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F-Chem模式的华东区域PM_(2.5)预报及偏差原因 被引量:73
1
作者 周广强 谢英 +3 位作者 吴剑斌 余钟奇 常炉予 高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51-2259,共9页
介绍了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和INTEX-B与MEIC人为源排放清单建立的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并利用PM_(2.5)监测数据评估了该系统在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和2014年11月1日~2015年1月31日2个细颗粒物高浓... 介绍了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和INTEX-B与MEIC人为源排放清单建立的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并利用PM_(2.5)监测数据评估了该系统在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和2014年11月1日~2015年1月31日2个细颗粒物高浓度阶段的业务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2个阶段和3个时效(24,48,72h)的效果基本相当,不同阶段和预报时效的相关系数基本在0.7以上;各城市的相关系数基本在0.5以上,约1/2城市的平均预报偏差在25%以内,污染预报的CSI/TS评分达到0.55.预报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华东中北部相关系数较高,北部的偏差中值和均方根误差较大;不同城市之间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分类检验和重点城市检验的结果都显示,预报效果随污染程度加重而降低.数值预报多数较观测偏低,约3/4呈现负偏差,平均偏低20%~30%.气象-污染的双向反馈作用的不足可能是引起重污染预报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人为源清单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其准确性的提升,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该系统对高PM_(2.5)污染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数值预报 wrf-chem 空气质量 华东区域
下载PDF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6
2
作者 高怡 张美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52,共13页
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雾霾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 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雾霾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以及细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 μm的颗粒物)地表浓度的时间变化与近地面观测值都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细颗粒物高值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东部、天津地区以及北京地区,其日均值约为400~500 μg m-3。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3年1月10~15日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较大的相对湿度正距平(20%~40%)以及风速的负距平(-1 m s-1)。北京站点的探空数据还表明,在1月11~13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 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近地面南向风和东向风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上层大气(850 hPa)的西北风则将沙尘输送到华北地区。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硝酸盐的收支分析表明,在北京地区,与1~9日相比,10~14日夜间化学生成和传输的显著增加都贡献于硝酸盐浓度,是重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华北地区 wrf-chem 气象条件
下载PDF
上海典型持续性PM_(2.5)重度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7
3
作者 常炉予 许建明 +4 位作者 周广强 吴剑斌 谢英 余钟奇 杨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5-833,共9页
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23~24日的上海PM_(2.5)持续重污染过程,采用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以及PM_(2.5)质量浓度、能见度、气象要素等地面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造成上海冬季PM_(2.5)持续性重污染的一类"天气学必要成因",... 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23~24日的上海PM_(2.5)持续重污染过程,采用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以及PM_(2.5)质量浓度、能见度、气象要素等地面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造成上海冬季PM_(2.5)持续性重污染的一类"天气学必要成因",即一次弱冷空气活动过程导致了两种不利污染天气条件——"弱气压场(静稳形势)"和"弱冷空气扩散(输送形势)",两者先后影响上海造成PM_(2.5)浓度持续上升.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弱冷空气影响之前,上海处在不利的局地气象扩散条件下,受弱气压场控制10 h后本地PM_(2.5)质量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之后夜间稳定边界层(地面静风和低层逆温)使得PM_(2.5)重度污染维持了7h,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72.4μg·m^(-3).后期弱冷空气影响上海,虽然改善了局地扩散条件但是同时产生了明显的周边污染物输送,使得本地PM_(2.5)质量浓度升高并达到峰值(280μg·m^(-3)),继续加重污染水平,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213.6μg·m^(-3).WRF-Chem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周边区域输送对上海PM_(2.5)平均贡献率为23%,其中两个阶段周边区域输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2%和32.2%,可见在不同的污染天气条件下周边污染源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对污染天气类型的预判制定应急减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污染特征 wrf-chem 上海 输送通量
原文传递
珠三角地区秋季臭氧生成敏感性时空变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叶绿萌 樊少芬 +2 位作者 常鸣 司徒淑娉 王雪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7-988,共12页
应用大气化学在线耦合模式WRF/Chem模式,对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秋季臭氧重污染事件进行了模拟.通过敏感性分析,划分臭氧敏感性区域,并研究敏感性区域随时间变化规律与成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下,VOCs敏感区主要分... 应用大气化学在线耦合模式WRF/Chem模式,对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秋季臭氧重污染事件进行了模拟.通过敏感性分析,划分臭氧敏感性区域,并研究敏感性区域随时间变化规律与成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下,VOCs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中心城区及其下风向地区(例如:佛山、中山、江门、珠海、深圳、广州南部以及肇庆南部地区),而NOx敏感区分布在珠三角的上风向郊区(例如:广州北部、惠州).珠三角臭氧敏感区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上午11-12时相较下午14-15时,VOCs敏感区域范围减少,NOx敏感区域范围增加且增幅达51.4%,其变化原因与生物源VOCs排放增加、气团老化、大气稀释扩散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臭氧 敏感区 PEARL RIVER Delta(PRD)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M(2.5)和O3复合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5
作者 赖安琪 陈晓阳 +4 位作者 刘一鸣 江明 王雪梅 魏晓琳 樊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22-4031,共10页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4年10月27日珠江三角洲一次高浓度PM_(2.5)与O_3复合污染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污染发生时,珠三角受中高层高压脊和低层高压系统搭配形成的静稳天气控制,扩散条件不利.在地面偏东风影响下,主要的...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4年10月27日珠江三角洲一次高浓度PM_(2.5)与O_3复合污染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污染发生时,珠三角受中高层高压脊和低层高压系统搭配形成的静稳天气控制,扩散条件不利.在地面偏东风影响下,主要的污染区域为珠三角西部地区(包括肇庆南部、佛山以及江门北部).数值模式的结果表明,肇庆南部和江门北部的高臭氧浓度源自气相化学过程,佛山的高臭氧浓度则来源于物理过程.高臭氧浓度区属于VOCs控制区,中心城区输送的人为源VOCs和江门本地排放的生物源VOCs促进了臭氧生成.高PM_(2.5)浓度是由较高的起始浓度加上SO_2和NO_2的高转化率使二次无机盐大量生成造成的,其中硫酸盐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局地生成,而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则受区域输送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wrf-chem 复合污染
下载PDF
上海地区臭氧数值预报 被引量:29
6
作者 周广强 耿福海 +4 位作者 许建明 谢英 彭丽 陈敏 铁学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1609,共9页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8h臭氧的效果略好,不同时效预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8上下,浓度平均偏差和偏差中值都只有1×10-9~2×10-9,臭氧达标日和污染日预报都有很高准确率和CSI/TS评分,首要污染物也较准确;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接近,48h时效略好,24h和72h相当;数值预报也存在一定不足,存在极个别显著偏高或显著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等级划分阈值的存在,等级预报的准确性明显低于浓度和分指数预报.综合地看,数值预报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臭氧预报,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分指数等级预报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数值预报 wrf-chem 空气质量
下载PDF
2018年秋冬季长江三角洲区域PM2.5污染来源数值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余钟奇 瞿元昊 +1 位作者 周广强 许建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37-4246,共10页
使用WRF-Chem和WRF-FLEXPART模式定量研究了2018年秋冬季,尤其是在明显冷空气影响时的长江三角洲PM2.5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18年秋冬季长江三角洲以外的跨区域输送对长江三角洲PM2.5的贡献占15.9%,长江三角洲内部排放贡献占84.1%,长江... 使用WRF-Chem和WRF-FLEXPART模式定量研究了2018年秋冬季,尤其是在明显冷空气影响时的长江三角洲PM2.5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18年秋冬季长江三角洲以外的跨区域输送对长江三角洲PM2.5的贡献占15.9%,长江三角洲内部排放贡献占84.1%,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排放及污染相互传输的影响比长江三角洲外跨区域输送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冷空气影响时段中,跨区域输送对长江三角洲PM2.5的贡献率为33.1%,约为整个秋冬季长江三角洲外部跨区域平均输送贡献率的2倍,输送影响更为明显;输送对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的贡献为46.2%~56.2%,其中跨区域输送的贡献10.2%~38.6%,也明显大于各自秋冬季的平均水平.在冷空气影响时段,长江三角洲四座重点城市(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的污染潜在输送路径主要以中东路为主;上海、南京受到长江三角洲以外的污染潜在贡献较多,超过30%;杭州受到长江三角洲以外的污染潜在贡献较少,为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来源贡献 污染输送 PM2.5 wrf-chem FLEXPART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典型重污染过程与反馈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晗宇 温维 +1 位作者 程水源 吕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9-1220,共12页
以京津冀地区2014年10月5~12日一次重污染过程为例,采用飞机AMDAR数据和WRF-Chem模式,分析了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与PM_(2.5)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研究了气溶胶直接反馈效应对多种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地域范围广、持续... 以京津冀地区2014年10月5~12日一次重污染过程为例,采用飞机AMDAR数据和WRF-Chem模式,分析了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与PM_(2.5)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研究了气溶胶直接反馈效应对多种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地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强度大,PM_(2.5)污染呈带状分布,主要受地面均压场和高空纬向环流形成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垂直层风场及逆温共同影响.气溶胶直接反馈效应导致京津冀地区整个时段太阳辐射量降低39.80W/m2,气温下降0.34℃,边界层高度降低36.64m,相对湿度升高0.90%.反馈效应南部地区较北部更显著,污染日强于平均时段和清洁天,气溶胶的辐射反馈作用使得各气象要素均呈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趋势,造成气溶胶聚集区PM_(2.5)浓度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大气边界层 气溶胶直接反馈效应 wrf-chem
下载PDF
WRF/CHEM modeling of impacts of weather conditions modified by urban expansion on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over Pearl River Delta 被引量:25
9
作者 Xuemei Wang Zhiyong Wu Guixiong Liang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84-391,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coupled with urban canopy (UCM) and biogenic-emission models, is used to explor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secondary o...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coupled with urban canopy (UCM) and biogenic-emission models, is used to explor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SOA) formation. Two scenarios of urban maps are used in WRF/CHEM to represent early 1990s (pre-urbanization) and current urban distribu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Month-long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above land-use scenarios for March 2001 show: (1) urbanization can increase monthly averaged temperatures by about 0.63 ℃, decrease monthly averaged 10-m wind speeds by 38%, increase monthly averaged boundary-layer depths by 80 m, and decrease monthly aver- aged water mixing ratio by 0.2g/kg. (2) Changes i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can result in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changes of NOx, VOC, O3 and NO3 radicals. Urbanization decreases surface NOx and VOC concentrations by a maximum of 4 ppbv and 1.5 ppbv, respectively. Surface O3 and NO3 radical concentrations over major cities increase by about 2-4 ppbv and 4-12 pptv, respectively; areas with increasing O3 and NO3 radical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coincide with the areas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wind speed reduction where NOx and VOC decrease. (3) Urbanization can induce 9% increase of SOA in Foshan, Zhongshan and west Guangzhou and 3% decrease in Shenzhen and Dongguan. Over PRD major cities, SOA from Aitken mode reduces by 30% but with more than 70% SOA from accumulate mode. Urbanization has stronger influence on SOA formation from Aitken mode. (4) Over the PRD, 55-65% SOA comes from aromatics precursors. Urbanization has strongest influence on aromatics precursors to produce SOA (14% increase), while there is less influence on alkane precursors. Alkene precursors have negative contribution to SOA formation under urbanization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Urban expansion wrf/chem model
原文传递
湖北2015年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气象输送条件及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白永清 祁海霞 +3 位作者 赵天良 杨浩 刘琳 崔春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3-815,共13页
PM_(2.5)污染仍然是湖北省冬季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且具有明显区域传输特征,重污染过程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有别于华北地区,值得关注。采用WRF/Chem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并结合观测分析,研究了2015年12月—2016年1月湖北省PM_(2... PM_(2.5)污染仍然是湖北省冬季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且具有明显区域传输特征,重污染过程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有别于华北地区,值得关注。采用WRF/Chem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并结合观测分析,研究了2015年12月—2016年1月湖北省PM_(2.5)重污染过程的气象输送条件及日变化特征,从大尺度输送条件和局地边界层动力作用分析了外来污染物水平传输、悬浮聚集和向下传输的过程,并解释了该地区观测到的午后PM_(2.5)浓度特殊峰值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湖北重污染爆发以区域传输为主,地面观测PM_(2.5)极值对应10 m风速可达8—10 m/s,边界层0—1 km为较强偏北风输送,污染传输通量极值位于400 m高度附近,为重要传输通道,低空无明显逆温,重污染过程具有"非静稳"边界层气象特征。重污染形成的大尺度输送条件为,长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偏北风异常偏强,南部地区风速减缓,使污染物在中游平原堆积,鄂北边界风速越大,越有利污染输送增长。传输性污染主要来自偏北和东北方向的污染源输送,潜在源区贡献主要为途经偏北通道上的豫中、南阳盆地和关中地区,以及途经东北通道上的鲁、皖、苏等部分地区。PM_(2.5)浓度日变化双峰结构的天气成因不同,21—24时(北京时)峰值为静稳性污染,11—14时峰值为传输性污染。污染输送受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日出前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层结稳定并伴有上升运行,使得低空外来输送悬浮聚集在400 m高度附近;日出后随大气边界层高度升高,静稳层结被破坏,在干沉降作用下高浓度PM_(2.5)开始向下传输,并在午后地面形成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 PM2.5 边界层 污染物输送 日变化
下载PDF
MEIC排放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何斌 梅士龙 +3 位作者 陆琛莉 李海军 周秋林 宋刘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58-3668,共11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清华大学MEIC 2012基准年0.25°×0.25°排放清单应用于WRF-CHEM模式所需的主要处理技术,包括: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质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经纬度格点浓度到中尺度格点浓度的转换,使用模式地表类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了清华大学MEIC 2012基准年0.25°×0.25°排放清单应用于WRF-CHEM模式所需的主要处理技术,包括: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质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经纬度格点浓度到中尺度格点浓度的转换,使用模式地表类型数据对排放清单进行细化处理,各部门小时排放数据的确定以及PM_(2.5)组成成分比例的区域分配等.通过重污染个例的预报和模拟试验分析了清单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污染物局地累积和水平输送的变化趋势,但高污染中心的浓度预报值要低于实际观测值,这与气象场的预报偏差有较大关系.清单细化处理技术可以改变模式格点上污染物的模拟浓度,但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改变量有所不同,静稳天气下,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改变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C wrf-chem 排放清单处理技术
下载PDF
Enhancement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Due to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Implications for Visibility and Haze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安俊岭 李颖 +3 位作者 陈勇 李健 屈玉 汤宇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7-66,共10页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 model (WRF-Chem) was updated by including pho- toexeited nitrogen dioxide (NO2) molecules,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aerosol surfaces, and direct emissions of nitrou...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 model (WRF-Chem) was updated by including pho- toexeited nitrogen dioxide (NO2) molecules,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aerosol surfaces, and direct emissions of nitrous acid (HONO) in the Carbon-Bond Mechanism Z (CBM-Z). Five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ach new component and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on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We calculated percentage change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gas NOy (NOyg) to NOy and particulate nitrates (NO3-) to NOy due to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August of 2007.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are included, WRF-Chem can reasonably reproduce the HONO observations.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aerosol surfaces are a key contributor to concentrations of HONO, nitrates (NO3-), ammonium (NH+), and PM2.5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f ≤2.5 um in the ambient air) across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produced a -5% -20% increase in monthly mean daytime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NO3-/NOy, a -15%- 52% increase in maximum hourly mean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NO3-/NOy, and a -10% -50% increase in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NOx and NH+ across large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For the Bohai Bay, the largest hourly increases of NO3- exceeded 90%, of NH+ exceeded 80%, and of PM2.5 exceeded 40%, due to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can aggravate regional air pollution, further impair visibility, and enhance the incidence of haze in some industrialized regions with high emissions of NOx and particulate matter under favora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NO NOY aerosol component heterogeneous reaction wrf-chem model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亮 朱彬 +5 位作者 高晋徽 康汉青 杨鹏 王红磊 李月娥 邵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81-3988,共8页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这次长江三角洲夏季典型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2013年8月10~18日,长江...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这次长江三角洲夏季典型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2013年8月10~18日,长江三角洲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高温和小风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模拟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场、地理位置、区域输送和化学生成都对O3的时空分布有影响.敏感性实验表明,上海O3浓度在海洋性气流影响下较低,但上海排放源对长江三角洲O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南京近地面高浓度O3主要贡献为化学生成(烯烃和芳香烃)和高层O3的垂直输送,杭州和苏州近地面高浓度O3主要来源于物理过程.在O3生成速率最大时(11~13h)对O3前体物减排,对长江三角洲15:00的O3峰值浓度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wrf/chem 过程分析 排放源 长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Weather Conditions Modified by Urban Expansion on Surface Ozon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雪梅 陈飞 +4 位作者 吴志勇 张美根 Mukul TEWARI Alex GUENTHER Christine WIEDINMY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962-972,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regional weather condi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surface ozone concent...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regional weather condi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and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s. Two scenarios of urban maps are used in the WRF-Chem to represent the early 1990s (pre-urbanization) and the current urban distribution in the PRD and the YRD. Month-long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above land-use scenarios for March 2001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ncreases both the day- and night-time 2-m temperatures by about 0.6℃and 1.4℃, respectively. Daytime reduction in the wind speed by about 3.0 m s-1 is larger than that for the nighttime (0.5 to 2 m s-1). The daytime increase in the PBL height (〉 200 m) is also larger than the nighttime (50-100 m).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odified by urbanization lead to detectable ozone-concentration changes in the PRD and the YRD. Urbanization increases the nighttime surface-ozone concentrations by about 4.7%-8.5% and by about 2.9%-4.2% for the daytime. In addition to modifying individual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urbanization also enhances the convergence zones, especially in the PRD. More importantly, urbanization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urface ozone for the PRD and the YRD, presumably due to their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Even though the PRD has a smaller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an the YRD, it has (a) weaker surface wind speed, (b) smaller increase in PBL heights, and (c) stronger convergence zones. The latter three factors outweighe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resulted in a larger ozone enhancement in the PRD than the Y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Pearl River Delta (PRD)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s wrf-chem
下载PDF
不同排放源对华东地区PM_(2.5)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5
作者 胡亚男 马晓燕 +1 位作者 沙桐 高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16-1628,共13页
使用中尺度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MEIC源清单中五大部门来源(工业源、电力源、民用源、交通源和农业源)对华东地区PM_(2.5)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春夏秋季PM_(2.5)约40%~60%来源于工业源,冬季由于采暖供热燃... 使用中尺度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MEIC源清单中五大部门来源(工业源、电力源、民用源、交通源和农业源)对华东地区PM_(2.5)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春夏秋季PM_(2.5)约40%~60%来源于工业源,冬季由于采暖供热燃用大量散烧煤,导致民用源对PM_(2.5)的贡献最大,在山东、安徽和江苏省等高值区贡献率超过50%;农业源、电力源和交通源对PM_(2.5)影响的季节差异不大,农业源贡献约20%~30%,交通源和火电源贡献约10%.因此冬季需主要控制民用源排放,春夏秋季主要控制工业源排放,其次是农业源排放.一次PM_(2.5)在工业、电力和民用源贡献的PM_(2.5)中所占比例可达50%~60%;NO_3^-和NH_4^+在交通源贡献的PM_(2.5)中总比例可达53%,在农业源中总比例高达93%;由于模式对SO2-4模拟偏低,SO_4^(2-)在工业源和电力源贡献的PM_(2.5)中占比约5%~15%;OC对来自民用源的PM_(2.5)有30%的贡献,BC对来自交通源的PM_(2.5)有15%的贡献;Na+和Cl-对PM_(2.5)的贡献在各大来源中均低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wrf-chem MEIC 华东地区
下载PDF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鹏程 张馨文 +2 位作者 黄强 龙平 杜云松 《四川环境》 2019年第3期70-76,共7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气污染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能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与重污染天气的提前预报,支撑政府制定防治策略,提醒公众提前防范,减少自身暴露,减轻污染,我国已形成国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气污染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能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与重污染天气的提前预报,支撑政府制定防治策略,提醒公众提前防范,减少自身暴露,减轻污染,我国已形成国家-区域-省级-城市四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主要模型包括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NAQPMS、CMAQ、CAMx、WRF-Chem及多模式集合预报体系等,对各类模型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预报模型 NAQPMS CMAQ CAMX wrf-chem
下载PDF
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陶玮 刘峻峰 陶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城市化发展,特别是下垫面特征的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外强迫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下垫面特征变化导致不同尺度气象场发生变化,而气象条件又决定着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文章首先从3个方面总结了... 城市化发展,特别是下垫面特征的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外强迫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下垫面特征变化导致不同尺度气象场发生变化,而气象条件又决定着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文章首先从3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1)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2)不同尺度下的城市污染气象学特征;3)定量描述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相关进展。之后进一步综述了利用数值模式方法模拟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变迁对大气环境(包括气象条件及空气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利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Chem和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扩张对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空间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高处的CO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体积分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 城市气候 污染气象 空气质量 wrfchem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天津细颗粒物气象扩散能力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蔡子颖 姚青 +2 位作者 韩素芹 邱晓滨 张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40-2046,共7页
基于高精度的排放源和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在同排放源条件下模拟了2000~2015年天津地区PM_(2.5)质量浓度,根据NEC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相关数据构建细颗粒物气象扩散指数,使用两种方法描述21世纪以来天津地区细颗粒物气象扩散能力变... 基于高精度的排放源和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在同排放源条件下模拟了2000~2015年天津地区PM_(2.5)质量浓度,根据NEC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相关数据构建细颗粒物气象扩散指数,使用两种方法描述21世纪以来天津地区细颗粒物气象扩散能力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期间天津地区细颗粒气象扩散能力呈现周期性波动,不利气象条件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2003~2004年,第二个峰值为2013~2015年,两个峰值相距11年,在2000~2015年间,天津地区气象扩散能力(主要针对PM_(2.5)影响)年际平均波动4.1%,最大值约为9%,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制定和效果评估,必须考虑气象年际波动的影响;2008~2010年气象条件较有利于细颗粒物扩散,此后逐年转差,在2013~2015年处于历史正距平(不利扩散),从而导致2013~2015年雾霾和重污染天气频发;2015年相比2013年天津细颗粒物气象扩散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但PM_(2.5)质量浓度下降29%,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执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 细颗粒物气象扩散能力 天津
下载PDF
应用WRF-chem模式模拟京津冀地区气溶胶污染对夏季气象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马欣 陈东升 +4 位作者 高庆先 师华定 李悦 周颖 温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08-1415,共8页
本文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2006年夏季代表月份7月的气溶胶污染对京津冀地区的温度、风速、PBL高度以及降水量等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气候效应的作用下京津冀地区2006年夏季区域平均温度下降了0.19℃... 本文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2006年夏季代表月份7月的气溶胶污染对京津冀地区的温度、风速、PBL高度以及降水量等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气候效应的作用下京津冀地区2006年夏季区域平均温度下降了0.19℃、风速升高了0.089m/s、PBL高度下降了34.42m、降水量增加了0.069mm。研究发现,对于污染较重的地区地面10m风速的下降程度显著,而地面2m温度和PBL高度则明显的下降,对于污染较轻的地区地面2m温度和PBL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地面10m风速则有明显的上升。此外,由于地形的作用,北京市平原地区的温度和PBL高度的下降量低于山地地区,而风速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气候效应 气象条件 wrf-chem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重污染期间PM_(2.5)输送与来源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国辉 冯添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4期412-424,共13页
本文应用WRF-CHEM模式模拟分析了关中地区2014年2月14日至16日的一次重污染过程。模式模拟了西安地区和宝鸡地区城市大气PM_(2.5)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较好地再现了污染过程。敏感性试验分析表明,关中盆地东部地区(西安市及其周边... 本文应用WRF-CHEM模式模拟分析了关中地区2014年2月14日至16日的一次重污染过程。模式模拟了西安地区和宝鸡地区城市大气PM_(2.5)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较好地再现了污染过程。敏感性试验分析表明,关中盆地东部地区(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PM_(2.5)对盆地西部地区(宝鸡市及其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贡献可以达到30%,其主要原因为盆地发生重污染时,盛行东风造成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污染物向西输送,影响宝鸡市的空气质量。污染源分析表明,居民生活源是关中盆地在2月份最重要的PM_(2.5)源,贡献超过40%,交通运输源的贡献小于10%。因此在重霾情况下,限行机动车的作用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PM2.5 wrf-ch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