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及其算法和发展研究 被引量:137
1
作者 张润 王永滨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0-18,24,共10页
目前,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有必要对机器学习有个全面的认识。为此,本文对机器学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从机器学习的概念开始,综述了机器学习的发展简史及其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了机器学习的经典算法,接下来阐... 目前,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有必要对机器学习有个全面的认识。为此,本文对机器学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从机器学习的概念开始,综述了机器学习的发展简史及其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了机器学习的经典算法,接下来阐述了机器学习的最新研究进展、愿景及应用,最后探讨了机器学习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视觉皮层 后向传播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下载PDF
人脑视皮质功能MRI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淑倩 刘连祥 +4 位作者 吴杰 吴晶 赵华东 钱佐林 吴育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4-527,共4页
目的 本实验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的回波平面 (EPI)技术 ,着重研究了人脑视皮质的血氧水平依赖 (BOLD)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 本实验包括对 36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及 17例具有枕区病变患者的fMRI研究。在刺激和静止 2种对比条件下... 目的 本实验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的回波平面 (EPI)技术 ,着重研究了人脑视皮质的血氧水平依赖 (BOLD)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 本实验包括对 36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及 17例具有枕区病变患者的fMRI研究。在刺激和静止 2种对比条件下采集枕区的回波平面图像。结果 主要视皮质位于双侧距状裂两侧 ,属于布劳德曼 (Brodmann) 17区。 3例具有距状裂附近病变的患者的视皮质由于病变的占位效应而发生移位。结论 fMRI可用于在活体人脑上研究各功能区活动。视觉刺激下的fMRI可对人脑视皮质初步定位。由于病变占位效应的影响 ,病变周围的功能活动区常发生变形或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视皮质 光刺激 回波平面成像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可塑性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安国 曹朝霞 +4 位作者 马重兵 朱田田 张奥 李小娟 严兴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92-2096,共5页
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研究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可塑性的干预机制。方法:14d龄SPF级幼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早、中、末期针刺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右眼眼睑缝合制造视觉剥夺大鼠模型,各针... 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研究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可塑性的干预机制。方法:14d龄SPF级幼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早、中、末期针刺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右眼眼睑缝合制造视觉剥夺大鼠模型,各针刺组选取双侧睛明、攒竹、风池、光明4穴针刺治疗,9d后利用视觉电生理技术及透射电镜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形态结构和神经电活动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P-VEP波幅、潜时及电信号活动特点、神经元数目、突触活动区长度等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放电波形呈规则双向波,动作电位分期明显。而模型组神经元放电波型改变,活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动作电位分期不明显,P1波峰潜时明显延长(P<0.01),振幅明显缩短(P<0.01),神经元形态结构损害,突触活动区长度缩短(P<0.01),细胞变性及胞核溶解、碎裂。各针刺组治疗后,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活动明显增高,活动神经元数目增加,P1波峰潜时不同程度缩短(P<0.01),P1波振幅明显增高(P<0.05,P<0.01),神经元形态结构向正常水平恢复,突触活性区长度增加(P<0.01)。结论:敏感期内大鼠单眼剥夺后视觉存在明显的功能和结构损伤,针刺能显著改善视觉17区神经元时空特性损害和神经编码异常改变,促进神经元形态结构的恢复,并且疗效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这为针刺有效干预视觉剥夺效应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视觉剥夺 弱视 视皮层 视觉电生理 突触活性区
原文传递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被引量:24
4
作者 吴健辉 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6-412,共7页
失去视觉的盲人往往伴随着行为代偿,如听觉和触觉能力的提高。脑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盲人行为代偿的神经机制之一是大脑皮层的跨感觉通道重组,即盲人的视皮层并没有因为视觉剥夺而失去作用,而是广泛地参与了其他感知觉任务。原... 失去视觉的盲人往往伴随着行为代偿,如听觉和触觉能力的提高。脑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盲人行为代偿的神经机制之一是大脑皮层的跨感觉通道重组,即盲人的视皮层并没有因为视觉剥夺而失去作用,而是广泛地参与了其他感知觉任务。原本暂时的神经联结由于受到新的感觉信息传入方式的持续激活而固化,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可能是此类跨通道重组的神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人 跨通道 视皮层 可塑性
下载PDF
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小娇 Mostafizi Narjes +4 位作者 许可 王燕平 韩铭 陈媛媛 方继良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5期413-417,513,共6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后脑效应,探索其调制视觉中枢的脑功能机制。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均先后接受左侧风池穴手法针刺及表皮触觉对照刺激,以随机数字表法决定受试者接受2种剌激的先后顺序。每...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后脑效应,探索其调制视觉中枢的脑功能机制。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均先后接受左侧风池穴手法针刺及表皮触觉对照刺激,以随机数字表法决定受试者接受2种剌激的先后顺序。每次刺激时间为30 s,频率60次/min。刺激前、即刻后均行6 min脑rsfMRI扫描。采用DPABI4.3软件对rsfMR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比率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度中心(DC)分析局部脑活动变化;种子点双侧后扣带皮质(PC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分析全脑功能连接,观察针刺风池穴后的即刻脑功能及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与表皮触觉刺激比较,针刺左侧风池穴视觉相关脑区右侧楔叶、楔前叶局部活动增强(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双侧种子点PCC与左侧顶下小叶脑功能连接增强,种子点VMPFC与右侧楔前叶脑功能连接降低(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结论风池穴可以调节视觉中枢及邻近脑区功能活动,调制默认网络脑功能连接,可能是其治疗眼部疾病等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脑功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表皮触觉剌激 风池穴 即刻后效应 视皮层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神经元眼优势改变 被引量:18
6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1 位作者 刘虎 钱学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从细胞功能水平检测斜视性弱视猫纹外视皮层 2 1a区神经元眼优势的变化 ,探讨斜视性弱视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市购幼猫 9只 ,随机分成 2组 :斜视性弱视组 5只、对照组 4只。斜视组于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断腱术 ,经图形视觉诱... 目的 从细胞功能水平检测斜视性弱视猫纹外视皮层 2 1a区神经元眼优势的变化 ,探讨斜视性弱视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市购幼猫 9只 ,随机分成 2组 :斜视性弱视组 5只、对照组 4只。斜视组于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断腱术 ,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确定形成弱视后行细胞电生理检测。给予正弦光栅刺激 ,微电极记录 2 1a区神经元的放电水平 ,比较 2组动物视皮层神经元的双眼性和眼优势。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 2 1a区双眼细胞比例较正常组下降 (P <0 .0 0 1) ,神经元眼优势分布向非偏斜眼转移 (P <0 .0 0 1) ,非偏斜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例达到 70 % ,而斜视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在 5 %左右。结论 斜视性弱视的病理缺陷在纹外视皮层表现更为严重 ,2 1a区较初级视皮层发生了神经元眼优势分布的转移。这为斜视性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发育 纹外视皮层 弱视 斜视 眼优势
下载PDF
屈光不正型弱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志强 卢光明 +2 位作者 梁平 周文珍 张承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39-442,F003,共5页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方式 ,5例单眼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与 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 ,1 .5T磁共振扫描 ,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样本两单眼间...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方式 ,5例单眼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与 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 ,1 .5T磁共振扫描 ,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样本两单眼间及两组样本间不同的反应水平。 结果 :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反应体素数目及反应强度均较正常眼低 (tAN=3.2 8,P <0 .0 5 ;tAT=3.77,P <0 .0 5 ) ;正常人双眼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NN=1 .2 8,P >0 .1 ;tNT=- 0 .0 2 ,P >0 .5 ) ;比较两眼间反应水平差 (IDA) ,弱视组 (0 .6 93± 0 .2 5 8)较正常组 (0 .1 4 3± 0 .35 7)大。结论 :屈光不正型弱视对视觉运动刺激反应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视觉运动 视觉皮质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虎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生后视觉发育存在“敏感期” ,在此期间视觉神经系统具有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复习文献 ,对视皮层NMDAR、NTs及相关基因在发育敏感期不同时限的表达规律以及视觉经验对皮层神经元突触进行修饰、重建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视觉发育 敏感期 视皮层 可塑性
下载PDF
稀疏认知学习、计算与识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焦李成 赵进 +2 位作者 杨淑媛 刘芳 谢雯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5-852,共18页
稀疏认知学习、计算与识别是近年来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领域,这一新的学习、计算与识别范式将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以及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为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本文以生物视觉稀疏认知... 稀疏认知学习、计算与识别是近年来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领域,这一新的学习、计算与识别范式将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以及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为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本文以生物视觉稀疏认知机理的研究进展为依据,通过对生物视觉稀疏认知机理的学习及建模,详细地评述了稀疏编码模型、结构化稀疏模型和层次化稀疏模型的研究进展,并阐释这3种模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概述稀疏认知计算模型目标识别应用的研究状况,并举例给出了稀疏认知计算模型的具体成果;最后总结了这一新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究同行对这一具有交叉性和发展性方向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编码 结构化稀疏 层次化稀疏 视觉皮层 稀疏认知学习 计算与识别 认知计算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5期369-372,共4页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 ,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研究证实 :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皮层神经元的空间特性 ,弱视视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脑区并与皮层神经元空间特性的异常密切相关 ,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位、多层次损...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 ,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研究证实 :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皮层神经元的空间特性 ,弱视视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脑区并与皮层神经元空间特性的异常密切相关 ,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位、多层次损害的综合。我们对 2种常见类型弱视 (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 )的神经生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斜视 屈光参差 视皮层 神经元 空间特性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
下载PDF
蛋白激酶α和β在视觉剥夺性大鼠视皮层中表达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侲宇 钱益勇 +2 位作者 张振平 张明焱 印湖莲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2期141-144,F003,共5页
目的 检测蛋白激酶α和 β(PKCα、PKCβ)在正常大鼠视皮层及视觉剥夺性视皮层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为探讨视觉发育可塑性提供分子基础。方法 采用剥夺性弱视大鼠模型 ,用特异的PKCα和PKCβ抗体对脑切片进行免疫组化。 结果 正常视皮... 目的 检测蛋白激酶α和 β(PKCα、PKCβ)在正常大鼠视皮层及视觉剥夺性视皮层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为探讨视觉发育可塑性提供分子基础。方法 采用剥夺性弱视大鼠模型 ,用特异的PKCα和PKCβ抗体对脑切片进行免疫组化。 结果 正常视皮层中 ,这两种PKC同工酶在除Ⅰ层外的其余各层均有显著表达。视觉剥夺的视皮层缺乏正常视皮层那样的清晰分层。与正常视皮层比较 ,弱视眼对侧视皮层中PKCα在Ⅱ~Ⅳ层的蛋白表达广泛减少 ,PKCβ在Ⅱ~Ⅴ层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结论 PKCα、PKCβ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剥夺性视皮层发育障碍过程中发生了显著改变 ,它们可能参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α 蛋白激酶C 视皮层 免疫组化 剥夺性弱视 蛋白激酶B
下载PDF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皮质纹状体突触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曹学兵 孙圣刚 +3 位作者 王岚 徐岩 童萼塘 袁光雷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 (levodopainduceddyskinesias ,LID)大鼠皮质纹状体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6 羟多巴胺 (6 OHDA)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PD)大鼠模型 ,复方左旋多巴 (L dopa)甲酯腹腔...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 (levodopainduceddyskinesias ,LID)大鼠皮质纹状体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6 羟多巴胺 (6 OHDA)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PD)大鼠模型 ,复方左旋多巴 (L dopa)甲酯腹腔注射治疗 4周 (2 0mg·kg-1·d-1,每天 2次 )诱发LI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方法对大鼠皮质纹状体突触界面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并观察单次地佐环平 (MK 80 1,0 1mg/kg)治疗后突触前谷氨酸 (Glu)释放量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证实皮质Glu能纤维与纹状体神经元的树突棘构成不对称突触 ,与PD大鼠比较 ,LID大鼠Glu能非对称性突触中穿孔性突触进一步增加 (P <0 0 1) ,且突触间隙变窄 ,突触后致密物质 (post synapticdensity ,PSD)厚度增加 (P <0 0 5 )。同时伴有突触前Glu释放量的增多 ,但可被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所抑制。结论 慢性L dopa治疗使皮质纹状体突触功能进一步活化 ,其中涉及突触后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突触前活性的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异动症 大鼠 皮质纹状体 LID 突触 超微结构 6一羟多巴胺 6-OHDA 帕金森病
原文传递
电针刺激视觉相关穴位光明穴的脑BOLD-fMRI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管永清 杨新治 《河北中医》 2008年第10期1065-1068,F0003,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平面回波序列(EPI)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分别对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假穴进行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观察大脑功能区反应的异同,探寻针刺治疗眼病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国人健康志愿者12例,分别接受电针刺...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平面回波序列(EPI)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分别对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假穴进行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观察大脑功能区反应的异同,探寻针刺治疗眼病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国人健康志愿者12例,分别接受电针刺激真穴(光明穴)和假穴的两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实验采用组块设计,静息相(R)与刺激相(S)交替进行,重复5次,即"RSRSRSRSRS"模式。采用SPM2分析软件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将激活区叠加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 institute,MNI)标准三维模板脑,脑功能区域的解剖位置、Broadmann区(BA)定位、中心坐标由平均脑功能图得出。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大小(P<0.001,k>20)、所在脑区及其坐标(MNI坐标)。记录激活区的激活体积(clus-ter)及激活强度(用t-检验统计值"T"表示,T值越大,强度越高)。结果①电针刺真穴(光明穴)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额叶上、中、下回(Brodmann10、11、45、47区);颞上回(Brodmann38区);楔叶和枕叶舌回(Brodmann18、19区)。②电针刺激假穴(光明穴前开0.5寸)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Brodmann7、40区);额叶中、上回(Brodmann10、46区);颞上回(Brodmann22区);边缘叶后联合(Brodmann29区)。结论①与视觉相关的穴位和大脑的视觉中枢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穴位有其独立的、特殊的属性。②电针刺激视觉相关穴位引发的临床效应的中枢机制与高级视觉中枢的调节有特异关系。③电针刺激光明穴所引发的脑功能区激活的神经机制不是简单的穴位-视区对应,而是调动了多个脑区参与的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光明 磁共振成像 视皮质 脑疾病
下载PDF
偏头痛发作间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变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任璐 王志红 +5 位作者 程金明 张冬青 王春艳 范凯威 张肖肖 张茜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描述偏头痛患者大脑自发神经元的活动特征及功能改变,以期更好地认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16例头痛发作间期的偏头痛患者(病例组)和16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描述偏头痛患者大脑自发神经元的活动特征及功能改变,以期更好地认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16例头痛发作间期的偏头痛患者(病例组)和16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DPARSFA 2.2软件分析原始数据,得出全脑低频振幅值,比较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与健康人群之间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左侧岛叶、左侧额下回三角部、左侧额下回眶部低频振幅值(0.956±0.243)显著低于对照组(1.277±0.274;t=-3.88,P<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枕叶、右侧距状裂、右侧楔叶低频振幅值(1.081±0.237)显著高于对照组(0.774±0.140;t=4.33,P<0.01);病例组右侧枕中回低频振幅值和偏头痛患者的年发作频次呈负相关(r=-0.529,P<0.05).结论 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疼痛调节相关的脑区功能异常,视觉皮质兴奋性增高,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磁共振成像 额叶前皮质 视皮质
原文传递
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视皮层LTP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朋芬 阴正勤 +2 位作者 刘应兵 王仕军 范惠民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699-703,共5页
研究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LTP与大鼠生理年龄及视觉经验的关系 ,探讨视觉经验依赖性可塑性的突触机制和细胞机制。用低频刺激视皮层脑片Ⅳ层伴随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至 - 2 0mV ,以诱发视皮层Ⅱ~Ⅳ层LTP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 研究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LTP与大鼠生理年龄及视觉经验的关系 ,探讨视觉经验依赖性可塑性的突触机制和细胞机制。用低频刺激视皮层脑片Ⅳ层伴随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至 - 2 0mV ,以诱发视皮层Ⅱ~Ⅳ层LTP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 ,并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APV对LTP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视皮层LTP诱发率在生后 1周龄组最低 (3/ 14 ) ,2周龄组略微增加 (9/ 2 9) ,3周龄组最高 (11/ 19) ,4周龄组次之 (7/14 )。睁眼前后LTP诱发率差异显著 (P <0 .0 5 )。②APV处理组LTP诱发率 (4/ 33)显著低于非APV处理组(2 4 / 5 4) (P <0 .0 1)。但有 4例来自Ⅳ层水平联系的突触 ,APV不能阻断LTP诱发。结果提示 :①视皮层LTP反映了生理状态下视皮层经验依赖性可塑性。睁眼前视皮层大多数突触的可塑性处于潜伏状态 ,而睁眼后形觉刺激激发了视皮层突触的可塑性。②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低频刺激视皮层Ⅳ层伴随突触后去极化所诱发的LTP是NMDA受体依赖性的。但视皮层Ⅳ层水平联系突触中存在不被 10 0 μmol/LAPV阻断的L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发育 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 全细胞记录 LTP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进展与双眼视功能缺损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孙国荣 陈忠飞 +3 位作者 石秋梅 刘珍珍 褚航 张阳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进展与双眼视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方法选择在沧州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8~14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共104例,比较患者初诊时和1年后复诊时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根据变化幅度分为:A组(近视进展慢...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进展与双眼视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方法选择在沧州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8~14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共104例,比较患者初诊时和1年后复诊时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根据变化幅度分为:A组(近视进展慢组,屈光度增加≤0.5~0.75 D;眼轴增长<0.3 mm/年)和B组(近视进展快组,屈光度增加≥1.0 D;眼轴增长0.3 mm/年)。然后对104例近视眼儿童进行视感知觉功能的检查(包括知觉眼位检查,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 104例,A组(屈光度增加≤0.5~0.75 D;眼轴增长<0.3mm/年)51例,占49.04%;B组(屈光度增加≥1.0 D;眼轴增长0.3 mm/年)53例,占50.96%。A组近距离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度平均值为57.62像素,B组近距离眼位水平偏移度平均值为100.52像素,采用SPSS 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两组变量的P值为0.043(P<0.05),A组的51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存在随机点动态立体视缺损,百分比为23。5%。而B组的53例患者中有36个患者存在随机点动态立体视缺损,百分比为6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度数的发展与认知感觉功能有着密切关联。用修复认知感觉功能缺损能改善近视眼儿童近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感知觉功能 脑视觉 近距离知觉眼位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视皮层分区及其f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扬 王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79-81,共3页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作为一种无创、可精确定位的脑功能研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就fMRI研究进展及其在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视皮层 腹侧通道 背侧通道
下载PDF
单眼斜视和剥夺猫视皮质17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的表达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邵立功 郭静秋 李婷玉 《眼视光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 :探讨敏感期内单眼斜视 (monocularstrabis mus,MS)和单眼剥夺 (monoculardeprivation ,MD)幼猫视觉系统中有可塑性变化的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1亚单位 (N methyl D aspartatereceptor 1 subunit,NMDAR 1)基因的表达规律 ,为... 目的 :探讨敏感期内单眼斜视 (monocularstrabis mus,MS)和单眼剥夺 (monoculardeprivation ,MD)幼猫视觉系统中有可塑性变化的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1亚单位 (N methyl D aspartatereceptor 1 subunit,NMDAR 1)基因的表达规律 ,为临床防治斜视 (MS)和剥夺性弱视 (M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 6导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仪 (6 channel patternvisualevokedpotential,6CPVEP)检测MS和MD弱视的形成 ,应用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酶卵白素复合物 (strept avidinbiotin peroxidaecomplex,SABC)技术处理NMDAR 1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正常 (normal)组、MS组及MD组幼猫的同侧视皮质 17区组织连续切片 ,照相观察并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和t test处理。结果 :视皮质 17区可见NMDAR 1免疫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 ,神经元胞浆及轴突、树突着色 ,但轴突更明显 ,核色淡或空染 ,具有明显的突触形态学特征。它主要分布在Ⅱ /Ⅲ、Ⅳ、Ⅴ和Ⅵ层。比较各组猫视皮质 17区Ⅳ层NMDAR 1免疫阳性细胞染色浓度和数密度 ,MS、MD与N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MS组和MD组幼猫视皮质 17区的NMDAR 1与正常组相比 ,其活性 (染色浓度 )减弱 ,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①敏感期内 ,单眼斜视和剥夺猫视皮质 17区神经元NMDAR 1表达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 单眼斜视 单眼剥夺 视皮质 视觉系统 基因表达
下载PDF
Task-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ased neuronavig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y individualiz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visual cortex 被引量:14
19
作者 Zhijun Zhang Hongxing Zhang +13 位作者 Chun-Ming Xie Meng Zhang Yachen Shi Ruize Song Xiang Lu Haisan Zhang Kun Li Bi Wang Yongfeng Yang Xianrui Li Jianli Zhu Yang Zhao Ti-Fei Yuan Georg Northoff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6-106,共11页
To determine whether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of the visual cortex(VC)provides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treatment and wheth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easures functional change of th... To determine whether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of the visual cortex(VC)provides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treatment and wheth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easures functional change of the VC as a biomarker of therapeutic effect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we performed a sham-controlled,double-blind,randomized,three-arm VC rTMS treatment study in 74 MDD patients.Neuronavigated rTMS(10 Hz,90%of resting motor threshold,1,600 pulses over20 min twice per day)was performed over the VC for five days.Clinical outcome was measured by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at days 0,1,3,5 and after terminating rTMS,with follow-up at four weeks.MRI was measured at days 0 and5.The individualized group exhibited the greatest change in HAMD-24 scores after VC rTMS for 5 days(F=5.53,P=0.005),which were maintained during follow-up period(F=4.22,P=0.016).All patients reported good tolerance.Changes in VC taskrelated functional MRI correlated with symptomatic reduction in the individualized group.Treatment reduced the initially abnormal increase in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rom the VC to the pre/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t day 5,especially in the individualized group.We demonstrated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good tolerance of VC rTMS in MDD patients,indicated by biomarkers of f MRI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visual cortex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neuronavigate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原文传递
弱视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伍叶 刘陇黔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2-395,共4页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弱视动物模式的弱视眼优势柱向非剥夺眼转移,后继出现了大量关于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动物实验、神经电生理、脑功能成像等多角度对弱视的发病机制进行探索,为弱视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研究提供了许...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弱视动物模式的弱视眼优势柱向非剥夺眼转移,后继出现了大量关于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动物实验、神经电生理、脑功能成像等多角度对弱视的发病机制进行探索,为弱视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行为学研究发现弱视不仅存在初级视觉皮层功能的损伤,也存在高级视觉认知功能的缺陷.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弱视患者初级视觉皮层的功能异常尚不足以解释弱视患者在行为学方面所表现的视功能异常.尤其近年来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发现弱视患者的皮层损伤不仅局限于初、高级视觉皮层,也累及与之相连的传导通路和复杂的网络连接,并且弱视患者也存在视放射及多个与视觉相关的脑区白质神经网络结构异常.本文对近几年有关弱视脑部功能与结构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视皮质 神经通路 神经网 大脑皮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