... 高水肥集约栽培条件下,小麦/玉米复合群体的光合特性及作物生产力主要决定于作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而与诸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组分的 Pn(光合速率)与 CGR(作物牛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玉米组分的经济产量与抽雄期到灌浆期的Pn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生产中可通过培育高光效品种或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来实现作物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光合特性 生产力 生态 生理 产量
下载PDF
Quantify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yield gap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被引量:11
20
作者 ZHANG Shi-yuan ZHANG Xiao-hu +4 位作者 QIU Xiao-lei TANG Liang ZHU Yan CAO Wei-xing LIU Lei-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Despite the improvement in cultivar character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large gaps between the attainable and potential yields still exist in winter wheat of China. Quantifying the crop potential yield is essential f... Despite the improvement in cultivar character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large gaps between the attainable and potential yields still exist in winter wheat of China. Quantifying the crop potential yield is essential for estimating the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olicie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Gradually descending models and geographic infor- 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otential yields and yield gaps in winter wheat across the main production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2000-2010, the average potential yield limited by thermal resource (YGT) was 23.2 Mg ha-1, with larger value in the northern area relative to the southern area. The potential yield limited by the water supply (YGw)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9 Mg ha-1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The highest YGw in the north sub-region (NS) implied that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onditions in this sub-region must be improved. The averaged yield loss of winter wheat from nutrient deficiency (YGH) varied between 2.1 and 3.1 Mg ha-1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was greater than the yield loss caused by water limitation. The potential decrease in yield from photo-thermal-water-nutrient-limited production to actual yield (YGo) was over 6.0 Mg ha-1, ranging from 4.9 to 8.3 Mg ha^-1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and it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southern area than in the northern are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cross the mai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region, the highest yield gap was induced by thermal resources, followed b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farming technology,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Furthermore,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narrow the yield gaps by making full use of climatic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plan for winter wheat crops. Thu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ming decades is possible but will requi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variatio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yield gap winter wheat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