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丁基胶塞中易挥发性成分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赵霞 胡昌勤 金少鸿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分析药用丁基胶塞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并利用 NIST 谱库,分离鉴定药用丁基胶塞中挥发性的化学成分。结果:药用丁基胶塞中主要检出2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硅烷化试剂、抗氧剂、饱和烷烃类化合物在药用丁基... 目的:分析药用丁基胶塞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并利用 NIST 谱库,分离鉴定药用丁基胶塞中挥发性的化学成分。结果:药用丁基胶塞中主要检出2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硅烷化试剂、抗氧剂、饱和烷烃类化合物在药用丁基胶塞的挥发性成分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普通丁基胶塞、氯化丁基胶塞、溴化丁基胶塞和镀膜丁基胶塞所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药用丁基胶塞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为进一步进行药用丁基胶塞与药物之间的相容性考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丁基胶塞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酱香白酒高温堆积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尚柯 韩兴林 +2 位作者 王德良 舒冬梅 陈耀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该文采用HS-SPME结合GC-MS对酱香型白酒第三轮次堆积不同时间点、不同位置点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共计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2种,其中,醇类物质10种,醛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4种,酯类物质9种,酚类物质1种,其他类物质5种。其醇... 该文采用HS-SPME结合GC-MS对酱香型白酒第三轮次堆积不同时间点、不同位置点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共计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2种,其中,醇类物质10种,醛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4种,酯类物质9种,酚类物质1种,其他类物质5种。其醇、醛、酸、酯类物质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32.88%、4.37%、9.18%、30.93%。包括酒体中常见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异戊醇、乙酸、丁酸等。分析结果表明,堆积过程在富集微生物的同时,产生了大量酒体有益风味物质,对酱香白酒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高温堆积 酒醅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工艺核桃油挥发性物质比对及关键香气成分表征 被引量:35
3
作者 李欢康 杨佳玮 +1 位作者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85-192,共8页
以有机溶剂浸提法和压榨法(冷榨和不同烘烤处理的热榨)制备的核桃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以有机溶剂浸提法和压榨法(冷榨和不同烘烤处理的热榨)制备的核桃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的计算分析明确核桃油中的关键香气成分构成差异,以期为核桃油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核桃油样品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11个核桃油样品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烃类、醇类和含氧杂环类,其中压榨核桃油中反-2-庚烯醛(21.00%~28.61%)、正己醛(15.09%~20.72%)和顺-2-辛烯(9.77%~16.28%)相对含量较高,而有机溶剂浸提核桃油中正己醛(35.79%)、反-2-庚烯醛(13.46%)和戊醛(11.79%)相对含量较高。结合ROAV计算和PCA确定壬醛(油脂、柑橘和青草味)、反-2-壬醛(黄瓜、油脂、青草味)、反,反-2,4-癸二烯醛(油炸、蜡、油脂味)和1-辛烯-3-醇(蘑菇味)是核桃油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通过挥发性物质聚类热图分析发现不同工艺核桃油样品之间色差较大,表明基于挥发性物质进行不同工艺制备核桃油的区分判别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挥发性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聚类热图
下载PDF
基于GC-MS和电子鼻技术的金枪鱼胰脏酶解气味解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钱琴莲 李晔 +2 位作者 王求娟 王颖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126,共6页
目的:对不同蛋白酶水解金枪鱼胰脏的风味物质比较分析,为金枪鱼胰脏深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加蛋白酶作对照,不同蛋白酶水解金枪鱼胰脏,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 目的:对不同蛋白酶水解金枪鱼胰脏的风味物质比较分析,为金枪鱼胰脏深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加蛋白酶作对照,不同蛋白酶水解金枪鱼胰脏,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联用仪,对酶解液气味的响应值进行载荷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电子鼻测得不加酶组与菠萝蛋白酶、动物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组间气味存在明显差异。HS-SPME-GCMS法分别检测出45、54、54、34、46、43、53种和5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呋喃类等化合物。增香的丁香醛、β-紫罗兰酮和2-乙基呋喃均在动物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最高。腥味物质在木瓜蛋白酶组、风味蛋白酶组和胰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较低。结论:动物蛋白酶组能明显增加怡人香味,而木瓜蛋白酶组、风味蛋白酶组和胰蛋白酶组对腥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胰脏 蛋白酶水解 挥发性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蔺佳良 繆芳芳 +7 位作者 蔡江佳 周君 李晔 王春琳 张迪骏 童茜茜 黄健 苏秀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本文旨在探明收获季节的中华绒螯蟹雌蟹不同部位在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并为加工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电子鼻能够灵敏的检测加热前后气味的变化,新... 本文旨在探明收获季节的中华绒螯蟹雌蟹不同部位在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并为加工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电子鼻能够灵敏的检测加热前后气味的变化,新鲜雌蟹在加热到100℃和150℃气味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利用GC-MS从新鲜、100℃和150℃雌蟹的不同部分中鉴定出101种、130种和11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酮类、醛类、酚类、酯类、碳氢类等化合物。新鲜雌蟹土腥气味较重,主要是三甲胺等物质引起;100℃雌蟹呈现出浓郁香气,主要是壬醛、6-甲基-5-庚烯-2-酮等化合物引起;150℃雌蟹会表现出烤香味,是由2,5-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等引起。雌蟹在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较大,电子鼻与HS-SPME-GC-MS结合使用后可以分析不同加热温度下雌蟹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雌蟹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下载PDF
中国车前草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回瑞华 侯冬岩 +2 位作者 李铁纯 朱永强 刘晓媛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5-87,共3页
用同时蒸馏 萃取装置(SDE)提取中国车前草的挥发性物质,测得车前草挥发油质量分数为2.79%,用GC MS法从车前草的挥发油中分离确认出2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08%。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 用同时蒸馏 萃取装置(SDE)提取中国车前草的挥发性物质,测得车前草挥发油质量分数为2.79%,用GC MS法从车前草的挥发油中分离确认出2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08%。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同时蒸馏-萃取装置 车前草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酸枣仁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2 位作者 杨梅 李铁纯 郭华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4-86,共3页
报道了用蒸馏 萃取法提取酸枣仁中挥发性物质 ,测得酸枣仁挥发油的含量为 1 0 .40 % ,用GC MS法从酸枣果肉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 38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 ,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含量。其中主... 报道了用蒸馏 萃取法提取酸枣仁中挥发性物质 ,测得酸枣仁挥发油的含量为 1 0 .40 % ,用GC MS法从酸枣果肉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 38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 ,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酯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 76.1 2 % ,其次为酸类化合物为 7.65 % ,醇类化合物为 3.43% ,醚类化合物为 2 .1 6% ,烷烃化合物为4.61 % ,其它类化合物仅占 4.85 %。共占酸枣仁中挥发油总量的 98.8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挥发性化学成分 分析 蒸馏-萃取法 提取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基于GC/MS的储藏粳稻谷挥发物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宋伟 张明 张婷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7-102,共6页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稻谷样品的挥发物质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不同稻谷样品间挥发物质的差异,进而找出能够反应稻谷储藏品质的特征性挥发物。测定结果表明,共检测到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稻谷样品的挥发物质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不同稻谷样品间挥发物质的差异,进而找出能够反应稻谷储藏品质的特征性挥发物。测定结果表明,共检测到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样品挥发物质117种,从中筛选出贡献较大的83种成分进行分析,其中烃类29种,醛类17种,酮类10种,醇类8种,酸酯类10种,杂环类9种。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储藏期间稻谷的酸酯类、醇类、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挥发物质下降明显,且温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苯类挥发物质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温度越高上升的越明显;杂环类挥发物质受储藏时间以及温度的影响较小。各类挥发物质受储藏条件影响大小顺序为酸酯类>醇类>酮类>醛类>烃类>杂环类,同时得到评判稻谷品质的特征性挥发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样品 储藏条件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蒸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琦 沈才洪 +4 位作者 孙啸涛 敖宗华 敖灵 郭凯 杨建刚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4-254,共11页
建立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别对100年、300年窖龄窖池的酒醅在蒸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准确定性浓香型白酒中70种典型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39种,醇类14种,酸类6... 建立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别对100年、300年窖龄窖池的酒醅在蒸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准确定性浓香型白酒中70种典型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39种,醇类14种,酸类6种、烷烃类3种,醛酮类5种,其他3种;其中46种化合物属于两个不同窖龄窖池酿造白酒中的共有成分。同时,在蒸馏过程中,丙二醇、2,3-丁二醇、乙酸、苯乙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均呈上升的趋势;辛酸乙酯、丁酸己酯、己酸丁酯、庚酸乙酯、乙酸己酯、丁酸丁酯、戊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正丁醇、戊醇、2-甲基丁醇呈下降的趋势;己酸、丁酸、己醇、辛醇均增加。本研究初步阐释了不同窖龄馏分酒中风味物质的含量差异,发掘了不同馏分酒蒸馏过程中风味物质含量与流酒时间之间的关系,为酒企科学蒸馏、质量摘酒和分级贮存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窖龄 蒸馏 馏分 挥发性物质 变化规律
原文传递
LLE、SDE、SPME和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分析二锅头酒中的风味物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廖永红 赵爽 +3 位作者 张毅斌 张弦 佟若楠 徐曼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0-228,共9页
采用液液萃取(LLE)、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EM)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二锅头酒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保留指数法对定性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阈值转化为香气活力值后,将OAV高的物质确定为香型... 采用液液萃取(LLE)、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EM)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二锅头酒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保留指数法对定性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阈值转化为香气活力值后,将OAV高的物质确定为香型白酒的关键香气组分。从同1种酒样中共得到70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酯类26种,醇类12种,酸类10种,醛类6种,酮类4种,醚类1种,芳香族化合物11种,共确定出8种关键香味物质。本试验为深入研究二锅头酒的风味物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二锅头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风味物质 保留指数
原文传递
米发糕的风味形成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熊青 范露 +2 位作者 鲍方芳 赵思明 熊善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32-236,共5页
以丝苗米为原料,接种酵母菌发酵制作米发糕,对不同操作阶段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研究米发糕的风味形成及特征。结果表明,发酵和蒸制产生了米发糕特殊的滋味和挥发性气味物质,呈味游离氨基酸主要是米发糕蒸制过程中蛋白质的热降解所产生的,... 以丝苗米为原料,接种酵母菌发酵制作米发糕,对不同操作阶段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研究米发糕的风味形成及特征。结果表明,发酵和蒸制产生了米发糕特殊的滋味和挥发性气味物质,呈味游离氨基酸主要是米发糕蒸制过程中蛋白质的热降解所产生的,其中以苦味氨基酸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挥发性物质,蒸制过程进一步产生了以烷烃为主,兼有较多的醇、酸、酚、酮等挥发性物质,从而形成了米发糕特定的气味。米发糕的滋味物质主要在热降解过程中形成,而气味物质则与微生物降解和热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发糕 风味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气味
下载PDF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挥发性物质的抑菌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翠 乔鲁芹 +3 位作者 金静 马跃 赵相涛 刘会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1-204,共4页
初步研究了分离自石榴果实中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几种常见林果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发现该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率达... 初步研究了分离自石榴果实中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几种常见林果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发现该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率达60%。将不同病原菌株与该挥发性物质互作后的菌丝形态与正常菌丝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杨树溃疡病菌、石榴疮痂病菌B.dothidea、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及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的菌丝分支增多,扭曲,菌丝顶端和中部细胞膨大;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及桑紫纹羽病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的菌丝变粗;合欢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菌丝变细;苹果霉心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不同病原菌菌丝色素产生的速度均受到了抑制。表明该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方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挥发性物质 抑菌作用
下载PDF
1-MCP对葡萄货架期间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颜廷才 邵丹 +2 位作者 李江阔 张鹏 陈绍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58-263,共6页
为提高葡萄的保鲜效果,以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其落粒率、VC含量和可溶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挥发性物质,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ne,1-MCP)对葡萄货架品质特性及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 为提高葡萄的保鲜效果,以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其落粒率、VC含量和可溶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挥发性物质,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ne,1-MCP)对葡萄货架品质特性及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以显著抑制4个品种葡萄果实落粒率和腐烂率的下降,保持果实的新鲜度。与对照相比,1-MCP处理可以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波动,同时可以保持可滴定酸含量的稳定性,有效抑制4个品种葡萄果实硬度的下降,在贮藏前期可以有效抑制VC含量的下降,但后期作用效果不明显。4个品种葡萄成熟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醇类、醛类和酯类。货架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主要挥发性物质波动小,整体风味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环丙烯 葡萄 品质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8种校园绿化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杀菌作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胡仁火 蔡朝晖 +1 位作者 任国祥 徐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9128-9129,9131,共3页
[目的]研究咸宁学院校内常见绿化植物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从50多种植物中筛选出几种抑菌作用较好的植物,对其抑菌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樟树、罗汉松、夹竹桃、大... [目的]研究咸宁学院校内常见绿化植物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从50多种植物中筛选出几种抑菌作用较好的植物,对其抑菌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樟树、罗汉松、夹竹桃、大叶黄杨、法国冬青、石楠、龙柏、雪松8种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供试菌种的抑菌效果较好。[结论]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选择抑菌、杀菌作用强的树种作为高校的绿化树种,有利于绿色高校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挥发性有机物 抑菌作用 杀菌作用
下载PDF
银杏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初探 被引量:18
15
作者 范晓静 黄未 +1 位作者 邱思鑫 胡方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8-1648,共11页
【目的】从银杏(Ginkgo biloba)茎叶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测定其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并用平板对扣法测定其中一株防治效果较... 【目的】从银杏(Ginkgo biloba)茎叶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测定其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并用平板对扣法测定其中一株防治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辣椒疫霉菌生长的影响。通过生防菌液和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辣椒果测定该菌株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生防菌株。【结果】从银杏的茎和叶中分离获得9株内生细菌。平板对峙生长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5对供试的辣椒疫霉菌、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荔枝酸腐菌(Geotrichum candidum)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疫霉菌、稻瘟病菌和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分别为88.9%、86.3%和90.2%。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明显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的生长。对辣椒采后果疫病的防治效果表明,先喷雾接种W5菌悬液24 h后再接种辣椒疫霉病菌孢子悬浮液的防治效果最好,可将辣椒果的保鲜期延长2 3 d。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获得了一株对植物病原菌物有良好防治效果的银杏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W5,对辣椒采后果疫病及其他病原真菌的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内生细菌 抑菌活性 挥发性物质 鉴定
原文传递
GC/MS法分析百合花化学成分 被引量:14
16
作者 回瑞华 侯冬岩 李铁纯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1-63,共3页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 萃取装置 (SDE)提取百合花的挥发性物质 ,测得百合花挥发油含量为 5 .43 % ,用GC/MS法从百合花的挥发油中分离确认出 19种化学成分 ,占提取出的百合花挥发油总含量的 99.5 6% .其主要成分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 :酸类化...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 萃取装置 (SDE)提取百合花的挥发性物质 ,测得百合花挥发油含量为 5 .43 % ,用GC/MS法从百合花的挥发油中分离确认出 19种化学成分 ,占提取出的百合花挥发油总含量的 99.5 6% .其主要成分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 :酸类化合物 (2个 )占 18.44 % ,醇类化合物 (4个 )占 7.64 % ,酯类化合物 (3个 )占 63 .0 4% ,醛类化合物 (3个 )占 2 .72 % ,烯烃类化合物 (2个 )占 1.68% ,萜类氧化物 (3个 )占 2 .45 % ,苯的衍生物 (1个 )占 2 .74% ,酮类化合物 (1个 )占 0 .8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法 百合花 化学成分 挥发油 药用植物 开发利用 提取
下载PDF
黑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3 位作者 李铁纯 袁华芳 刁全平 刘晓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50-552,共3页
实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溶剂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黑茶中挥发性物质,测得用两种方法提取的黑茶挥发油含量分别为2.02%和2.34%;采用GC-MS法从黑茶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并确定出28种和17种化学成分,分别占黑茶挥发油总检出量的86.16%和90.... 实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溶剂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黑茶中挥发性物质,测得用两种方法提取的黑茶挥发油含量分别为2.02%和2.34%;采用GC-MS法从黑茶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并确定出28种和17种化学成分,分别占黑茶挥发油总检出量的86.16%和90.59%。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中挥发性物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忠白 丁媛 +7 位作者 黄健 张迪骏 孙婷婷 何珊 周君 李晔 张春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究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及两者的差异,为其加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目的:探究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及两者的差异,为其加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电子鼻能够检测不同组织气味的变化,两者在新鲜与加热后的气味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利用HS-SPME-GC-MS分别从新鲜、90℃和120℃的扇贝柱和扇贝裙边中鉴定出16、20、7种和18、18、2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化合物。结论:新鲜、90℃和120℃的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共有的挥发性物质分别为11、12、6种,存在差异的物质分别有13、14、15种。丙酸戊酯、3-甲硫基丙醇和1-辛烯-3-醇在两者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但是差距较明显,使得两者的风味有差异。电子鼻与HS-SPME-GC-MS结合使用后可以分析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扇贝柱和扇贝裙边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的变化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挥发性物质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基于肉鸡性别的鸡汤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艳 夏杨毅 +1 位作者 何翠 周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28,共6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内标法,研究基于肉鸡性别差异的传统鸡汤挥发性物质,并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鸡汤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78种,其中母鸡肉汤和公鸡肉汤分别为76,67种,含量分别为1 369.84,1 02...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内标法,研究基于肉鸡性别差异的传统鸡汤挥发性物质,并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鸡汤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78种,其中母鸡肉汤和公鸡肉汤分别为76,67种,含量分别为1 369.84,1 029.61μg/100 m L,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烷烃类、酸类和酯类,两者共同含有的挥发性物质为65种。母鸡肉汤和公鸡肉汤中反式-2-己烯醛、(E,E)-2,4-庚二烯醛、十三醛、2-庚酮、正己醇等13种风味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鸡汤经主成分分析都得到两种主成分物质,且累计贡献率达100%,但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鸡 公鸡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挥发性抑菌物质检测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元元 庞学兵 +3 位作者 李国 刘珊珊 余彬彬 王爱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0-829,共10页
旨在筛选具有高效抑制棉花黄萎菌的芽孢杆菌并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棉花、玉米、向日葵根际以及苦豆子植株内分离得到菌株共65株,通过初筛、复筛共筛选到1株高效根际拮抗菌X4和内生菌N4,它们对棉花黄萎菌... 旨在筛选具有高效抑制棉花黄萎菌的芽孢杆菌并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棉花、玉米、向日葵根际以及苦豆子植株内分离得到菌株共65株,通过初筛、复筛共筛选到1株高效根际拮抗菌X4和内生菌N4,它们对棉花黄萎菌有较强抑制作用;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平板对峙法检测2株生防菌对棉花黄萎菌的抑菌活性,生防菌发酵滤液处理法检测对棉花黄萎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微菌核萌发、毒力蛋白产量的影响,GC-MS法对2株生防菌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经分子检测2株高效拮抗菌均为芽孢杆菌;经2株1生防菌发酵滤液处理的棉花黄萎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菌株N4的抑制率为65.15%、菌株X4的抑制率为58.82%,且菌丝出现严重形变;经处理的黄萎菌孢子萌发率、微菌核萌发率、毒力蛋白产量均显著下降;研究发现2株拮抗菌的挥发性物质具有抑菌作用,GC-MS法检测2株菌发挥性物质主要是2,3-丁二醇、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和异丁酸,纯品物质检验发现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和异丁酸对棉花黄萎菌均有抑菌活性,2,3-丁二醇没有抑菌活性。可见:2个菌株对棉花黄萎菌具有潜在生防能力,可为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优良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芽孢杆菌 抑菌活性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