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2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固定源VOCs治理技术分析评估 被引量:167
1
作者 栾志强 郝郑平 王喜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476-3486,共11页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排放条件复杂.针对含VOCs废气性质的不同,通常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技术进行治理.本文对常用的工业VOCs治理技术、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治理新技术以及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排放条件复杂.针对含VOCs废气性质的不同,通常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技术进行治理.本文对常用的工业VOCs治理技术、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治理新技术以及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一些组合治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对不同治理技术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和经济性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以期对工业VOCs的治理工作在技术选择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定源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治理技术 分析评估
原文传递
南京夏季市区VOCs特征及O_3生成潜势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6
2
作者 杨笑笑 汤莉莉 +6 位作者 张运江 母应峰 王鸣 陈文泰 周宏仓 花艳 江蓉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3-451,共9页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大气中光化学污染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直接影响着臭氧的污染特征.本研究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98种VOCs...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大气中光化学污染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直接影响着臭氧的污染特征.本研究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98种VOCs进行观测,分析南京夏季VOCs体积分数水平及组成特征,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运用VOCs/NOx比值法研究南京臭氧生成敏感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南京市区大气VOCs最高体积分数达200×10-9,平均体积分数为52.05×10-9,各物种体积分数大小为烷烃>含氧有机物>烯烃>芳香烃;臭氧平均质量浓度76.5μg·m-3,小时质量浓度超标率为5.9%.臭氧质量浓度高值期,其前体物VOCs与NOx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与O3变化呈明显的反相关;不同臭氧质量浓度阶段,同种类的VOCs体积分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夏季南京市区的臭氧生成对VOCs较敏感,属于VOCs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 最大臭氧生成潜势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北京奥运时段VOCs浓度变化、臭氧产生潜势及来源分析研究 被引量:122
3
作者 吴方堃 王跃思 +1 位作者 安俊琳 张俊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光化学污染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往往直接影响着臭氧的污染水平.以2008年夏季北京大气中VOCs浓度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VOCs浓度和组分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比较了各组分对臭氧产生的影响...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光化学污染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往往直接影响着臭氧的污染水平.以2008年夏季北京大气中VOCs浓度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VOCs浓度和组分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比较了各组分对臭氧产生的影响潜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VOCs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总VOCs在上午和下午的浓度分别是34.38×10-9(体积分数)和27.13×10-9(体积分数),组分中以烷烃最高,芳烃次之,烯烃最低,下午大气中VOCs浓度显著低于上午,烯烃、芳烃和烷烃依次下降28%、26%和15%;其中1,2,4-三甲苯等效丙烯浓度最高(8.05×10-9C),其次为间对二甲苯(6.97×10-9C)、甲苯(6.41×10-9C)和1,3,5-三甲苯(5.64×10-9C);芳烃对大气O3生成贡献最大(47%),其次是烯烃(40%),烷烃最低(13%).北京大气中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28%)、溶剂挥发(19%)、液化气泄漏(15%)和工业排放(12%).为遏制近年来夏季O污染加重趋势,北京应大力减少VOCs排放,特别是芳香烃的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等效丙烯浓度 主成分分析 芳香烃
原文传递
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的源头追踪和行业特征研究 被引量:113
4
作者 陈颖 叶代启 +3 位作者 刘秀珍 吴军良 黄碧纯 郑雅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5,共8页
按照"源头追踪"思路,采用排放因子法,对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工业VOCs污染产生于4个环节:VOCs的生产,储存和运输,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约为1206万t.4个环... 按照"源头追踪"思路,采用排放因子法,对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工业VOCs污染产生于4个环节:VOCs的生产,储存和运输,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约为1206万t.4个环节的污染排放贡献分别为18.1%、6.8%、24.7%和50.3%.合成材料生产、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等17个排放源的年排放量达20万t以上,其排放量之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4.9%.2007~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分别为1023,1079,1206万t,年均增长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源排放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头追踪 行业特征
下载PDF
我国工业VOCs减排控制与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97
5
作者 王海林 张国宁 +2 位作者 聂磊 王宇飞 郝郑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462-3468,共7页
对我国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工业VOCs的排放特征、控制现状与管理政策.我国工业VOCs具有排放强度大、波动范围宽、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集中分布在京津地区、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现有的主流控制技... 对我国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工业VOCs的排放特征、控制现状与管理政策.我国工业VOCs具有排放强度大、波动范围宽、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集中分布在京津地区、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现有的主流控制技术包括吸附回收、催化燃烧、蓄热燃烧、生物净化以及吸附浓缩/催化燃烧联用技术,污染控制的重点领域在石油化工、油气回收、造船与集装箱以及印刷、制药、皮革加工等行业.VOCs管理比较薄弱,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较少,监管尚不到位.研究认为VOCs治理应以重点区域、典型行业为对象,逐步推进,以实际削减量为目标,通过技术筛选、示范工程等途径,建立健全相关行业VOCs排放法规/标准,并辅助于相关的排放登记制度与分级收费制度,可有效减少VOCs的整体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排放特征 消减量 技术减排 分级收费制度
原文传递
机动车尾气排放VOCs源成分谱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被引量:85
6
作者 乔月珍 王红丽 +9 位作者 黄成 陈长虹 苏雷燕 周敏 徐骅 张钢锋 陈宜然 李莉 陈明华 黄海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079,共9页
选取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和摩托车等城市典型机动车种分别采用底盘测功机及实际道路实验,结合SUMMA罐采样的方法,获得了小轿车、出租车、公交车、卡车、摩托车和LPG助动车的尾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各车型机动车尾气VOC... 选取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和摩托车等城市典型机动车种分别采用底盘测功机及实际道路实验,结合SUMMA罐采样的方法,获得了小轿车、出租车、公交车、卡车、摩托车和LPG助动车的尾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各车型机动车尾气VOCs的浓度及其物种组成.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尾气VOCs以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为主,占43.38%~44.45%;重型柴油车以丙烷、n-十二烷及n-十一烷等烷烃组分为主,占46.86%~48.57%,还有13.28%~15.01%的丙酮等含氧特征组分;摩托车与LPG助动车的主要成分为乙炔,分别占39.75%和76.67%左右.各车型中,摩托车和轻型汽油车尾气VOCs的化学活性显著高于重型柴油车辆,以上海市为例,其大气化学活性贡献分别占55%和44%左右,是影响城市和区域大气氧化能力的关键污染源,其中以甲苯、二甲苯、丙烯、苯乙烯等关键活性物种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vocs 源成分谱 大气反应活性 OH消耗速率 臭氧生成潜势
原文传递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工程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7
作者 吴健 沈根祥 黄沈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0-435,共6页
在论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特性基础上,着重回顾了此类污染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治理的热解吸、光降解、土壤淋洗和土壤气相抽提等工程修复技术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今后开展类... 在论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特性基础上,着重回顾了此类污染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治理的热解吸、光降解、土壤淋洗和土壤气相抽提等工程修复技术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土壤 修复
原文传递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被引量:63
8
作者 陆思华 白郁华 +2 位作者 陈运宽 赵静 王志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交通路口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监测,讨论了交通路口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将历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VOCs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使用无铅汽油后,烷烃、烯...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交通路口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监测,讨论了交通路口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将历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VOCs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使用无铅汽油后,烷烃、烯烃、芳香烃的组成比例有所变化,芳香烃的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机动车 排放特征 北京
下载PDF
工业VOCs排放源废气排放特征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9
9
作者 席劲瑛 武俊良 +1 位作者 胡洪营 王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58-1562,共5页
在大量调研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案例的基础上,将工业VOCs排放源分为溶剂产品使用源、化工产品生产源、废物处理源和存储输送源4类,并对不同类型工业VOCs源的废气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有组织排放的工业VOCs源的... 在大量调研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案例的基础上,将工业VOCs排放源分为溶剂产品使用源、化工产品生产源、废物处理源和存储输送源4类,并对不同类型工业VOCs源的废气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有组织排放的工业VOCs源的废气流量>1000m3/h,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10000mg/m3,且化学组分复杂.在所调查的工业VOCs源案例中,流量>100000m3/h的VOCs源以溶剂产品使用源为主;流量<1000m3/h的VOCs源以化工产品生产源为主.TVOC浓度>10000mg/m3或<100mg/m3的工业VOCs源,均以化工产品生产源为主.在工业VOCs源排放的各种VOCs组分中,以苯系物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排放源 排放特征
下载PDF
我国植物VOCs排放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65
10
作者 赵静 白郁华 +1 位作者 王志辉 张树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4-657,共4页
1992~2000年,使用流动式、封闭式采样法,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了我国4种气候类型(温带-寒温带,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亚热带),7个地区(黑龙江,北京,福建,广东,四川,湖南,云南),共58种当地优势树种、庄稼和草地异戊二烯和单... 1992~2000年,使用流动式、封闭式采样法,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了我国4种气候类型(温带-寒温带,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亚热带),7个地区(黑龙江,北京,福建,广东,四川,湖南,云南),共58种当地优势树种、庄稼和草地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的排放速率.使用G93算法,换算出相应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并划分了这些排放因子的等级.同种树种在不同的气候带和季节的排放有明显的差异,通常,VOCs排放速率南方高于北方,夏季高于冬季;阔叶树主要排放异戊二烯,针叶树主要排放单萜烯,但是我国南方相当数量的阔叶林的排放特征不符合上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单萜烯 排放速率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下载PDF
南京工业区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7
11
作者 曹梦瑶 林煜棋 章炎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65-2576,共12页
2018年秋季在南京利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吸附浓缩在线监测系统(AC-GCMS 1000)对大气VOCs进行连续观测,以了解其化学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南京秋季大气VOCs体积分数为(64.3±45.6... 2018年秋季在南京利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吸附浓缩在线监测系统(AC-GCMS 1000)对大气VOCs进行连续观测,以了解其化学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南京秋季大气VOCs体积分数为(64.3±45.6)×10^-9,以烷烃(33.1%)、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22.3%)及卤代烃(21.8%)为主.VOCs的昼夜变化呈"双峰型"变化特征,高值主要出现在清晨的06:00~07:00及夜间的18:00~20:00,主要受机动车排放及气象要素的共同影响.秋季南京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为267.1μg·m^-3,主要贡献物种是芳香烃类化合物(55.2%)和烯烃类化合物(20.8%).PMF受体模型源解析确定5个VOCs来源,分别是交通排放(34%)、工业排放(19%)、LPG排放(17%)、涂料及有机溶剂挥发(16%)以及生物质燃烧和燃煤排放(14%),因此控制南京工业区秋季大气污染应主要着力于交通及工业排放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北大园区室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 被引量:44
12
作者 龚幸颐 白郁华 +2 位作者 虞江平 陆思华 李金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54,共3页
1997年3~5月,对北京大学校园区内多处师生住所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房屋内总VOCs浓度在220~2000μg/m3范围内;通风条件、季节变化、人为活动对室... 1997年3~5月,对北京大学校园区内多处师生住所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房屋内总VOCs浓度在220~2000μg/m3范围内;通风条件、季节变化、人为活动对室内VOCs浓度水平起着重要影响。室外空气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室内VOCs浓度高低:室内多种芳香烃和烷烃主要来自于室外汽车尾气的排放,其贡献率为7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 有机物 室内空气 汽车 尾气 空气检测
下载PDF
南京市北郊夏季挥发性有机物的源解析 被引量:67
13
作者 杨辉 朱彬 +2 位作者 高晋徽 李用宇 夏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519-4528,共10页
2012年8月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对南京市北郊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分析VOCs时间变化规律,并利用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受体模型和CPF(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unction)方法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 2012年8月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对南京市北郊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分析VOCs时间变化规律,并利用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受体模型和CPF(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unction)方法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北郊夏季VOCs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小时平均体积分数为(33.84±27.77)×10-9,夜间高于昼间.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烷烃,其次是烯烃和芳烃,分别占到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49.3%、24.4%和18.5%,乙炔占7.8%.南京市北郊夏季VOCs主要来源有5个,分别是交通尾气、燃料挥发、工业排放、有机溶剂挥发和植物排放源,各自对TVOCs贡献为33.1%、25.8%、23.2%、8.1%和9.7%.烷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和燃料挥发,贡献百分比分别为23.7%、35.3%和31.3%;烯烃主要来源于燃料挥发、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分别占41.1%、18.4%和24.3%;对芳烃贡献最大的为汽车尾气排放,占到49.2%,其次是有机溶剂挥发排放占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变化特征 PMF受体模型 条件概率函数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66
14
作者 周裕敏 郝郑平 王海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66-3570,共5页
采用低温固体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利用国际公认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评价模型,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芳香... 采用低温固体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利用国际公认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评价模型,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芳香族类的非致癌风险值在10-4~10-1数量级,卤代烃的非致癌风险值在10-4~10-5数量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系数<1,不会对暴露人群健康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危害.但苯的致癌指数较高(2.21×10-5),超过了USEPA的建议值(1×10-6),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在一年四季的健康风险中,冬季VOCs的健康风险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乡结合地 挥发性有机物 健康风险评价 大气
原文传递
雾霾之PM_(2.5)的来源、成分、形成及危害 被引量:63
15
作者 程春英 尹学博 《大学化学》 CAS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介绍雾霾及PM2.5的基本知识,从化学角度讨论PM2.5的来源、成分、形成和危害;阐述发展PM2.5分析新方法对于掌握其危害,研究其生理影响和找到其源头的重要意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排放物的后处理以及"碳交易"等有希望成为解... 介绍雾霾及PM2.5的基本知识,从化学角度讨论PM2.5的来源、成分、形成和危害;阐述发展PM2.5分析新方法对于掌握其危害,研究其生理影响和找到其源头的重要意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排放物的后处理以及"碳交易"等有希望成为解决雾霾及PM2.5问题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2.5 光化学烟雾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颗粒物
下载PDF
上海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分析 被引量:60
16
作者 罗达通 高健 +3 位作者 王淑兰 王红丽 王倩 陈长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7-994,共8页
综合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典型月份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其他痕量气体的污染水平及特征,VOCs平均小时浓度为63.64×10-9,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占挥发性有机物总量的67.43%;通过对VOCs物种浓度及特征比值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大气老化... 综合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典型月份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其他痕量气体的污染水平及特征,VOCs平均小时浓度为63.64×10-9,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占挥发性有机物总量的67.43%;通过对VOCs物种浓度及特征比值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大气老化现象明显;结合区域后向气流轨迹分析,考察了不同来源气流对区域污染特征的影响,发现陆地传输气流乙烷/乙炔(E/E)值较海上传输气流低,而两者的苯/甲苯(B/T)值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来源
下载PDF
上海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化学消耗与臭氧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60
17
作者 王红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59-3167,共9页
本研究基于夏季上海3个不同功能站点臭氧(O3)及其前体物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上海不同地区O3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差异;采用参数化的方法估算了VOCs的大气化学消耗水平.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市区VOCs浓度约为20×10-9,高于西部... 本研究基于夏季上海3个不同功能站点臭氧(O3)及其前体物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上海不同地区O3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差异;采用参数化的方法估算了VOCs的大气化学消耗水平.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市区VOCs浓度约为20×10-9,高于西部郊区的17×10-9;两个地区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以O3/VOCs计)的平均值比较接近,约为5.0mol·mol-1.但是,市区VOCs的大气消耗水平(4.0×10-9)不足西部郊区VOCs消耗水平(8.3×10-9)的一半,这是西部郊区O3污染更重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郊区O3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区域输送.不同地区VOCs消耗水平与O3生成浓度的比值接近,说明不同地区VOCs消耗生成O3的效率接近;烯烃和芳香烃是最主要的VOCs消耗物种,二者对VOCs消耗量的总贡献高达90%.VOCs的消耗水平在正午达到最大,夜间消耗水平最低,日分布曲线与O3生成的日变化曲线相似,但O3峰值出现时间略晚于VOCs消耗水平峰值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化学消耗 臭氧 空间差异 上海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城乡结合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7
18
作者 周裕敏 郝郑平 王海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60-3565,共6页
采用低温固体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分析,对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水平、时空变化、来源等进行了研究.所有样品共检测出挥发性有机物265种,挥发性有机污染... 采用低温固体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分析,对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水平、时空变化、来源等进行了研究.所有样品共检测出挥发性有机物265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为431.7μg·m-3,苯系物和烷烃是本地区大气环境中含量最为丰富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48.1μg·m-3和130.5μg·m-3,烯烃11.7μg·m-3,卤代烃22.4μg·m-3,含氧化合物18.6μg·m-3,所占比例分别为57.0%、30.0%、3.0%、6.0%和4.0%;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是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机污染物在交通早、晚高峰时期出现较高浓度水平,VOCs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源分析表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有机动车尾气,油气挥发排放,黏结剂和溶剂利用以及植被排放等,贡献率分别为53.4%、20.1%、11.0%和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乡结合部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 源解析
原文传递
燃烧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9
作者 户英杰 王志强 +2 位作者 程星星 刘命 马春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9-329,共11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治理作为PM_(2.5)前体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越来越受到重视,燃烧法是目前常用的处理VOCs污染物技术之一。本文从燃烧的机理出发综述了燃烧法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将燃烧法分为两大类,即非催化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治理作为PM_(2.5)前体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越来越受到重视,燃烧法是目前常用的处理VOCs污染物技术之一。本文从燃烧的机理出发综述了燃烧法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将燃烧法分为两大类,即非催化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非催化燃烧法中从燃烧方式出发,总结了直接燃烧法、蓄热式热力燃烧法、多孔介质燃烧法的研究进展,并对燃烧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在催化燃烧法中阐述了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催化剂的失活问题,分析了每种催化剂的优势与不足。贵金属催化剂活性高,但是价格昂贵、稳定性差;非贵金属催化剂价格低廉、寿命长,但是起燃温度高;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活性高、抗毒性强,但是制备工艺复杂。最后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望了未来燃烧法处理VOCs的研究方向为:结合实际应用的工艺条件和催化燃烧的机理,制备出活性高、价格低廉、抗毒性强和寿命长的催化剂用于蓄热式催化燃烧技术;将催化燃烧和多孔介质燃烧相结合,开发出高效、稳定、经济的燃烧技术处理VOCs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蓄热式燃烧 多孔介质燃烧 催化燃烧 催化剂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0
作者 吴碧君 刘晓勤 《电力环境保护》 2005年第4期39-42,共4页
简要介绍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评述了目前控制工业排放VOCS的主要技术。着重介绍了适用于处理低浓度VOCS的光催化氧化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实现室内空气净化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 vocs 大气污染 室内空气 光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