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被引量:50
1
作者 郑景云 满志敏 +1 位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 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 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低 0 5℃,最冷的 30年(480s^500s)较现代约低 1 2℃,是一个可与小冰期相比拟的寒冷气候阶段。2)魏晋南北朝的温度存在“冷 -暖 -冷”世纪波动;其中两个冷谷为 270s^350s及 450s^530s,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分别较现代低 0 5℃ (270s^350s)和 0 9℃ (450s^530s);而 360s^440s虽然相对温暖,但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中国东部 温度 变化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舟船发展述论
2
作者 谭书龙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6-140,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发展异常迅速,其整体发展状况表现在:舟船的名称、数量和型制、装备和装饰以及其活动范围;不同种类舟船的发展表现在:行船有了一定的发展、游船开始少量出现、运船有了较大的发展、商船发展颇具规模、战船发展迅速;...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发展异常迅速,其整体发展状况表现在:舟船的名称、数量和型制、装备和装饰以及其活动范围;不同种类舟船的发展表现在:行船有了一定的发展、游船开始少量出现、运船有了较大的发展、商船发展颇具规模、战船发展迅速;舟船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战争方式变化的结果、造船技术的提高、内陆水路交通的拓展和商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舟船发展 特点
下载PDF
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祥瑞灾异事务的管理 被引量:3
3
作者 金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祥瑞灾异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其发生和出现代表着上天对君主的赞美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意涵。我国历史上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祥瑞灾异学说特别发达的时代,也是祥瑞灾异被频繁应用于政治生活的时代。这一时期祥瑞灾异事... 祥瑞灾异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其发生和出现代表着上天对君主的赞美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意涵。我国历史上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祥瑞灾异学说特别发达的时代,也是祥瑞灾异被频繁应用于政治生活的时代。这一时期祥瑞灾异事务的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现象的解释和事务的处理三个层次,为隋唐时期祥瑞灾异管理的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魏晋南北朝 祥瑞灾异 管理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风议与官民互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传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民间歌谣是民众生活与情感的直接反映和流露 ,往往会引起统治者的关注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还会促成官民之间的互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歌谣风议引起统治政策的调整变化就是这种互动的生动表现。大体说来 ,这种调整和变化可以归纳为以... 民间歌谣是民众生活与情感的直接反映和流露 ,往往会引起统治者的关注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还会促成官民之间的互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歌谣风议引起统治政策的调整变化就是这种互动的生动表现。大体说来 ,这种调整和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升迁或罢黜官员 ;二、调整军事和行政措施 ;三、实现皇权更迭 ;四、改元和祈禳。这些措施包含了顺应民心的因素 ,对于社会的安定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间歌谣 官民互动
下载PDF
汉唐间白马骑射风习之南渐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建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7-31,共5页
在西汉以前,白马骑射是北方边疆民族作战的特色,而中原社会主要以刑杀会盟的方式在战争中利用白马。经过两汉间一百多年的发展,东汉末年,边疆以及内地汉人开始以白马骑射的方式进行征战。魏晋南北朝分裂期,北方民族南下,白马骑射风习继... 在西汉以前,白马骑射是北方边疆民族作战的特色,而中原社会主要以刑杀会盟的方式在战争中利用白马。经过两汉间一百多年的发展,东汉末年,边疆以及内地汉人开始以白马骑射的方式进行征战。魏晋南北朝分裂期,北方民族南下,白马骑射风习继续向南扩散,至隋唐而蔚为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白马骑射 南渐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被引量:2
6
作者 梁满仓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7-151,共15页
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概念不同于两汉,不但指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还包括家礼和家法。与礼法概念相同的还有"礼律"。礼律并列... 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概念不同于两汉,不但指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还包括家礼和家法。与礼法概念相同的还有"礼律"。礼律并列的概念更是直接地反映了礼法的结合。礼法初步结合大致发生在汉末三国,紧密结合发生在魏晋以及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以后。礼法紧密结合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二者在思想认识、法律制定、司法实践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结合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礼法结合区别于前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礼制执行的刚性化,刑事案件中的礼法结合,不因礼废法,法不离礼独行几个方面。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礼制发展史还是法律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此以后,这个有机体就变得牢不可破,一直影响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礼法 礼律 有机结合 法律化
下载PDF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活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娜 刘蓉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2-34,共3页
继春秋之后,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先后有多个民族在陕北地区建立政权,除汉族外,还包括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一时期的陕北"胡汉杂处、战争频繁、王朝更迭、百姓... 继春秋之后,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先后有多个民族在陕北地区建立政权,除汉族外,还包括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一时期的陕北"胡汉杂处、战争频繁、王朝更迭、百姓迁徙",成为民族融合的典型。探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在陕北地区的活动,是深入研究该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的另一个区域性研究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陕北地区 少数民族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考课对象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东洋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95-98,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通过制定考课法,将中央官明确纳入考课对象,改变了秦汉时期考课偏重地方官的倾向。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相适应,州刺史、郡守、县令、乡官等地方长官成为考课的重要对象。散官、内外长官之属吏及专业技术官员,亦需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通过制定考课法,将中央官明确纳入考课对象,改变了秦汉时期考课偏重地方官的倾向。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相适应,州刺史、郡守、县令、乡官等地方长官成为考课的重要对象。散官、内外长官之属吏及专业技术官员,亦需接受考课。魏晋南北朝考课对象呈现扩大化趋势,反映了其时皇权政治的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行政制度改革 考课对象 扩大化
下载PDF
试论汉末魏晋南北朝临终诗文的艺术特色
9
作者 李盼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死亡无处不在,据现存文献记载,时人临终前留下不少诗文。临终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具有情感真挚动人,用语通俗明白,典故的固定使用,理性的随处显现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汉末魏晋南北朝 临终诗 临终文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墓志词语考释十五条
10
作者 刘志生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6-108,共3页
墓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文章考释了魏晋南北朝墓志中未被《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收载的十五条词语。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墓志 考释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11
作者 庞飞 《阅江学刊》 2010年第5期65-71,共7页
魏晋六朝审美中心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由魏晋时期以人物之美为中心向南北朝时期以诗文书艺之美为中心转化,从对人的身体的直接呈现转向由文字媒介的形象再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选官倾向... 魏晋六朝审美中心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由魏晋时期以人物之美为中心向南北朝时期以诗文书艺之美为中心转化,从对人的身体的直接呈现转向由文字媒介的形象再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选官倾向引导着人们关注自我,而六朝时期渐渐崛起的考试制度却引导人们把诗文才艺当作立身之本,使得诗文书法大盛,并引起审美风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人物美 艺术美
下载PDF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社会交流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
12
作者 张乃翥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38-55,共18页
考古遗迹研究和文献记事梳理表明,远在上古时代的华夏疆域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曾存在过多民族融合的漫长历程。正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依存的东方国家形态。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华夏大地... 考古遗迹研究和文献记事梳理表明,远在上古时代的华夏疆域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曾存在过多民族融合的漫长历程。正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依存的东方国家形态。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民族交往为实例,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整体血液和文化传统中,自始至终都流淌着四方民族相互融合、民风互动的人文业绩,由此奠定了隋唐以降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封建文明,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基础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三十年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长琦 范兆霖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7-125,共19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繁荣发展。在政治史、经济社会史、民族史以及文化、宗教、思想史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中青年学者成为这一领域的生力军,优秀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隐忧。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繁荣发展。在政治史、经济社会史、民族史以及文化、宗教、思想史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中青年学者成为这一领域的生力军,优秀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隐忧。一些单靠电脑检索、没有系统读书的人,不仅缺乏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甚至缺乏基本的历史感悟,难以进行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今天我们应正确接纳工业文明发展之赐,阐扬认真读书、严谨治学之风。唯此,才是学术长进之福。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拓。环顾中国断代史、专门史研究的其他领域,诸如社会经济史、文化人类学、中外关系史等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魏晋南北朝史领域却相对静谧,这值得我们去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魏晋南北朝 政治史 经济社会史 民族史 文化思想史
原文传递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宜春县行政沿革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和义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33-135,共3页
详细梳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宜春县行政沿革的变迁,考证了个别细节问题。
关键词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宜春县 行政沿革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北朝商业的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和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5期112-117,共6页
与前代相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虽呈发展趋势 ,但南北发展道路不同 ,南方呈稳定上升之势 ,北方则出现发展的断续性和不平衡性。这一时期的商人队伍开始复杂化 ,商品化农业中的种植业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长途贩运日益成为商品的主要流... 与前代相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虽呈发展趋势 ,但南北发展道路不同 ,南方呈稳定上升之势 ,北方则出现发展的断续性和不平衡性。这一时期的商人队伍开始复杂化 ,商品化农业中的种植业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长途贩运日益成为商品的主要流通方式 ,随之商业性城市大量涌现 ,城乡联系加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商业 商品化农业 长途贩运 商人 商品流通 商业城市 商品性 种植业 地区不平衡性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酝酿、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伯良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81-85,共5页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诗 酝酿 形成 发展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的互渗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济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51,共7页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呈现出内在的联系与互渗的特点。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形成了以道来宗率文学与艺术在内的精神活动的思想体系。魏晋以来,这种传统得到延续,同时又促成了文学与艺术相对独立的地位,审美精神获得解放与自由...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呈现出内在的联系与互渗的特点。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形成了以道来宗率文学与艺术在内的精神活动的思想体系。魏晋以来,这种传统得到延续,同时又促成了文学与艺术相对独立的地位,审美精神获得解放与自由。汉末以来的士人大多文学与艺术兼通,表现为一种通才达人的特点,不同于两汉的儒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批评立足于兼通的视野和方法。这些传统值得今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学批评 艺术批评 互渗互动 兼通并好
下载PDF
唐代驱使官渊源考论——兼论汉魏南北朝“干”的起源及性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文才 曹万青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2-118,128,共8页
唐代各级官府及地方军府中普遍设置"驱使"诸职,乃是一种"吏化"倾向十分明显的职务,所担任者主要是官府公差,但长官私人事务有时亦在职责范畴。唐代"驱使"诸职渊源广泛,不仅直接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qu... 唐代各级官府及地方军府中普遍设置"驱使"诸职,乃是一种"吏化"倾向十分明显的职务,所担任者主要是官府公差,但长官私人事务有时亦在职责范畴。唐代"驱使"诸职渊源广泛,不仅直接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干",而且可以上溯至两汉,乃至周代军中"伍伯"诸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驱使官 渊源 魏晋南北朝 “干”
原文传递
上古至中古“宁”类测度问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素琴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4期177-182,共6页
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展开。通过对选定文献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宁"表推度询问的用法来源于反问,"邪"在"宁"类测度问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类测度问句具有... 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展开。通过对选定文献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宁"表推度询问的用法来源于反问,"邪"在"宁"类测度问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类测度问句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用来表示积极测度问。"宁"类测度问句中的动词具有类同化倾向,一般是表示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类的动词。中古时期新产生的句末语气词"不"与"宁"类测度问句的疑问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度问句 上古 中古
下载PDF
魏晋北朝同题拟古诗成因及价值浅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纪楠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0-182,共3页
魏晋南北朝同题"拟古诗"研究范围有两层:一是指以"拟某某"为题的拟古诗,如傅玄、张载二人的《拟四愁诗》、刘休玄的《拟行行重行行》、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等;另一是指以"拟古"、"效古"、&q... 魏晋南北朝同题"拟古诗"研究范围有两层:一是指以"拟某某"为题的拟古诗,如傅玄、张载二人的《拟四愁诗》、刘休玄的《拟行行重行行》、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等;另一是指以"拟古"、"效古"、"拟古诗"为题并未表明所拟对象的诗,如陶渊明的《拟古诗》九首、张华的《拟古诗》、孙岩的《效古诗》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第一类"拟某某"为题的拟古诗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同题拟古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