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瓮安生物群和磷矿形成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郭庆军 杨卫东 +3 位作者 刘丛强 Harald Strauss 王兴理 赵元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2-208,共7页
运用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瓮福磷矿陡山沱组地层古地理背景与沉积环境分析 ,进一步揭示沉积记录中热水作用的客观存在性。研究认为 ,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繁盛及磷块岩富集与海底热水喷流活动存在联系 ,... 运用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瓮福磷矿陡山沱组地层古地理背景与沉积环境分析 ,进一步揭示沉积记录中热水作用的客观存在性。研究认为 ,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繁盛及磷块岩富集与海底热水喷流活动存在联系 ,热水活动在海洋生物的繁盛和海洋磷的运移过程中可能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缺氧带和亚氧化带的大量细菌对磷的分解和有影响力的铁 硫酸盐的循环作用下 ,富集的磷在海底上升洋流作用下 ,运移到氧化还原界面上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贵州 磷矿床 沉积学 元素地球化学 热水作用 海底热水喷流活动 晚震旦世
下载PDF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研究概况 被引量:17
2
作者 袁训来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1-286,共6页
近年来 ,在中国贵州省中部瓮安磷矿的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元古代化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自 1 986年至今 ,我国古生物学者相继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该化石生物群的论文 2 0余篇。该化石生物群主要包括... 近年来 ,在中国贵州省中部瓮安磷矿的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元古代化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自 1 986年至今 ,我国古生物学者相继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该化石生物群的论文 2 0余篇。该化石生物群主要包括底栖的多细胞藻类、蓝藻和细菌化石 ;浮游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及一些可疑的动物化石。描述的属种已超过 50个 ,虽然其中部分动物化石的亲缘关系值得再深入的研究 ,但这个在磷块岩中立体保存且属种丰富的化石生物群将为新元古代生物多样性和早期生命多细胞化的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化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磷块岩 震旦系 陡山沱组 贵州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新材料及其问题讨论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鹏举 尹崇玉 +2 位作者 陈寿铭 唐烽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7-464,共8页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型。研究初期其生物属性被归于绿藻;随后,由于发现一些球状化石标本保存有类似后生动物卵裂的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等细胞分裂特征及分裂球规则有序的排列方式,并...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型。研究初期其生物属性被归于绿藻;随后,由于发现一些球状化石标本保存有类似后生动物卵裂的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等细胞分裂特征及分裂球规则有序的排列方式,并且不同分裂阶段的球体大小基本保持一致等特征,一些学者将其解释为动物的胚胎化石,并由此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近年来,又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巨大的氧化硫细菌。本文在系统介绍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报道了一些新的球状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具有出芽现象的球状化石以及Parapandorina和Megaclonophycus之间的过渡分子。新材料的发现显示,尽管休眠卵和胚胎假说是迄今为止对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最佳解释,但仍有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这些球状化石确切亲缘关系的确定还有待于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瓮安生物群 球状化石 休眠卵 胚胎
下载PDF
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鹏举 尹崇玉 +2 位作者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8-735,I0001-I0002,共10页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磷质化石库。瓮安陡山沱组磷质岩提供了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化石记录,展示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早期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景观,为研究晚前寒武纪生物圈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埋葬学窗口。近来,通过醋酸浸解法,在贵州瓮安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疑似后生动物的实体化石(包含了所有已经报道的类型或与之相似的化石类型)新材料,为了解这些化石的内部构造特征,将一些化石包埋后制作了定向薄片。基于上述化石新材料,结合定向薄片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瓮安生物群 后生动物 研究进展 震旦纪 埃迪卡拉纪
下载PDF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球状化石元素地球化学浅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唐烽 高林志 +1 位作者 尹崇玉 王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首次分析了采自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区陡山沱组外壁呈瘤状及多边形板片状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包括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和部分稀土元素含量。经初步对比发现:具瘤状及板片状外壁的...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首次分析了采自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区陡山沱组外壁呈瘤状及多边形板片状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包括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和部分稀土元素含量。经初步对比发现:具瘤状及板片状外壁的两类球状化石,由内至外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大体相似,表明归入同一生物大门类的可能性较大;与磷块岩全岩样品相比,球状化石中除了P、Ca含量更高以外,Na、Ni、Zn和Cl有较高的含量,而且S含量和轻稀土元素Ce等含量均偏高,可能表明球状化石在趋于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中被磷酸盐化保存;K、Al、Mg、Ti、Mn、Fe2+和Si等含量均显著低于围岩。由于还缺乏后生动物的相关对比资料,目前还不能为球状微体化石的生物学属性争议提供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确切对比意见,但分析的结果不倾向于归属藻类、硫细菌和海绵动物。这方面的尝试为深化球状化石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球状微化石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约 徐一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贵州瓮安
下载PDF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瑞东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5期53-59,共7页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 和P2O5 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 和P2O5 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用的破坏,因此,矿化作用是生物体保存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生物群 古生态 庙河生物群 古生物 古地理
下载PDF
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球形类化石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云焕 李勇 +5 位作者 邵铁全 于波 付淑青 韩会平 李园园 李荣西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13,共9页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种)。研究表明球形类化石是一个多源的非正式生物类群,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球形类化石,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对揭示早期生物的起源、演化、多样性及胚胎发育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类化石 瓮安生物群 宽川铺生物群 系统研究
下载PDF
Microtubular metazoan fossils with multi-branches in Weng'an Biota 被引量:8
9
作者 LIU Pengju YIN Chongyu TANG 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5期630-632,共3页
Microtubular metazoan fossils with multi- branches are found at least 4 times from the Sinian (Ediacarian) Doushantuo Formation at Weng’an, Guizhou, China. Their living mode should be the benthonic colony with higher... Microtubular metazoan fossils with multi- branches are found at least 4 times from the Sinian (Ediacarian) Doushantuo Formation at Weng’an, Guizhou, China. Their living mode should be the benthonic colony with higher ability of asexual re- production. The inner of the tube with cross-walls and chamber shows that these fossils are basal or stem- group cnidarians, similar to extinct tabulates. The multi-branching microtubular fossils are real meta- zoan found from Weng’an biota, which is very im- 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metazo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细胞动物 微管类化石 贵州 生物进化
原文传递
瓮安生物群中海绵化石的新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芳 朱士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9-291,T001,T002,共5页
近年来笔者依据现存的瓮安生物群中一些海绵及动物胚胎化石标本的研究,对那些可能的球形海绵体及有争议的海绵幼虫标本进行了简略的评述。本文提供的保存完好的具单轴骨针的球形海绵体化石及可能的海绵幼虫标本,对于陡山沱期出现海绵动... 近年来笔者依据现存的瓮安生物群中一些海绵及动物胚胎化石标本的研究,对那些可能的球形海绵体及有争议的海绵幼虫标本进行了简略的评述。本文提供的保存完好的具单轴骨针的球形海绵体化石及可能的海绵幼虫标本,对于陡山沱期出现海绵动物的推测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化石 瓮安生物群 磷块岩 陡山沱组 动物胚胎化石 球形海绵体 单轴骨针
下载PDF
贵州新元古代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殷宗军 朱茂炎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111,共9页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体化石。瓮安生物群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为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10余年来,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确认至少5种不同卵裂方式的动物胚胎化石,胚胎化石分类从单纯的形态学分类向生物学分类转变,为揭示瓮安生物群中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线索。同时,相关研究更新了繁盛于埃迪卡拉纪大型带刺疑源类生物属性的传统认识,并将之与有表面装饰的动物休眠卵(滞育胚胎)化石相联系。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CT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胚胎化石三维无损成像难题,为古胚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胚胎化石 陡山沱组 同步辐射 显微CT
原文传递
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化石含量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殷宗军 朱茂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7-487,共11页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微体球粒化石,它们主要由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动物胚胎化石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后生动物的幼、成体化石。本文以贵州瓮福磷矿陡山沱组...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微体球粒化石,它们主要由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动物胚胎化石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后生动物的幼、成体化石。本文以贵州瓮福磷矿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白色球粒状白云质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瓮安生物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鉴别特征基础上,定量统计采自该层位的两组岩石样品(WA-Ι和WA-Π)的酸处理砂样中的所有化石。统计结果表明,瓮安陡山沱组该磷块岩中化石质量和岩石中磷酸盐组分质量成正线性相关,两个样品中化石占全部磷酸盐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在10%左右,其中多细胞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占全部化石含量均少于10%。这一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丰度,证实了保存在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色富氧含磷埋藏相中的瓮安生物群主要由动物胚胎化石组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纪 贵州
下载PDF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剖面碳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庆军 刘丛强 +2 位作者 Harald Strauss Tatiana Goldberg 杨卫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5-80,共6页
 在对扬子地台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剖面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变化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碳同位素规律变化反映了最初的沉积信息,特别是有机质埋藏量的变化。获得的陡山沱期沉积岩中碳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初步反映了震旦-寒武...  在对扬子地台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剖面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变化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碳同位素规律变化反映了最初的沉积信息,特别是有机质埋藏量的变化。获得的陡山沱期沉积岩中碳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初步反映了震旦-寒武交变期沉积环境的面貌;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可以用于反映扬子地台沉积层序和世界同期地层全球碳循环的对比和参考。为扬子区陡山沱期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提供了证据。δ13Cker值在-32.3‰和-24.5‰(PDB)间漂移与δ13Ccarb值在-4.9‰和3.6‰(PDB)间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之差的Δδorg-carb值沿剖面不断变化,是由于沉积有机质中有促进发酵功能的细菌数量比例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 震旦-寒武交变期 陡山沱组 瓮安生物群 成磷事件 碳酸盐岩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贵州瓮安生物群球状化石原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磷作用的指示
14
作者 蒋宗旭 何明勤 +2 位作者 兰天 刘华德 郑茂尧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8,共16页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磷矿段(b矿层)产出一类特殊的微体化石组合,称为瓮安生物群,其中含大量种类丰富的球状化石,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球状化石本身,缺乏对球状化石与成磷作用关系等的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运用光学...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磷矿段(b矿层)产出一类特殊的微体化石组合,称为瓮安生物群,其中含大量种类丰富的球状化石,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球状化石本身,缺乏对球状化石与成磷作用关系等的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方法对其原位元素分布、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瓮安生物群球状化石均已胶磷矿化,且较高的P_(2)O_(5)含量(30.13%~44.92%,平均43.17%)表明其普遍经历了成磷作用;V/Cr平均值小于2、Ce负异常明显、Ce_(anom)小于-0.1,指示其成磷作用的环境为氧化环境;稀土元素PAAS分配模式图呈“帽型”,反映生物参与成磷作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球状化石 原位元素地球化学 成磷作用 埃迪卡拉系
下载PDF
现代藻类磷酸盐埋藏学实验——对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神功 钟振华 +2 位作者 陈雷 刘慧渊 杨锋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35-4043,共9页
产于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瓮安生物群”是认识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窗口。因为其特殊的磷酸盐化作用,其中的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大量精细的细胞甚至亚细胞结构,但保存这些化石的磷酸盐化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 产于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瓮安生物群”是认识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窗口。因为其特殊的磷酸盐化作用,其中的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大量精细的细胞甚至亚细胞结构,但保存这些化石的磷酸盐化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绿藻门下团藻和空球藻为实验对象,通过改变pH、温度、氧气含量等实验条件,探索藻类在不同埋藏环境下的保存状况,为早期磷酸盐化化石的埋藏机制提供证据。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保存潜力差距较大,相同环境下两种藻类所体现的保存潜力也不一致,但都具备足够的保存潜力;空球藻细胞在埋藏过程中出现褶皱变形,但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学差异并不明显;团藻的繁殖体形态与瓮安生物群中的一类多细胞球状化石的细胞分裂形式十分相似;早期状态一致的同种藻类不管在相同还是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其个体直径大小均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本次实验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埋藏环境,因此实验现象可能在现实埋藏过程中重现,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磷酸盐化的埋藏环境中藻类具备足够的保存潜力;磷酸盐化会导致生物获得自身以外的形态学信息;在不同的埋藏学环境下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直径大小会有差异;胚胎状化石与磷酸盐化的现生藻类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可能来自于趋同演化,因此不能直接将它们等同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磷酸盐化 埋藏学实验 团藻 空球藻
下载PDF
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才云 刘联群 +3 位作者 周玉华 郭俊锋 杨为先 李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报道了产自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瓶状微化石2属3种,进一步证实瓮安生物群中已具有最早的能分泌硬体的原生动物存在。通过对这些瓶状微化石的立体形态、岩石薄片中的切面形态及外壁结构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 报道了产自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瓶状微化石2属3种,进一步证实瓮安生物群中已具有最早的能分泌硬体的原生动物存在。通过对这些瓶状微化石的立体形态、岩石薄片中的切面形态及外壁结构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在外壁具单层或多层结构,壳壁成分为磷酸钙质等特点,与陕南宽川铺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相类似,但在化石的大小和外形特征方面又与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非常一致。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内容,而且为探讨具分泌硬体能力的原生动物的起源、分布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原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期 新元古代
下载PDF
晚新元古代瓮安生物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祥和 《贵州地质》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 ,大型带刺疑源类 ,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瓮安生...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 ,大型带刺疑源类 ,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瓮安生物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首次批露了笔者近些年来觅获和初步研究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多细胞类海绵动物和类腕足类后生动物等一批新的动物化石资料 ,为地球早期动物起源 ,早期生物组织分化 ,适应辐射、生物多样化和早期海洋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珍贵的化石实证材料。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晚新元古代 贵州 带刺凝源类 细菌化石 古生物群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若琳 吴素萍 殷宗军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化石之间具有一定衬度,或化石因含特殊成分能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下自发荧光而产生结构衬度,则可以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到的信息。为推动激光共聚焦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并以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的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化石成像中的若干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因富含磷灰石可自发荧光实现成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瓮安生物群化石薄片不仅可以获得较好衬度,而且还能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此外,在化石薄片的厚度范围内还可以实现化石结构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聚焦 瓮安生物群 光学切片 自发荧光 磷酸盐化
原文传递
新元古代磷酸盐化外包型腔原肠胚化石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发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殷宗军 朱茂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35,共11页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丰富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其中绝大多数为早期卵裂胚胎化石,原肠胚化石相对罕见。文中报道瓮安生物群中新发现的一种类似现代两栖动物胚胎的外包型腔原肠胚化石,并依据新的三...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丰富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其中绝大多数为早期卵裂胚胎化石,原肠胚化石相对罕见。文中报道瓮安生物群中新发现的一种类似现代两栖动物胚胎的外包型腔原肠胚化石,并依据新的三维立体胚胎化石标本对瓮安陡山沱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1)"外包型腔原肠胚"和已有轴性分化的"外包型实体原肠胚"的发现为证明瓮安生物群中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2)"单极内陷型腔原肠胚"因胚体存在巨大空腔(囊胚腔和原肠腔)而难以被磷酸盐化精细保存,故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化石记录稀少且亲缘关系不明;3)瓮安生物群中的"单极内移型腔原肠胚"和"分层型腔原肠胚"化石的可靠性尚有待更多的标本提供佐证。瓮安生物群中颇具多样性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为探索后生动物在晚新元古代的胚胎发育模式开拓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化石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纪 新元古代
原文传递
浅谈瓮安生物群的组成、保存特点及其演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宁 龙建喜 《贵州地质》 2013年第2期125-131,124,共8页
本文以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成果资料为依据,着重阐述了瓮安生物群的组成、保存特点及其演化,这对进一步深化认识和研究瓮安生物群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组成及保存特点 形成及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