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D模型下的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时空协同分析——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为例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同升 徐冬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1-556,共6页
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为例,以SD方法分别建立PRD系统线性增长模型、反馈增长模型和调水耦合模型,并采用Venp 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结果显示:基于政府规划目标的线性增长模型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但区内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会持续加... 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为例,以SD方法分别建立PRD系统线性增长模型、反馈增长模型和调水耦合模型,并采用Venp 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结果显示:基于政府规划目标的线性增长模型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但区内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会持续加大;反馈增长模型可根据流域内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但难以完成关中地区所承担的发展和带动使命;调水耦合模型引入了区外水资源,地区缺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是解决关中地区PRD问题有效途径,而调水工程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协同则是近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D系统 SD模型 时空协同 渭河流域
下载PDF
“03.8”渭河下游特大洪涝灾害的“三情”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旭仙 杜继稳 +2 位作者 武麦凤 胡淑兰 王晓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0,共7页
应用渭河流域各气象站及下游重灾区华县水文站的资料,对2003年渭河下游特大洪灾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气环流背景,从降水的时间分布、大降水的落区和分类,总结了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从洪水的水位、流量、过程线及与历... 应用渭河流域各气象站及下游重灾区华县水文站的资料,对2003年渭河下游特大洪灾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气环流背景,从降水的时间分布、大降水的落区和分类,总结了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从洪水的水位、流量、过程线及与历史洪灾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03.8”洪水具有“峰次多、水位高、历时长、总量大”之特征;通过洪水前后卫星遥感监测图像的对比分析,清楚地看出渭河主河道明显加宽了3~8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多亿元;经过以上分析,还揭示了本次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有关治理渭河、减少洪灾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特大洪灾 成因分析 减灾对策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次暴雨过程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武麦凤 梁生俊 李春娥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层辐合远大于其上层辐散,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600 hPa(或400 hPa)水汽辐合或辐散突然增强,预示降水强度将增大,其突然减弱,则标志着强降水趋于结束;三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整层上升运动形成前后和450 hPa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最快时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渭河流域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垂直上升运动
下载PDF
咸阳渭河高漫滩沉积洪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景波 周晓红 孙贵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7-602,共6页
根据咸阳高漫滩XY剖面中116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资料得出,渭河约120年来形成的高漫滩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很好地指示洪水变化的指标。XY剖面最上层为2003年大洪水沉积,最上层... 根据咸阳高漫滩XY剖面中116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资料得出,渭河约120年来形成的高漫滩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很好地指示洪水变化的指标。XY剖面最上层为2003年大洪水沉积,最上层之下的其它15层为古代洪水发生时期形成的沉积层,整个剖面记录了16次规模较大的洪水。XY剖面随深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节律,其中第1、3、5、7、9、11、13、15层粒度组成较第2、4、6、8、10、12、14、16层细。在充分考虑了因洪水沉积逐步叠加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这16个阶段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2阶段>第15阶段>第6阶段>第9阶段>第16阶段>第1阶段>第5阶段>第14阶段>第7阶段>第11阶段>第3阶段>第13阶段>第8阶段>第10阶段>第4阶段>第2阶段。其中第12、15、6、9、16、1阶段的洪水规模较第5、14、7、11、3、13、8、10、4、2阶段洪水规模更大。根据2003年河漫滩上的洪水沉积层粒度成分和洪水深度为2.2m左右确定,所研究的剖面中第6、9、12、15、16、1层形成时的河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大于2.2m,第5、14、7、11、3、13、8、10、4、2层形成时的洪水深度小于2.2m。通过与现代大洪水发生时期年降水量的对比可知,这些大洪水发生的主要是渭河流域一些地区当年降水量显著增加造成的。在这16个洪水阶段之间没有洪水发生的阶段是降水量正常或偏少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区 渭河 河漫滩沉积物 粒度成分 洪水变化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旭仙 武麦凤 +2 位作者 许伟峰 肖湘卉 张丽娟 《暴雨灾害》 201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其反演产品TBB、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渭河流域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西风槽东南移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背景下,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形成的1个MαCS和3个M...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其反演产品TBB、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渭河流域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西风槽东南移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背景下,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形成的1个MαCS和3个MβCS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中高层前倾槽结构和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形成并发展,导致对流性暴雨;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中心附近或中心到后部TBB梯度最大处,MαCS和MαCS对应的强降水均与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逆风区"对应;单站强降水时段与低TBB值对应较好,雨强与TBB值变化趋势相反,即TBB降低时雨强增大、TBB猛升时雨强减小,TBB≤-75℃时雨强>20 mm.h-1;渭河流域特殊地形对MCS发展起促进和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性暴雨 云图特征 MCS 渭河流域
下载PDF
汉江上游谷地与渭河谷地黄土化学风化程度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卞鸿雁 庞奖励 +5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王学佳 高鹏坤 李欣 王蕾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4-664,共11页
比较汉江上游谷地及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化学风化强度及常量元素迁移特征,揭示秦岭南北两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成壤强度及其所指示的环境演变特征,两者差异及共性如下:①两剖面化学组成均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元素组... 比较汉江上游谷地及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化学风化强度及常量元素迁移特征,揭示秦岭南北两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成壤强度及其所指示的环境演变特征,两者差异及共性如下:①两剖面化学组成均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元素组成均一且高度混合,与上部陆地壳(UCC)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该些证据均指示两区域黄土是来源广泛并经过充分混合的风尘堆积产物。②据CIA值可判定MTS及YHC剖面均经历了中等风化作用,比较两剖面CIW值、A-CN-K三角图投点特征及元素迁移率知,汉江上游谷地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Ca及Na元素的丢失率更高,Al、Na、Mg、Si等常量元素的迁出率更大。③依据Fe、Na迁移率的全剖面变化曲线知,汉江上游谷地与渭河谷地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相同的气候演变阶段,均记录了6000-5000a BP的干冷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谷地 汉江上游谷地 黄土—古土壤 化学风化 元素迁移
原文传递
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泓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10014-10015,10042,共3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针对渭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析了2005年该流域陕西段的水土流失、化肥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农膜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基本摸清了该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和污染情况,并...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针对渭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析了2005年该流域陕西段的水土流失、化肥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农膜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基本摸清了该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和污染情况,并提出发展绿色农业是治理该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战略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陕西 农业 非点源污染 绿色农业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环流形势演变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吕俊杰 王旭仙 +1 位作者 胡淑兰 杜继稳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2期69-74,共6页
简述了渭河流域的地理分布;论述了该流域洪水灾害的时间分布;分析了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洪灾 环流 演变特征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渭河流域污染控制效果模拟 被引量:7
9
作者 杜娟 李怀恩 +1 位作者 赵湘璧 李家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69,共7页
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率定验证后的SWAT模型对渭河流域污染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并对非点源和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综合控制措施可较好地削减污染物,且削减效果明显高于单一非点源措施。点源污染控... 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率定验证后的SWAT模型对渭河流域污染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并对非点源和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综合控制措施可较好地削减污染物,且削减效果明显高于单一非点源措施。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对N、P削减效果较明显,且削减效果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点源和非点源相结合的污染控制综合方案对流域N、P的削减效果比单一措施效果明显,采取综合措施后2020年渭河流域污染负荷产出均有所下降,且满足"十二五"规划中主要污染物控制目标,说明综合措施治理效果较好,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SWAT模型 非点源污染 点源污染 污染控制措施
下载PDF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对野鸭数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严少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55,共3页
环境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直接导致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通过渭河咸阳段气候、水质、水域面积、植物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对野鸭数量分布影响的调查 ,表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数量减少 ,分布... 环境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直接导致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通过渭河咸阳段气候、水质、水域面积、植物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对野鸭数量分布影响的调查 ,表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数量减少 ,分布区域缩小。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 ,水质污染、退耕还草等环境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动物的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其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野鸭 生活环境 污染 渭河流域
下载PDF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富强 刘鸿明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年第3期12-15,共4页
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故道清水河流域新建湿地新的引水源,将有序贯通的无数泉眼疏浚,形成新的引水源,可以节省投资1亿元,有利于清水河流域湿地公园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湿地公园建设,阻断污水排放源,有效治理大面积耕地污染。低成... 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故道清水河流域新建湿地新的引水源,将有序贯通的无数泉眼疏浚,形成新的引水源,可以节省投资1亿元,有利于清水河流域湿地公园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湿地公园建设,阻断污水排放源,有效治理大面积耕地污染。低成本的引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进度,增加50%的湿地面积,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促进污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 恢复 渭河 引水
下载PDF
对渭河流域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思考与建议
12
作者 吕平会 季志平 +1 位作者 韩燕 赵根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7期416-417,427,共3页
渭河流域是陕西和甘肃两省经济核心区,如何结合当地资源运用市场经济杠杆确定区内主导产业,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近10年工作实践,就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 渭河流域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导产业 经济杠杆 核心区 市场
下载PDF
古代渭河流域民俗文化初探——以西周时期衣冠服饰艺术为个案
13
作者 侯希文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1-33,共3页
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生存的审美符号,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凝结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渭河流域作为西周王朝故地和统治的中心区域,其衣冠服饰,在文献材料、考古资料中多有记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 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生存的审美符号,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凝结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渭河流域作为西周王朝故地和统治的中心区域,其衣冠服饰,在文献材料、考古资料中多有记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价值。研究渭河流域西周时的衣冠服饰艺术,从民俗学视界切入,对还原先民生存审美状态、凸显渭河流域民俗文化的现代意蕴,以及保护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皆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西周 服饰 民俗
下载PDF
三维地震波法超前地质预报在引汉济渭工程TBM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玉波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136,共6页
秦岭隧洞横穿秦岭底部,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多变,具有大埋深、高应力、高水压、大流量的突出特点,修建过程将会遇到大塌方、岩爆、突涌水、大埋深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等多种特殊地质问题,准确预报施工前方的不良地质体,采取有效的... 秦岭隧洞横穿秦岭底部,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多变,具有大埋深、高应力、高水压、大流量的突出特点,修建过程将会遇到大塌方、岩爆、突涌水、大埋深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等多种特殊地质问题,准确预报施工前方的不良地质体,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及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TBM因其空间狭窄、设备仪器耐用性差、电磁干扰等因素限制,常规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无法适用于其施工段的地质预报工作,在引汉济渭工程隧洞工程中引入三维地震波法进行了两次探索与尝试。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地震波法对隧洞前方不良地质体预报预测有较好的正相关响应,是适用于TBM施工的超前地质预报的高效手段之一。该技术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道TBM岭北施工段掘进中预报了前方地质信息、动态评价围岩质量,尤其为K51+597.6位置TBM卡机脱困方案的制定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前方地质情况,对TBM施工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具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隧洞 引汉济渭工程 TBM 三维地震波法 超前地质预报
下载PDF
高磨蚀性硬岩地段敞开式TBM掘进参数优化和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俊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95,共6页
通过论述敞开式TBM的施工特点,结合敞开式TBM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高磨蚀性硬岩地段施工的具体情况,详细陈述敞开式TBM在隧洞掘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现场采取的施工措施,对TBM在高磨蚀性硬岩地段掘进中掘进速度的影响因素和敞开式... 通过论述敞开式TBM的施工特点,结合敞开式TBM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高磨蚀性硬岩地段施工的具体情况,详细陈述敞开式TBM在隧洞掘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现场采取的施工措施,对TBM在高磨蚀性硬岩地段掘进中掘进速度的影响因素和敞开式TBM适应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磨蚀性硬岩地段,TBM掘进参数拟定宜采用高转速、低贯入度、高推力、低扭矩的"两高两低"模式。研究成果为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TBM施工段岭南工程后续掘进施工提供了掘进施工依据,且对实现TBM快速掘进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汉济渭工程 秦岭隧洞 敞开式TBM 高磨蚀硬岩 掘进参数 适应性
下载PDF
引汉济渭工程长距离有压输水管道水锤计算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智阳 魏燕 连阳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127,共6页
长距离有压输水管道因水流条件复杂而容易产生水锤现象,进而导致管道系统产生振动或者爆裂。为满足实际输水需要,保证输水管线安全运行,采用特征线法,利用水锤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长距离输水管线水锤计算基本模型,通过对引汉济渭二期工程... 长距离有压输水管道因水流条件复杂而容易产生水锤现象,进而导致管道系统产生振动或者爆裂。为满足实际输水需要,保证输水管线安全运行,采用特征线法,利用水锤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长距离输水管线水锤计算基本模型,通过对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北干线黄池沟配水枢纽至板桥出水池段输水管道系统稳定运行状态、调整运行状态、检修切除管段运行状态(分水口控制流量、分水口控制开度)和爆管时4种工况下的水锤现象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阀门最优启闭规律和操作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输水 压力管道 水锤 特征线法 水力过渡过程 引汉济渭工程
下载PDF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4~#施工支洞岩爆预测及预防处理措施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元来 王俊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100,共5页
秦岭输水隧洞埋深很大,开挖时经常发生岩爆。为降低岩爆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4~#洞引进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微震监测技术,进行超前检测预报试验,对预测到的岩石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进行加强支护和超前支护。从实施效果来看,总共发送17份微... 秦岭输水隧洞埋深很大,开挖时经常发生岩爆。为降低岩爆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4~#洞引进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微震监测技术,进行超前检测预报试验,对预测到的岩石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进行加强支护和超前支护。从实施效果来看,总共发送17份微震监测预报报告,其中准确预测了轻微岩爆4次、中等岩爆4次,准确率约50%。通过加密检测,准确率能达到71%,可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爆破,可释放及消除掌子面应力。若配合超前支护,后期加强支护,可达到一定预防效果,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从现场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预测、预防以及加强支护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岩体内部的应力分布状况,使其开挖后重新调整。但此法只适用于钻爆施工,对于TBM施工的工作面很难做出相关预防,因目前还没有找到超前应力释放和超前支护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洞室 岩爆预防 秦岭输水隧洞 引汉济渭工程
下载PDF
引汉济渭工程黄三段输水隧洞围岩变形与压力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大洲 丛苹 +3 位作者 崔超 苏丹 宋健健 陈艳国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9-62,125,共5页
以分析深埋长隧洞围岩应力和应变为目标,考虑隧洞施工方式,围岩支护形式等因素,通过数值计算,动态模拟隧洞施工过程,获取了黄三段输水隧洞初期支护后的围岩变形情况以及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采用设计的初期支护形式,... 以分析深埋长隧洞围岩应力和应变为目标,考虑隧洞施工方式,围岩支护形式等因素,通过数值计算,动态模拟隧洞施工过程,获取了黄三段输水隧洞初期支护后的围岩变形情况以及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采用设计的初期支护形式,可有效控制不良洞段的围岩变形,Ⅳ、Ⅴ类围岩最大收敛变形满足规范设计要求。Ⅳ、Ⅴ类围岩与衬砌间的相互作用力随衬砌浇筑时距掌子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在距掌子面约4倍洞径后降幅微小。通过对比分析经验方法与数值方法所确定围岩压力成果,确定了衬砌结构设计所需的围岩压力指标,为黄三段输水隧洞设计提供了依据,分析方法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汉济渭工程 输水隧洞 围岩压力 变形 数值计算 衬砌结构
下载PDF
长大隧洞工程建设中地下水处理的实践及思考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国鑫 姚俊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106,共6页
以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81.779 km)为例,围绕该隧洞建设过程中的地下水问题,介绍其总体富水情况以及地下水预测方法。通过对秦岭各支洞抽排水措施的综合研究,给出了抽排水方案的设计步骤,结合不同涌水的处理提出了突涌水的... 以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81.779 km)为例,围绕该隧洞建设过程中的地下水问题,介绍其总体富水情况以及地下水预测方法。通过对秦岭各支洞抽排水措施的综合研究,给出了抽排水方案的设计步骤,结合不同涌水的处理提出了突涌水的处理思路,并介绍了目前国内先进的突涌水预测手段及应用效果。根据秦岭隧洞抽排设备的配置思路以及洞外环保处理情况,指出了目前地下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引汉济渭工程建设过程中地下水处理情况的介绍、探讨和分析,对长大隧洞处理类似地下水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隧洞 地下水 突涌水 引汉济渭工程
下载PDF
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施工围岩变形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任喜平 党康宁 +2 位作者 柯啸 陈元盛 王佐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5-137,168,共4页
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的地质结构复杂、埋深大,对不良地质洞段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假定不良地质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的材料为连续弹性介质,采用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利用弹塑性非线性有限元法对秦岭输水隧洞不... 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的地质结构复杂、埋深大,对不良地质洞段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假定不良地质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的材料为连续弹性介质,采用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利用弹塑性非线性有限元法对秦岭输水隧洞不良地质洞段的Ⅳ、Ⅴ类围岩施工中的开挖、支护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施工过程中纯开挖和初期支护工况下隧洞围岩塑性变形规律,为秦岭腹地不良地质洞段水工隧洞设计和施工过程选取可靠、安全、经济的支护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地质 围岩 塑性变形 有限元 输水隧洞 引汉济渭输水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