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国作家谢阁兰笔下夏桀形象之重塑 被引量:5
1
作者 黄蓓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4-151,共18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家谢阁兰一反自然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构建的想象世界应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独立王国;想象世界虽然在现实中有参照物,但后者一旦进入作品,反映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中国历代亡国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家谢阁兰一反自然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构建的想象世界应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独立王国;想象世界虽然在现实中有参照物,但后者一旦进入作品,反映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中国历代亡国之君由此走进了谢阁兰的作品,夏桀形象在其中尤为突出:残暴的“桀”在谢阁兰笔下转为人中之“杰”,从而使这一近代法国文学中充满异域色彩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本身尼采精神之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阁兰 夏桀 异域想象
原文传递
法国文学家谢阁兰作品中的陕西文化形象考
2
作者 李文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法国著名文学家、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曾两次来到陕西。他的考古笔记、诗歌等文字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陕西省的历史风貌与文化遗迹。本文在现有中文文献的基础上,对中文世界中比较陌生的谢阁兰考古笔记、日记、书信等档案性质的法文... 法国著名文学家、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曾两次来到陕西。他的考古笔记、诗歌等文字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陕西省的历史风貌与文化遗迹。本文在现有中文文献的基础上,对中文世界中比较陌生的谢阁兰考古笔记、日记、书信等档案性质的法文文献进行细致梳理,还原百余年前谢阁兰在陕西的真实考古之行,分析他作品中的各类陕西文化元素,研究谢阁兰作品中所构建的陕西文化形象,以期为陕西考古的历史研究和现场发掘提供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谢阁兰 陕西文化形象 考古
原文传递
谢阁兰对长江上游摩崖造像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洁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89-96,共8页
法国人谢阁兰早在1914年就进入长江上游进行考古学意义的调查,其考古具体成果与贡献正逐渐进入中国学人的视野。20世纪初,当中外学界目光聚焦于北方丝绸之路时,谢阁兰却对长江上游的石刻颇为关注,并将其置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大型石刻... 法国人谢阁兰早在1914年就进入长江上游进行考古学意义的调查,其考古具体成果与贡献正逐渐进入中国学人的视野。20世纪初,当中外学界目光聚焦于北方丝绸之路时,谢阁兰却对长江上游的石刻颇为关注,并将其置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大型石刻雕塑艺术史的框架中进行讨论。本文通过梳理谢阁兰对长江上游摩崖造像的研究,从装饰纹样和风格传播的角度,讨论他的工作方法,学术目标以及对中国现代考古学与艺术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阁兰 摩崖造像 长江上游 雕塑
下载PDF
论谢阁兰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及其对自我双重身份的反思 被引量:2
4
作者 邵南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71,共12页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谢阁兰的《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光绪别史》《勒内·莱斯》和《纪念高更》四种作品中的医生形象,以及作者本人明确以医生身份出现的情形,结合其书信和日记,来探讨谢氏对自我双重身份——医生和文人——的反思...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谢阁兰的《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光绪别史》《勒内·莱斯》和《纪念高更》四种作品中的医生形象,以及作者本人明确以医生身份出现的情形,结合其书信和日记,来探讨谢氏对自我双重身份——医生和文人——的反思。本文意在说明,随着谢氏异域经历的不断丰富和文学创作的渐趋成熟,他对自己医生身份的态度也由激烈的拒斥发展到理性的讽刺,而终至于坦然接纳,并使之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从自我的身份危机中寻找财富的过程,与他创立并发展"异域情调论"的过程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对于从源头上理解谢阁兰这一独特而现代的美学理念亦将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阁兰 医生形象 高更 双重身份 异域情调论
原文传递
与《画》的对话:谢阁兰“中国幻象”的中国式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邵毅平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3期51-58,共8页
在谢阁兰(VictorSegalen,1878~1919)的作品中,“中国”是最为重要而独特的主题之一。其散文集《画))(Peintures,1916),以真实或虚构的中国画和中国文献为素材,完成了著名的“中国幻象”(visiondelaChine)的塑造,体现了... 在谢阁兰(VictorSegalen,1878~1919)的作品中,“中国”是最为重要而独特的主题之一。其散文集《画))(Peintures,1916),以真实或虚构的中国画和中国文献为素材,完成了著名的“中国幻象”(visiondelaChine)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特理解,是实践其“异域情调论”(exotisme)的代表作,也是法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同时,这种来自法国作家的“异域情调”的冲击,促使中国读者从“他者”的角度,用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就此而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谢阁兰的“中国的幻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阁兰 《画》 中国的幻象 形象学 异域情调
下载PDF
俯瞰灵魂的深渊:从梅特林克到谢阁兰
6
作者 邵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6,共11页
法国旅华诗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已渐受海内外研究者的重视,然而他在这方面所受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M aurice M aeterlinck,1862~1949)的影响,则从未引起学界注意。事实上,谢氏笔下的诸多中国意象,都... 法国旅华诗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已渐受海内外研究者的重视,然而他在这方面所受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M aurice M aeterlinck,1862~1949)的影响,则从未引起学界注意。事实上,谢氏笔下的诸多中国意象,都是从梅氏率先运用的意象发展而来的,究明梅氏的影响,实有助于理解谢氏选用这些中国意象的出发点。本文尝试以"深渊"意象的变迁为例,通过分析、比较梅氏作品《佩雷阿斯与梅利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与谢氏作品《光绪别史》(Le Fils du Ciel)、《勒内·莱斯》(RenéLeys)等,阐明两人作品间的紧密联系,进而管窥19世纪、20世纪之交西方文人在非宗教语境下探讨自我"本质"的思路演变史,以及中国文化在其中所起的重要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阁兰 梅特林克 深渊意象 灵魂之境 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