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毕迎惠 宫帅 陈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1期1552-1555,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骨转移部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标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骨转移部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标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表达。随访统计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并对生存情况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骨转移初发时单部位发病者18例、多部位发病者42例,其中脊柱转移发生率最高,为75. 00%;本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5. 00%,3年生存率为43. 33%,5年生存率为23. 33%;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内脏转移、未接受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淋巴结转移> 4枚、多部位骨转移为影响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 <0. 05,P <0. 01)。结论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内脏转移、未接受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淋巴结转移> 4枚、多部位骨转移为影响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晚期 骨转移 内脏转移 内分泌治疗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沁 张伟滨 沈宇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43-1248,共6页
目的·探究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治的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160例,就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探索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探究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治的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160例,就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探索预后影响因素,并依据各因素的回归系数完成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160例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平均年龄56.8岁(范围22~82岁),中位随访时间40(24,55)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一般情况、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内脏转移情况和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与脊柱转移后总生存期显著相关(均P<0.05)。依据各因素回归系数,构建0~6分的生存预测模型,按照不同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1分为低危组,2~4分为中危组,5~6分为高危组。结论·患者一般情况、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内脏转移情况和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是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基于该4项临床特征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这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脊柱转移 预后预测模型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内脏转移 糖类抗原125
下载PDF
年轻乳腺癌患者内脏转移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慧 温晓芬 张广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775-2780,共6页
目的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患病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复发、内脏转移、死亡等预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8.5个月,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为33个月,中位无内脏... 目的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患病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复发、内脏转移、死亡等预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8.5个月,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为33个月,中位无内脏转移生存时间为3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8个月。通过生存分析(Kaplan-Meier分析筛选及cox回归分析),与无疾病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ER状态(ER+/ER-=0.102,P <0.001)、N分期(N1/N0=1.920,P=0.044;N2/N0=2.546,P=0.004;N3/N0=3.375,P <0.001)及分子分型(Luminal B/Luminal A=1.872,P=0.084;HER2过表达/Luminal A=0.327,P=0.080;三阴性/Luminal A=0.211,P=0.017)。与无内脏转移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ER状态(ER+/ER-=0.320,P <0.001)、N分期(N1/N0=2.596,P=0.041;N2/N0=4.079,P=0.004;N3/N0=8.021,P <0.001)及年龄是否<35岁(年龄<35岁/年龄≥35岁=3.337,P <0.001)。与总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N分期(N1/N0=1.133,P=0.802;N2/N0=2.114,P=0.122;N3/N0=2.99,P=0.014)、是否需要新辅助化疗(需要/不需要=2.389,P=0.015)及ER状态(ER+/ER-=0.329,P <0.001)。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内脏转移,与ER状态、N分期及年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年轻 内脏转移
下载PDF
人工气腹对裸鼠结肠癌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策然 罗芸葆 +2 位作者 杨德林 万亚红 陆友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人结肠癌Balb/C裸小鼠原位种植模型,对比CO2和氦气气腹及开腹手术对肿瘤细胞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随机分4组:①CO2气腹组;②氦气气腹组;③开腹... 目的通过建立人结肠癌Balb/C裸小鼠原位种植模型,对比CO2和氦气气腹及开腹手术对肿瘤细胞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随机分4组:①CO2气腹组;②氦气气腹组;③开腹组;④对照组。①~③取活检,④未行任何手术。结果10周后探查:4组裸鼠盲肠原位肿瘤种植致瘤率均为100%(86/86)。切口肿瘤种植率:CO2气腹组9.5%(2/21);氦气气腹组9.1%(2/22);开腹组19.0%(4/21),3组差异无显著性(x^2=1.227,P=0.541)。肿瘤肝脏转移率:CO2气腹组38.1%(8/21),氦气气腹组31.8%(7/22),开腹组52.4%(11/21),对照组31.8%(7/22),4组差异无显著性(X2=2.543,P=0.468)。结论以人结肠癌细胞(LoVo)建立Balb/C裸小鼠人结肠癌原位种植模型,CO2、氦气气腹组与开腹组及对照组相比,癌细胞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CO2气腹组与氦气气腹组的癌细胞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发生率差异亦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人工气腹 切口种植 脏器转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内脏转移与KIAA152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磊 张洁 刘春玲 《安徽医学》 2018年第8期922-925,共4页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内脏转移与KIAA152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TNBC患者119例,按是否发生内脏转移分为转移组(73例)和非转移组(4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AA1522蛋白在癌...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内脏转移与KIAA152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TNBC患者119例,按是否发生内脏转移分为转移组(73例)和非转移组(4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AA1522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表达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分析各因素(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以及KIAA1522蛋白表达)对TNBC内脏转移的影响,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TNBC内脏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KIAA1522蛋白在TNB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73.11%(87/119),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40.34%(4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TNBC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KIAA1522蛋白表达是TNBC内脏转移的可能影响因素,将这些可能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P=0.009)、组织学分级(P=0.011)及KIAA1522蛋白阳性表达(P=0.021)均是TNBC内脏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KIAA1522蛋白的高表达是TNBC患者内脏转移的高危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内脏转移 KIAA1522蛋白
下载PDF
不同内脏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基因组学研究
6
作者 韦煜 张挺维 +1 位作者 朱耀 叶定伟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911-914,共4页
目的揭示不同内脏转移模式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与基因组突变模式的差异。方法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前瞻性临床基因组队列中的859例患者进行分析,本研究筛选出75例内脏转移患者,其中肺转移41例,肝转移34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揭示不同内脏转移模式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与基因组突变模式的差异。方法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前瞻性临床基因组队列中的859例患者进行分析,本研究筛选出75例内脏转移患者,其中肺转移41例,肝转移34例。所有患者均有统一完善的临床及基因组学信息。本研究对肺转移与肝转移两类转移模式与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病理特征、疾病侵袭性等临床特征,以及重要驱动基因变异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肺转移和肝转移在转移性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中的发生率分别为9.3%和3.0%,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分别为6.2%和9.1%。肺转移和肝转移前列腺癌在发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Gleason评分等临床特征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基因层面,肝转移患者表现出更高的AR(38.2%vs 12.2%,P=0.013)和CCND1(20.6%vs 2.4%,P=0.02)拷贝数扩增频率、PTEN(20.6%vs 2.4%,P=0.02)和BRCA2(11.8%vs 0%,P=0.04)拷贝数缺失频率。结论转移性去势敏感期患者应重视肺转移的筛查,而对于去势抵抗期患者更应该警惕肝转移发生的可能。尽管当前不同内脏转移前列腺癌患者适用同一套治疗策略与标准,但关键驱动基因的差异提示肺转移与肝转移患者应该分而治之,以实现患者最大化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内脏转移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内脏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7
作者 蒋斌浩 林琦 +1 位作者 黄航 陈伟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280-1283,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内脏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VM)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为mCRPC-VM的患者33例,均完善前列腺易感基因二代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CRPC-VM患者的... 目的探讨内脏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VM)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为mCRPC-VM的患者33例,均完善前列腺易感基因二代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CRPC-VM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并与SU2C-PCF数据库的444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3例mCRPC-VM患者突变频率从高到低的基因分别为TP53(45.45%)、AR(42.42%)、NCOR2(15.15%)、PTEN(15.15%)、FOXA1(15.15%)、PIK3CA(15.15%)、RB1(15.15%)。3例(9.09%)患者携带胚系突变,均发生于DNA损伤修复通路基因。肝转移患者AR、FOXA1突变频率均高于非肝转移患者(均P<0.05)。TP53、NCOR2、PTEN、FOXA1、PIK3CA突变类型占比最高均为错义突变,AR突变类型占比最高为基因扩增,RB1突变类型占比最高为移码突变。基因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肺转移患者(71.43%),扩增突变主要发生在肝转移患者(66.67%)。与SU2C-PCF数据库比较,本院患者PTEN突变频率明显较低(P<0.05);而AR、TP53、NCOR2、FOXA1、PIK3CA、RB1等基因突变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RPC-VM患者的高频率突变基因为TP53、AR,高频率突变基因的类型以错义突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去势抵抗 内脏转移 基因检测
下载PDF
TAC方案治疗有内脏转移乳腺癌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靖景艳 徐辉 +3 位作者 杨淑莉 姚娟 梁华 万海涛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1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TAC方案治疗有内脏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6—2019年间收治的3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被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TAC方案(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4个周期,每周期化疗后用G-CSF预防白细... 目的初步探讨TAC方案治疗有内脏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6—2019年间收治的3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被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TAC方案(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4个周期,每周期化疗后用G-CSF预防白细胞下降;对照组用多西他赛单药化疗4个周期。每周期评估毒性反应,每2个周期评估疗效,4个周期后总体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试验组完全缓解(CR)为12%(2/17),部分缓解为(PR)65%(11/17),疾病稳定为(SD)18%(3/17),疾病进展为(PD)6%(1/17),总有效率为(CR+PR)77%;毒性反应以3~4级脱发明显,其他少见。对照组CR为0(0/17),PR为41%(7/17),SD为24%(4/17),PD为35%(6/17),总有效率为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似乎近期疗效好,毒性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内脏转移/化学疗法 近期疗效 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