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瑶 彭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1146-1153,共8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高危疾病,是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快速识别并实施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出现发病时间不明的卒中是常见的临床情况,也是不宜行再灌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高危疾病,是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快速识别并实施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出现发病时间不明的卒中是常见的临床情况,也是不宜行再灌注治疗的常见原因。更好地评估这部分患者的溶栓机会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最新研究已经证明,在高级脑成像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将从未知发病时间卒中的概念和其病理生理学特点出发,结合静脉溶栓时间窗治疗的进展,探讨在影像学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未知发病时间卒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综述治疗和预防卒中的相关新兴药物研究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时间不明的卒中 醒后卒中 缺血半暗带 CT灌注成像 DWI-FLAIR不匹配 人工智能 静脉溶栓
下载PDF
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文玉 邹宁 +1 位作者 李琦 秦新月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6-522,共7页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醒后脑卒中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毅 张拥波 +1 位作者 孙金梅 李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3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醒后脑卒中(WUS)与非醒后脑卒中(non-WUS)血压昼夜节律、24 h动态血压特点对比分析,探讨WUS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醒后脑卒中(WUS)与非醒后脑卒中(non-WUS)血压昼夜节律、24 h动态血压特点对比分析,探讨WUS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按照卒中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WUS组43例和nonWUS组65例。比较两组的24 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探讨WUS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①WUS组夜间收缩压(160.88±16.85 mm Hg)、夜间舒张压(92.63±8.00 mm Hg)均明显高于non-WUS组(153.91±16.77 mm Hg,89.00±9.4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WUS组日间平均脉压(72.00±12.25 mmHg)、夜间平均脉压(68.25±10.24 mm Hg)和24 h平均脉压(70.00±11.13 mm Hg)明显高于non-WUS组(67.86±8.65 mm Hg,63.78±10.79 mmHg,65.19±8.5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8.37%,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non-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69.23%,以非杓型为主(P<0.01)。结论WUS与昼夜节律相关,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同时WUS日间、夜间和24小时平均脉压大、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醒后脑卒中 24H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昼夜节律
下载PDF
醒后与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卞京京 耿德勤 +3 位作者 陆召军 高修银 赵利珍 周云题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醒后及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各种发病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科入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223例,将病人按照发病时的状态分为醒后脑卒中27例及非醒后脑卒中19... 目的探讨醒后及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各种发病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科入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223例,将病人按照发病时的状态分为醒后脑卒中27例及非醒后脑卒中196例。采集病人一般情况、入院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数据,并完成入院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使用SPSS 1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醒后与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年龄≥65岁(17例比73例)、体质量指数≥24 kg/m^2(19例比81例)、高血压(6例比135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8例比12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吸烟、饮酒、房颤、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病、脑血管病史、冠心病、脑血管畸形、服用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和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非完全一致。相对于醒后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疾病更容易诱发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而相对于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年龄(≥65岁)及超重(体质量指数≥24 kg/m^2)因素与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醒后卒中 危险因素 高血压
下载PDF
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支架取栓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吕燕 赵丽丽 +1 位作者 潘宁 陈珩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例醒后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和支架取栓术后血管开通情况、...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例醒后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和支架取栓术后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估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 3例醒后卒中患者均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2例为心源性脑梗死,1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时均有意识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3~25分。支架取栓术中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评分≥2b级,术后复查头颅CT未发生颅内出血,梗死灶无扩大,术后3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0~20分。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 Barthel指数评分1例为80分,2例为95分。结论支架取栓治疗醒后卒中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 醒后卒中 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支架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梗死体积对醒后卒中前循环取栓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梁炳松 李育英 +1 位作者 张岐平 陈英道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0期140-143,161,共5页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梗死体积对醒后卒中前循环取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的115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为因变量...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梗死体积对醒后卒中前循环取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的115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为因变量,其中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5分为预后欠佳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联合梗死体积预测卒中取栓价值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侧支循环、术前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较高术前NLR、较大梗死体积与取栓术后不良结局有关(P <0.05),ROC曲线分析示NLR、梗死体积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0.783,联合上述两者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测灵敏度为66.02%,特异度为87.53%。结论 联合术前NLR、核心梗死体积更能预测醒后卒中前循环取栓术后的不良结局,有助于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前循环 血管取栓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梗死体积 临床预测
下载PDF
多模式CT指导下再灌注治疗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毕学超 李霞 +3 位作者 贺超 刘庆涛 刘雅微 王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再灌注治疗在醒后卒中(WU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WU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非多模式CT指导下再灌注治疗)和观察组(30例,多模式CT指导下再...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再灌注治疗在醒后卒中(WU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WU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非多模式CT指导下再灌注治疗)和观察组(30例,多模式CT指导下再灌注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均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90 d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sICH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能改善WUS患者神经缺损及凝血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其疗效显著,具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再灌注治疗 醒后卒中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卒中直接取栓和桥接治疗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吴雅雅 周赟 +5 位作者 张娴娴 蔡秀英 李波 李勇刚 方琪 王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醒后卒中患者189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直接取栓组(n=141)和桥接治疗组(n=48)。对比两...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醒后卒中患者189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直接取栓组(n=141)和桥接治疗组(n=48)。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取栓术后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住院期间NIHSS评分改善例数和90 d mRS评分≥3分例数。结果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患者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比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基线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取栓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高于桥接治疗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住院期间NIHSS评分比率和90 d mRS≥3分例数比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接取栓和桥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醒后卒中临床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前循环 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静脉溶栓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指导觉醒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赵学栋 石秋艳 +4 位作者 张春阳 孙原 王德龙 许士民 杨腾腾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分析以磁共振成像DWI-FLAIR不匹配指导觉醒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9月—2015年10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觉醒型卒中组(觉醒组)和缺血性卒中... 目的分析以磁共振成像DWI-FLAIR不匹配指导觉醒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9月—2015年10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觉醒型卒中组(觉醒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明确发病组),其中觉醒组64例,明确发病组183例。二组患者入院后均行16层颅脑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对于发病时间不确定的患者需另行MRI+DWI检查。对二组中符合预先设定的临床入选标准,并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通过溶栓后脑出血来评价;预后采用90d mRS评分和90d死亡率来评价。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觉醒型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结果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分别为3.12%和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微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25%和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者90d mRS评分0~1分分别为35.94%和37.99%(χ2=0.085,P=0.771)、90d mRS评分0~2分分别为53.12%和63.13%(χ2=1.974,P=0.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者90d病死率分别为3.12%和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5,P〉0.05)。结论根据患者发病时间来作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觉醒型卒中患者被排除于溶栓治疗之外。以DWI-FLAIR指导下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不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觉醒型卒中以DWI-FLAIR不匹配进行筛查,仍有一部分患者可通过溶栓治疗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型卒中 DWI-FLAIR不匹配 安全性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醒后卒中预后的价值
10
作者 梁炳松 李育英 +1 位作者 张岐平 陈英道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02-80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醒后卒中(WU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01—2023-03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285例WU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 目的探讨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醒后卒中(WU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01—2023-03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285例WU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统计2组临床资料及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自动反馈定量资料(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区体积),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和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为参照,评价随机森林模型预测WUS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价值。结果2组入院时Hcy、WBC、DSA-CS评分、NIHSS评分及取栓次数、穿刺至再通时间、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房颤、吸烟史、静脉溶栓、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区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区体积、入院时Hcy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DSA-CS评分、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静脉溶栓、房颤是WUS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WUS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1,95%CI:0.875~0.902比0.900,95%CI:0.894~0.923)。结论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可用于WUS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评估,为临床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随机森林模型 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 临床资料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建 翟明锋 +5 位作者 曹树刚 葛婷婷 贺军 郭茜 夏明武 徐文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2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是否出现卒中进展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242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特...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2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是否出现卒中进展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242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特征以及醒后卒中的发生率,分析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结果与非进展性卒中组比较.进展性卒中组醒后卒中发生率(40.0%vs.18.2%)、同型半胱氨酸[(17.486±16.835)μmol/L vs(14.321±7.251)μmol/L]、纤维蛋白原[(3.539±1.009)g/L vs(3.134±0.775)g/L]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醒后卒中(OR=2.978,95%CI:1.623~5.464,P=0.000)、同型半胱氨酸(OR=1.026,95%CI:1.002~1.052,P=0.035)、纤维蛋白原fOR=1.800,95%CI:1-310~2.472,P=0.000)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进展性卒中 预测因素
原文传递
醒后脑卒中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宁 张圣 +2 位作者 潘雪微 耿昱 马小董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5期12-16,共5页
目的通过与“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比较,研究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指导下醒后脑卒中(WU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 目的通过与“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比较,研究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指导下醒后脑卒中(WU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海盐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WUS组与标准治疗组(发病<4.5 h),记录并比较两组人群rt-PA静脉溶栓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终点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有效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mRS)>2分]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ICH和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84例AIS患者,WUS组63例(22.2%),标准治疗组221例(77.8%)。与标准治疗组相比,WUS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更长及舒张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US组和标准治疗组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P<0.05),两组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4,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DNT更长,男性、小动脉闭塞型以及不明原因型比例较低,高血压、心房颤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脑实质出血、sICH、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年龄以及SAP是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95%CI)=1.204(1.114~1.302)、1.059(1.018~1.101)、4.962(1.535~16.035),P<0.01],而WUS静脉溶栓对90 d预后不良无独立影响作用。结论DWI/FLAIR不匹配指导WUS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磁共振成像 预后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觉醒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艳玲 崔凡凡 +2 位作者 张晓鹏 张春阳 石秋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①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双抗序贯疗法治疗觉醒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②方法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觉醒性脑卒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治疗组)和双抗治疗组(对照组),各58例。治疗前均采用... ①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双抗序贯疗法治疗觉醒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②方法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觉醒性脑卒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治疗组)和双抗治疗组(对照组),各58例。治疗前均采用核磁评估脑功能缺损程度。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双抗21天后改为单抗)治疗;治疗组患者首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2~3天,之后换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评估临床疗效及记录不良反应。③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14天、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90天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1.72%,对照组为3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④结论在觉醒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联合双抗序贯疗法能够显著减少血小板积聚、溶解血栓,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性卒中 替罗非班 序贯疗法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脑血管反应性改变与醒后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娇蓉 徐云瑀 +2 位作者 赵智艳 张颖 缪薇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3期94-99,共6页
醒后卒中(WUS)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因为没有明确的发病时间,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仍不清楚,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为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 醒后卒中(WUS)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因为没有明确的发病时间,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仍不清楚,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为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低氧及二氧化碳水平波动导致脑血管反应性(CVR)损伤,卒中风险随着增高,但其与醒后卒中的关联性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醒后卒中的相关性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脑血管反应性改变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找到目前研究领域中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脑血管反应性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醒后卒中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傅翔 李洁 +2 位作者 刘昱璐 吴嘉靖 刘春风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4期352-356,共5页
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患者通常由于发病时间不确切而延误包括静脉溶栓在内的超早期治疗,并且WUS与清醒时发病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在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尚存在差异。因此,了解WUS的危险因素并且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 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患者通常由于发病时间不确切而延误包括静脉溶栓在内的超早期治疗,并且WUS与清醒时发病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在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尚存在差异。因此,了解WUS的危险因素并且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WUS危险因素的研究表明OSAHS是WU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是OSAHS引起WUS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目前OSAHS与WUS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对觉醒型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梦馨 王刚 +4 位作者 张晓俊 王彬 王炎强 耿建红 庞萌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APT)对觉醒型脑卒中(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22年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WUS患者107例,根据既往是否长期(1个月以上)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APT组3... 目的探讨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APT)对觉醒型脑卒中(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22年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WUS患者107例,根据既往是否长期(1个月以上)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APT组32例和非APT组75例。入院后两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溶栓后24 h、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治疗后90 d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两组患者预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24 h、出院时APT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非APT组(P<0.05)。治疗后90 d,APT组临床疗效优于非APT组,APT组预后良好率高于非APT组(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颅内出血(ICH)发生率、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前APT可改善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且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觉醒型脑卒中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静脉溶栓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改良扩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不匹配指导下不明发病时间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迎春 王俊梅 +1 位作者 孙锐 冯冠青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6-452,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不匹配评估不明发病时间(包括醒后卒中)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不匹配评估不明发病时间(包括醒后卒中)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时间不明且症状发现超过6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研究组)与发病时间明确6 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对照组符合静脉溶栓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或者直接取栓治疗。研究组患者改良DWI-FLAIR不匹配(DWI阳性,FLAIR阴性或部分阳性,但病灶明显小于DWI),直接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率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为次要结局指标。成功再灌注定义为闭塞远端血流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2b/3级;术后90 d时m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最终69例接受取栓患者入选,其中研究组25例,对照组44例。59例(85.5%)患者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其中研究组21例(84.0%)和对照组38例(8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69例中,9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中研究组3例(12.0%),对照组6例(13.6%),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随访3个月,6例患者死亡,其中研究组2例(8.0%),对照组4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术后90 d总良好预后率为53.6%(37例),其中研究组为14例(56.0%),对照组为23例(5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5)。结论采用DW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发病时间不明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改良扩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不匹配
下载PDF
醒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18
作者 左妍妍 刘文宇 杜敢琴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1期4599-4603,共5页
醒后脑卒中主要由卵圆孔未闭、心房颤动等引起的局部脑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少数由血流减少引起。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溶栓及血管内机械再通介入治疗,以尽早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诱发醒后脑... 醒后脑卒中主要由卵圆孔未闭、心房颤动等引起的局部脑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少数由血流减少引起。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溶栓及血管内机械再通介入治疗,以尽早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诱发醒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复杂,如年龄、高血压等,且患者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症状开始起始时间无法断定,其治疗方案的制订/选择(如溶栓时间窗的判断、最佳治疗方式选择)较常规脑卒中有一定特殊性,其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对优化醒后脑卒中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脑卒中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梁炳松 李育英 +5 位作者 张岐平 陈英道 李建 陈小玲 饶源 李国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3期135-139,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4例醒后卒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经多模式MRI检查上传eStroke影像平台评估后行血管取栓。以术... 目的:分析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4例醒后卒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经多模式MRI检查上传eStroke影像平台评估后行血管取栓。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进行分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n=46),mRS评分3~5分为预后不良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年龄、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意识评分、24 h神经功能改善、核心梗死体积、DSA侧支循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7,95%CI(1.018,1.098),P=0.004]、NIHSS-意识评分[OR=2.358,95%CI(1.136,4.893),P=0.021]、基线NIHSS评分[OR=0.852,95%CI(0.752,0.965),P=0.012]、24 h神经功能改善[OR=37.763,95%CI(9.964,143.114),P=0.000]DSA侧支循环[OR=0.234,95%CI(0.063,0.868),P=0.030]是影响醒后卒中患者取栓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临床预后与年龄、NIHSS-意识评分、基线NIHSS评分、24 h神经功能改善、侧支循环情况等多因素有关,临床综合多因素指标更有利于预测醒后卒中取栓预后转归,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estroke影像平台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醒后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涛 段正昊 +1 位作者 徐长虹(综述) 冯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75-177,共3页
随着卒中单元的广泛开展以及目前诊疗技术的普遍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近7 y内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病因,并且是患者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一项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卒中单元的广泛开展以及目前诊疗技术的普遍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近7 y内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病因,并且是患者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一项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相关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损失仍在上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