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下)——以印度与中国为中心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80,161,共23页
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在日本,奈良时代来源于王玄策粉本的药师寺... 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在日本,奈良时代来源于王玄策粉本的药师寺佛足迹石图像,对江户时代及其以后日本佛足迹图像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足迹图像 佛足迹石 佛足迹碑 玄奘 王玄策
原文传递
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上)——以印度与中国为中心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5,160,共30页
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佛足迹图像创始于纪元前后中印度佛陀象征性表现,2-4世纪脱胎于佛陀象征性表现的佛足迹石出现... 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佛足迹图像创始于纪元前后中印度佛陀象征性表现,2-4世纪脱胎于佛陀象征性表现的佛足迹石出现并流行开来,在西北印度和东南印度形成两个各具特征的图像系统。其后,印度佛足迹图像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一直持续到12世纪。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祈求佛教兴旺和永恒,始终是佛足迹图像的主题,在后世发展中又增加了护法、消灾和超度亡灵等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足迹图像 佛足迹石 佛足迹碑 玄奘 王玄策
原文传递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迹新探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宗俊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2,共12页
唐代敕使印度的外交家王玄策应为曾出使大夏等中亚古国的王名远,二者为名与字的关系;《大唐天竺使之铭》为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去程所刻,该序铭对于廓清"吐蕃—泥婆罗道"的南段走向十分重要,并是王玄策途经该道宝贵的标志性... 唐代敕使印度的外交家王玄策应为曾出使大夏等中亚古国的王名远,二者为名与字的关系;《大唐天竺使之铭》为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去程所刻,该序铭对于廓清"吐蕃—泥婆罗道"的南段走向十分重要,并是王玄策途经该道宝贵的标志性遗迹;王玄策数次出使曾先后取道"吐蕃—泥婆罗道"与西域古丝道,历次往返及相关事迹多可进一步考证,其中亚、陇右之行意义亦很重大;唐宋之际撰成的史书及佛教典籍所见《西域记》并非裴矩《西域图记》或玄奘《大唐西域记》,而多指王玄策《西域记》,《通典.边防典》"西戎"门保存了佚失千载的唐官修《西国志》的许多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玄策 王名远 《西域记》 吐蕃—泥婆罗道 《大唐天竺使之铭》 吐蕃
原文传递
古代中印战争--另一种文明交流史
4
作者 廖波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1期116-128,157,共14页
传统观点认为中印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交往,但事实上中印两大文明板块间在古代也发生过战争。文忠攻罽宾是史书记载的中印文明板块间的第一场战争。汉代琉璃传入中国,罽宾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精美的琉璃器物通常是作为“贡品”敬献的... 传统观点认为中印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交往,但事实上中印两大文明板块间在古代也发生过战争。文忠攻罽宾是史书记载的中印文明板块间的第一场战争。汉代琉璃传入中国,罽宾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精美的琉璃器物通常是作为“贡品”敬献的,这和汉武帝时期罽宾被汉朝羁縻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月氏和汉朝之间也有过战争,大月氏对佛教传入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贵霜帝国的创建者,有“大夏说”和“大月氏说”两种说法,其中“大月氏说”更合理。大月氏建立了贵霜帝国,把中华文明的元素也融入了印度。唐朝的王玄策四使天竺、擒阿罗那顺,极大地促进了中印文明交流。王玄策能建功异域,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军事影响力,但也和他出色的意志品质以及杰出的外交、军事能力有关。吐蕃王朝鼎盛时期,赤松德赞曾征伐天竺,一度占领恒河北岸,推动了藏地佛教的兴盛。中印文明板块间的战争还包括蒙古西征时期对印度河流域的入侵。而唐代唐蕃双方关于勃律的争夺应该算作中华文明板块的内部冲突。古代中印战争,其往往起到了扫清两大文明板块交流的政治和地理障碍的作用,使得东西交通更加便利,官方及民间的往来更加通畅,从而大大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战争 罽宾 赤松德赞 王玄策 贵霜
下载PDF
唐代吐蕃与尼波罗的交通——以汉藏文献与尼泊尔碑铭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沈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7-77,共11页
尼波罗(今尼泊尔)是对吐蕃王朝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学界对其相关史事争议颇多。本文利用汉藏文史料及相关尼泊尔古代碑铭对吐蕃王朝时期的蕃尼关系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包括吐蕃与尼波罗之间的政治关系、交通路线、佛教交流、商业往来,... 尼波罗(今尼泊尔)是对吐蕃王朝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学界对其相关史事争议颇多。本文利用汉藏文史料及相关尼泊尔古代碑铭对吐蕃王朝时期的蕃尼关系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包括吐蕃与尼波罗之间的政治关系、交通路线、佛教交流、商业往来,以及悉立、章求拔等小国的位置等问题,对相关史事进行重新考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蕃尼古道 王玄策 大唐天竺使出铭 印度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与古国风俗考——时代背景与考古新证 被引量:1
6
作者 仝涛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3,150,共12页
喜马拉雅丝绸之路(唐代丝绸之路“东道”)的开启是以一系列高原王国(吐谷浑、吐蕃、泥婆罗、大羊同)之间、高原王国与唐王朝之间的和亲为背景展开的。王玄策官方使团通过高原丝绸之路往返印度,并对高原王国大羊同、小羊同有了深入的了... 喜马拉雅丝绸之路(唐代丝绸之路“东道”)的开启是以一系列高原王国(吐谷浑、吐蕃、泥婆罗、大羊同)之间、高原王国与唐王朝之间的和亲为背景展开的。王玄策官方使团通过高原丝绸之路往返印度,并对高原王国大羊同、小羊同有了深入的了解。穆斯塘萨木宗墓地和浪卡子县汉晋墓葬的发掘提供了研究大羊同和小羊同丧葬习俗、文化交流的实物材料。唐代丝绸之路“东道”的凿通对青藏高原的文化交流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喜马拉雅地区仅通过西藏西部与新疆南部的丝绸之路进行“物”交换的局面,贯通高原南北,成为连接中原与印度的主动脉,并成为官方使团经过的重要通道,实现了“人”的直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丝绸之路 大羊同 小羊同 象雄 王玄策
原文传递
东亚佛足迹的样式、图像结构与风格问题
7
作者 祁姿妤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11-18,共8页
东亚有一类佛足迹图像的内部有多种图案花纹,分别以石块、雕版、纸本、石碑等材质作为媒材被传承与传播。20世纪以来,中、日学术界围绕着它们附属的铭文或题记,相继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是玄奘将这种图像带回中国,有的学者则... 东亚有一类佛足迹图像的内部有多种图案花纹,分别以石块、雕版、纸本、石碑等材质作为媒材被传承与传播。20世纪以来,中、日学术界围绕着它们附属的铭文或题记,相继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是玄奘将这种图像带回中国,有的学者则认为是王玄策将其带回中国后又传入了日本。但这种由人名界定图像样式的分类标准,并不能涵盖目前发现的多数佛足迹图像。结合前辈对佛足迹在印度的分期、分区成果,本文从佛足迹图像内容的演变历史和图像性质出发,将佛足迹分为三种风格,最终得出佛足迹样式与玄奘、王玄策这类知名人物的关系,是一种中古时期普遍的“图文书写传统”这一结论。三种风格分为:第一,中古时期中日佛足迹风格与玄奘、王玄策都有关,这一时期两人名下的图像本身并无差别;第二,宋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与韩国佛足迹以雕版重绘,风格只与“玄奘”有关;第三,日本17~19世纪的佛足迹产生了四种次生风格,体现出区域风格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足迹 风格 玄奘 王玄策
下载PDF
唐使王玄策四使印度及其影响
8
作者 秦红卫 《陇东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5-69,共5页
唐朝著名使臣王玄策曾四次出使印度,促进了大唐帝国和尼泊尔、印度等国之间的政治往来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唐朝 王玄策 印度 影响
下载PDF
桂林西山“菩提树像”考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勇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6,共9页
桂林西山上有2铺造像,主尊结跏趺坐,身着萨尔纳特风格的袒右式袈裟,右臂戴臂钏,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通过文献与现存唐代该类造像的梳理与分析,推测桂林这2铺造像极有可能与王玄策及其带回的印度"菩提树像"的摹本有关... 桂林西山上有2铺造像,主尊结跏趺坐,身着萨尔纳特风格的袒右式袈裟,右臂戴臂钏,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通过文献与现存唐代该类造像的梳理与分析,推测桂林这2铺造像极有可能与王玄策及其带回的印度"菩提树像"的摹本有关,其造型也与印度的原型最为接近。造像粉本的传播路线应当是自王玄策出使所走的"吐蕃尼婆罗道"传至国内,经中原两京地区而到达桂林,而不是以前学者们认为的"南海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菩提树像 王玄策 尼婆罗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