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 被引量:262
1
作者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9-1249,共11页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以下特殊的动力过程,即独特的震动溃裂现象,特殊的溃滑失稳机制,超强的动力特性和大规模的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大量山体震裂松动等。为此,定义了若干新的词语,如震裂、溃滑、溃崩、抛射等来描述这些独特的动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斜坡结构,提出了对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成因机制的分类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五大类、14种类型。重点分析了一些典型类型斜坡失稳的发生过程,地质力学机制及相应的"概念模型",尤其是与大型滑坡发生最为密切的溃滑型滑坡的发生过程及动力机制,初步较为系统的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地质模式和动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地质灾害 形成机制 分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液化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29
2
作者 袁晓铭 曹振中 +8 位作者 孙锐 陈龙伟 孟上九 董林 王维铭 孟凡超 陈红娟 张建毅 蔡晓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8-1296,共9页
针对目前对汶川8.0级地震液化认识尚少的现状,通过较详尽的现场调查以及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讨论本次地震的液化分布及特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液化范围广,涉及长约500 km、宽约200 km的区域,但分布很不均匀。液... 针对目前对汶川8.0级地震液化认识尚少的现状,通过较详尽的现场调查以及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讨论本次地震的液化分布及特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液化范围广,涉及长约500 km、宽约200 km的区域,但分布很不均匀。液化集中在长约160 km、宽约60 km的长方形区域并呈6个条带分布,在VIII度区内最为集中,与各地区的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呈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本次地震液化具有与以往不同的3个突出特征:(1)VI度区内出现显著液化及其震害现象,实地发现10处液化点,分布在5个不同地区,其中有2处液化直接导致了房屋的破坏;(2)深层土液化,4个不同地区的村庄均出现了液化喷水高度达10 m以上,专门的勘察确认了此次地震20 m处液化的真实性;(3)砂砾层液化,专门的勘察验证这一现象,并且通过液化喷砂量和喷水时间以及工程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推断此次地震中砂砾层液化应占很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液化 分布 特征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干线公路典型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73
3
作者 吉随旺 唐永建 +2 位作者 胡德贵 汪军 陶双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0-1260,共11页
基于地震灾区的大量调查、检测、评估与抢通保通的成果,概括介绍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公路总体损毁情况;归纳总结了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典型震害特征,并从地质和工程角度简要的分析了震害产生原因。... 基于地震灾区的大量调查、检测、评估与抢通保通的成果,概括介绍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公路总体损毁情况;归纳总结了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典型震害特征,并从地质和工程角度简要的分析了震害产生原因。桥梁毁坏程度与发震断裂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隧道破坏程度不仅与发震断裂距离有关,而且与组成围岩的岩性有关,断裂带附近软硬相间的沉积岩隧道震害较为严重,花岗岩隧道震害轻微。边坡震害与断层带距离和组成边坡的岩性、坡度等有关,断裂带附近花岗岩、石灰岩及砂岩等组成的高陡边坡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非常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损毁 典型震害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华卫 陈章立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5-371,共7页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和视应力的大小与震级大小有关.利用M_L 3.0级地震资料得到的应力降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汶川余震序列地震应力降总体上随时间是一个衰减过程,预示着主震发生后整个余震区应力降呈逐渐衰减的状态.主震发生之后,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水平和应力降具有明显的分段性.5月17日之前M_L≥5.0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西,由于地震释放了较多应力,该地区应力降较低,而北川至青川之间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应力降一直处于高值水平.5月17日之后,M_L≥5.0余震活动主体地区则转移到北川至青川之间,在该段发生了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在这之后,整个余震序列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开始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震源参数 分段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 应力降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48
5
作者 马保起 张世民 +1 位作者 田勤俭 谢富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3-517,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分布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长度分别为200km和70km。地震地表破裂表现为地表出露的地震破裂面、雁列分布的地震裂缝、地震断坎和断塞塘等。地表破裂的性质主要为... 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分布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长度分别为200km和70km。地震地表破裂表现为地表出露的地震破裂面、雁列分布的地震裂缝、地震断坎和断塞塘等。地表破裂的性质主要为右旋逆冲,最大同震位错的逆冲量和走滑量均为5.0m左右,分别位于擂鼓和虹口附近。地表破裂带的最大挤压缩短量为3.5m左右,最大宽度约为70~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错 挤压缩短量
下载PDF
面向对象遥感分类方法在汶川地震震害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岩 王晓青 窦爱霞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60,共7页
震后城市建筑物震害的自动识别与分类,是遥感震害调查中的关键步骤,其精度直接影响损失评估的结果。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发展,传统基于像元的分类技术已不能满足需求,引入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充分挖掘影像对象的纹理、形状和... 震后城市建筑物震害的自动识别与分类,是遥感震害调查中的关键步骤,其精度直接影响损失评估的结果。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发展,传统基于像元的分类技术已不能满足需求,引入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充分挖掘影像对象的纹理、形状和相互关系等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震害的分类精度。该文阐述了面向对象的遥感震害提取思路和方法,并应用汶川地震震后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针对建筑物震害进行面向对象的快速提取与自动分类。结果表明,与基于像元分类比较,面向对象的建筑物震害分类能够显著改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分类 震害识别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典型流体中期前兆异常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范雪芳 王吉易 陆明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40,共9页
汶川8.0级大震流体前兆异常的提取,采用了严格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同一化"思路和从属函数等判定方法,处理川滇等地区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介绍了5个典型的流体前兆异常实例,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初步研究结果表... 汶川8.0级大震流体前兆异常的提取,采用了严格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同一化"思路和从属函数等判定方法,处理川滇等地区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介绍了5个典型的流体前兆异常实例,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流体趋势前兆异常变化是明显的,这些异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变化特征与与我国其他强震前的异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流体中期前兆异常 判定方法 异常重现性
下载PDF
汶川8.0地震地表破裂平通镇段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何仲太 马保起 +1 位作者 田勤俭 张世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9-795,共7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的映秀-石坎子段和江油-灌县断裂上的磁峰-睢水段。平武县平通镇地表破裂现象典型,在T1和T2阶地上形成了地震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的映秀-石坎子段和江油-灌县断裂上的磁峰-睢水段。平武县平通镇地表破裂现象典型,在T1和T2阶地上形成了地震断坎和裂缝。应用高精度GPSRTK技术对平通镇地震断坎及两侧作详细的地形测量,并测量了线性显著的路面中线和鱼塘西边壁。在室内生成高分辨率DEM与大比例尺地形剖面图,量取同震垂直与水平位移,并估算压缩缩短量和断层产状。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在平通镇形成的同震垂直位移为3.0±0.1m,右旋水平位移为4.0±0.2m,压缩缩短量为2.5m,断层产状为NE40°/NW∠50°。平通镇的同震右旋位移与本次地震的最大右旋位移相近,而逆冲垂直位移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表破裂 平通镇 GPS RTK 同震位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震害特点及恢复重建对策 被引量:20
9
作者 石玉成 卢育霞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省破坏特点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本次地震震区环境背景情况,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分布图,揭示了各烈度区的特征以及部分重灾县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地... 通过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省破坏特点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本次地震震区环境背景情况,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分布图,揭示了各烈度区的特征以及部分重灾县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地震的震害特点,归纳总结了汶川地震后甘肃灾区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震后防灾减灾恢复重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烈度 震害特点 恢复重建对策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构造动力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国民 邵志刚 +1 位作者 刘桂萍 马宏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活动地块区的东部边界带,是继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之后青藏块区的又一次巨大地震。根据龙门山推覆逆冲断裂带深浅部构造背景和壳幔结构特征,文中构建了汶川地震的震源简化模型。并依据震源模型的力学抽象建...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活动地块区的东部边界带,是继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之后青藏块区的又一次巨大地震。根据龙门山推覆逆冲断裂带深浅部构造背景和壳幔结构特征,文中构建了汶川地震的震源简化模型。并依据震源模型的力学抽象建立了孕震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组,且在简化解释下给出了孕震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的解析表达式。应用模型的解析解,并参照龙门山构造区的构造形变观测结果,初步讨论了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可达3000多年的结果,指出由于龙门山地区构造形变速率很低,因而导致孕震过程缓慢,大震复发期较长的基本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构造动力成因 孕震模型 龙门山断裂
下载PDF
Seismic anisotropy of upper mantle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regions 被引量:16
11
作者 CHANG LiJun WANG ChunYong DING ZhiF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2期1683-1693,共11页
Based on the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teleseismic SKS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94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regions, the SKS fast-wave direction and the delay time between the fast and slow ... Based on the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teleseismic SKS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94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regions, the SKS fast-wave direction and the delay time between the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were determined at each station using the grid searching method of minimum transverse energy and the stacking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image of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was acquired. The fast-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re mainly NW-SE in the study area, NWW-SEE to its northeast and NS to its west. The delay time falls into the interval [0.47 s, 1.68 s].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fast-wave directions is similar to the variation of GPS velocity directions. The anisotropic image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has resulted in deformation and flow of upper mantle material, and made the alignment of upper mantle peridotite lattice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material deformation. The crust-upper mantle deformation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regions accords with the mode of vertically coherent de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crustal material was extruded to east or southeast due to SE traction force of the upper mantle material. The extrusion might be obstructed by a rigid block under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crust has been de-formed. After a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tectonic strain energy, the accumulative energy suddenly released in Yingxiu town of the Longmenshan region, and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SKS wave fast-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原文传递
汶川8.0级地震对典型高坝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林鹏 王仁坤 +2 位作者 李庆斌 杨强 周维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1-1269,共9页
汶川8.0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和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等特点。在对震区高坝灾情归类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不同坝型高坝,包括宝珠寺重力坝、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紫坪铺面板堆石坝等工程,从大坝距发震断裂距离、大坝基础处... 汶川8.0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和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等特点。在对震区高坝灾情归类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不同坝型高坝,包括宝珠寺重力坝、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紫坪铺面板堆石坝等工程,从大坝距发震断裂距离、大坝基础处理及大坝结构类型的抗震性等因素对大坝结构安全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结合在建的一批300 m级高坝,对抗震设防标准、水库诱发地震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现行大坝抗震设计是可行的,300 m级高坝工程抗震能力仍需深化研究;(2)大坝工程基础、抗力体经合理加固后,增强了岩体结构的整体性,可有效提高大坝及基础的抗震能力;(3)高坝应急预案的设计与管理,流域性统一公共水电工程灾害应急平台建设有待加强;(4)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高坝结构安全 抗震性能 水库诱发地震
下载PDF
GPS资料反映大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国华 杨博 +2 位作者 占伟 刘志广 梁洪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年的水平运动轮廓虽然与1999~2007年相似,但变化可辨,主要体现在震源较近的地域;(2)1999~2007年的主压应变优势方向为南东—北西向,有序与一致性较强,值域一般在(±35~38)×10-9/a之内,最大主应变区呈带状分布于祁连构造带上,2009~2011年最大主应变的大小及空间分布则有一定的差别,震中附近最大约为180×10-9/a,但主应变方向与1999~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3)1999~2007年最大剪切应变率大小的空间分布呈北西向条带状,较大值域的条带为祁连构造带达27×10-9/a,2009~2011年最大剪切应变率的空间状态不同于以前,最大值位于震源及其附近地区接近120×10-9/a,其他区域相对较小;(4)1999~2007年的旋剪形变呈北西向条带左、右旋交替的分布状态;2009~2011年则没有如此清晰,最大值也位于震中及附近地域。总之,震后区域形变场有较大的调整,可能还在继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水平形变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下载PDF
Focal depths for moderate-sized aftershocks of the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被引量:14
14
作者 ZHANG RuiQing WU QingJu +2 位作者 LI YongHua DING ZhiFeng ZENG Rong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2期1694-1702,共9页
Sliding-window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is firstly adopted to identify sPn phase, and to constrain focal depth from regional seismograms, by measuring the time separation between sPn and Pn phases. We present the foca... Sliding-window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is firstly adopted to identify sPn phase, and to constrain focal depth from regional seismograms, by measuring the time separation between sPn and Pn phases. We present the focal depths of the 17 moderate-sized aftershocks (MS≥5.0) of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using the data record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broadband networks of Shaanxi, Qinghai, Gansu, Yunnan and Sichuan. Our results show focal depths of aftershocks range from 8 to 20 km, and tend to cluster at two average depths, separate at 32.5°N, i.e., 11 km to the south and 17 km to the north, indicating that these aftershocks are origin of upper-to-middle crust. Combined with other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not a through-going crustal fault and the Pingwu-Qingchuan fault may be not the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FTERSHOCKS SPN phase
原文传递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中短期异常 被引量:15
15
作者 罗国富 杨明芝 +1 位作者 马禾青 许晓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5-142,共8页
本文应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或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中短期时空异常。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震源周围区域能量场的几个主... 本文应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或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中短期时空异常。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震源周围区域能量场的几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典型场)的时间权重因子出现了明显中长期异常变化,这可能是汶川地震中期异常指标;而沿龙门山断裂带能量场的几个区域特征值对应的时间因子出现了显著短期异常变化,这可能是汶川地震短期异常指标。笔者认为该方法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震活动性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能量场 自然正交函数 典型场 汶川8.0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以及其它大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肖武军 关华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4,384,共7页
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远近台站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离震中400km内的郫县、甘孜、冕宁、武都四个台站基本都存在1年以上的中期异常;距震中较远的兰州台和天水台则出现了短临异常变化。总结了我国9次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 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远近台站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离震中400km内的郫县、甘孜、冕宁、武都四个台站基本都存在1年以上的中期异常;距震中较远的兰州台和天水台则出现了短临异常变化。总结了我国9次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认为电阻率异常形态以负异常为主,在极值附近或转折恢复过程中发生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多数有异常,大部分为一年以上中期的变化,年变形态消失;震前能观测到短临变化;一般在极值点附近发震。较远台站部分存在异常;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相对增多;在回升过程中或异常恢复后发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异常 汶川8.0级地震 大地震
下载PDF
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阿颖 张朝 +1 位作者 史培军 刘晓菲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134-138,共5页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灾效率 多元素分析法 死亡人数 汶川8.0级地震 玉树7.1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破裂的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田勤俭 刁桂苓 +2 位作者 郝平 冯向东 孙晴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汶川8.0级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文中应用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资料、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论述了该次地震的主破裂、次级破裂、触发破裂等方面的地质特征。认为该次地震的主破裂长约200 km,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以逆冲... 汶川8.0级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文中应用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资料、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论述了该次地震的主破裂、次级破裂、触发破裂等方面的地质特征。认为该次地震的主破裂长约200 km,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以逆冲破裂为主,由两条破裂带构成,并引起上盘多条近平行的次级断裂带的破裂;北段以右旋逆冲破裂为主,由单条破裂带构成;在主破裂的东北方向,触发了长约100 km的余震活动。汶川8.0级地震的破裂特征,对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其他段落的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 震源机制 余震分布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丰成君 戚帮申 +6 位作者 张鹏 孙东生 孟静 牛琳琳 王苗苗 谭成轩 陈群策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439-451,共13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大震发生时释放应力并对震源区及外围构造应力场产生影响,受汶川地震断层破裂方式和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也应表现差异特征,至今鲜有...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大震发生时释放应力并对震源区及外围构造应力场产生影响,受汶川地震断层破裂方式和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也应表现差异特征,至今鲜有针对该科学问题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经过系统收集、梳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与2008年汶川地震中强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资料,对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构造应力场进行厘定,通过与震前构造应力场对比,深入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的影响,进而对汶川震后应力调整过程及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变形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近地表至上地壳15 km深度范围,映秀—青川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地应力状态为逆走滑型,青川东北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至北东东向、应力状态转变为走滑型;15~25km深度范围,龙门山断裂带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北西—北西西向、应力状态以逆冲型为主。汶川8.0级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地壳北西西向逆冲挤压的构造应力特征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东西两侧刚性块体碰撞挤压、逆冲推覆的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8.0级地震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地应力
下载PDF
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提取流体观测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小龙 王广才 晏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3-1684,共12页
随着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改造以后,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明显提高,这些高频采样的观测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信息,如何从分钟值甚至更高频率采样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有用的异常信息,是目前从事地震地下流体资... 随着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改造以后,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明显提高,这些高频采样的观测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信息,如何从分钟值甚至更高频率采样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有用的异常信息,是目前从事地震地下流体资料分析人员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引入概率密度分布法,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及其附近区域72个测点的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分钟值采样高频观测资料,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前有16个测点水位和14个测点水温出现高频异常信息,出现高频信息异常的观测点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异常出现的时间呈现出由南向北推移的特征.据此认为概率密度分布法在流体资料的高频异常信息提取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可为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异常提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资料 概率密度分布 高频异常信息 汶川8.0级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