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何秀苗 阳秀英 韦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48-51,共4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抗原变异和超强毒株在免疫鸡群的出现,使IBD的防控面临新...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抗原变异和超强毒株在免疫鸡群的出现,使IBD的防控面临新的困难。文章简要概述近几年来,IBD在病原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抗原性、致病性、毒力与抗原的变异、疾病诊断和防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抗原变异 毒力变异 诊断
下载PDF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毒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万风 刘红霞 +2 位作者 胡白石 许志刚 刘凤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4-248,共5页
利用13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法对我国28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其中108个采集于1970~1992年,177个采集于2003~2004年)的致病力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的致病力呈现多样性。通过试验系统... 利用13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法对我国28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其中108个采集于1970~1992年,177个采集于2003~2004年)的致病力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的致病力呈现多样性。通过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时期病菌的毒性和小种组成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病菌群体毒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菌 近等基因系 毒性变化 小种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与毒性变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杰 郑丹 +3 位作者 左淑霞 王龙 黄丽丽 康振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9,共13页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Erikss.et Henn.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真菌病害之一,在全世界小麦种植的国家或地区均有发生,其流行常常导致小麦严重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Erikss.et Henn.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真菌病害之一,在全世界小麦种植的国家或地区均有发生,其流行常常导致小麦严重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由于病原菌毒性变异不断产生新小种,频繁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继而引发病害流行成灾。小麦条锈菌的有性阶段过去一直未被发现,有性生殖与条锈菌变异及其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随着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的发现,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症状、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转主寄主、有性生殖与条锈菌毒性变异、转主寄主在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影响有性生殖发生的因素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转主寄主 有性生殖 毒性变异 病害流行
原文传递
甘肃陇南感病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起提供(初始)菌源作用的直接证据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尧 陈晓云 +7 位作者 马雲 孟总彦 王凤林 杨小江 陈雪峰 李小梅 康振生 赵杰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6-380,共15页
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易变区、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流行区和防治的关键地区。明确陇南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对阐释该地区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来源和指导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陇南春... 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易变区、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流行区和防治的关键地区。明确陇南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对阐释该地区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来源和指导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陇南春季自然受锈菌侵染的堆花小檗及其邻近的小麦上分离获得小麦条锈菌菌系,19个来自发病小檗的单夏孢子堆菌系在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上产生5个不同毒力类型VP1~VP5,均为新小种;在近等基因系和载体品种组成的鉴别寄主上产生17个不同毒力类型。29个来自邻近发病小檗的小麦上条锈菌菌系在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上产生了10个不同的毒力类型VP1~VP10,均为新小种;在近等基因系和载体品种组成的鉴别寄主上产生了24个不同的毒力类型。两个小麦条锈菌群体享有共同的毒力类型VP1~VP5,同时来自发病小檗上菌系的一些毒力类型不同于小麦上的毒力类型。主坐标分析(PCoA)和毒性表型聚类分析表明来自于自然受锈菌侵染小檗及其邻近小麦上的小麦条锈菌存在菌源交流。综合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陇南小麦条锈菌在野生感病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是常年发生的,感病小檗在新小种产生和在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中起提供菌源的作用。因此,在陇南小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策略上加强对小檗的处理,降低新小种产生速率和品种抗性丧失速率,从而延长品种使用年限,同时减少新小种向东部广大麦区传播,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小檗 有性生殖 毒性变异 病害流行
原文传递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DNA多态性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姬广海 许志刚 张世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30-433,共4页
利用 6 0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不同稻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其中2 0个引物均出现清晰和重复性的DNA扩增片段 ,扩增片段大小在 0 .5kb至 3.5kb ;应用Statistics软件UPGMA程序进行树状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 ,... 利用 6 0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不同稻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其中2 0个引物均出现清晰和重复性的DNA扩增片段 ,扩增片段大小在 0 .5kb至 3.5kb ;应用Statistics软件UPGMA程序进行树状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 ,我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在遗传距离为 0 .30时 ,供试菌株可划分为 7个遗传相似组 (谱系 )。其中第 1、第 2和第 5组为优势组群 ,分别由 7、8、6个菌株组成。根据菌株在 12个已知基因品种上的抗感反应 ,将供试菌株分为 13个致病型 ,在遗传距离为 0 .5 0水平上聚类归属于 6个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菌 遗传多态性 致病性变异
下载PDF
源自陕、甘野生小檗的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后代的毒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巧 覃剑锋 +3 位作者 赵元元 赵杰 黄丽丽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9-820,共12页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病害之一,其流行常常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但是,由于新毒性菌系的出现,抗病品种在种植短短数年内便"丧失"其抗病性。研究证实病原菌毒性...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病害之一,其流行常常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但是,由于新毒性菌系的出现,抗病品种在种植短短数年内便"丧失"其抗病性。研究证实病原菌毒性变异产生新菌系是导致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确定,发现自然条件下我国小麦条锈菌在野生小檗上可以完成有性生殖。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自然发病小檗小麦条锈菌的分离及其单夏孢子堆纯化,利用中国鉴别寄主进行了毒性测定分析。从陕西、甘肃两省的3种感病小檗共分离获得小麦条锈菌菌系8个,其中有1个菌系与已知小种Su11-126的毒性完全匹配,其余7个为新菌系;93个单夏孢子堆群体可分为47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包括14个已知小种类型,33个新小种类型;有56个菌系与已知小种的毒性完全匹配,37个为新小种。本研究再次获得了条锈菌自然条件下存在有性生殖并因此导致新菌系产生的证据,证实了野生小檗在我国小麦条锈菌的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具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有性生殖 毒性变异 小檗
原文传递
PacBio Sequencing Reveals Transposable Elements as a Key Contributor to Genomic Plasticity and Virulence Variation in Magnaporthe oryzae 被引量:6
7
作者 Jiandong Bao Meilian Chen +13 位作者 Zhenhui Zhong Wei Tang Lianyu Lin Xingtan Zhang Haolang Jiang Deyu Zhang Chenyong Miao Haibao Tang Jisen Zhang Guodong Lu Ray Ming Justice Norvienyeku Baohua Wang Zonghua W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465-1468,共4页
Dear Editor :The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rice, which serves as staple food crop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under serious threat due to the huge yield losses inflicted by rice blast disease c... Dear Editor :The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rice, which serves as staple food crop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under serious threat due to the huge yield losses inflicted by rice blast disease caused by the globally destructive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Pyricularia oryzae) (Dean et al., 2012; Nalley et al., 2016; Deng et al., 2017). This filamentous ascomycete fungus is also capable of causing blast infection on other economically important cereal crops, including wheat, millet, and barley, making it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Zhong et al., 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Bio Sequencing Reveals Transposable Elements a Key Contributor to Genomic Plasticity a virulence variation Magnaporthe oryzae
原文传递
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抗性鉴定揭示基因聚合的多向性效应 被引量:7
8
作者 周俊飞 章山 +2 位作者 孙婧 张伟 高利芬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3,共7页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系(籼稻IR24和粳稻TP309),4个单基因抗病系IRBB3、IRBB5、IRBB21和CBB23(分别含Xa3、xa5、Xa21和Xa23)和3个多基因抗病系IRBB54、IRBB50和IRBB59(分别含xa5+Xa21、xa5+Xa4、xa5+Xa21+xa13)对8个白叶枯菌小种的抗性。前期对xa5、Xa21单基因和基因聚合后的效应进行了报道,发现江汉大学保存的P8小种克服了Xa21介导的抗性。发现P8在TP309和IRBB3上都诱导8个小种中最长的病斑,进一步证明了P8致病力的变异;IRBB54、IRBB50和IRBB59对包括P8在内的8个小种表现出抗性,表明了基因聚合策略应对致病菌毒性变异的有效性;而Xa23单基因对所有小种的抗性都达到了三基因聚合系IRBB59的高抗性水平,但在和xa5聚合后抗性被弱化,呈现负向的拮抗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水稻基因聚合育种时,应充分考虑小种的致病性变异和基因聚合的多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白叶枯菌 毒性变异 基因聚合
下载PDF
黑龙江省安达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遗传分化现象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双 潘凤娟 +7 位作者 周长军 李春杰 华萃 毛彦芝 胡岩峰 田中艳 焦晓光 王从丽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严重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世界性病害,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域之一,田间种植抗线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抗性已减弱甚至丧失,但线虫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异还不清楚。目前,Riggs和Schmit的鉴别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小种的鉴定...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严重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世界性病害,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域之一,田间种植抗线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抗性已减弱甚至丧失,但线虫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异还不清楚。目前,Riggs和Schmit的鉴别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小种的鉴定,通过线虫的卵量来比较鉴别寄主的抗性差异可能将是更进一步分析小种变异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在田间鉴别寄主初步鉴定变异的地块,采取了安达地区两个地点的土样进行单孢囊分离培养和温室生理小种鉴定,同时也采取了山东泰安4号生理小种的田间土样作为对照。每个土样进行单孢囊繁殖,然后扩繁接种鉴别寄主,35 d^40 d后调查植株根表和土壤里的雌虫总数,再研磨雌虫收集卵量。利用孢囊的雌虫指数温室盆栽结果鉴定出安达的两个土样和山东的样品都是4号生理小种,但是通过线虫卵量和对照感病品种Lee比较,却发现安达的两个样品和山东的4号样品有很大的差异。田间初步实验和温室盆栽鉴定结果表明安达地区3号生理小种已经发生变异,温室试验表明该地区存在4号小种,且小种的毒性有明显的分化。图2,表2,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生理小种 毒性变异 线虫的繁殖力
下载PDF
云南罗平田间稻瘟菌株性状及无毒基因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敬玮 肖倩 +4 位作者 李怡然 蔡文辉 周昌银 胡元川 罗琼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稻瘟菌和水稻是研究禾本科作物病原-寄主互作机制的模式病理系统。云南罗平县不仅是云南省水稻主产区,栽培水稻品种多样,同时也是稻瘟病易发区,田间稻瘟菌群体组成复杂,信息流强度大。田间单孢菌株的分离和无毒基因的研究,是揭示稻瘟菌... 稻瘟菌和水稻是研究禾本科作物病原-寄主互作机制的模式病理系统。云南罗平县不仅是云南省水稻主产区,栽培水稻品种多样,同时也是稻瘟病易发区,田间稻瘟菌群体组成复杂,信息流强度大。田间单孢菌株的分离和无毒基因的研究,是揭示稻瘟菌毒性变异机制和制定田间稻瘟病综合防控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单孢分离,从2017年云南罗平田间病样上分离和保存了有效单孢菌株120份,系统地进行了菌株培养性状、产孢能力、7个无毒基因存在/缺失多态性及无毒基因变异与致病性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培养性状、产孢能力差异较大,但培养性状和产孢能力与菌株的病样源无关;ACE1、Avr-Pizt、Avr-Pita1、Pwl2、Avr-Pik、Avr-Pii和Avr-Pia 7个无毒基因在云南罗平120个田间菌株中的存在/缺失频率不同,ACE1、Pwl2和Avr-Pizt存在频率最高(100%),Avr-Pia最低(5%),Avr-Pita1、Avr-Pik和Avr-Pii分别是99%、99%和89%,并首次分离和鉴定了33个包含3个Avr-Pik等位基因拷贝的菌株;部分代表菌株接种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菌株中无毒基因的完全缺失或变异能使携带相应抗病基因的单基因系水稻材料感病,表明病原通过丢弃或修饰其无毒基因逃避寄主的免疫识别,克服寄主的抗性。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稻瘟病菌的遗传资源,奠定了水稻-稻瘟菌互作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而且也为云南罗平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单孢分离 无毒基因 毒性变异
原文传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丽丽 张改平 +1 位作者 乔松林 张丽萍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PRRSV感染后免疫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后,机体能产生快速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但早期产生的抗体不仅不能产生免疫保护,反而会通过介导抗体依赖增强作用产生危害,而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产... 综述了近年来PRRSV感染后免疫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后,机体能产生快速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但早期产生的抗体不仅不能产生免疫保护,反而会通过介导抗体依赖增强作用产生危害,而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产生缓慢。在PRRSV的免疫应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都很特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RSV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调节 毒力变异 疫苗研究
下载PDF
影响H5N1甲型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毒力变异的HA序列关键位点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慧琳 张文彤 +1 位作者 赵耐青 姜庆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2-646,共5页
目的筛选影响H5N1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毒力变异的HA序列主要氨基酸位点。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提供的实验结果,将54株H5N1病毒株按其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强弱分为高毒力组和低毒力组,在NCBI 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HA基因序列,用随机森林... 目的筛选影响H5N1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毒力变异的HA序列主要氨基酸位点。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提供的实验结果,将54株H5N1病毒株按其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强弱分为高毒力组和低毒力组,在NCBI 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HA基因序列,用随机森林模型完成主要变异氨基酸位点的筛选。结果在HA序列中共筛选出8个关键位点,均位于HA1节段,分别为:279、102、228、156、154、172、140、8。位点154和156与其余几个关键位点间、位点140与172间均存在较强的协同交互作用,用上述关键位点重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对病毒株毒力分类的准确率为83.33%。结论所筛选出的8个变异位点可能在决定H5N1病毒毒力上起关键作用,值得对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做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 甲型流感病毒 毒力变异 血凝素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褐飞虱核糖体小亚基蛋白S8基因NlRPS8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家骏 郝培应 +2 位作者 陆潮峰 冯娅琳 俞晓平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6-1044,共9页
【目的】核糖体蛋白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核糖体蛋白S8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功能。【方法】本文根据褐飞虱基因表达谱提供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及转录组提供的基因核心序列,结合褐飞虱... 【目的】核糖体蛋白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核糖体蛋白S8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功能。【方法】本文根据褐飞虱基因表达谱提供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及转录组提供的基因核心序列,结合褐飞虱基因组比对分析,对褐飞虱核糖体S8基因进行了预测,并通过RT-PCR获得了褐飞虱核糖体小亚基蛋白S8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NlRPS8(Gen Bank登录号:KU341337)。【结果】NlRPS8基因全长627 bp,编码208个氨基酸。进化分析表明,褐飞虱与桑粉介壳虫Maconellicoccus hirsutus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基因NlRPS8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NlRPS8基因在褐飞虱怀卵雌虫中表达量最高,而在雄成虫、初羽化雌成虫与1~5龄若虫表达量相对较低;在褐飞虱体内,NlRPS8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中肠次之,在其他部位表达量较低。在抗性品种ASD7和RHT上,NlRPS8基因表达量分别为感性品种TN1上的1.99倍和2.14倍。NlRPS8基因在经过饥饿处理1 d的褐飞虱组中表达量为正常组的1.6倍。【结论】研究结果显示NlRPS8基因在褐飞虱生长、繁殖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NlRPS8基因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对抗性品种适应中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NlRPS8基因 RT-qRCR 致害性变异
原文传递
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对西藏白粉菌自然群体的抗性评价及8个菌株的毒性谱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延宇 王凤涛 +3 位作者 郎晓威 冯晶 旺姆 蔺瑞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大麦白粉病病原菌禾谷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毒性变异频率高,常因主要流行小种的更替而导致抗病基因“丧失”功能。该病在我国东部以及西南部大麦栽培区域为害日益严重,急需发掘抗病基因资源,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 大麦白粉病病原菌禾谷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毒性变异频率高,常因主要流行小种的更替而导致抗病基因“丧失”功能。该病在我国东部以及西南部大麦栽培区域为害日益严重,急需发掘抗病基因资源,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本研究对来源于云南和西藏的不同地点的8个菌株进行毒性谱分析,选用其中强毒性菌株16248-4苗期人工接种鉴定300份大麦品种资源的抗病性,同时将这些大麦资源在白粉病常发流行区西藏林芝种植,利用病原菌自然群体田间鉴定成株期抗病性。毒性谱分析发现,云南菌株对鉴别品系的平均毒性频率高于西藏林芝地区菌株。在所鉴定的大麦资源中,全生育期高抗材料92份,具有成株抗性特点的品种97份,另外还发现12份材料在苗期表现为抗病,但在成株期表现为感病。本研究获得的大麦抗白粉病品种资源可为大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良好的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白粉病 全生育期 抗性 成株 毒性谱 毒性变异
下载PDF
关中西部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群的监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元元 郑丹 +3 位作者 左淑霞 赵杰 黄丽丽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气传病害,是我国和全世界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10%-30%,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小麦条锈病是大区流...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气传病害,是我国和全世界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10%-30%,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小麦条锈病是大区流行性病害。陕西地处越夏菌源基地和黄淮海冬麦区的地理接合地域,是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桥梁"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致病类群 关中西部 小麦条锈病 监测 气传病害 条形柄锈菌 流行性病害
原文传递
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种CYR29有性自交及毒性与无毒性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欢 刘悦 +5 位作者 夏铭浩 柏星轩 郭军 黄丽丽 康振生 詹刚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9-769,共11页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上重大的生物灾害,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条锈菌毒性的频繁变异,常常导致品种抗病性...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上重大的生物灾害,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条锈菌毒性的频繁变异,常常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从而引发条锈病新的大流行。有性生殖是条锈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在转主寄主小檗上的自交研究了有性生殖与病菌毒性变异之间的关系。通过诱导CYR29单夏孢子菌系形成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接种转主寄主小檗,使其完成有性过程,由此共获得81个自交后代,对有性后代群体S1和亲本菌系在20个含单个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上进行毒性鉴定。S1群体和亲本在Yr5、Yr8、Yr10、Yr15、Yr24、Yr32、YrSP、YrTr1和Yr26上均为无毒性,在Yr1、Yr31、Yr44和YrTye上均为毒性。S1群体在Yr6、Yr7、Yr9、Yr17、Yr27、Yr43和YrExp2这7个位点上出现了毒性分离,表明亲本在这些位点为杂合。81个自交后代可分为24种毒性表型,其中1种表型与亲本毒性一致,含22个菌系;其余23种毒性表型与亲本存在差异,含59个菌系,毒性变异率高达72.8%,且发生变异的子代均比亲本毒性谱更宽。结果表明该小种经过有性过程后产生了毒性增强的新菌系,进一步证实有性生殖是导致小麦条锈菌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条中29 有性自交 毒性变异
原文传递
海南省田间稻瘟病菌中AvrPiz-t基因位点变异
17
作者 张敏 肖倩 +4 位作者 阮孙美 张攀 胡吉会 陈亚莉 罗琼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为评估在水稻育种中被广泛利用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的有效性,对不同年份分离自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水稻的273株田间稻瘟病菌株中的AvrPiz-t位点变异及其与菌株致病性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田间菌株中无毒... 为评估在水稻育种中被广泛利用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的有效性,对不同年份分离自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水稻的273株田间稻瘟病菌株中的AvrPiz-t位点变异及其与菌株致病性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田间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z-t位点的变异频率为0~100.00%,陵水黎族自治县菌株中的变异频率远远高于三亚市菌株。在菌株中共鉴定到3种AvrPiz-t位点变异类型,分别为基因位点完全缺失、DNA重复元件MGR583在基因位点启动子区-10 bp上游和编码区218 bp下游插入。所有AvrPiz-t位点变异的菌株对携带Piz-t抗病基因的单基因水稻系IRBL-11均表现出强的致病性。陵水黎族自治县菌株中AvrPiz-t位点的变异频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21年94株菌株中AvrPiz-t位点的变异频率为100.00%,其中51.06%的菌株变异是MGR583在启动子区-10 bp上游插入,表明DNA重复元件MGR583在AvrPiz-t位点插入是AvrPiz-t从无毒到有毒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无毒基因 AvrPiz-t 毒性变异 MGR583元件
原文传递
水稻白叶枯病菌菌落类型及致病力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关林 苗东华 +1 位作者 徐鸿润 陈鹤生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4-48,共5页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变型不但在菌落特征上有别于野生型,且致病力接近于无毒菌;中间型菌落的特征和致病力均不稳定,多糖体的产生量与病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及致病力间无明显的规律性可循,突变型菌落的出现频率与致病力有一定关系,但因菌而异,采用低温和冰冻真空干燥保存法、减少移植次数、延长移植间隔时期、选用适宜的培养基有减少突变型菌落而延缓致病力下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致病力 突变型 病菌
下载PDF
南方稻区稻瘟病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9的变异分析
19
作者 沈浙南 时焕斌 邱结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5-572,共8页
本研究通过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测序技术以及稻瘟病菌致病力检测手段,分析了2020年来自安徽、重庆、福建、广西、湖南、江苏、江西、云南以及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0个稻瘟病分离菌株的无毒基因AvrPi9的分布和变异... 本研究通过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测序技术以及稻瘟病菌致病力检测手段,分析了2020年来自安徽、重庆、福建、广西、湖南、江苏、江西、云南以及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0个稻瘟病分离菌株的无毒基因AvrPi9的分布和变异情况。结果表明,298份稻瘟病菌分离菌株的AvrPi9位点能被有效扩增,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后显示,其中8株供试菌株的AvrPi9基因位点的外显子区域253位发生单碱基变异(C碱基替换成T碱基,AvrPi9^(C253T)),导致转录提前终止。稻瘟病菌致病力分析表明,AvrPi9^(C253T)菌株对带有Pi9基因的植株TP309-Pi9产生了致病性,说明该类菌株的AvrPi9位点变异后不能被Pi9识别。上述结果提示培育和种植携带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品种可以较大程度上对南方稻区稻瘟病起到防控作用。这对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无毒基因 AvrPi9 毒力变异
原文传递
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胡小平 王保通 康振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9-716,共8页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频率强等特点。条锈菌毒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与研究中的重大难题。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频率强等特点。条锈菌毒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与研究中的重大难题。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60多年中已开展了大量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种类及其鉴定方法、小麦品种及环境与条锈菌毒性变异的关系、毒性变异途径及变异速率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概况。同时,深入探讨了条锈菌生理小种概念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急需开展研究的条锈菌毒性变异监测体系、有性过程导致的毒性变异在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毒性变异 生理小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