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夏德靠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范畴有机地构成王阳明心学体系。而就致良知论之,它本身就具有自足性。这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从过程性这一角度来把握致良知,亦即致良知涵括致知如何可能、致知的必要性、致知的延续性诸方面。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致知过程
下载PDF
谈中晚明王阳明在江西吉安的讲学——对浙中王学与江右王学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钱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12年第3期1-7,共7页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核心区域有四个:浙江的绍兴地区、江西的吉安地区、广州的潮州地区、江苏的泰州地区,而成熟地究竟在哪里还有争议。从王阳明晚年的讲学来看,绝大多数发生在江右,尤其是吉安地区,算不算讲会还很难...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核心区域有四个:浙江的绍兴地区、江西的吉安地区、广州的潮州地区、江苏的泰州地区,而成熟地究竟在哪里还有争议。从王阳明晚年的讲学来看,绝大多数发生在江右,尤其是吉安地区,算不算讲会还很难说,但从人数上看已远远超出了此前王门所开展的单纯的学术讲学活动。如果以致良知说为阳明思想成熟的标志,那正德十五年前后王阳明在江西时期的讲学可以说是其思想的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江西吉安 讲学 浙中王学 江右王学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福建阳明学对“隆庆开洋”的影响
3
作者 林晓峰 张山梁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明代中后期,福建沿海地区出现最为重大的经济活动——月港“隆庆开洋”,而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是值得深入考察的现象。思想文化的嬗变带动思想解放、制度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确立,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是考究月港“隆... 明代中后期,福建沿海地区出现最为重大的经济活动——月港“隆庆开洋”,而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是值得深入考察的现象。思想文化的嬗变带动思想解放、制度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确立,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是考究月港“隆庆开洋”的一个全新的思考路径。通过对阳明心学义利观的形成,明嘉靖、隆庆年间阳明后学的入闽履职,以及对嘉靖之季三位福建巡抚的执政理念、人文思想的钩沉爬梳等三个方面的考察,可知阳明心学为月港“隆庆开洋”提供了思想准备、社会环境与政治支持。或者说,明代中后期福建阳明学是促进月港“隆庆开洋”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义利观 漳州月港 隆庆开洋
下载PDF
基于王阳明心学的高职院校师德建构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蒋福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6期64-67,共4页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背景下,高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仍凸显出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淡薄,仁爱之心缺失,知行不一等。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道德建设的宝藏,对个体道...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背景下,高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仍凸显出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淡薄,仁爱之心缺失,知行不一等。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道德建设的宝藏,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与高尚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移易的超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何运用王阳明心学有针对性来建构高职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且富有时代感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高职校 师德构建
下载PDF
近代以来日本学界阳明学解读的文脉
5
作者 黄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1,共7页
近代以来的日本阳明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这一阶段学者或将日本阳明学视作“明治维新的精神动力”,或将其作为“东洋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否定;第二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学者从近代化角度... 近代以来的日本阳明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这一阶段学者或将日本阳明学视作“明治维新的精神动力”,或将其作为“东洋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否定;第二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学者从近代化角度为阳明学赋予积极意义,代表人物是岛田虔次;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沟口雄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日本根本就不存在阳明学。近代日本阳明学解读的变化与日本在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密切相关,既受到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又反映了日本在西方与中华两种强势文明之间难以自处的复杂心态。当代学人应辩证地看待近代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在东亚思想史的内在脉络中考察东亚阳明学乃至东亚儒学的特点,从而为客观认识东亚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良知学 国民道德论 东洋文化 近代化
下载PDF
证人社二次“别会”与晚明浙中王学讲会之分合——兼论黄宗羲并非刘门“左右师席者”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天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7-31,共15页
证人社是晚明浙中最为重要的王学讲会,然因为主持者刘宗周与陶奭龄的学术分歧而曾有过二次“别会”,也即崇祯四年的“白马别会”与崇祯十一年的“古小学别会”,学界则多有将之混淆误解。十多年间,两派弟子的讲学与论辩,既有分歧又有交融... 证人社是晚明浙中最为重要的王学讲会,然因为主持者刘宗周与陶奭龄的学术分歧而曾有过二次“别会”,也即崇祯四年的“白马别会”与崇祯十一年的“古小学别会”,学界则多有将之混淆误解。十多年间,两派弟子的讲学与论辩,既有分歧又有交融,使得浙中的王学讲会在明清之际繁荣一时,发展出蕺山、姚江两大心学学派。其中陶奭龄对讲会活动较为积极,而刘宗周及其弟子则因为学术多有发明而影响深远。黄宗羲后来对蕺山学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他关于“白马别会”的记载多半有误,就证人社讲会而言则参与极少,且并非刘门“左右师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证人社 浙中王学讲会 刘宗周 陶奭龄 黄宗羲
下载PDF
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新民 Wang Lum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2期45-64,148-160,共33页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针对大、小两种传统受众的不同,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学活动,既吸引了大量地方普通民众,化导移易了民间社会风俗,也培养了不少科考读书士子,构成了王学地域学派的中坚。贵州既是阳明的“过化”之地,也是他的“施教...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针对大、小两种传统受众的不同,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学活动,既吸引了大量地方普通民众,化导移易了民间社会风俗,也培养了不少科考读书士子,构成了王学地域学派的中坚。贵州既是阳明的“过化”之地,也是他的“施教”之区。而黔中王门学者受阳明心学思想的沾溉,主动践行“知行合一”实践哲学精义,不仅人才群体济济兴盛,即代表人物亦卓荦特出。他们或“得阳明之和”,或“得阳明之正”,遂“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形成了全国最早的阳明学地域学派。无论分析或讨论阳明心学的地域分布状况及思想生态结构格局,还是研究或书写有明一代思想学术发展变迁历史进程,黔中王门作为崛起于边地的一大心学学派,都是必须客观正视不能绕过的重要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黔中王门 儒学入边 心学传承
下载PDF
论阳明学派的共同体学说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亚 牛磊 陈粤梅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8期106-113,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所提出的新型价值观、政治观、自然观。这一学说既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也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智慧。阳明学派以“良知”为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所提出的新型价值观、政治观、自然观。这一学说既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也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智慧。阳明学派以“良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本体论依据,为人类为何要构建共同体寻求答案。此外,阳明学派也期望经由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路径实现共同体之理想。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既是对阳明学派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与拓展。对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分析,有助于科学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阳明学派 万物一体之仁
下载PDF
王阳明乡治思想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任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14,共6页
在阳明的文录、公移、告喻、奏折、诗文中,有诸多乡治思想。阳明在庐陵、南赣、汀漳、上杭、平和、崇义、思田等地平定叛乱、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兴办书院社学、实行保甲制度、制定乡规乡约、推行土官自治、疏通盐法、设立县治等都是... 在阳明的文录、公移、告喻、奏折、诗文中,有诸多乡治思想。阳明在庐陵、南赣、汀漳、上杭、平和、崇义、思田等地平定叛乱、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兴办书院社学、实行保甲制度、制定乡规乡约、推行土官自治、疏通盐法、设立县治等都是其乡治思想的体现,表现为宽猛相济、恩威并重、德法兼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乡治 牌法 乡约 社学
下载PDF
叶良佩与阳明学人之交游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宏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6-34,共9页
叶良佩系明代中期浙江籍的一位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当今学界围绕其生平思想进行的学术研究尚未展开。通过对叶良佩的为学仕宦经历及传世著作进行概述,以及对叶良佩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述,尤其对叶良佩与黄绾、钱德洪... 叶良佩系明代中期浙江籍的一位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当今学界围绕其生平思想进行的学术研究尚未展开。通过对叶良佩的为学仕宦经历及传世著作进行概述,以及对叶良佩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述,尤其对叶良佩与黄绾、钱德洪、王畿、邹守益、陈九川等阳明后学的学术交游活动进行了详细梳理,认为叶良佩虽未亲炙王阳明但系阳明后学之一员,可归之为"浙中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良佩 王阳明 黄绾 阳明后学
下载PDF
略论王阳明书院办学的实践与理念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友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将书院教育作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从事教学和指导的书院有14所。在书院实践中,王阳明将道德理性作为其书院教育的重点和办学理念,批评支离破碎、华而不实的学风...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将书院教育作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从事教学和指导的书院有14所。在书院实践中,王阳明将道德理性作为其书院教育的重点和办学理念,批评支离破碎、华而不实的学风。在道德理性的前提下,他将驱功利、明人伦、正经典作为其教育哲学的基本理念。其教育理念与"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又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书院实践 办学理念
下载PDF
蒋介石与朱、王二学
12
作者 黄道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37-42,共6页
朱熹、王阳明是儒学思想流派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蒋介石对王阳明备加推崇 ,对朱熹则褒贬互见 ,但他对儒学的尊崇态度使其与二者间实际都保持着强烈的传承关系。随着其对儒学体认的加深 ,蒋越到晚年越表现出融合二者的倾向。
关键词 蒋介石 朱熹 王阳明 儒学
下载PDF
从“致良知”到“良知致”——论泰州学派对王阳明良知学的日用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东辉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137,160,共14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有两重向度:就本体而言是复良知本体;就工夫而言是率良知而行。王艮则将王阳明的“致良知”发展为“良知致”:在本体上强调“天理良知”天然自有、现成圆满的属性;在发用上注重在人伦日用中践履“日用良知”,突出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有两重向度:就本体而言是复良知本体;就工夫而言是率良知而行。王艮则将王阳明的“致良知”发展为“良知致”:在本体上强调“天理良知”天然自有、现成圆满的属性;在发用上注重在人伦日用中践履“日用良知”,突出了“百姓”的主体地位、“日用”的载体地位以及“当下即是”的工夫地位。为了将“天理良知”下贯为“日用良知”,泰州学派在实践上进行了多方探索,包括以先知觉后知的民间讲学,以孝悌为实落处与下手处的乡约实践,以及“治世还从睦族先”的家族建设等。这对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是从“儒化天下”向“儒行天下”转变,二是因应业已变化的社会结构,为儒学再造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泰州学派 良知致 日用实践
原文传递
袁枚的王学批判述论
14
作者 沈玲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0,共4页
受时风影响,加之个人好恶情感的注入,袁枚对王学的态度呈多样性形态。既对王阳明的"良知"主张作了否定,又并非一味指责;既认为王学空讲心性而没有实际效用,又认同王阳明的诗学见解;对王学后传之一的泰州学派成员则多所攻讦,... 受时风影响,加之个人好恶情感的注入,袁枚对王学的态度呈多样性形态。既对王阳明的"良知"主张作了否定,又并非一味指责;既认为王学空讲心性而没有实际效用,又认同王阳明的诗学见解;对王学后传之一的泰州学派成员则多所攻讦,言词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王阳明 王学 李贽 袁宏道 泰州学派
下载PDF
中晚明时代“生之谓性”解释的新动向——以阳明学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2-108,159,160,共9页
近年来,中国哲学的"生生"问题正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学术生长点,这场议论所关注的主要是易学天道生生的观念问题,而鲜少涉及人性论域中的生生问题。其实,以告子"生之谓性"为标志,生的思想至少在前孟子时代便已流行,... 近年来,中国哲学的"生生"问题正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学术生长点,这场议论所关注的主要是易学天道生生的观念问题,而鲜少涉及人性论域中的生生问题。其实,以告子"生之谓性"为标志,生的思想至少在前孟子时代便已流行,只是此说遭遇孟子批评之后,便被排除在此后儒学思想的主流之外。但在宋明新儒学时代,"性与天道"被置于生生论域中重新思考,程颢以仁体生生的思想为基础,进而对告子以生言性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理论同情,为告子"翻案"埋下了伏笔。中晚明时代的阳明学及其后学对生之谓性展开了全面重估,以易学生生观来重估生之谓性的意义,揭示"生"既涵指天道生生,更有生命创生的本体论意涵。中晚明以降这股"告子翻案风"内含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中"生生"问题的价值重估,值得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之谓性 阳明学 气学
下载PDF
明代心学与“本色”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荣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0-147,200,共9页
"本色"是明代文论最受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不光因其使用广泛,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意涵因唐顺之的使用,出现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新特点,从而对此后明代文论乃至文学创作思潮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学界研... "本色"是明代文论最受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不光因其使用广泛,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意涵因唐顺之的使用,出现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新特点,从而对此后明代文论乃至文学创作思潮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学界研讨的焦点问题。对于明代"本色"论的这种新发展,由于以往仅从内涵着手探考其思想来源,以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忽略了对"本色"一词在明代语义演进的直接考察。事实上,"本色"新义的生发首先源于心学家的吸纳与改造,然后经过文论家的挪借与发挥,才形成明代这种独特的"本色"理论。梳理这一初始环节对认识"本色"论在明代的发展演变,以及心学如何影响明代文论乃至文学创作思潮的具体过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唐顺之 心学 本色 思想来源
下载PDF
从“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到“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诚意”说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小明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第4期21-31,共11页
对于良知自知而不自致的问题的解答,既关系到儒学的本体与功夫为一体的修证体系,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儒学对于恶的思考,暗含着儒学乐感文化和道德精神背后的忧患意识。纵观阳明心学,其主要着眼于“意”的视角具体阐释了良知的遮蔽或... 对于良知自知而不自致的问题的解答,既关系到儒学的本体与功夫为一体的修证体系,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儒学对于恶的思考,暗含着儒学乐感文化和道德精神背后的忧患意识。纵观阳明心学,其主要着眼于“意”的视角具体阐释了良知的遮蔽或迷失,从“意”与“心”“良知”“物”“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指出了应物起念的“意”所引发的私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良知的遮蔽。据此,王阳明指出了“恶”在心学中的非本体的性质,并通过格致诚正等道德践履过程,将身心修养的重心放在了道德主体的自我努力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诚意
下载PDF
论阳明学与明代文体观的“平等”趋向
18
作者 常威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3-46,91,共5页
阳明心学话语表述的“正人心以正文”转向使得相对统一的衡文标准有了实现的可能,从而预示了同一种文体以及不同文体间可以实现无差别地位的进路。同时阳明学派通脱思辨的思维模式以及“学贵自得”的主体意识,也影响着时人对文体“平等... 阳明心学话语表述的“正人心以正文”转向使得相对统一的衡文标准有了实现的可能,从而预示了同一种文体以及不同文体间可以实现无差别地位的进路。同时阳明学派通脱思辨的思维模式以及“学贵自得”的主体意识,也影响着时人对文体“平等”观的体认。不过阳明所论还未逾越文章内部的范囿,至阳明后学,由道义向尚真移转的评判标准发挥更大的影响,不仅相对消弭了同一文体内部的歧义,还扩展到不同文体间,最终发抒了“文体平等”的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文体观 平等
下载PDF
中晚明心学的“生之谓性”诠释——兼论阳明心学的人性论特质及其嬗变
19
作者 石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1-37,共7页
阳明继承了明道性气、形上形下一体浑融的思维方式,对“生之谓性”进行了价值重估。一方面以“气”释“生”,将“气”直接置入心性论领域之中加以定位,在肯定本源善性“气上始见”的基础上,对“生”的问题作出了正面积极的肯定。另一方... 阳明继承了明道性气、形上形下一体浑融的思维方式,对“生之谓性”进行了价值重估。一方面以“气”释“生”,将“气”直接置入心性论领域之中加以定位,在肯定本源善性“气上始见”的基础上,对“生”的问题作出了正面积极的肯定。另一方面,重视“性之生理”,认为人的现实生存活动造就人的规定性,强调良知具有动态生成性内涵而非一悬置的抽象、静态本体。如此一来,阳明很好地解决了生命实存与道德超越之间的内在关联问题,建立起了主客一贯、一体浑融的心性之学。然而阳明后学却误解了“生之谓性”作为诠释“性”的原则的真实意蕴,落实到人性具体内容的理解上割裂了性与气在生成现实人性上的内在统一性,执着于良知性体静态的先验永恒性,而忽略了良知的动态生成性内涵,以至于玄想、孤立良知心体,最终导致道德理性与行动践履的割裂,产生了“以生言性”“以自然为宗”的流弊。这不仅仅是“人病”,更是基于哲学形上思路的阳明后学之“法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之谓性 阳明心学 人性论 生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