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Ⅰ.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1
作者 伊斯拉音·乌斯曼 金长发 +11 位作者 左新平 顾灯安 兰勤娴 童苏祥 李雄 张仪 茹孜古丽·朱马洪 牛新玲 阿不力米提 木合塔 阿布都外力 库尔班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对新疆民丰县一个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流行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007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民丰县安迪尔乡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中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 目的对新疆民丰县一个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流行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007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民丰县安迪尔乡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中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包括已过世者),并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查(触诊肝、脾);对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结果共调查居民313人,未见现症病例。既往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者60例,其中13例已过世。171人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检测,阳性率为99.4%(170/171),其中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96.6%(28/29)。197人进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阳性率为10.2%(20/197),其中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者的阳性率为19.4%(6/31),追溯诊断为既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结论新疆民丰县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 流行病学 rk39免疫层析试条 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新流行区 新疆
下载PDF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Ⅱ.传播媒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金长发 左新平 +11 位作者 顾灯安 伊斯拉音·乌斯曼 兰勤娴 张仪 童苏祥 李雄 茹孜古丽·朱马洪 阿不力米提 木合塔 阿不都外力 库尔班 牛新玲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 目的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捕获白蛉1210只,其中99.17%(1200/1210)为吴氏白蛉;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论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 吴氏白蛉 新流行区 新疆
下载PDF
2009—2017年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回顾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林林 关真平 +1 位作者 李凡 余大为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9年第1期29-31,57,共4页
目的回顾2009—2017年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09—2017年文县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7年文县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人141例,... 目的回顾2009—2017年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09—2017年文县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7年文县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人141例,主要集中在县城以北的13个乡(镇)(82.98%,117/141),其中中寨镇占19.15%(27/141)、桥头乡占12.77%(18/141),其余乡呈散发状态;男女性别比为1.24∶1;0岁~(占50.35%)和6岁~(占14.89%)组人群病例数最多,随年龄的增长病例数呈减少趋势;发病人数自2009年达到最高峰(50例),其后逐年下降。结论文县依然是甘肃省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的高发区;应加强疫情监测、临床医生培训和家犬管理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 流行特征 防治对策
原文传递
新疆的荒漠型黑热病(摘要)(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柴君杰 左新平 +2 位作者 张松 赵金品 章建民 《地方病通报》 1997年第4期27-32,共6页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对荒漠型黑热病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本病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硕大白岭吴氏亚种传播,分布在新疆南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提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补充了有关患病率和野生动...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对荒漠型黑热病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本病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硕大白岭吴氏亚种传播,分布在新疆南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提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补充了有关患病率和野生动物宿主调查的新资料。讨论了本病流行病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具体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新疆 荒漠地带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液体培养基分离和保存利什曼原虫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廖力夫 杜春辉 +2 位作者 徐艺玫 张丽萍 乌守巴特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08-910,918,共4页
目的观察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LLM)分离和保存利什曼原虫的效果。方法用LLM培养基对黑热病材料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培养,同时接种的灰仓鼠,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率比较。结果用LLM培养被检材料出结果时间为4d,对荒漠型和平原型黑热病利什... 目的观察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LLM)分离和保存利什曼原虫的效果。方法用LLM培养基对黑热病材料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培养,同时接种的灰仓鼠,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率比较。结果用LLM培养被检材料出结果时间为4d,对荒漠型和平原型黑热病利什曼原虫分离率分别为35.7%(10/28)和50.0%(15/30),分别比接种灰仓鼠的分离率高10%和30%。培养基-20℃冷冻保存有效期为2年。结论应用LLM培养基能显著提高利什曼原虫的分离率。该培养基与传统3N培养基比较,保存时间延长,培养出结果时间缩短,可用于黑热病实验诊断和黑热病抗药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黑热病 液体培养基 分离率 3N培养基
原文传递
2005-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与防治状况
6
作者 陈晓英 张永忠 +2 位作者 崔刚 米丽古丽·塔西 伊斯拉音·乌斯曼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384-387,共4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2005—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内脏利什曼病(VL)的流行和防治。方法通过对流行乡村居民和在校中、小学生体检(触诊肝、脾)的方法进行普查,宣传VL防治知识,并动员乡村医务人员和群众提供疑似患者和(或)死... 目的了解和掌握2005—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内脏利什曼病(VL)的流行和防治。方法通过对流行乡村居民和在校中、小学生体检(触诊肝、脾)的方法进行普查,宣传VL防治知识,并动员乡村医务人员和群众提供疑似患者和(或)死亡者的线索,对已治愈的患者进行随访。以上一年发现患者的家庭为中心,对半径50m内的住宅和畜圈内、外墙面喷洒高效氯氟氰菊酯灭蛉。结果2005--2008年VL患者共41例,其中普查14888人,查出现患病例33例,自行上门就诊者8例。2005-2008年病例数依次为15、10、6和10例。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80.49%(33/41),21岁以上的占19.51%(8/41)。随访41例已治疗患者,治愈康复35例,复发4例,死亡2例。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发放防治VL宣传单10000余张,张贴宣传画1000余张,中、小学发放折页画3500余张。培训患者家属及其邻里、乡村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共585人。2005--2008年348户喷洒杀虫剂,面积约9万m^2。喷洒前白蛉密度为41~70只/人工小时,喷洒后为2~21只/人工小时。结论阿图什市的VL仍然流行。白蛉季节前开展喷洒杀虫剂灭蛉和普查普治患者可减少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降低发病率,达到控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 内脏利什曼病 流行现况调查
原文传递
137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高芹 刘焱斌 +1 位作者 钟册俊 吕晓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近十几年四川地区内脏利什曼病住院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137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137例患者中,64.2%(88/137)居... 目的分析近十几年四川地区内脏利什曼病住院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137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137例患者中,64.2%(88/137)居住在四川及周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35.8%(49/137)有流行区逗留史。137例中,农村占84.7%(116/137),城镇占15.3%(21/137)。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球蛋白明显增高为主。137例患者利什曼原虫rk39抗体试纸条检测均为阳性。诊断明确者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治愈118例(86.1%),脾切除4例(2.9%),复发9例(6.6%)。137例中首诊疑诊为内脏利什曼病者105例,误诊率为23.4%(32/137)。结论关注流行病学史、检测rk39抗体,以及尽早骨髓涂片或组织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治,葡萄糖酸锑钠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