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人工影响天气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3
1
作者 毛节泰 郑国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3-646,共4页
自然降水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降水形成两个阶段,人工影响虽然可能在降水形成阶段起某些作用,但最终决定降水的因子还是使云产生的抬升运动和被抬升气块中的水汽含量。人工增雨作业部位和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云产生抬升运动。... 自然降水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降水形成两个阶段,人工影响虽然可能在降水形成阶段起某些作用,但最终决定降水的因子还是使云产生的抬升运动和被抬升气块中的水汽含量。人工增雨作业部位和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云产生抬升运动。因此,在加强云宏、微观条件观测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对抬升运动和被抬升气块中水汽含量的观测,而且相应的云降水数值模拟工作也要考虑能反映降水系统的动力场和水汽场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云的微物理过程 降水过程
下载PDF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954—2002 被引量:42
2
作者 ZHOUZijiang ZHANGGuoca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1期2366-2370,共5页
Based on China抯 availabl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from 68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54 to 2002, a time series of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the weather proce... Based on China抯 availabl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from 68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54 to 2002, a time series of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the weather proces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ir evolution ten-dency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223 relatively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54 to 2002, among which the event on April 10—12, 1979 had the largest affected area.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eserts, sandy lands and the tracks of strong cold air outbreaks, severe dust storm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Tarim Bas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The season with the most frequent severe dust storms was spring, in which the frequency accounts for 82.5% in the whole year, while the least occurrence was in summer and autumn. Dur-ing the past 49 year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severe dust storms occurred in the 1950s and the lowest was in the 1990s with a general descending tendency, but during 2000—2002 the occurrence was relatively increasing. On the average, the duration of severe dust storms was shortest in the 1990s, about 0.5—1 h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4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中国 北方地区 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2021年3月中旬持续性沙尘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晓军 张强 +4 位作者 叶培龙 秦豪君 徐丽丽 马莉 巩崇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沙尘天气是多发于中国北方春季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空气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3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一... 沙尘天气是多发于中国北方春季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空气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3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沙尘重污染天气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受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影响,蒙古国南部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于3月14日首先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将沙尘传输至中国西北、华北、东北一带,西北东部的沙尘天气维持达到5 d。(2)沙尘天气维持期,西北东部中低层以弱上升运动为主,大气层结稳定,且西北东部不断有弱锋生发展,不利于沙尘的沉降;自北向南分布的银川、中卫、兰州3站的垂直螺旋度的波动与污染浓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混合层高度较其气候平均值明显偏低,不利于大气湍流发展。(3)此次影响西北东部的沙尘主要由蒙古国输入,近20年中蒙边境、蒙古国南部的植被减少可能是此次沙尘天气的沙源主要来自蒙古国南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春季 持续性沙尘 天气过程 成因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洪武 王旭 马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3-538,共6页
利用1961—2001年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43站沙尘暴资料,给出了塔里木盆地局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定义,得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1423次和385次,分析了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并根据地面冷高压和沙尘暴... 利用1961—2001年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43站沙尘暴资料,给出了塔里木盆地局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定义,得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1423次和385次,分析了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并根据地面冷高压和沙尘暴天气的移动路径对385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普查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局地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高发中心位于柯坪和民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莎车至且末一线和柯坪,柯坪和民丰是盆地沙尘暴的多发中心;区域性大风天气过程的减少、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塔里木盆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趋于减少的重要原因;局地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3~9月;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集中在4~6月,春季4~5月是连续性多暴发时段,造成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冷空气以西进、东灌和西进加东灌为主要路径,盆地热低压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沙尘暴 天气过程 冷空气
下载PDF
致洪暴雨中期预报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章淹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2-168,共7页
结合我国国情,从防洪减灾的迫切需要出发,进行增长暴雨预见期的研究。采用气象与水文结合的方法,提出“致洪暴雨”的新概念,并简要地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在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试验方面的若干新进展,其内容包括致洪暴雨过程出现的天... 结合我国国情,从防洪减灾的迫切需要出发,进行增长暴雨预见期的研究。采用气象与水文结合的方法,提出“致洪暴雨”的新概念,并简要地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在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试验方面的若干新进展,其内容包括致洪暴雨过程出现的天气气候特征,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卫星云图及OLR场分布特点、大气超长波、长波及合成行星波、低频振荡、大气物理参数诊断、暴雨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洪水的关系,以及中期预报方法的探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暴雨 中期预报 天气演变过程
下载PDF
2007年深圳市雷电灾害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林雨人 高鸿 +2 位作者 刘敦训 孙丹波 王海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年第3期46-48,共3页
通过对2007年深圳市雷电气候特征、雷电密度分布、重要雷电天气过程分析和雷电灾害情况分析,探讨雷电发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的成因,为雷电预测预警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雷电气候 雷电密度 雷电灾害 天气过程
下载PDF
Self-memorization Equation in Atmospheric Motion 被引量:19
7
作者 曹鸿兴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7期845-855,共11页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atmospheric motion isan irreversible process, a memory function which can recall observational data in the past is suggested. In terms of defining an inner product in Hilbert space, a new ...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atmospheric motion isan irreversible process, a memory function which can recall observational data in the past is suggested. In terms of defining an inner product in Hilbert space, a new concept of self-memoriz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motion is proposed, thus the traditional atmospheric motion equation is generalized to a self-memorization equation in inclusion of multi-time observations. Self-memorization equations of a barotropic nondivergent model and a barotropic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are exemplified.It is proved that some existing difference scheme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self-memorization equation by giving particular values to memory function. However, it demonstrates that multi-time numerical prediction models can be unified into a framework of self-memorization equation. If a stochastic method in solving the memory function is taken, the selfmemorization equation will be transformed to a sort of dynamic-stochastic predic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ORY IRREVERSIBLE process DIFFERENCE seheme weather forecasting.
原文传递
天津城区秋冬季黑碳气溶胶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姚青 蔡子颖 +1 位作者 韩素芹 黄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329,共6页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0年9月—2011年1月黑碳气溶胶、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天津城区秋冬季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秋冬季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均值7.24μg.m-3和6.46μg.m-3,分别占PM2.5质...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0年9月—2011年1月黑碳气溶胶、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天津城区秋冬季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秋冬季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均值7.24μg.m-3和6.46μg.m-3,分别占PM2.5质量的9.42%和7.98%,其吸收作用分别贡献大气消光的17.2%和17.6%;采用最大频数浓度法计算黑碳浓度本底值为2.50μg.m-3;黑碳浓度的日变化特征与天气过程有关,雾和霾天气下黑碳浓度较高,降水利于清除黑碳污染,秋季高浓度黑碳除局地源污染外,可能还与河北、山西、天津等地燃烧秸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天气过程 消光特性 天津
下载PDF
陕西中北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淑兰 李社宏 +1 位作者 武麦凤 杜继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7-293,共7页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格点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6年8月28日发生在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加尔湖冷涡分裂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大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格点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6年8月28日发生在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加尔湖冷涡分裂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大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始于南海,沿副高外围气流到达暴雨区上空,雨区上空中低层存在着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层干冷空气从北方侵入暖气团,在雨区上空形成了强对流不稳定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多层分布特征;暴雨发生在冷锋前部暖区中,共有4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影响了暴雨区,中β尺度系统是强降水形成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热带高压 低空急流 中β尺度 天气过程 陕西
原文传递
基于长时平漂间隔的上下二次探空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曹晓钟 郭启云 杨荣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8-204,共7页
基于气象探空运动的动力学理论模型,设计开发了实现"上升1 h-平漂4 h-下降1 h"3阶段约6 h左右的往返平漂式探空系统(即基于长时平漂间隔的上下二次探空)。研究分析了气球平漂运动轨迹,结合地面接收机探测能力进行站网理论设计... 基于气象探空运动的动力学理论模型,设计开发了实现"上升1 h-平漂4 h-下降1 h"3阶段约6 h左右的往返平漂式探空系统(即基于长时平漂间隔的上下二次探空)。研究分析了气球平漂运动轨迹,结合地面接收机探测能力进行站网理论设计,以期达到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沙探空站及其周边的2个接受点组成实验网,进行小区域范围的验证对比和分析实验。实验表明系统上升探测相对现有单次气球探空准确度要高,其中温度偏差整体在±2.0℃内;下降探测实现了在原有单次放球探空基础上的时间加密,结合上升探测可以实现捕获天气细微变化,平漂探测弥补了平流层长时效连续直接探测的资料空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预测 动力模型 天气过程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吕终亮 白新萍 薛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基于WebGIS技术采用服务即是软件、软件即是服务的建设思路,结合可扩展框架技术,实现基于服务集成的气象服务产品在线制作系统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产品制作面临的不能集中部署、规范不统一、效率低下、更新复杂等问题。系统... 基于WebGIS技术采用服务即是软件、软件即是服务的建设思路,结合可扩展框架技术,实现基于服务集成的气象服务产品在线制作系统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产品制作面临的不能集中部署、规范不统一、效率低下、更新复杂等问题。系统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负责服务接口的开发和发布,客户端负责各级调度管理和运行。该系统解决了服务的注册、标准化、流水线化、参数序列化、多级任务调度等多个关键技术,系统具备可扩展性、产品标准化、流程规范化、跨平台等特点,系统建设的完成增加了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的规范性、接口化,产品制作时间由原来的1~2 min降至10 s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服务集成 规范化 流程化 WebGIS框架
下载PDF
Research and Operational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in China 被引量:18
12
作者 Xueshun SHEN Jianjie WANG +2 位作者 Zechun LI Dehui CHEN Jiandong GO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675-698,共24页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 is a core technology in weather forecast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China’s NWP research and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meteorological communit...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 is a core technology in weather forecast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China’s NWP research and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meteorological community.Fundament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NWP model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are of certain international impacts.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NWP in China since1949 is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rec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ally developed NWP system-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 Ediction System) are presented. Through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operational GRAPES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both regional and global deterministic and ensemble prediction models, with resolutions of 3-10 km for regional and 25-50 km for global forecasts. Major improvements includ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non-hydrostatic dynamic core, setup of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ssociated satellite application. As members of the GRAPES system, prediction models for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air pollution, tropical cyclones, and ocean wav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al use. The GRAPES system has been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NW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 Ediction System(GRAPES) semi-implicit semi-Lagrangian grid-point model physical process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 satellite data assimilation
原文传递
1415号“海鸥”台风龙卷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先香 炎利军 +2 位作者 蔡康龙 麦雪湖 余乐福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121,共8页
2014年9月16日夜间,第15号台风"海鸥"外围螺旋雨带中产生龙卷,袭击了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通过现场灾情勘察、群众走访、新一代雷达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这次龙卷强度为EF1级。分析其发生发展的环境背景、雷达回... 2014年9月16日夜间,第15号台风"海鸥"外围螺旋雨带中产生龙卷,袭击了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通过现场灾情勘察、群众走访、新一代雷达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这次龙卷强度为EF1级。分析其发生发展的环境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并与相似台风路径下无龙卷产生的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环境条件对比,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登陆台风"海鸥"移动方向的右后侧,对应上空200 h Pa为辐散区,500 h Pa为副热带高压和"海鸥"之间的强东南气流汇合处,从925 h Pa到500 h Pa强东南急流轴走向一致、上下叠加在珠江口附近,地面存在触发对流的东路弱冷空气和中尺度辐合线。环境条件呈弱的条件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小、抬升凝结高度(LCL)低、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大;产生龙卷的对流风暴属于低质心的微型超级单体风暴,速度图上低层存在强中气旋,中气旋中心伴有TVS,中气旋和TVS尺度比较小、垂直伸展高度比较低,强中气旋、TVS分别早于龙卷14 min、8 min出现。龙卷出现在微型超级单体风暴右后侧钩状回波顶端、TVS附近。分析还表明,相似台风路径下,台风"海鸥"(有龙卷出现)和超强台风"威马逊"(无龙卷出现)的环境条件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0~1 km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SRH上,后者的0~1 km垂直风切变和SRH均明显偏小,不利于微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龙卷 天气过程 环境条件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中气旋 “海鸥”台风
下载PDF
新疆雷暴天气过程分型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旭 马德荣 《新疆气象》 2002年第1期8-9,共2页
对新疆39a雷暴天气资料的普查,得到367次雷暴天气过程,归结出4种天气形势,雷暴天气由冷锋和中尺度高压造成。
关键词 雷暴 天气过程分析 天气资料 新疆 天气形势 冷锋 中尺度高压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德帅 王金艳 +3 位作者 王式功 李振朝 尚可政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6,共8页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高于绿洲地区,低于半干旱农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明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晴天时呈早晚高、中午低的特征,阴天时日变化很小;降雨后地表反照率先降后升,而降雪后则先升后降;沙尘天气过程中,地表反照率比晴天有所增加。晴天时地表反照率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即相同太阳高度角时,上午地表反照率大于下午,这种差异与浅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草地 地表反照率 天气过程
下载PDF
广西冬季重大霜冻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兴国 《广西气象》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通过 195 7- 1999年 42个冬季出现在广西区域内的重大霜冻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得出了广西特大寒害有 2 2~ 2 4a的重现期 ,寒潮暴发和冷高压持续加强影响是形成广西重大霜冻天气过程的 2种主要原因 ,而后者尤需特别关注其演变的趋势。
关键词 重大霜冻 天气过程 特征分析 霜冻 广西
下载PDF
灾害性天气个例库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2
17
作者 焦圣明 郑媛媛 +3 位作者 王宏斌 徐芬 鲍婷婷 王啸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364,共11页
灾害性天气个例库智能分析系统是由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数据层)、气象数据应用中间件子系统(服务层)和个例库综合分析业务子系统(应用层)3部分组成,综合运用HTML5 Canvas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高效可视化渲染技术等实现了气象灾... 灾害性天气个例库智能分析系统是由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数据层)、气象数据应用中间件子系统(服务层)和个例库综合分析业务子系统(应用层)3部分组成,综合运用HTML5 Canvas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高效可视化渲染技术等实现了气象灾害性天气个例的交互式录入、关键词查询与检索以及相关气象资料智能再分析等功能。文章针对系统的组成架构、个例库设计、功能特点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探讨,并详细介绍个例库录入与查询、WebGIS组件、可视化渲染以及气象资料再分析等功能的设计和实现。系统投入业务运行结果表明,页面响应速度快、兼容浏览器性能佳、人机交互体验好,能够满足高效、智能、灵活的业务需求,在为预报员建立正确的预报思路、提升天气过程分析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个例库 地理信息系统 天气过程 智能分析 预报思路
下载PDF
安徽省南部两次冻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3 位作者 苗开超 姚镇海 刘承晓 周建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基于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一日4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4—7日(第一次过程)和24—27日(第二次过程)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两次冻雨过程中冻雨分布、时间演变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动气象观测仪器的风速突然降为0 ... 基于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一日4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4—7日(第一次过程)和24—27日(第二次过程)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两次冻雨过程中冻雨分布、时间演变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动气象观测仪器的风速突然降为0 m·s-1、风向固定不动,可大致推测出冻雨出现时间,比人工观测到冻雨出现时间早。两次冻雨天气均是在准静止锋天气下出现的,但导致冻雨形成的机制不同。第一次过程为典型的“冰相融化”机制,第二次过程为典型的“过冷暖雨”机制。东亚大陆近地面冷高压使两次冻雨天气中皖南处在东北气流之下,其带来的冷温度平流形成近地面到地面的冷垫,而750 hPa高度附近南支槽槽前暖湿气流带来暖温度平流是融化层或逆温层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高空温度层结满足冻雨出现条件时,地面0℃线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冻雨出现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天气过程 环流特征
下载PDF
西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性能及其与天气过程关系初探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玉华 康岚 +3 位作者 徐琳娜 屠妮妮 卢萍 袁本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57-1264,共8页
本文以探空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为检验参考,通过主客观检验GRAPES和WRF模式在西南地区的初始分析场和预报场,一定程度揭示出模式在西南地区的初值质量、动力框架性能和降水参数化效果。GRAPES在西南地区的位势高度、风速、风向初值质量... 本文以探空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为检验参考,通过主客观检验GRAPES和WRF模式在西南地区的初始分析场和预报场,一定程度揭示出模式在西南地区的初值质量、动力框架性能和降水参数化效果。GRAPES在西南地区的位势高度、风速、风向初值质量都不同程度好于WRF,但进入预报阶段,GRAPES位势高度、温度均方根误差以比WRF更高的斜率随时效增长,GRAPES对西南地区的500 hPa高度场预报呈现系统性偏低,而WRF对西南地区高度预报的正误差概率比较高;分类天气过程检验表明,GRAPES对低涡、切变过程的初始分析质量好于WRF,但进入预报阶段,WRF对低槽、低涡和切变三类天气过程的低值系统预报正确率都高于GRAPES,这一定程度反映出WRF的模式性能好于GRAPES;分类天气过程降水预报检验表明,低涡过程降水预报难于低槽过程。GRAPES对低涡过程的降水预报能力较低,WRF预报能力最低的是切变过程。这与模式对分类天气过程中低值系统预报能力一致,这一定程度表明两个模式的降水参数化效果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数值模式性能 天气过程 关系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海燕 何金海 朱志伟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3期1-8,共8页
回顾和总结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与ENSO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季节内振荡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可能应用,并从季节内振... 回顾和总结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与ENSO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季节内振荡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可能应用,并从季节内振荡的角度提出了制作延伸期预报的思路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 机制 影响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