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的病证名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孟小燕 王育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6期755-757,777,共4页
中医诊治强调辨病与辨证并重,中医学探讨某病时兼及"病""证"。疾病指人体某种异常生命状态的全过程,而证候是这个全部生命异常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病证名即与病、证发生发展相关的称谓。在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 中医诊治强调辨病与辨证并重,中医学探讨某病时兼及"病""证"。疾病指人体某种异常生命状态的全过程,而证候是这个全部生命异常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病证名即与病、证发生发展相关的称谓。在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称谓时,发现还有证名的存在,因此为客观全面,该文使用了"病证名"而非"病名"的概念。"尪痹"是已故中医学家焦树德提出的新病名,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的称谓,可以发现还有证名的存在。对这些病证的名实与源流进行考察,考证"尪痹"之源,辨析病证名"顽痹"。力图呈现与"尪痹"相关病证名的大致面貌,以利于准确把握这一疾病,俾于中医疾病史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尪痹 顽痹
下载PDF
李堪印教授治疗痹病经验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松 袁普卫 +1 位作者 李堪印 刘德玉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2期1563-1565,共3页
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皆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李堪印教授建立了痹病“三辨”诊疗思想,创立了“预防为先、整局兼顾法”治疗项痹病,常用黄茂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型颈椎病;自拟定眩汤治疗... 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皆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李堪印教授建立了痹病“三辨”诊疗思想,创立了“预防为先、整局兼顾法”治疗项痹病,常用黄茂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型颈椎病;自拟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补肾益气法”治疗膝痹病,常用蠲痹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用“阴阳-免疫双调法”治疗旌痹病,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均能较好缓解病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堪印 痹病 三辨 项痹 膝痹 旌痹
下载PDF
王弼“体用论”述真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晓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7,共6页
"体用论"起自何人,宋以后有很大争议;现代学者都很重视王弼体用观在体用论发展史中的地位。而实际上,王弼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用"范畴,他从来没有把"体用"放置在与"本末"、"母子"... "体用论"起自何人,宋以后有很大争议;现代学者都很重视王弼体用观在体用论发展史中的地位。而实际上,王弼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用"范畴,他从来没有把"体用"放置在与"本末"、"母子"两对范畴相同的高度上,更不要说把它看作是一个高过"本末"、"母子"的本体论范畴。王弼的"体"不是"无",而是"无"和"有"相结合的产物;"用"则分别与"无"和"有"有着复杂的关系。体用论发展至魏晋之后分成两条路径,而王弼的体用观正是这两条道路形成期的一个重要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体用论 卦体 以无为用
下载PDF
“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兰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131,共8页
王弼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突出了"体"与"知"的关系。文章力图探索王弼在道与无、言意象、体与知等不同方面,对圣人问题的解决;探索王弼通过"圣人体无"思想,化解中国传统中形上与形下之... 王弼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突出了"体"与"知"的关系。文章力图探索王弼在道与无、言意象、体与知等不同方面,对圣人问题的解决;探索王弼通过"圣人体无"思想,化解中国传统中形上与形下之矛盾问题的努力;并指出王弼对问题的解决及努力,给后来思想史的发展仍带来很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体无 圣人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玄远之幕的飘落——王弼《论语释疑》的命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兰芬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0-71,127,共12页
本文通过分析王弼《论语释疑》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命运 ,探讨儒家经典被玄学所体现的道家思想解释时 ,其思想意义的被改变与被扩展 ;探讨这种改变及扩展给儒学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 《论语释疑》 王弼 玄学
原文传递
驳“王弼以老解《易》论” 被引量:6
6
作者 田永胜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7,共12页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想解易的原因,并提出《周易注》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易传》的思想和汉代的注易方法来解释《周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周易注》 以道解易 以儒解易
下载PDF
复见“天地之心”——论王弼《周易注》对汉代天道观的突破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雅萌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63-73,共11页
王弼《周易注》以《老子》"观复"之"复"解释《复》卦,又借《系辞》"大衍之数"章的释义,重新诠释了《易》中的"道"与"太极"。通过对"天地之心"性质的重构,王弼以援《老》... 王弼《周易注》以《老子》"观复"之"复"解释《复》卦,又借《系辞》"大衍之数"章的释义,重新诠释了《易》中的"道"与"太极"。通过对"天地之心"性质的重构,王弼以援《老》注《易》的方式,将崇变尚动的易道改造为一个虚静的本体,并把作为气体消长的"阴阳",变为"道"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显现,将汉儒构建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论,转变为"以无为本"的天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复卦 天地之心 大衍之数
原文传递
与自然相通:王弼成圣观刍议
8
作者 王宏伟 《政治思想史》 2024年第2期34-45,197,共13页
汉代人依据历史文献的描述衡量是否成圣,呈现出天生圣人观念。曹魏王弼延续了这一观念,对于这点并非如学界通过讨论“圣人有情”说推导得出,因为其并不能反映出明确的圣凡关系。王弼天生圣人观念的呈现主要凭借“自然之性”“神明”两... 汉代人依据历史文献的描述衡量是否成圣,呈现出天生圣人观念。曹魏王弼延续了这一观念,对于这点并非如学界通过讨论“圣人有情”说推导得出,因为其并不能反映出明确的圣凡关系。王弼天生圣人观念的呈现主要凭借“自然之性”“神明”两概念的诠释,以及对后天积学的反对态度来证明,并且他在延续的同时作了改变,将与自然相通作为新的成圣标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圣人神秘化与王权化的消除;圣人神圣性的转变。这就使得成圣由一种客观性历史经验判断转变为主观性自我体悟,成圣与否概由自身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圣人有情 天生圣人 成圣标准
下载PDF
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辨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宋锡同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44,61,共6页
对王弼解《易》的传统理解,学者多认为是"扫象"说。结合王弼《周易略例》和《周易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看法明显偏颇。诚然,在解《易》的方法上,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但他在解《易》过程中意在强调"象&qu... 对王弼解《易》的传统理解,学者多认为是"扫象"说。结合王弼《周易略例》和《周易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看法明显偏颇。诚然,在解《易》的方法上,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但他在解《易》过程中意在强调"象"的工具性和"意"的目的性。王弼此种解《易》路数并未"尽黜象数"。实际上,王弼对汉代以来之象数既有所扫,又有所保留。与其说王弼解《易》是"尽黜象数",不如说是"扫象阐理"。王弼"得意忘象"这一解《易》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经典的解读思路,不但开义理解《易》之先河,也发宋明义理易学之先声。本文通过分析王弼解《易》的这一方法论内容与特点,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哲学史与易学史上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易学 象数 得意忘象
下载PDF
王弼“德”论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10
作者 刘勰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32,共8页
王弼“德”论根植于老子以来的道家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又实现了对老子形而上学的倒转。老子的形而上学从最高概念“道”往下展开,通过“自然”“德”等一般概念贯穿于其伦理学,呈现出对伦理道德否定或贬低的倾向。王弼从经验的“有”出发... 王弼“德”论根植于老子以来的道家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又实现了对老子形而上学的倒转。老子的形而上学从最高概念“道”往下展开,通过“自然”“德”等一般概念贯穿于其伦理学,呈现出对伦理道德否定或贬低的倾向。王弼从经验的“有”出发,抽象为“理”,统归于“无”,实现了自下而上对老子形而上学的倒转。王弼哲学中的“有”涵盖人的道德品质、情感、欲望,结合“理”“无”等概念,为伦理道德构建了新的形而上学基石。“无”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对众“理”具有统摄作用;在道德实践的意义上,则展现为“无为”。王弼“德”论会通儒道,重新肯定了社会生活中道德品质的意义和风俗的价值,并展现出基于道家形而上学以克服儒家伦理学弊端的理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形而上学 自然
下载PDF
王弼“得意忘象”美学思想的内涵、启示与效应
11
作者 柴源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4期67-72,共6页
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题,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从内涵来看,他基于魏晋时期的政治背景与精神语境,将言、象、意三者相互交融、难以分割的文辞关系,向关注内在人格、追求精神独立、解放与超越的美... 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题,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从内涵来看,他基于魏晋时期的政治背景与精神语境,将言、象、意三者相互交融、难以分割的文辞关系,向关注内在人格、追求精神独立、解放与超越的美学思想进行转变。从启示来看,“得意忘象”为艺术本体、审美观照以及艺术形式与整体间关系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具有三重向度的美学思想为探寻人性的独立与艺术创作的自由奠定依据。从效应来看,王弼的思想依托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蕴含着人格之美与生态之美,体现在对“圣人”人格的塑造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得意忘象 美学思想
下载PDF
王弼《周易注》卦变说发微 被引量:6
12
作者 温海明 韩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1,共6页
学者多言王弼尽黜象数而专言义理,实则不然。王弼固然严厉批评了汉易的牵强繁琐,但每当他意识到只有运用卦变才能对《周易》经传做出清晰准确的解释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将汉易卦变融入到自己的注文当中。尽管少数学者已经指出王弼注贲、... 学者多言王弼尽黜象数而专言义理,实则不然。王弼固然严厉批评了汉易的牵强繁琐,但每当他意识到只有运用卦变才能对《周易》经传做出清晰准确的解释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将汉易卦变融入到自己的注文当中。尽管少数学者已经指出王弼注贲、涣等卦时有取卦变,但《周易注》中丰富的卦变之例尚未引起关注。这与王弼易学的义理派定位及《周易正义》的疏解有关。当下王弼易学研究的继续推进,应当以破除对《周易正义》的拘执、反思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的亲缘为突破口。本文即旨在呈现《周易注》中的卦变内容,还原王弼易学的本来面目,进而再次论证"卦变是理解卦爻辞的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卦变 《周易注》 虞翻 孔颖达
原文传递
《老子》经典化过程中的哲学转向——以王弼《老子注》为例
13
作者 何波宏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王弼 哲学化 经典化 《老子注》
下载PDF
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与儒道的碰撞统合
14
作者 孙宝山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158,共10页
魏晋玄学虽然道家色彩浓厚,并有“新道家”之称,但实际上是儒道碰撞统合的产物。围绕有无之辩这条主线,魏晋玄学家们从有无本体、有无功用、有无境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何晏、王弼从以“无”为本体引发出“无”的功用和“无”的境界,以... 魏晋玄学虽然道家色彩浓厚,并有“新道家”之称,但实际上是儒道碰撞统合的产物。围绕有无之辩这条主线,魏晋玄学家们从有无本体、有无功用、有无境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何晏、王弼从以“无”为本体引发出“无”的功用和“无”的境界,以调节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试图将儒家与道家统合起来,但将社会风气导向了虚无。裴(危页)以“有”为本体提高“有”的功用,肯定儒家的礼教名分,以消除由尊崇道家的“无”所导致的虚无浮华、轻视礼法、漠视功业的社会风气。郭象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裴(危页)以“有”为本体的理路,但又主张自生无待、有无相合,倡导立足世间、顺性自足、安命守分,最终把名教与自然、儒家与道家统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儒道 有无 王弼 裴(危页) 郭象
原文传递
《周易》义理诠释范式简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春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3,共9页
《周易》诠释传统上分为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两类。《易》"十翼"、王弼、程朱及今人之种种《易》注皆为义理易。义理易除"十翼"外,主要有训诂式、王弼式及"京房易"三种范式。三种诠释范式反映不同时代之... 《周易》诠释传统上分为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两类。《易》"十翼"、王弼、程朱及今人之种种《易》注皆为义理易。义理易除"十翼"外,主要有训诂式、王弼式及"京房易"三种范式。三种诠释范式反映不同时代之《周易》观与诠释者的特定哲学与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义理易 训诂 京房 王弼
下载PDF
王弼易学的经学前见与义理新意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80,共8页
魏晋之际,王弼确立了以义理解《易》的诠释范式,这一诠释范式固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其主要目的仍然是要解决如何探求《周易》本意的问题。王弼的易学思想并没有绕开汉代经学的"前见"而另辟蹊径,他对体用关系的思考,乃... 魏晋之际,王弼确立了以义理解《易》的诠释范式,这一诠释范式固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其主要目的仍然是要解决如何探求《周易》本意的问题。王弼的易学思想并没有绕开汉代经学的"前见"而另辟蹊径,他对体用关系的思考,乃是对汉易中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之反思,他认为只有透过此纷繁复杂的现象去寻求至高不变的本体,方能对此天人问题有一根本性的认知,从而为规范人事提供依据。王弼对象数诠释范式的批判,固然有"援道入儒"亦或是"于形上学深有体会"的因素所在,但就其根本而言王弼的这种反思乃是东汉经学简化运动的继续,是在批判象数注经派的基础上,对解读经典本意方法的寻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义理易学 天人问题 诠释方法
原文传递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康中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8,共7页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类。由于“无”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下载PDF
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东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44,共8页
王弼在吸取《易传》乘、承、比、应、当位、中位等说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周易》的体例以及原则,进一步阐发了《易传》所蕴含的取义说、适时说,还提出了主爻说、初上不论位等说,确立了义理派解易的基本思想方法。尽管程颐在对《周易》... 王弼在吸取《易传》乘、承、比、应、当位、中位等说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周易》的体例以及原则,进一步阐发了《易传》所蕴含的取义说、适时说,还提出了主爻说、初上不论位等说,确立了义理派解易的基本思想方法。尽管程颐在对《周易》体例的看法上基本上承袭王说,但亦有发展与创新之处。他在王氏"适时说"基础上强调《易》随时取义的观点,提出了中则正、乾坤卦变以及卦才说等,丰富了义理派解易的方法,增加了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灵活度。本文在论述以上观点时,还对前人之说提出了一些异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程颐 爻位 卦时 卦变 卦才
下载PDF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昊偌 黄超凡 +1 位作者 张开伟 沈冯君(指导)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第22期92-96,共5页
文章旨在探讨从脾脏辨证论治尪痹早期的中医理论思想。以名老中医沈冯君教授的理论为基调,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核心,从正邪两方面入手辨证,正虚为营卫运行失常、气血亏虚,邪盛则为痰瘀内阻、湿痰阻络。通过从脾论... 文章旨在探讨从脾脏辨证论治尪痹早期的中医理论思想。以名老中医沈冯君教授的理论为基调,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核心,从正邪两方面入手辨证,正虚为营卫运行失常、气血亏虚,邪盛则为痰瘀内阻、湿痰阻络。通过从脾论治,脾气健运,气机升降和合,使气血生化有源,以此扶正祛邪,濡养筋骨关节。以往医家多补益肝肾,以治其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的正虚邪盛为主,而在沈冯君教授理论指导下,亦倡导健脾之法,以后天补益先天,化生气血,通利关节,达到缓解尪痹症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尪痹 痹病 脾脏 从脾论治 学术思想
下载PDF
王弼哲学思想中“名”与“称”的解析
20
作者 张婉 钱新瑞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23-29,共7页
王弼在其哲学思想中,将“名”与“称”二者作为实现“得意”的工具,认为这二者在“得意”方面起到承接作用。“名”与“称”二者可统一为“言”,但却为“言”的不同形式。王弼对二者的哲学意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与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王弼在其哲学思想中,将“名”与“称”二者作为实现“得意”的工具,认为这二者在“得意”方面起到承接作用。“名”与“称”二者可统一为“言”,但却为“言”的不同形式。王弼对二者的哲学意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与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哲学观点。将“象”作为承接“言”与“意”的桥梁,使“名”与“称”这两种“言”在作为得“意”的工具时,能够明确发挥出内涵指代其特征的作用,达到“得意”的目的。其次,王弼在《老子》《论语》《周易》中对“道”和其他关键哲学概念的解释也是在辨析“名”与“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通过对“名”与“称”二者的解析,不仅为解读文学经典的内在价值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有助于了解王弼玄学思想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