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脂肪坏死10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石松魁 刘俊田 +3 位作者 宁连胜 陆嘉瑞 马永录 胡锡禄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300-301,共2页
目的 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误诊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 195 4~ 1995年收治的乳腺脂肪坏死 10 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8例均为女性 ,中位年龄 5 1岁 ,93例 (86 % )在 2个月之内就诊 ,5 4例 (5... 目的 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误诊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 195 4~ 1995年收治的乳腺脂肪坏死 10 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8例均为女性 ,中位年龄 5 1岁 ,93例 (86 % )在 2个月之内就诊 ,5 4例 (5 0 % )有乳腺创伤病史 ,10 7例 (99% )以乳腺肿块就诊 ,87例 (80 6 % )肿块直径小于 2 0cm ,83例 (76 9% )肿块质硬 ,边缘不清 ,2 9例 (2 6 9% )与皮肤粘连 ,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 ,仅 12例 (15 4% )乳腺X线诊断为脂肪坏死。术前临床误诊 88例 (81 5 % ) ,其中误诊为乳腺癌 6 4例 (5 9 3% )。 10 8例均行手术治疗 ,全部治愈。结论 认真询问与脂肪坏死有关的病史 ,如外伤、手术及炎症史 ,加强对脂肪坏死的认识 ,对本病的诊断极为重要。术中宜做冰冻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脂肪坏死 病理学 误诊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CD44v6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邓甬川 马文学 +1 位作者 方晓明 郑树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1-452,共2页
目的 研究CD44v6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78例乳腺癌石蜡标本及 37例乳腺癌新鲜标本的CD44v6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 ;RT PCR方法对 37例乳腺癌新鲜标本的CD44v6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患者CD... 目的 研究CD44v6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78例乳腺癌石蜡标本及 37例乳腺癌新鲜标本的CD44v6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 ;RT PCR方法对 37例乳腺癌新鲜标本的CD44v6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患者CD44v6的表达水平、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组织学分级与预后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同时比较 2种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CD44v6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明显相关 ,是影响患者术后 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乳腺癌新鲜标本中CD44v6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70 3%和 5 9 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CD44v6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的转移和患者的预后相关 ;免疫组化和RT -PCR 2种方法 ,在检测CD44v6的敏感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预后 肿瘤转移 CD44V6
原文传递
端粒酶检测应用于乳腺癌术前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靖中 李鹏宇 +1 位作者 马榕 高海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17-519,T003,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 118例乳腺肿块患者中 ,分别比较了术前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检查两种检测方法在乳腺癌中的诊断率 ,以及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乳腺癌诊断率。并对乳腺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与...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 118例乳腺肿块患者中 ,分别比较了术前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检查两种检测方法在乳腺癌中的诊断率 ,以及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乳腺癌诊断率。并对乳腺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乳腺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 端粒酶检测同细胞学检查相比灵敏度显著高于后者 (85 4%vs.6 7 1% ,P <0 0 5 ) ;而特异性 (72 2 %vs.86 1% )、约登指数 (5 7 6 %vs .5 3 2 % )、阳性预测值 (87 5 %vs.91 7%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方法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 10 0 % ,显著高于阳性预测值较高的细胞学检查(P <0 0 5 )。在乳腺癌中 ,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显著相关 (χ2 =5 0 3,P <0 0 5 ) ,与患者年龄 (χ2 =0 6 5 )、肿瘤直径 (χ2 =0 6 5 )、腋淋巴结转移情况 (χ2 =0 16 )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在乳腺良性病变中 ,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病变 (χ2 =3 94,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针吸活组织检查 细胞诊断学 端粒酶
原文传递
Ⅲ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昌明 张祥福 +5 位作者 卢辉山 吴心愿 官国先 王川 周永建 张建中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在治疗Ⅲ期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同期治疗Ⅲ期乳腺癌患者 10 9例 ,其中术前行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 6 4例 ,称A组 ;术前未化疗 45例 ,称B组。观察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对A组患者的疗效 ,并对 2组患... 目的 探讨术前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在治疗Ⅲ期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同期治疗Ⅲ期乳腺癌患者 10 9例 ,其中术前行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 6 4例 ,称A组 ;术前未化疗 45例 ,称B组。观察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对A组患者的疗效 ,并对 2组患者 5、10年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76 6 % ,组织学有效率为 89 1%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 4 0 %、47 9% ;5、10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 5 9 4%、43 5 % ,均明显高于B组的 5、10年生存率 (31 1%、2 1 9% )及 5、10年无病存活率 (2 2 2 %、12 5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术前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是治疗Ⅲ期乳腺癌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 ,能够提高Ⅲ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 ,并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血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前用药 Ⅲ期乳腺癌 尺动脉插管 灌注疗法
原文传递
生长抑素与三苯氧胺协同抗乳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曾希志 姚榛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45-547,T003,共4页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 (OCT)和三苯氧胺 (TAM)联合抗乳腺癌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分别或联合用OCT、TAM作用于雌激素受体 (ER)阳性 (MCF 7)和阴性(MDA MB 435S)人乳腺癌细胞株 ,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 (OCT)和三苯氧胺 (TAM)联合抗乳腺癌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分别或联合用OCT、TAM作用于雌激素受体 (ER)阳性 (MCF 7)和阴性(MDA MB 435S)人乳腺癌细胞株 ,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 OCT和TAM均可抑制MCF 7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G0 /G1期 ,并可诱导细胞凋亡 ;当两药联合应用时 ,上述作用得到显著加强 ,凋亡率明显上升。OCT和TAM对MDA MB 435S细胞也有弱的抑制作用 ,并阻滞细胞周期于不同时相 ,而未发现明显的凋亡诱导 ,但两药联合应用 ,可诱导 2 2 7%的细胞凋亡。 结论 OCT和TAM联合应用对ER阳性和ER阴性乳腺癌细胞均具有协同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奥曲肽 他莫昔芬 生长抑素 三苯氧胺
原文传递
Ⅰ期乳腺癌腋淋巴结微小转移与nm23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文斌 白晓刚 +3 位作者 庄熙晶 王玉杰 王燕霞 张嘉庆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9期547-549,共3页
目的 探讨Ⅰ期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微小转移及其与nm2 3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5 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癌灶及常规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的 832枚腋淋巴结 ,用抗上皮细胞膜 (EMA)及nm2 3 H1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目的 探讨Ⅰ期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微小转移及其与nm2 3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5 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癌灶及常规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的 832枚腋淋巴结 ,用抗上皮细胞膜 (EMA)及nm2 3 H1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被检病例的 2 3% (12 /5 2 ) ,淋巴结的 4% (34/832 )存在淋巴结内癌的微小转移 ;淋巴结微小转移癌在高分化 12 % (4 /32 )及低分化40 % (8/2 0 )癌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5 1% (2 7/5 2 )乳腺癌组织中nm2 3为阳性表达。nm2 3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微小转移癌组为 2 5 % (3/12 ) ,在非转移组为 6 0 % (2 4/4 0 )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以单克隆抗体 (单抗 )EMA为探针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可发现常规病理学检查难以确认的Ⅰ期乳腺癌患者的腋淋巴结微小转移。nm2 3表达下降在乳腺癌转移早期阶段即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乳腺癌 腋淋巴结微小转移 NM23表达 研究
原文传递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显像诊断乳房肿块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齐德林 李国新 +3 位作者 盛权根 黄祥成 余术祥 唐志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 评价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显像鉴别乳房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 10 6例乳房肿块行99mTc MIBI显像检查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10 6例中乳腺癌 5 6例 ,显像阳性 48例 ,假阴性主要为肿块较小... 目的 评价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显像鉴别乳房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 10 6例乳房肿块行99mTc MIBI显像检查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10 6例中乳腺癌 5 6例 ,显像阳性 48例 ,假阴性主要为肿块较小的乳腺癌 ;良性病变 5 0例 ,显像阴性 40例 ,假阳性主要为血供丰富的大纤维腺瘤。该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 85 7%、特异性为 80 0 %、阳性预告值 82 8%、阴性预告值 83 3 %、总正确诊断率为 83 0 %。结论 99mTc MIBI显像是鉴别乳房良恶性肿块的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但对大纤维腺瘤和较小的恶性肿块诊断作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原文传递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
8
作者 李英丽 方和平 王俊英 《河北医学》 CAS 2000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 :本文对 4 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根据血流丰富程度分成四个等级。结果 :发现血流丰富程度与乳腺肿块的良... 目的 :本文对 4 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根据血流丰富程度分成四个等级。结果 :发现血流丰富程度与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及肿块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多普勒技术提高了乳腺肿块定性诊断能力 ,从而可以作为评价乳腺癌的一种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彩色多普勒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NEO)治疗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前军 蔡子浩 +3 位作者 魏珂晨 陆景伟 陈超 朱士驹 《河北医学》 CAS 2000年第9期798-801,共4页
目的 :探索新辅助化疗治疗对炎性乳腺癌 ( IBC)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共收治的 18例炎性乳腺癌中 ,7例接受了包括新辅助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 NEO组 ) ,8例接受了常规的综合治疗 ( No—NEO组 ) ,3例只接受化疗或 /和放疗... 目的 :探索新辅助化疗治疗对炎性乳腺癌 ( IBC)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共收治的 18例炎性乳腺癌中 ,7例接受了包括新辅助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 NEO组 ) ,8例接受了常规的综合治疗 ( No—NEO组 ) ,3例只接受化疗或 /和放疗。结果 :NEO组、No—NEO组 6月、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 10 0 % ( 7//7)、10 0 % ( 6/6)、80 .0 % ( 4 /5)、50 % ( 2 /4) 87.5% ( 7/8)、71.4 % ( 5/7)、33.3% ( 2 /6)、16.7% ( 1/6) ;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10 0 % ( 7/7)、83.3% ( 5/6)、60 .0 % ( 3/5)、50 % ( 2 4 )75.0 % ( 6/8)、4 2 .8% ( 3/7)、2 8.6% ( 2 /7)、0 % ( 0 /6)。结论 :NEO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可能改善 IBC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综合治疗 NEO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