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张岱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维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27,共7页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他的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张先生的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的存在与特点,辨析了中国哲学的活东西与死东西,主张融会中西哲学之长,建立以唯物论为基础而吸收理想与解析的新的中国哲学,对我们今天思考...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他的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张先生的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的存在与特点,辨析了中国哲学的活东西与死东西,主张融会中西哲学之长,建立以唯物论为基础而吸收理想与解析的新的中国哲学,对我们今天思考与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史的总检讨与现代化、世界化背景上的新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蔡仁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的学术性质,与西方互有差异。数千年来,也未使用"哲学"二字。中西交会之后,开始探究中国哲学的内容,而后才有中国哲学史的撰著出版。本文专对中国哲学的基本认识、哲学史的分期、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国哲学通史与断代专题之... 中国的学术性质,与西方互有差异。数千年来,也未使用"哲学"二字。中西交会之后,开始探究中国哲学的内容,而后才有中国哲学史的撰著出版。本文专对中国哲学的基本认识、哲学史的分期、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国哲学通史与断代专题之成果,进行了全面性的公正无私之总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总检讨 新展望
下载PDF
中西哲学内在结构之比较研究——以结构主义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德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27-33,共7页
以结构主义的整体性思维为基础,以中国儒学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为例,对构成二者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结构的整体性相对中国儒学较弱,即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内部贯通,仅仅是形式上的... 以结构主义的整体性思维为基础,以中国儒学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为例,对构成二者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结构的整体性相对中国儒学较弱,即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内部贯通,仅仅是形式上的松散联合体。而且维系二者各自结构得以存在的自调和转换机制所依赖的原动力也不同,中国儒学是为使其理论体系社会化而建立了相应的结构;而形而上学以超验世界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有为了结构而建造结构的倾向。通过比较研究,映衬出中西哲学具有各自鲜明特征的结构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学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 结构主义
下载PDF
康德、“西马”、“后学”:学术旨趣与现实观照——台湾学者对近20年大陆西方哲学研究的评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卫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台湾学界对于大陆近20年来西方哲学的研究,除了关注其出版的译著,主要评述了有关康德、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这些评述表现了学术旨趣和现实关照的并重。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台湾学者 评述
下载PDF
他者关系中的“人的本质”研究
5
作者 周文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马克思哲学和他者哲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代表他们理解人的本质的两种不同方式。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只是"Homo loquens"——会说话的人。而实际上,人不仅是言... 马克思哲学和他者哲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代表他们理解人的本质的两种不同方式。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只是"Homo loquens"——会说话的人。而实际上,人不仅是言语的整体,也是其他各种社会实践的整体。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关注现实存在的方式,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人的本质 马克思 拉康 西方哲学
下载PDF
“犬儒”话语下的主体生成、发展与丧失——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解读
6
作者 莫秀凤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0-13,共4页
齐泽克认为,当今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犬儒性的,在犬儒理性话语下,主体获取了自身的社会身份,同时也实现自身外在的"同化",即主体趋于客体,与客体达到同一。而且,主体还发生了内在的某种"分化",即主体一方... 齐泽克认为,当今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犬儒性的,在犬儒理性话语下,主体获取了自身的社会身份,同时也实现自身外在的"同化",即主体趋于客体,与客体达到同一。而且,主体还发生了内在的某种"分化",即主体一方面保持着原初本真状态的"本我",另一方面又成为了丧失原初本真状态的"超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夹缝中,主体接受了意识形态幻像的"缝合",成为意识形态询唤下的并采取信仰与服从态度面对社会现实的"社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犬儒话语 意识形态 主体 客体 西方哲学
下载PDF
人权问题认知的方法论探讨
7
作者 苗贵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是对人权问题科学认知应遵循的三个基本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权本身的实际 ;才能既看到人权在历史上是资产阶级的特权 ,又看到它必然会发展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是对人权问题科学认知应遵循的三个基本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权本身的实际 ;才能既看到人权在历史上是资产阶级的特权 ,又看到它必然会发展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所应享有的权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 西方哲学
下载PDF
具身传播的逻辑基础与路径拓展——基于东西哲学身体观的考察 被引量:7
8
作者 宣长春 赵可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49-58,共10页
近来,具身传播日渐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但当前研究具有明显的“外围化”和“西方化”倾向。本研究在全面考察东西方哲学身体观后,系统归纳了具身逻辑成为研究新范式的逻辑基础,即身体是环境中的身体,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的主... 近来,具身传播日渐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但当前研究具有明显的“外围化”和“西方化”倾向。本研究在全面考察东西方哲学身体观后,系统归纳了具身逻辑成为研究新范式的逻辑基础,即身体是环境中的身体,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的主体性及其身体经验决定认知方式和内容,而意义就诞生于身体及身体的活动之中。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认为具身研究应在借鉴西方身体观的同时,兼顾中国身体观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身体观所开采出的“身体—媒介技术—道德”框架可能成为未来理解媒介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传播 身体观 中西哲学 逻辑基础 路径拓展
下载PDF
体验与思辨——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芳 张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30-35,共6页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西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思辨 中西哲学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环境审美:科学认知还是情感参与?——从两种环境审美观看中西哲学自然观的整合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清平 王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4-87,共4页
当前西方环境美学中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和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式美学”——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西传统哲学在自然观方面存在的一些内在差异,由此启示我们应该通过批判地汲取中西传统哲学中的有关... 当前西方环境美学中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和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式美学”——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西传统哲学在自然观方面存在的一些内在差异,由此启示我们应该通过批判地汲取中西传统哲学中的有关合理因素,对它们展开有机的整合,以解决当代环境美学面临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科学认知主义 参与式美学 中西哲学比较
下载PDF
“机体主义”与“二分对立”的精神悖反——方东美东西哲学比较观抉奥
11
作者 蒋国保 《学术探索》 2003年第2期11-15,共5页
本体究竟是超绝的还是内在的、知识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方法究竟是融贯的还是分裂的、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本文认为,方东美晚年就这四个方面展开的东西方哲学之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东西方哲学之根本差异就表现为“机体主义”与“... 本体究竟是超绝的还是内在的、知识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方法究竟是融贯的还是分裂的、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本文认为,方东美晚年就这四个方面展开的东西方哲学之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东西方哲学之根本差异就表现为“机体主义”与“二分对立”的精神悖反。这一悖反,是东西方人不同心态的必然体现。因此,基于东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方东美在晚年时常强调这么一个观点,即东西方哲学要想真正实现互补融通,关键在于西方人应首先改变其心态,放弃分离型的观念,认同东方人的融贯型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东西方哲学 比较哲学 二分对立 机体主义
下载PDF
第二次启蒙和体认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寅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1年第4期125-133,共9页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人本性和批判性、解构性和破坏性、建设性和体认性。王治河等人将第三时期称为"第二次启蒙"。我们认为,后现代思潮不仅出现在文学、文化、哲学这三界,也出现在语言学界。系统功...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人本性和批判性、解构性和破坏性、建设性和体认性。王治河等人将第三时期称为"第二次启蒙"。我们认为,后现代思潮不仅出现在文学、文化、哲学这三界,也出现在语言学界。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虽脱离了现代性机械语言理论的束缚,具有若干有机语言学的特征,但未能有意识地从哲学发展史角度来建构理论,探索语言与哲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基于第二次启蒙和体认哲学的体认语言学则弥补了这一缺陷,融入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人本观以及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若干最新观点,彻底摆脱了机械语言学之窠臼,当属有机语言学,为语言研究和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转向 第二次启蒙 体认哲学 有机语言学 体认语言学 王治河
原文传递
关于宗白华空间意识比较研究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映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2-93,104,共3页
宗白华先生从中西画法的不同总结出中西空间意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意识与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其美学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关怀。宗先生关于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 宗白华先生从中西画法的不同总结出中西空间意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意识与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其美学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关怀。宗先生关于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空间意识 艺术精神 中西哲学 文化心理
下载PDF
浅析西方科学哲学与“科学的哲学”的区别——以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为比较
14
作者 刘红旗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6-6,8,共2页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核心是世界3理论,世界3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比较,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看"到了"现实性"的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从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系统性把握中"恢复&q...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核心是世界3理论,世界3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比较,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看"到了"现实性"的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从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系统性把握中"恢复"了"现实性"的人。二者的区别其实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这也就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与"科学的哲学"的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3理论 马克思主义总体观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科学的哲学” 区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