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95
1
作者 李成志 王智彪 +6 位作者 陈文直 卞度宏 曹友德 赵建武 文爽 田耘博 李香进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3-377,i001,共6页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超声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 7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 ,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 ,症状、体征及局部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链霉卵白...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超声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 7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 ,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 ,症状、体征及局部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链霉卵白素 过氧化物酶 (SP)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阴白色病变组织 (石蜡切片 )中 ,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抗原决定簇 (clusterofdifferentiationofendothelialcell,CD34)及髓磷脂碱性蛋白 (myelinbasicprotein ,MBP)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聚焦超声治疗后 ,患者的局部瘙痒症状明显缓解 ,甚至完全消失 ,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治疗有效率达 94 7%。治疗后局部皮肤的表皮完整 ,真皮组织有一过性的充血、水肿 ,水肿的高峰期在治疗后的2 4~ 4 8h ,以后逐渐消退 ,至治疗后 7~ 10d恢复正常。治疗后 1个月复查 ,外阴白色病变部位的皮肤逐渐恢复正常形态 ,并有色素沉着 ,局部表皮保持完整。聚焦超声治疗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 ,治疗后表皮及真皮层组织结构均逐渐恢复正常 ,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积 ,真皮内的微血管明显增多 ,且管腔形态正常 ,浸润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外阴皮肤内CD34、MBP等的阳性表达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白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治疗 外阴白色病变 可行性 有效性 免疫组化技术
原文传递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900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焦鲁霞 胡丽娜 +5 位作者 熊正爱 冯丽华 张勇 田耘博 陈文直 王智彪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聚焦超声治疗的941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498例(...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聚焦超声治疗的941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498例(占52.9%),硬化性苔癣型342例(占36.4%),硬化性苔癣伴增生(混合)型101例(占10.7%)。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8岁。平均病程为6.2年(3个月~45年),于治疗后6、12个月评价其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及有效例数计算有效率)。结果 941例患者中90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治疗后6个月,临床治愈434例(占48.2%),有效420例(占46.7%),无效46例(占5.1%),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94.9%。治疗后12个月的有效率为83.7%。治疗后12个月有101例患者再次出现明显的外阴瘙痒症状(占11.2%),再次给予聚焦超声治疗,其中90例达到临床有效。90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阴道周围组织(尿道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但有50例患者(5.6%)在治疗中及1周后出现皮肤水泡及局部浅表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全部愈合。结论聚焦超声是当前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超声疗法
原文传递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成志 卞度宏 +4 位作者 汪炼 王华琴 曹友德 殷年刚 赵纯亮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并初步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共76例,采用聚焦超声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局部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阴道镜检查方...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并初步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共76例,采用聚焦超声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局部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阴道镜检查方法观察体征的变化。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平均随访28.3个月(24~60个月),有39例患者治愈(27例为鳞状上皮增生型,12例为硬化性苔癣型),总治愈率为51%(39/76),总有效率达95%(72/76),累计复发率为36%(26/72)。对复发病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再次聚焦超声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8例复发后再治疗患者中,6例完全恢复正常,12例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76例患者中,4例(2例鳞状上皮增生型,2例硬化性苔癣型)于治疗后2~4 h 出现治疗区皮肤少量水疱,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另有2例(1例鳞状上皮增生型,1例硬化性苔癣型)在治疗后2周出现治疗区局部皮肤浅表溃疡,经抗炎、对症及促表皮生长等治疗3周后痊愈。76例患者经24~60个月的临床观察未发现有远期并发症。不同的麻醉方式及不同的病理类型对聚焦超声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程越短、年龄越小,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效果越好。结论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安全有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超声疗法
原文传递
聚焦超声治疗583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裴娇娇 常淑芳 +3 位作者 孙江川 张潇元 丹阳 唐远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聚焦超声治疗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583例,回顾性分析其疗效...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聚焦超声治疗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583例,回顾性分析其疗效、并发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总有效率为97.43%,复发率28.65%,并发症发生率9.09%。其疗效与患者是否接受再次巩固治疗有关,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其有效率明显上升(P<0.05);并发症的发生与治疗方式有关,使用CZF300机型高功率短时间治疗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CZF-1机型低功率长时间治疗者(P<0.001)。结论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可靠,采用多次巩固治疗及低功率长时间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高强聚焦 外阴疾病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外阴白色病变患者T细胞亚群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广太 傅玉静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外阴白色病变与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 :用FCM法检测患者静脉血CD3+、CD4 +、CD8+、CD16 +细胞 ,用亚硝酸盐法检测MDA ,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SOD。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的CD3+、CD4 +、CD8+、CD16 +细胞水平... 目的 :探讨外阴白色病变与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 :用FCM法检测患者静脉血CD3+、CD4 +、CD8+、CD16 +细胞 ,用亚硝酸盐法检测MDA ,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SOD。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的CD3+、CD4 +、CD8+、CD16 +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 ,患者组CD4 + /CD8+细胞比值及SO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MDA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不同组织类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之间的T细胞亚群水平和SOD及MDA无明显差异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SOD变化与CD4 + /CD8+变化及CD 3+、CD4 +变化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MDA与CD8+、CD16 +变化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应答过度和过剩脂质过氧化反应 ,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机体自身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T淋巴细胞 脂质过氧化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p16蛋白表达异常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广太 曹京红 付玉静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蛋白表达异常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外阴白色病变组织34份,其中硬化性苔藓(LS)12份,鳞状上皮增生(SH)18份,SH合并LS4份;另选择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1份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蛋白表达异常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外阴白色病变组织34份,其中硬化性苔藓(LS)12份,鳞状上皮增生(SH)18份,SH合并LS4份;另选择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1份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yclin D1、p1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关系。结果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显著高于正常外阴皮肤组织(9%,P<0.05);LS和SH组织中,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与正常皮肤组织(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和SH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和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clinD1与p16蛋白作为调控细胞增殖周期的重要因子,前者的高表达致两者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可能是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细胞周期蛋白D1 蛋白质P16
原文传递
高能聚焦超声与皮质激素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史宏晖 朱兰 +4 位作者 杨毅 金杭美 李瑞珍 梁志清 郎景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1期3291-3293,共3页
目的评价高能聚焦超声(HIFU)与皮质激素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68例病理诊断为NNEDV的患者,25例失访,将243例随机分为HIFU组(119例)和药物组(124例),分别于治疗前、治... 目的评价高能聚焦超声(HIFU)与皮质激素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68例病理诊断为NNEDV的患者,25例失访,将243例随机分为HIFU组(119例)和药物组(124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进行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与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症状评分分别为0.9±0.9、0.9±0.8,体征评分分别为3.9±2.0、3.8±1。4,评分减少,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5±5、25±4,评分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药物组患者症状改善优于HIFU组患者,而HIFU组患者的体征改善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HIFU组疗效及体征改善均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及病理类型为硬化性苔藓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药物相比,HIFU治疗具有显著改善皮肤损害和提高治愈率的特点,对于病程长、病理类型为硬化性苔藓的患者可选择HIFU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外阴疾病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Vulv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8
作者 Gabriela Françóes Rostirolla Alessandra Guerra +4 位作者 Maria Carolina Rey Alt Luiza Tesser Dalla Libera Maria Eduarda Appel Binda Márcia Appel Fernando De Marco dos Santos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4年第2期295-300,共6页
Background: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are those that develop from a neuroendocrine cell. They most commonly affect the lung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pancreas, being rare conditions in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Whe... Background: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are those that develop from a neuroendocrine cell. They most commonly affect the lung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pancreas, being rare conditions in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When present, these neoplasms often manifest with nonspecific signs and symptoms such as pain, itching, swelling, single-focus lesions, bleeding, and enlargement of inguinal lymph nodes, in addition to the presence of progressively enlarging vulvar nodules. Consequently, the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involves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confirmation through immunohistochemistry. Objective: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rarely studied pathology. 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that could ai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reatment guidelines. Case Presentation: A 57-year-old female, with no prior comorbidities, menopause at 36, who presented with a left vulvar nodule accompanied by intense pain and swelling, later diagnosed with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in the vulva. Conclusion: This case repo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in the vulva, given its scarcity in medical literature.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here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paving the way for future consensus on managing this uncommon but challenging neopla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lvar Neoplasms CARCINOMA Small Cell CARCINOMA NEUROENDOCRINE Genital Neoplasms FEMALE vulvar diseases
下载PDF
ATP光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夏松云 黄颖 +2 位作者 商微 李秀琴 陈蕾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ATP光治疗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ATP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外阴上皮非瘤样变2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107例,硬化苔藓68例,... 目的研究ATP光治疗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ATP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外阴上皮非瘤样变2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107例,硬化苔藓68例,硬化苔藓合并鳞状上皮增生型90例。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2.2岁。平均病程5.7年(3个月至18年),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评价其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例数及有效例数计算有效率)。结果265例患者中233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治疗后6个月22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7.0%。临床治愈140例(占60%),有效86例(占37%),无效7例(占3.0%)。治疗后6个月有32例患者再次出现症状,再次行ATP治疗,其中30例再次有效。治疗12个月有效率为96.1%。所有ATP光无创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外阴上皮非瘤变患者的瘙痒症状及皮损恢复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非常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ATP光 红外生物效应技术
下载PDF
女性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小曼 李明 +4 位作者 杨敏 文玮 孙凯律 常建民 傅裕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分析女性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VLS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就诊于北京医院皮肤科外阴专病门诊的137例VLSC患者的临床特征。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病程)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 目的分析女性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VLS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就诊于北京医院皮肤科外阴专病门诊的137例VLSC患者的临床特征。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病程)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37例患者发病年龄32.0(25.5,40.0)岁,病程36.0(15.0,72.0)个月。32例(23.4%)有特应性疾病史,其VLSC发病年龄[29.5(25.0,35.8)]早于无特应性疾病患者[33.0(27.0.41.0),Z=2.03,P=0.042]。皮损特征方面,130例(94.9%)累及大阴唇,13例(9.5%)累及小阴唇.103例(75.2%)皮损双侧分布,8例(5.8%)出现色素减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瘙痒,中度瘙痒44例(32.1%)、重度80例(58.4%).重度瘙痒患者占病程>2年患者的比例(68.1%)高于病程<2年的患者(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16)。患者自觉诱发瘙痒加重因素包括,局部潮湿出汗(55例,40.1%)、进食辛辣刺激食物(41例,29.9%)、精神紧张(36例,26.3%)。结论VLSC好发于20-39岁,特应性体质可能是重要病因,主要累及大阴唇,多双侧分布.病程越长瘙痒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外阴疾病 瘙痒症 女性 色素减退 局部潮湿
原文传递
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分离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强欢 姜伊娟 +3 位作者 张永玲 王碧霞 张婕 田琳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及粘连分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少儿妇科门诊诊治的439例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资料。439例患儿年龄为1.0月龄~10岁,平均15.9月龄(中位年龄12.0月龄),... 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及粘连分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少儿妇科门诊诊治的439例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资料。439例患儿年龄为1.0月龄~10岁,平均15.9月龄(中位年龄12.0月龄),均行小阴唇粘连手法分离治疗,术后创面涂红霉素乳膏,并用苯扎氯铵溶液清洁外阴。结果幼女小阴唇粘连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外阴清洁、护理不当等致反复外阴阴道炎者85.19%(374/439),无明确诱因者14.81%(65/439);幼女小阴唇粘连的发病平均年龄为15.9月龄,其中3月龄~3岁者占88.38%(388/439),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占58.54%(257/439),在体检或清洗外阴时发现。行小阴唇粘连分离术后,全部患儿均一次分离成功,经过1周的术后护理,409例(93.17%)患儿基本痊愈,30例(6.83%,30/439)患儿复发。结论小阴唇粘连好发于≤3岁幼女,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清洗外阴时发现,早期诊断后行粘连手法分离的治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小阴唇粘连 女(雌)性 儿童 小阴唇粘连分离术
原文传递
分阶段手术治疗外阴获得性淋巴管扩张症10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梁晨 夏松 +5 位作者 孙宇光 常鲲 信建峰 刘昕 安然 沈文彬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4-801,共8页
目的探讨外阴获得性淋巴管扩张症(ALV)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2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因ALV住院并完成分阶段手术[指阴唇部分切除重建术+胸导管成形术和(或)会阴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目的探讨外阴获得性淋巴管扩张症(ALV)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2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因ALV住院并完成分阶段手术[指阴唇部分切除重建术+胸导管成形术和(或)会阴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的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术后通过门诊问卷方式采用本课题组自制的外阴淋巴管扩张症症状评分量表(以下简称症状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会阴肿胀程度、水疱范围、漏液量及漏液频率的改善程度。结果 2009年7月—2023年7月因ALV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8例, 其中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占98%(47/48), 有放疗史患者占94%(45/48)。48例ALV患者中, 完成分阶段手术治疗的ALV患者共10例, 纳入本研究。(1)临床特点及诊断:10例ALV患者的中位年龄60岁(50, 63岁), 自子宫颈癌手术及放化疗结束至出现外阴肿胀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5年(0.0, 2.0年), 自外阴肿胀至出现水疱及水疱破溃漏液的中位间隔时间为0.0年(0.0, 4.8年)。10例完成分阶段手术治疗的ALV患者中, 术前7例(7/10)患者有反复丹毒发作病史;7例(7/10)患者的症状评分量表中各症状评分均为最高(即会阴肿胀严重、水疱分布广泛、持续漏液且漏液量多);10例(10/10)患者的非增强磁共振淋巴显像(NCMRL)检查均表现为会阴区水肿信号, 淋巴显像(LS)检查均可见会阴区显像剂浓聚。(2)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检查:10例完成分阶段手术治疗的ALV患者中, 6例(6/10)诊断胸导管出口梗阻, 行胸导管成形术及阴唇部分切除重建术;4例(4/10)未发现胸导管出口梗阻者分别行会阴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及阴唇部分切除重建术。10例(10/10)患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可见真皮乳头内淋巴管扩张;其中5例患者行免疫组化检测,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均为阳性, CD34均为阴性。(3)疗效:共有8例患者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扩张 外阴疾病 水疱 胸导管 会阴 吻合术 外科 修复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外阴Bowen样丘疹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涌 林晓 +1 位作者 李圆圆 徐元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探讨Bowen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病因。方法 对 15例Bowen样丘疹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随访。采用多重引物PCR检测 12例Bowen样丘疹病上皮组织中HPVDNA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5例HPV抗原及p5 3蛋白。 结果  15例... 目的 探讨Bowen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病因。方法 对 15例Bowen样丘疹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随访。采用多重引物PCR检测 12例Bowen样丘疹病上皮组织中HPVDNA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5例HPV抗原及p5 3蛋白。 结果  15例Bowen样丘疹病患者全为女性 ,年龄 2 1~ 4 0岁 (平均 2 9 5岁 )。病变外观为色素性扁平丘疹 ,组织学与Bowen病相似 ,但异型性较小。 12例病变组织HPV6、11、16、18型病毒基因检测均为阴性 ,对照组检测阳性。广谱HPV抗原检测阳性 2例 (2 / 15 ) ,p5 3蛋白阳性 2例 (2 / 15 )。结论 Bowen样丘疹病的诊断应该结合典型临床特征 ,该病属良性病变 ,但伴有重度非典型增生病例可视为癌前病变 ,发病与HPV感染的关系尚待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Bowen样丘疹病 临床病理学 人乳头状瘤病毒 P53蛋白
下载PDF
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2的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玉静 谢玉翠 翟建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98-500,I0003,共4页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2(VEGF受体Flt-1与KDR/Flk-1)在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Flt-1和KDR/Flk-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以11例正常...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2(VEGF受体Flt-1与KDR/Flk-1)在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Flt-1和KDR/Flk-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以11例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作为对照,了解其相关性。结果应用直线相关软件对Flt-1与KDR/Flk-1阳性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r=0.488,P=0.002)。结论外阴白色病变皮损中VEGF受体Flt-1与KDR/Flk-1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病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敏 刘琬 +4 位作者 于洁 鲍迎秋 傅裕 高小曼 常建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VVG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11例VVG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1例VVGS确诊时的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均为46岁,平均病程4年。疼痛糜烂性红斑位于阴道前庭7例,齿龈10例,双侧颊黏膜5...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VVG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11例VVG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1例VVGS确诊时的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均为46岁,平均病程4年。疼痛糜烂性红斑位于阴道前庭7例,齿龈10例,双侧颊黏膜5例;性交疼痛8例;阴道溢血4例。7例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羟氯喹或秋水仙碱,4例仅口服羟氯喹,11例患者均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8例获痊愈或显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VVGS多见于中年女性,痛性红斑好发于阴道前庭和齿龈,性交疼痛常见。甲泼尼龙联合羟氯喹片及单独应用羟氯喹治疗轻症患者疗效好。0.1%他克莫司软膏可作为局部维持治疗的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扁平苔藓 黏膜 治疗结果 综合征 外阴-阴道-牙龈
原文传递
外阴营养不良与雌激素受体、凝集素受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毅军 李秀霞 +1 位作者 孙勤暖 呼和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7-20,共4页
对132例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皮肤的雌激素受体、四种凝集素受体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女阴营养不良时局部病变皮肤雌激素受休和凝集素受体含量减少或消失,程度随病变类型不同有所变化,治疗好转时雌激素受体和凝集素受体含量均有增多,伴有非... 对132例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皮肤的雌激素受体、四种凝集素受体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女阴营养不良时局部病变皮肤雌激素受休和凝集素受体含量减少或消失,程度随病变类型不同有所变化,治疗好转时雌激素受体和凝集素受体含量均有增多,伴有非典型增生时易发展为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雌激素 凝集素 受体
下载PDF
重视外阴阴道疾病防治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幸 陈亚侠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1-882,共2页
关键词 外阴疾病 阴道疾病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42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雪峰 陈静 +2 位作者 吴华娟 吴淑萍 李振鲁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27-1128,共2页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护理方法。治疗前后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皮肤护理,治疗中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治疗后详细指导患者的居家自我护理。42例患者经过3~4次ALA-PDT治疗后,瘙...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护理方法。治疗前后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皮肤护理,治疗中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治疗后详细指导患者的居家自我护理。42例患者经过3~4次ALA-PDT治疗后,瘙痒基本消失,皮损明显改善,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在ALA-PDT治疗前、中、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外阴疾病 护理
原文传递
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19
作者 张璐 肖银平 +3 位作者 陶祥 曹远奎 隋龙 丛青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03-610,共8页
目的探讨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外阴HSIL组),按1∶1纳入同期病理诊断为外阴低级别鳞状... 目的探讨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外阴HSIL组),按1∶1纳入同期病理诊断为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患者(外阴LSIL组)。回顾性分析外阴SIL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阳性率及亚型分布、细胞学检查结果、阴道镜诊断、病变部位等临床特征。结果(1)2018—2022年阴道镜引导下活检外阴SIL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分别为1.64%(740/45057)、2.34%(1110/47402)、2.68%(1108/41335)、3.26%(1536/47078)、3.31%(667/20155),平均检出率为2.57%(5161/201027)。(2)本研究纳入外阴HSIL组患者1096例,外阴LSIL组按1∶1纳入同期患者1096例。2192例外阴SIL患者中,2150例有HPV检测结果,总HPV阳性率为92.7%(1993/2150),其中外阴HSIL组患者HPV阳性率显著高于外阴LSIL组[分别为96.0%(1012/1054)、89.5%(981/1096);χ^(2)=33.62,P<0.001];外阴HSIL组患者中最常见的HPV感染亚型自高到低依次为HPV 16型(66.7%)、HPV 52型(14.3%)和HPV 58型(10.0%),外阴LSIL组患者依次为HPV 16型(24.9%)、HPV 6型(20.1%)、HPV 52型(17.1%)。2171例外阴SIL患者有子宫颈或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细胞学检查的总体敏感度为53.6%,外阴LSIL组与外阴HSIL组分别为54.3%和5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6)。870例外阴SIL患者有阴道镜诊断结果,外阴HSIL组阴道镜诊断的准确率显著低于外阴LSIL组[分别为40.2%(163/405)、81.7%(380/465);χ^(2)=158.72,P<0.001]。2192例外阴SIL患者中,合并子宫颈阴道病变者占57.3%(1257/2192);其中,外阴HSIL组患者合并子宫颈阴道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外阴LSIL组[分别为62.6%(686/1096)和52.1%(571/1096);χ^(2)=24.67,P<0.001]。936例有病灶数统计资料的外阴SIL患者中,外阴HSIL组中82.5%(386/468)的患者为单个病灶,外阴LSIL组为81.4%(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外阴疾病 鳞状上皮内病变 癌前状态 阴道镜检查
原文传递
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外阴白色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唱捷 何文翠 +3 位作者 张建国 范引侠 刘宁侠 苏茵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9-211,共3页
对3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局部病变皮肤、随意尿(病变组),29例病变组患者自身正常外阴皮肤(自身对照组)的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妇女外阴皮肤、37例正常妇女随意尿(正常组)的hEGF含量... 对3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局部病变皮肤、随意尿(病变组),29例病变组患者自身正常外阴皮肤(自身对照组)的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妇女外阴皮肤、37例正常妇女随意尿(正常组)的hEGF含量进行对照。结果:病变组皮肤hEGF含量高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组,自身对照组外阴皮肤的hEGF含量高于正常组。病变组皮肤hEGF含量与白色病变病理类型无关。病变组随意尿hEGF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外阴皮肤hEGF含量升高,可能与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外阴疾病 白色病变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