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漂泊的诗魂——莱蒙托夫诗歌宇宙观探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季明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42-46,21,共6页
莱蒙托夫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酷爱自由,享受孤独的永恒漂泊者。他们主动放逐自我,游离于上流社会圈子和官方秩序之外,时时处于紧张的精神求索之中,追逐着新的生命体验和冒险,这既是作者所处时代特定贵族精英文化现象,又是渴望形而上的...
莱蒙托夫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酷爱自由,享受孤独的永恒漂泊者。他们主动放逐自我,游离于上流社会圈子和官方秩序之外,时时处于紧张的精神求索之中,追逐着新的生命体验和冒险,这既是作者所处时代特定贵族精英文化现象,又是渴望形而上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个性的体现。莱蒙托夫以诗歌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宇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宇宙观
流浪意识
俄罗斯文化精神
莱蒙托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徒生作品中的流浪意识与波西米亚精神
被引量:
2
2
作者
赵鹏芳
王夏雯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3-77,共5页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安徒生在作品中为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也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
波希米亚精神
流浪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姜夔词中的漂泊意识探析
3
作者
李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9-63,共5页
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一种无可依傍、归宿难寻的漂泊意识,具体表现为故园难归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惆怅、年华易逝的无奈,其形成与社会历史环境和词人的品性有着密切关系。作者通过这种漂泊意识实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坚守,其词...
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一种无可依傍、归宿难寻的漂泊意识,具体表现为故园难归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惆怅、年华易逝的无奈,其形成与社会历史环境和词人的品性有着密切关系。作者通过这种漂泊意识实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坚守,其词作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词
漂泊意识
漂泊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被引量:
1
4
作者
翟瑞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4,共7页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如果把女作家的漂泊意识放置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如果把女作家的漂泊意识放置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意义与个性价值。在漂泊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形态方面,女作家与男作家显然不同。女作家更加敏感于自身的性别特点,在抗拒男权中心文化的过程中,她们一直在寻找或者建构着自己所存在的文化,发掘女性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遮蔽了的个体生命意义。女性文化建构的过程是女性作家不断地向自我生命深处探寻着生命、精神与情感的着陆点,安放自己漂泊已久的灵魂,寻找自己存在的文化价值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女性文学
漂泊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
5
作者
李燕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24-25,共2页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文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毛
边缘人
孤寂之感
流浪意识
死亡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南归》中的漂泊意识
6
作者
高建国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2-54,共3页
漂泊是田汉早期剧作主题之一。田汉把生存体验、理性认知、存在关怀和超验领域的漂泊意识在《南归》中进行了巧妙表现。它不但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揭示现代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主题:漂泊。
关键词
田汉
《南归》
漂泊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中国戏曲中的“漂泊”母题
7
作者
杨昊冉
《上海视觉》
2019年第2期36-40,共5页
"漂泊"是中国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是古代剧作家生命状态的缩影、人生理想的悲歌和大环境下渺小个人的真实见证。其中,"羁旅""荣归""梦回"是三种对"漂泊"诉说的重...
"漂泊"是中国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是古代剧作家生命状态的缩影、人生理想的悲歌和大环境下渺小个人的真实见证。其中,"羁旅""荣归""梦回"是三种对"漂泊"诉说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戏曲的舞台演绎上,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以上三种表现形式,从具体剧目出发,对漂泊意识与中国古典戏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以人的关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析中国戏曲在文化上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漂泊
母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行者的流浪与复归——刘再复散文初探
8
作者
崔璨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2-37,共6页
刘再复三十余年的散文写作中,鲜明的流浪意识和复归情结是涌动于其中的重要特征。流浪意识是作者在灵魂深处对现有价值体系的抗争与叛逆,而复归情结则可理解为是作者对于理想精神价值的坚守与捍卫。流浪意识是复归情结的前奏,为日后的...
刘再复三十余年的散文写作中,鲜明的流浪意识和复归情结是涌动于其中的重要特征。流浪意识是作者在灵魂深处对现有价值体系的抗争与叛逆,而复归情结则可理解为是作者对于理想精神价值的坚守与捍卫。流浪意识是复归情结的前奏,为日后的复归做了理论上和情感上的准备,而复归情结则是流浪意识的必然逻辑结果。在流浪意识的引导下,作者发出了解放多彩心灵的呼唤,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在复归情结的作用下,作者重读文化经典、对朴素的生命本原状态进行了礼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再复
散文
流浪意识
复归情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1990年代后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漂泊意识
9
作者
翟瑞青
耿聪聪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0-96,共7页
1990年代以后,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开始对女性的精神与灵魂的归属问题进行探究,其作品中女性的经历与体验一直潜藏着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这些女性的漂泊方式各不相同,但漂泊境遇却有很多相似性。究其缘由,王安忆自身的经历和上海文化的排...
1990年代以后,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开始对女性的精神与灵魂的归属问题进行探究,其作品中女性的经历与体验一直潜藏着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这些女性的漂泊方式各不相同,但漂泊境遇却有很多相似性。究其缘由,王安忆自身的经历和上海文化的排他性,都助推了她浓重漂泊意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王安忆文学创作
女性漂泊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漂泊的诗魂——莱蒙托夫诗歌宇宙观探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季明举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42-46,21,共6页
文摘
莱蒙托夫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酷爱自由,享受孤独的永恒漂泊者。他们主动放逐自我,游离于上流社会圈子和官方秩序之外,时时处于紧张的精神求索之中,追逐着新的生命体验和冒险,这既是作者所处时代特定贵族精英文化现象,又是渴望形而上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个性的体现。莱蒙托夫以诗歌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宇宙观。
关键词
诗歌
宇宙观
流浪意识
俄罗斯文化精神
莱蒙托夫
Keywords
poetry
cosmology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russian
culture
spirit
Lermontov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徒生作品中的流浪意识与波西米亚精神
被引量:
2
2
作者
赵鹏芳
王夏雯
机构
三明学院外语系
出处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3-77,共5页
文摘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安徒生在作品中为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也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关键词
安徒生
波希米亚精神
流浪意识
Keywords
Andersen
Bohemianism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姜夔词中的漂泊意识探析
3
作者
李双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9-63,共5页
文摘
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一种无可依傍、归宿难寻的漂泊意识,具体表现为故园难归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惆怅、年华易逝的无奈,其形成与社会历史环境和词人的品性有着密切关系。作者通过这种漂泊意识实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坚守,其词作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姜夔词
漂泊意识
漂泊意象
Keywords
Jiang
Kui’s
Ci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wandering
image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被引量:
1
4
作者
翟瑞青
机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4,共7页
文摘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如果把女作家的漂泊意识放置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意义与个性价值。在漂泊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形态方面,女作家与男作家显然不同。女作家更加敏感于自身的性别特点,在抗拒男权中心文化的过程中,她们一直在寻找或者建构着自己所存在的文化,发掘女性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遮蔽了的个体生命意义。女性文化建构的过程是女性作家不断地向自我生命深处探寻着生命、精神与情感的着陆点,安放自己漂泊已久的灵魂,寻找自己存在的文化价值的过程。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女性文学
漂泊意识
Keywords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female
literature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
5
作者
李燕
机构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24-25,共2页
文摘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文本特征。
关键词
三毛
边缘人
孤寂之感
流浪意识
死亡意识
Keywords
Sanmao
marginal
man
loneliness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南归》中的漂泊意识
6
作者
高建国
机构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2-54,共3页
文摘
漂泊是田汉早期剧作主题之一。田汉把生存体验、理性认知、存在关怀和超验领域的漂泊意识在《南归》中进行了巧妙表现。它不但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揭示现代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主题:漂泊。
关键词
田汉
《南归》
漂泊意识
Keywords
TIAN
Han
Go
South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中国戏曲中的“漂泊”母题
7
作者
杨昊冉
机构
上海戏剧学院
出处
《上海视觉》
2019年第2期36-40,共5页
文摘
"漂泊"是中国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是古代剧作家生命状态的缩影、人生理想的悲歌和大环境下渺小个人的真实见证。其中,"羁旅""荣归""梦回"是三种对"漂泊"诉说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戏曲的舞台演绎上,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以上三种表现形式,从具体剧目出发,对漂泊意识与中国古典戏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以人的关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析中国戏曲在文化上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
戏曲
漂泊
母题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Motif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行者的流浪与复归——刘再复散文初探
8
作者
崔璨
机构
中山大学
出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2-37,共6页
文摘
刘再复三十余年的散文写作中,鲜明的流浪意识和复归情结是涌动于其中的重要特征。流浪意识是作者在灵魂深处对现有价值体系的抗争与叛逆,而复归情结则可理解为是作者对于理想精神价值的坚守与捍卫。流浪意识是复归情结的前奏,为日后的复归做了理论上和情感上的准备,而复归情结则是流浪意识的必然逻辑结果。在流浪意识的引导下,作者发出了解放多彩心灵的呼唤,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在复归情结的作用下,作者重读文化经典、对朴素的生命本原状态进行了礼赞。
关键词
刘再复
散文
流浪意识
复归情结
Keywords
Liu
Zaifu
prose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return
complex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1990年代后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漂泊意识
9
作者
翟瑞青
耿聪聪
机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出处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0-96,共7页
文摘
1990年代以后,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开始对女性的精神与灵魂的归属问题进行探究,其作品中女性的经历与体验一直潜藏着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这些女性的漂泊方式各不相同,但漂泊境遇却有很多相似性。究其缘由,王安忆自身的经历和上海文化的排他性,都助推了她浓重漂泊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
1990年代
王安忆文学创作
女性漂泊意识
Keywords
the
1990s
Wang
Anyi's
creation
women's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漂泊的诗魂——莱蒙托夫诗歌宇宙观探析
季明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安徒生作品中的流浪意识与波西米亚精神
赵鹏芳
王夏雯
《闽江学院学报》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姜夔词中的漂泊意识探析
李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翟瑞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
李燕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浅析《南归》中的漂泊意识
高建国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略论中国戏曲中的“漂泊”母题
杨昊冉
《上海视觉》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行者的流浪与复归——刘再复散文初探
崔璨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试论1990年代后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漂泊意识
翟瑞青
耿聪聪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