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志丹被释放时间考辨
1
作者 李亮 王凯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关于刘志丹被释放的时间,迄今仍未形成一致而又准确的表述,目前四种主要说法,缺乏可靠的历史事实依据,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综合运用多种文献资料,特别是新发现的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考辨可知,1935年11月7日、12月1... 关于刘志丹被释放的时间,迄今仍未形成一致而又准确的表述,目前四种主要说法,缺乏可靠的历史事实依据,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综合运用多种文献资料,特别是新发现的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考辨可知,1935年11月7日、12月13日或其后释放刘志丹不可能,11月18日至20日之间、11月29日或30日释放刘志丹难以成立。11月7日,中共中央到达瓦窑堡,后经过核实、调查、审理,应是在11月13日或14日释放了错捕的刘志丹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反 刘志丹 瓦窑堡 考辨
下载PDF
再论中共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时间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建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中共中央初到陕北从吴起镇到下寺湾后,根据面临的严峻军事和政治形势,在11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作出分两路行动的决定,其中一路由张闻天等率中央机关前往瓦窑堡。关于中共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时间,一直以来主要有11月7日和11月10日两种... 中共中央初到陕北从吴起镇到下寺湾后,根据面临的严峻军事和政治形势,在11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作出分两路行动的决定,其中一路由张闻天等率中央机关前往瓦窑堡。关于中共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时间,一直以来主要有11月7日和11月10日两种说法。本文综合分析当事人回忆和历史资料,从当时事件相互联系和印证角度加以考证,并结合《红色中华》报上的相关报道,认为11月7日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机关 张闻天 下寺湾 瓦窑堡
下载PDF
中共中央机关1935年11月7日抵达瓦窑堡再考证
3
作者 王凯 李亮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28-136,127,共10页
关于中共中央机关抵达瓦窑堡的具体时间,目前学界主要存在11月7日和11月10日两种说法的争论。尽管林伯渠日记中涉及相关内容,但经考证发现,林伯渠行程与张闻天等率中央机关的行程并不一致,不宜以林伯渠到达瓦窑堡的时间作为中共中央机... 关于中共中央机关抵达瓦窑堡的具体时间,目前学界主要存在11月7日和11月10日两种说法的争论。尽管林伯渠日记中涉及相关内容,但经考证发现,林伯渠行程与张闻天等率中央机关的行程并不一致,不宜以林伯渠到达瓦窑堡的时间作为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的时间。中共中央机关抵达瓦窑堡的时间问题应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下加以综合考察,当时中共中央及陕北革命根据地面临的严峻危机,不容许其在兵分两路后,再有片刻停留和迟疑,张闻天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于11月5日开完政治局常委会后,即先行离开下寺湾,于7日到达瓦窑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 瓦窑堡 林伯渠
下载PDF
中共中央1935年11月10日进驻瓦窑堡考证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德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8-94,共7页
中共中央抵达瓦窑堡具体日期现在也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林伯渠当时纪录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共中央从下寺湾到瓦窑堡的具体行程及抵达瓦窑堡的具体日期是1935年11月10日。据考证可知,张闻天、毛泽东等到达甘泉县下寺湾后,随即召... 中共中央抵达瓦窑堡具体日期现在也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林伯渠当时纪录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共中央从下寺湾到瓦窑堡的具体行程及抵达瓦窑堡的具体日期是1935年11月10日。据考证可知,张闻天、毛泽东等到达甘泉县下寺湾后,随即召开会议讨论政治军事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安排,决定张闻天、博古等带领中共中央机关北上瓦窑堡。随后,张闻天等于1935年11月7日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及其他一些非战斗人员从下寺湾出发,于11月10日抵达瓦窑堡。中共中央抵达瓦窑堡具体时间考证说明,质疑既有可能存在争议结论是学术突破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论证过程是推进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的保证,史料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寺湾 瓦窑堡 林伯渠 刘英
下载PDF
赤都瓦窑堡失陷史事钩沉——西安事变纵横考之六
5
作者 刘东社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4-60,共7页
瓦窑堡的意外失陷,既非红军"不战而弃",更非中共为照顾与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而故意让出。实则是在敌我兵力众寡悬殊的背景下,东北军的突然进兵及中共决策上的轻敌麻痹、疏忽、犹豫等因素所致。此一事件,既暴露了中共在西安事变... 瓦窑堡的意外失陷,既非红军"不战而弃",更非中共为照顾与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而故意让出。实则是在敌我兵力众寡悬殊的背景下,东北军的突然进兵及中共决策上的轻敌麻痹、疏忽、犹豫等因素所致。此一事件,既暴露了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处理重大问题时的某些不成熟之处,也为我们准确理解张学良暨东北军与中共及红军间的特殊关系提供了衡量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窑堡 西安事变 张学良 东北军 红军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浅析瓦窑堡会议的军事意义
6
作者 于海涛 张州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3期5-8,共4页
1935年12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研究和解决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问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遵义会议确立的党的军事路线和军事理论,而且为党领导全国... 1935年12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研究和解决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问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遵义会议确立的党的军事路线和军事理论,而且为党领导全国抗战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为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军事上的战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窑堡会议 军事路线 战略方针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田野 李智学 +2 位作者 邵龙义 王东东 李明培 《中国煤炭地质》 2011年第8期13-17,27,共6页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等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地层颜色、岩性突变界面等4个层序界面,并划分出了3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低位...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等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地层颜色、岩性突变界面等4个层序界面,并划分出了3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从时间上看含煤性以层序3最好,层序2次之,层序1较差,煤层主要形成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其次为高位体系域,厚煤层(5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综合研究区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成果,得出了主要煤层(5煤层)形成于湖侵过程中湖湾沼泽、三角洲平原间湾沼泽和曲流河泛滥平原沼泽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聚煤作用 瓦窑堡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北三叠纪煤田3号煤中硫分与灰分组成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永生 贺丹 +1 位作者 李静琴 陈波 《煤质技术》 2018年第5期6-10,共5页
以地质勘查及煤质化验测试资料为依据,结合煤岩及煤质特征与成煤环境的关系,对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和延安中南部矿区3号煤层的硫分、灰分组成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子长矿区3号煤以低硫、低灰分为特征,硫分以有机硫为... 以地质勘查及煤质化验测试资料为依据,结合煤岩及煤质特征与成煤环境的关系,对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和延安中南部矿区3号煤层的硫分、灰分组成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子长矿区3号煤以低硫、低灰分为特征,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延安中南部矿区3号煤以中高硫、中灰分为特征,硫分以硫化铁硫为主;子长矿区3号煤的全硫含量和灰分产率明显低于延安中南部矿区3号煤,成因主要与成煤时期泥炭沼泽环境不同及陆源碎屑物质供给程度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煤田 硫分 灰分 组成特征 成因分析 瓦窑堡组 子长矿区 延安中南部矿区 镜惰比
下载PDF
陕北三叠纪煤田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申小龙 蔺亚兵 贾志鑫 《中国煤炭地质》 2017年第5期16-19,33,共5页
煤层气的富集规律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埋深,顶板岩性,水文地质三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区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瓦窑堡组含有效煤层三层,分别为5号煤、3号煤和3^(-1)号煤,煤... 煤层气的富集规律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埋深,顶板岩性,水文地质三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区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瓦窑堡组含有效煤层三层,分别为5号煤、3号煤和3^(-1)号煤,煤层以薄煤层为主,埋藏较浅,R_(o,max)平均0.78%,生烃能力较强。研究区煤层气平均含气量为0.470m^3/t,含气量较低。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和早白垩世燕山运动使煤系抬升造成煤层气逸散是影响研究区煤层气含气量低的关键因素。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煤层气富集主要受埋深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研究区煤层气含气饱和度低,致使煤层顶板岩性对煤层气富集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煤田 子长矿区 煤层气 富集规律 瓦窑堡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明培 邵龙义 +3 位作者 夏玉成 李智学 贺丹 李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5-388,共14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孔以及测井资料,识别出瓦窑堡组共发育5种岩石类型及17种岩相类型。以区域不整合面、地层颜色突变面和河道下切谷冲刷面等层序地层界面,将...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孔以及测井资料,识别出瓦窑堡组共发育5种岩石类型及17种岩相类型。以区域不整合面、地层颜色突变面和河道下切谷冲刷面等层序地层界面,将瓦窑堡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确定了每个层序的沉积范围、岩相组合及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作图法,综合考虑沉积相等多因素确定沉积单元边界,恢复了三级层序的沉积格局。瓦窑堡期沉积单元主要为曲流河、冲积平原沉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湖泊,自SQ1期至SQ3期,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逐步向湖域推进,滨—浅湖范围逐渐萎缩。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为聚煤作用提供了有利场所,形成了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煤层。从SQ1期到SQ3期,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湖侵体系域,且随着聚煤作用逐渐增强,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逐渐达到平衡,煤层总厚度和单层煤层最大厚度逐渐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富油煤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特征 瓦窑堡组 延长群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北元屯沟井田三叠系瓦窑堡组煤层煤灰熔融性和结渣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静琴 赵峰华 +3 位作者 易万亿 杨耀成 李明培 张丽维 《中国煤炭地质》 2014年第5期21-24,共4页
煤的结渣特性是动力用煤的主要指标,也是燃煤锅炉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煤灰中化学成分对煤灰熔融性和结渣性影响较大,尤其是SiO2、Al2O3、Fe2O3、CaO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基于元屯沟井田三叠系瓦窑堡组煤的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试... 煤的结渣特性是动力用煤的主要指标,也是燃煤锅炉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煤灰中化学成分对煤灰熔融性和结渣性影响较大,尤其是SiO2、Al2O3、Fe2O3、CaO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基于元屯沟井田三叠系瓦窑堡组煤的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试验数据分析,发现该区煤层中SiO2+Al2O3含量大于80%,Fe2O3+CaO小于10%,煤灰属较高灰煤灰软化温度。通过对煤灰软化温度、硅铝比、酸碱比、铁钙比、结渣指数以及综合结渣指数等多个指标的分析,得出煤灰属轻微结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窑堡组 三叠纪煤田 煤灰成分 煤灰熔融性 结渣性 陕北元屯沟井田
下载PDF
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层砂体叠置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正兰 王凤琴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76-81,共6页
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层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地层亏空大、产量递减过快,含水率高等问题,为深入研究长2油层砂体叠置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通过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岩心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得出结论:①研究区河道砂体厚度6.0~22.0 m,平... 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层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地层亏空大、产量递减过快,含水率高等问题,为深入研究长2油层砂体叠置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通过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岩心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得出结论:①研究区河道砂体厚度6.0~22.0 m,平均砂厚12.0 m,河道砂体宽度100~800 m,平均宽度315 m,河道砂体的宽厚比18~36,平均宽厚比25;②砂体垂向叠置类型共分为箱形+箱形河道砂、钟形+钟形河道砂、钟形+箱形河道砂、钟形河道砂+河口坝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砂体叠置类型的储层发育位置和砂体的连通性有所差异;砂体侧向接触关系主要以对接式和侧切式为主,孤立式较少;③研究区夹层发育,阻隔上下砂体之间的连通,砂体垂向叠置类型影响产量,其中箱形+箱形分流河道砂体储层最发育,产量最高,其次为钟形+箱形分流河道砂体,钟形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的厚度小,产量最低。该地区注水开发6个月后见效明显,产油量和产液量上升,针对井间连通性好、注水见效不明显和井间连通性不好的井,需进行储层改造来满足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窑堡油田 长2油层 单砂体 砂体叠置 注水开发
下载PDF
浅析元屯沟井田瓦窑堡组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永生 《陕西煤炭》 2015年第2期42-44,34,共4页
从沉积作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三大地质因素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子长矿区元屯沟井田瓦窑堡组煤系地层煤层气赋存特征。指出该组地层由于沉积环境多变,成煤规模小,煤层累计厚度薄,导致生气不足;地层无封闭性构造发育,且后期构造演化造成... 从沉积作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三大地质因素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子长矿区元屯沟井田瓦窑堡组煤系地层煤层气赋存特征。指出该组地层由于沉积环境多变,成煤规模小,煤层累计厚度薄,导致生气不足;地层无封闭性构造发育,且后期构造演化造成上覆有效盖层厚度小,导致储气能力不足;地层富水性弱致使储层压力偏低,不利于煤层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长矿区 瓦窑堡组 煤层气
下载PDF
趋势面分析在瓦窑堡油田油藏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14
作者 马慧妍 《地质学刊》 CAS 2023年第2期175-181,共7页
为了确定油藏分布规律,运用趋势面分析法对瓦窑堡油田长6油层组的顶面构造及层位厚度进行趋势值和剩余值分析,结合已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油井分布、产量、构造位置与剩余值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建模分析已有数据,加深对油藏分布规律的研... 为了确定油藏分布规律,运用趋势面分析法对瓦窑堡油田长6油层组的顶面构造及层位厚度进行趋势值和剩余值分析,结合已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油井分布、产量、构造位置与剩余值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建模分析已有数据,加深对油藏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已有的油井在构造剩余趋势和厚度剩余趋势图上均有明显的组合特征,构造正剩余区且厚度负剩余区内的油井大多产能较高,构造成为控制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显著性检验证明该数学模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对研究区油藏分布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面分析 油藏分布规律 剩余分析 瓦窑堡油田
下载PDF
论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对关门主义的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文建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87,共7页
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抓住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的要害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他对关门主义的批评体现了高超的批评艺术:善于从分析党的策略任务和党的任务中引出批评的对象,善于通过应用比较的方法达到批评和转化关门主义... 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抓住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的要害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他对关门主义的批评体现了高超的批评艺术:善于从分析党的策略任务和党的任务中引出批评的对象,善于通过应用比较的方法达到批评和转化关门主义者的目的,善于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指出关门主义策略的幼稚,善于通过分析关门主义策略的祸国实质达到引导人们支持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目的。他的这种批评对中国抗日事业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瓦窑堡会议 关门主义 批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煤系的生烃母质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科 姚素平 +3 位作者 胡文瑄 薛春燕 房洪峰 焦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2-809,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煤系是我国重要的含煤岩系,主要发育有5号煤层和3号煤层.生烃母质研究表明,瓦窑堡煤系的主要显微组分为镜质组,其中富氢基质镜质体含量高,一般大于40%,含有〉10%的壳质组显微组分,且以孢子体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煤系是我国重要的含煤岩系,主要发育有5号煤层和3号煤层.生烃母质研究表明,瓦窑堡煤系的主要显微组分为镜质组,其中富氢基质镜质体含量高,一般大于40%,含有〉10%的壳质组显微组分,且以孢子体为主,碳质泥岩中藻类体常见。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煤的平均有机碳含量达70wt.%,镜质体反射率为0.6%~0.8%,氢指数平均达250mgHC/g·TOC,族组分组成表现出煤成油的族组分特征,结合生物标志物特征,反映有机质类型属于Ⅱ型,处于低成熟一成熟演化阶段。据此可以认为,瓦窑堡煤系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并且5号煤要优于3号煤,这将有助于认识这套煤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瓦窑堡煤系 三叠系 有机岩石学 有机地球化学 生烃母质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一份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电报的考辨
17
作者 曾成贵 《苏区研究》 2018年第5期30-32,42,共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册,收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决议案内容摘要给任弼时的电报》,标注日期为1935年12月27日。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册,收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决议案内容摘要给任弼时的电报》,标注日期为1935年12月27日。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以及《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3册等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该电报的发出时间应为1936年1月27日。由于该电报经过了张国焘修改与补充,整理出版时应于此处加以注明,以免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原电相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窑堡会议 任弼时 张国焘 林育英 张闻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