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例谨严,求实出新——评《魏晋文人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研究》
1
作者 王允亮 关思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0-112,共3页
魏晋是文人文献整理的繁荣时期,各类型的文献整理蔚为大观。与之前的文献整理相比,魏晋文献整理的文学色彩较为浓厚。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文献整理和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张振龙教授等所著《魏晋文... 魏晋是文人文献整理的繁荣时期,各类型的文献整理蔚为大观。与之前的文献整理相比,魏晋文献整理的文学色彩较为浓厚。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文献整理和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张振龙教授等所著《魏晋文人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研究》一书,对魏晋文人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魏晋文学研究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人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研究》 魏晋文学 文献整理 文学创作
下载PDF
玄学思想与魏晋文学思想
2
作者 宋博 《西部学刊》 2024年第4期165-168,共4页
作为一种与正统经学相关联的思想观念,玄学思想活跃于魏晋时期,对魏晋文人和魏晋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思想文化与文学观点的研究视角看,魏晋文学的发展与玄学思想密切相关。玄学思想的体现使这一时期的诗赋作品呈现出玄理化、抽象... 作为一种与正统经学相关联的思想观念,玄学思想活跃于魏晋时期,对魏晋文人和魏晋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思想文化与文学观点的研究视角看,魏晋文学的发展与玄学思想密切相关。玄学思想的体现使这一时期的诗赋作品呈现出玄理化、抽象化的特点,内容充斥着《老》《庄》《易》“三玄”的痕迹,篇章中具体物象的出现,也有着强烈的玄理目的。诗作家、赋作家的作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催生了玄学思想的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玄学思想 魏晋文学 玄言诗 玄言赋
下载PDF
存思与超越:曹植《苦思行》诠解
3
作者 杨静微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11-15,共5页
曹植游仙诗与道教存在紧密联系,《苦思行》一首便为其中代表。诗中营造的“西岳”“石室”等特殊场景符合道教的修行需要;所叙述的“仙人授道”情节具有传统道教故事的类型特点;综合看来,全诗的结撰逻辑更与道教“存思术”存在鲜明的同... 曹植游仙诗与道教存在紧密联系,《苦思行》一首便为其中代表。诗中营造的“西岳”“石室”等特殊场景符合道教的修行需要;所叙述的“仙人授道”情节具有传统道教故事的类型特点;综合看来,全诗的结撰逻辑更与道教“存思术”存在鲜明的同一性。从道教视角重审《苦思行》,发现该诗并非“退而守默”之作,而是曹植宗教实践经验的诗化生成,反映了其艺术与宗教的双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苦思行》 存思术 魏晋文学
下载PDF
正始文学与后正始文学
4
作者 赵利伟 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35,共6页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文学和后正始文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其...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文学和后正始文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其成就虽比不上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比不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后正始文学,但它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并对两晋文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尽管有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正始文学 后正始文学 何晏 阮籍 嵇康
下载PDF
从《魏名臣奏议》角度看魏晋文学的新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旭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58-59,共2页
《魏名臣奏议》作为一类优质化中国文学总集,主要作出以下突出成就,包括映射出当时人员对奏、议、表、疏等朝政文体的关注态度,彰显论说文专业、艺术化掌控特征,开创南朝总集编纂和文笔辩证特性,尤其是在阶段文体运动影响下,有关文以足... 《魏名臣奏议》作为一类优质化中国文学总集,主要作出以下突出成就,包括映射出当时人员对奏、议、表、疏等朝政文体的关注态度,彰显论说文专业、艺术化掌控特征,开创南朝总集编纂和文笔辩证特性,尤其是在阶段文体运动影响下,有关文以足言理论就此诞生发展。由此,笔者决定以此类著作作为关键突破点,进行文笔之辨、文笔并重阶段下的《文章流别集》和《文选》独特关联性逐层拆解,为后续魏晋文学造诣创新转变,提供丰富的指导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名臣 魏晋文学 革新蜕变 文章辨体
下载PDF
被追逐着的生命意识——论魏晋悼挽伤逝文学
6
作者 宋雪玲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作为蕴涵人"生命意识"主题的悼挽伤逝文学,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险恶、民族纷争等原因在魏晋时期得到繁荣,形成以下的特点:建安士子生命安顿的"哀叹与进取";西晋文人尴尬处境的"内儒而外庄";东晋士人双重... 作为蕴涵人"生命意识"主题的悼挽伤逝文学,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险恶、民族纷争等原因在魏晋时期得到繁荣,形成以下的特点:建安士子生命安顿的"哀叹与进取";西晋文人尴尬处境的"内儒而外庄";东晋士人双重心性的"悲苦与旷达";在南朝文坛的命运"从‘以文为情’到‘以文为戏’"。悼挽伤逝文学为后世文学及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悼挽伤逝 生命意识
下载PDF
“死生亦大”的生存困境——论魏晋文学之真
7
作者 卢珺婕 《科教文汇》 2020年第25期162-165,共4页
作为美学范畴的“真”在为学者们所讨论时,古今中外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它常常与“善”和“美”相比肩,从而成为“真实”或“真诚”的代名词。然而,“真”本身就包含悖论。远超出“真实”意味的“真”的美学内蕴在魏晋文学及魏晋士人不... 作为美学范畴的“真”在为学者们所讨论时,古今中外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它常常与“善”和“美”相比肩,从而成为“真实”或“真诚”的代名词。然而,“真”本身就包含悖论。远超出“真实”意味的“真”的美学内蕴在魏晋文学及魏晋士人不断突破自身生存困境的斗争中彰显得格外具体,于死生的张力中体现出独特的生命意境:缘事而发,发之则深,情之至性,发之至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生存困境 死生
下载PDF
论魏晋诗歌的非常态性叙写
8
作者 米晓燕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15-121,共7页
魏末晋初是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权力倾轧和斗争的时期,政治斗争带来思想变革,也随之影响着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文学叙写方式在以往常态叙写方式之外,也随之走向了多元化的表达,用偏离的,甚至是反转的语言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寻求一种... 魏末晋初是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权力倾轧和斗争的时期,政治斗争带来思想变革,也随之影响着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文学叙写方式在以往常态叙写方式之外,也随之走向了多元化的表达,用偏离的,甚至是反转的语言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寻求一种反传统的快意,成为这一时期一种特殊又富有开创性的表达方式。对“丑”的夸赞式吟咏、对“穷”的显耀式描摹、对“死”的冷眼式旁观,使美丑关系、贫富对比、生死超脱等在诗歌中有了真实深刻的表达。这些反讽式、反传统的非常态性叙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拓展了诗歌的表达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审美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常态性叙写 非常态性叙写 反传统
下载PDF
“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再思考
9
作者 赵佳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00-201,210,共3页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次提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经过鲁迅的讲演,“魏晋文学自觉说”在中国引起巨大影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直至20世纪80年代,此观点开始受到质疑,一些人提出文学自觉始于汉代,也有人提出文学自觉始...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次提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经过鲁迅的讲演,“魏晋文学自觉说”在中国引起巨大影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直至20世纪80年代,此观点开始受到质疑,一些人提出文学自觉始于汉代,也有人提出文学自觉始于宋齐,使得“魏晋文学自觉说”受到极大挑战。通过对这一说的提出,文学自觉内涵的厘清,分析“汉代说”“宋齐说”的观点,以及“文学自觉”的判定标准,对“魏晋文学自觉说”进行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自觉说 文学自觉 中国文学
下载PDF
魏晋文学史的原生态视角——以《世说新语》与魏晋文学的关联性研究为例
10
作者 赵雷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研究时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研究时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史 原生态视角 世说新语
下载PDF
从曹植的创作看建安“文学自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刚刚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3-56,79,共5页
魏晋文学自觉包括文的自觉、人的自觉和创作群体的自觉。曹植以魏晋文学第一人的身份,诗赋章表俱工,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前代文人的特殊气质风度,既对时代文学创作的转型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又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 曹植 魏晋文学 魏晋风度 文学自觉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看魏晋文学本体论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发荣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1-14,共4页
在被称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前五篇里,刘勰吸收前人的理论,继承并批判性的对文学的本体论进行了讨论。他主要从"道心"、"圣人"和"经纬"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文学的本原,立言的标准以及文章... 在被称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前五篇里,刘勰吸收前人的理论,继承并批判性的对文学的本体论进行了讨论。他主要从"道心"、"圣人"和"经纬"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文学的本原,立言的标准以及文章的典范,对魏晋文学本体论的建构以及后世的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魏晋文学 文学本体论
下载PDF
论魏晋文学中的“琴”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雨涛 李超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魏晋之前,琴与文学的关系并不密切,而到魏晋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对琴描写。其原因大致有:文人自觉时代的到来,文人对自我命运的关注必然加强琴与文人创作的联系;魏晋时分裂动荡的政治局面,琴的凄哀的音色与文人悲凉的心理特征产生共鸣;... 在魏晋之前,琴与文学的关系并不密切,而到魏晋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对琴描写。其原因大致有:文人自觉时代的到来,文人对自我命运的关注必然加强琴与文人创作的联系;魏晋时分裂动荡的政治局面,琴的凄哀的音色与文人悲凉的心理特征产生共鸣;玄学思潮的兴起,幽远自然的琴声成为文人体悟玄理的媒介;琴作为先秦儒家先哲所倚重的乐器,成为魏晋文人寄托理想和抱负的方式。魏晋时期对琴描写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丰富了魏晋文学的内涵,加深诗歌的描写题材的深度,推动诗歌的发展;另一方面赋予了琴深远的文学意义,成为中国文学和文人的一种精神象征,扩大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版图,并对唐诗和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升中国传统诗歌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文学史
下载PDF
从文采风流和情采风流到自然风流和尽得风流——论魏晋文学的审美自觉与唐代文学的理论构建
14
作者 朱学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0-54,共5页
风流是一个经过了魏晋文学的审美自觉孕育与唐代文学的理论构建的包蕴极广的美学范畴。魏晋文采风流和情采风流的审美自觉到唐代杜甫祖述文采风流、皎然标举自然风流、司空图揭橥尽得风流,从而完成了诗学范畴的理论构建。
关键词 魏晋文学 唐代文学 风流 诗学 范畴
下载PDF
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显著标志:审美化追求
15
作者 陈兴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3-85,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自觉性和独立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其最显著的标志是自觉的审美化追求。表现为文学创作内容的抒情性、叙事性和个性化以及创作形式技巧的美学化、艺术化的提高。
关键词 魏晋文学 文学的自觉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试辨“魏晋浅而绮”
16
作者 张鹏飞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7-31,共5页
刘勰在《通变》篇中提出“浅而绮”来界定魏晋文学。而对于“浅而绮”的内涵却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简而言之,“浅而绮”是魏晋文学的总论,所以内涵比较丰富,但是其在具体的魏晋时期的四个文学子时期的表现又是不同的。例如在《明诗》篇... 刘勰在《通变》篇中提出“浅而绮”来界定魏晋文学。而对于“浅而绮”的内涵却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简而言之,“浅而绮”是魏晋文学的总论,所以内涵比较丰富,但是其在具体的魏晋时期的四个文学子时期的表现又是不同的。例如在《明诗》篇中刘勰提出了“轻绮”来作为西晋文学的特征。“轻绮”作为“浅而绮”某一子时期的具体表现概念,其内涵自然和“浅而绮”是不完全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变》 浅而绮 轻绮 魏晋文学
下载PDF
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鲁迅文论研究之三
17
作者 敖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8-42,共5页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讯 魏晋文学 美学批评 历史批评
下载PDF
“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光摩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20-25,共6页
文学史上流行已久的"魏晋文学自觉论",其理论支撑不外乎"纯文学"、"人的觉醒"以及"审美"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魏晋六朝时期不可能产生这些现代性的观念。用现代性... 文学史上流行已久的"魏晋文学自觉论",其理论支撑不外乎"纯文学"、"人的觉醒"以及"审美"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魏晋六朝时期不可能产生这些现代性的观念。用现代性支撑起来的"魏晋文学自觉论",不过是一个虚构,一个自觉不自觉使用西方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的伪命题,它本身是经不起学理的检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自觉论 文学 自觉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