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贻芳教育思想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徐海宁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2-96,共5页
吴贻芳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教育思想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升华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吴贻芳教育目标观的核心,为女子的教育机会而抗争是其性别教育观的主题,“家庭式”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其教育... 吴贻芳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教育思想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升华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吴贻芳教育目标观的核心,为女子的教育机会而抗争是其性别教育观的主题,“家庭式”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其教育管理观的特色。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贻芳 金陵女子大学 中国近代大学
原文传递
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詹丽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吴贻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女教育家,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吴贻芳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达23年,将金陵女子大学发展成为一所颇具办学特色的女子高校。吴贻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 吴贻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女教育家,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吴贻芳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达23年,将金陵女子大学发展成为一所颇具办学特色的女子高校。吴贻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养健全人格,造福社会"的办学观;"全面发展的女性人才"的人才培养观;"民主严格、适应女性特点"的教学管理观;"尊重差异、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观;等等。研究吴贻芳的高等教育思想能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贻芳 金陵女子大学 高等教育思想
下载PDF
“新女性”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吴贻芳个案研究
3
作者 何玮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本文聚焦近代中国社会"新女性"的代表性人物——吴贻芳,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对"新女性"而言的意义所在,解析"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及政治性特点。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到,作为接受过近代教育的"新女性"... 本文聚焦近代中国社会"新女性"的代表性人物——吴贻芳,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对"新女性"而言的意义所在,解析"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及政治性特点。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到,作为接受过近代教育的"新女性",吴贻芳无疑是西方知识生产的载体和传播者,近代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近代国家意识、民族主义等构成了其价值判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西方文化一方面向东方输出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却也同时将文化优越感和侵略性色彩带到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中来。在国家、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尽管吴贻芳曾想把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古典博雅教育在金女大推广深入,但国难当头之际,拯救民族国家成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责,留给这位"新女性"的选择由此变得简单明了,以金女大为载体的知识生产也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性及政治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贻芳 “新女性”近代中国社会 国家、民族主义 知识生产
下载PDF
吴贻芳教育思想对当代女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4
作者 樊晶 《西部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第4期58-61,共4页
吴贻芳在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2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鲜明的教育目标—造就女界领袖;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全人;科学的培养途径—深化课程改革。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启迪我们,对女大... 吴贻芳在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2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鲜明的教育目标—造就女界领袖;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全人;科学的培养途径—深化课程改革。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启迪我们,对女大学生的培养应体现时代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其独立的完整人格形成;持续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高等教育 女大学生培养 教育思想 吴贻芳
下载PDF
吴崐著作版本考
5
作者 王旭光 陆翔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4-117,F0004,共5页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分现代版本未附《脉语》之外,《脉语》的版本大致同于《医方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崐 《医方考》 《吴注素问》 《针方六集》 《脉语》 版本考证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梳理的备化汤中地黄使用之解析
6
作者 周敬文 老膺荣 +1 位作者 周薇 刘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88-493,共6页
备化汤首载于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作为治疗“湿寒合德”所致病症的运气方(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拟定的方剂),备化汤主要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地黄、覆盆子、甘草、生姜等组成,在湿证与湿病... 备化汤首载于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作为治疗“湿寒合德”所致病症的运气方(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拟定的方剂),备化汤主要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地黄、覆盆子、甘草、生姜等组成,在湿证与湿病的治疗上应用广泛。有关备化汤中地黄的使用,宋代的陈无择及其之后的缪问与王旭高对其记述有所不同。陈无择根据丑未之岁运气常位状态下的疾病表现,本“功能气味,合其性用”的治法,宗“甘温治其下”的原则使用熟地黄;缪问在龙砂医家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考虑到太阴湿土主岁之年可能出现的火郁情况而使用生地黄;王旭高则主张辨证使用生地黄或熟地黄。现代医家在应用备化汤时,可以结合理论解读与临证实践,酌情选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备化汤组方用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能系统掌握和大胆应用其配伍规律,备化汤可在湿证与湿病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化汤 五运六气 运气方 地黄 湿证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