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说与现实之间:西魏官制的改革历程
1
作者 赵帅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0,共16页
尽管从民族政策、政局变动、北族传统等观察角度出发,都可以对西魏北周进行官制改革的原因有所发覆,但不可忽视的是,西魏末年成立的六官体制,处于一个长期制度调整的延长线上,这一过程有着阶段性的重心变化。出于裁撤冗官的目的,大统十... 尽管从民族政策、政局变动、北族传统等观察角度出发,都可以对西魏北周进行官制改革的原因有所发覆,但不可忽视的是,西魏末年成立的六官体制,处于一个长期制度调整的延长线上,这一过程有着阶段性的重心变化。出于裁撤冗官的目的,大统十二年的省并尚书省郎曹改革为西魏的制度调整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两年后,由全面推崇周制引发的依《古文尚书·周官》进行的高层官制调整,开始将改革方向引向《周礼》,其理论色彩逐渐凸显。经过废帝三年成立的九命体系的酝酿和铺垫,依《周礼》设计而成的六官体制在恭帝三年问世,吸收了此前的改革成果,兼顾了职能归并的现实需要和恢复周制的托古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魏北周 周礼 六官体制 大统十二部 古文尚书
原文传递
新出隋《施睿墓志》考
2
作者 郑旭东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3,112,共5页
2021年,隋《施睿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樱花广场基建工地内。志主施睿为南北朝时期北迁之南士。南北朝时期有大量的南人北迁,其自身的文化优势得以在关中地区迅速发挥出来,填补了关陇地区的文化缺失。
关键词 施睿墓志 南朝士族 南人北迁 西魏北周
下载PDF
西魏北周时期的麦积山石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悦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64,共5页
西魏北周时期甘宁地区的石窟群主要有麦积山、须弥山、莫高窟。麦积山所属地秦州在西魏北周境内具有次文化中心地位,麦积山石窟内容反映了这一特点。东魏、北齐邺城响堂山石窟的佛装式样、帐形龛传播到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帐形龛、... 西魏北周时期甘宁地区的石窟群主要有麦积山、须弥山、莫高窟。麦积山所属地秦州在西魏北周境内具有次文化中心地位,麦积山石窟内容反映了这一特点。东魏、北齐邺城响堂山石窟的佛装式样、帐形龛传播到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帐形龛、题材布局、造像服式等对须弥山石窟和莫高窟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魏北周 麦积山 秦州
原文传递
隋卢诠墓志考释
4
作者 赵汗青 郑旭东 马倩娜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4,共7页
2019年隋代卢诠墓志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陶家村考古发掘出土,志主为西魏时期依周礼建六官的卢辩次子。卢诠历官北周和隋两代,以武功见长。可从卢辅世系、卢诠经历、家族文治武功来解读该墓志,同时探索西魏北周时期山东望族... 2019年隋代卢诠墓志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陶家村考古发掘出土,志主为西魏时期依周礼建六官的卢辩次子。卢诠历官北周和隋两代,以武功见长。可从卢辅世系、卢诠经历、家族文治武功来解读该墓志,同时探索西魏北周时期山东望族的分裂和西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诠墓志 范阳卢氏 西魏北周 关陇集团
下载PDF
西魏北周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实践
5
作者 崔明德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12,M0004,M0005,共13页
西魏北周时期极其复杂的形势,使中央上层和地方官员更加深入思考历史和现实的民族关系,形成了推诚布信、劝以耕稼、引导民风、以“廉简”治理“群蛮”、以清廉之政争取羌人、积极抚慰及恩威并用等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 西魏北周时期极其复杂的形势,使中央上层和地方官员更加深入思考历史和现实的民族关系,形成了推诚布信、劝以耕稼、引导民风、以“廉简”治理“群蛮”、以清廉之政争取羌人、积极抚慰及恩威并用等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西魏北周在与东魏北齐争斗过程中增加了获胜的变数。西魏北周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实践具有四个特点:儒家思想是主要思想来源,“和”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理念,“抚”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以及善于从多方关系思考和处理民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魏北周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的第三种日界——以陕西出土的西魏北周造像碑为例
6
作者 董永强 辛佳岱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2,共7页
日界是指划分日的界线。中国古代传统历法通常使用夜半和平旦作为干支日的分界线。将陕西出土的西魏北周时期佛教造像碑所记的干支信息与《二十史朔闰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等工具书进行查对,发现朔日干支与所在月份存在不合现象,... 日界是指划分日的界线。中国古代传统历法通常使用夜半和平旦作为干支日的分界线。将陕西出土的西魏北周时期佛教造像碑所记的干支信息与《二十史朔闰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等工具书进行查对,发现朔日干支与所在月份存在不合现象,表现为干支序号差一。再以南北朝时期官方行用的《景初历》《大明历》《正光历》进行推算,结果表明:凡是朔日干支序号数进一的都是朔小余大于0.8的情况,也就是当合朔时刻在昏之后,造像碑上的朔日干支就会使用下一日的日名干支。因此,昏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除夜半和平旦之外的第三种日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魏北周 朔日干支 干支序号 日界 造像碑
原文传递
西魏北周“大诰体”兴废考论 被引量:3
7
作者 庄芸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苏绰、宇文泰在西魏大统年间奏行《大诰》,模仿《尚书》文体改革官文书,试图改造秦汉以来突显皇帝权威的“王言”传统,利用上古文体与文风侵夺王言威权,实践宇文泰霸府权力话语的构建。宇文护全面继承了宇文泰的权位,也延续了霸府的政... 苏绰、宇文泰在西魏大统年间奏行《大诰》,模仿《尚书》文体改革官文书,试图改造秦汉以来突显皇帝权威的“王言”传统,利用上古文体与文风侵夺王言威权,实践宇文泰霸府权力话语的构建。宇文护全面继承了宇文泰的权位,也延续了霸府的政治修辞,明帝因而下决心改天王称皇帝,同时废止“大诰体”,恢复秦汉以来皇帝命令文书的传统,力图在文化象征层面突出君主的威望。西魏北周长期存在的帝室与霸府权力之争,既催生了“大诰体”,也最终将其埋葬。在“大诰体”之外,关中文坛另有一支文学潜流,继承了北魏洛阳时代文学传统,并为明帝所汲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魏北周文学 “大诰体” 复古文学 文学潜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