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除草剂与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宋晓青 刘树深 +1 位作者 刘海玲 葛会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7-243,共7页
以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和4种重金属为混合物组分,探索混合物毒性变化规律.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百草敌、磺草灵、西草净、除草定、环嗪酮、CdCl2·2.5H2O、Ni(NO3)2·6H2O、CoSO4·7H2O和ZnSO4·7H2O对淡水发光菌... 以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和4种重金属为混合物组分,探索混合物毒性变化规律.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百草敌、磺草灵、西草净、除草定、环嗪酮、CdCl2·2.5H2O、Ni(NO3)2·6H2O、CoSO4·7H2O和ZnSO4·7H2O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实验剂量-效应数据.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与4种重金属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为了全面考察各种不同浓度组成的混合物对Q67的毒性,设计了9个组分同时存在的3个等效应浓度比(EECR)混合物和10个均匀设计浓度比(UDCR)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各个混合物对Q67的抑制毒性,并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了其剂量-效应曲线.通过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综合分析了各个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除草剂与多种重金属的各种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毒性均可用DA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除草剂 重金属 混合物毒性 剂量加和 独立作用
下载PDF
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瑞瑞 蔡晓妍 +3 位作者 杨波 施华宏 黄民生 何德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以黑臭为特征的城市内河污染近来受到关注,检测和分析污染河流水质的生物毒性对水质标识和生态评价十分必要。本研究逐月检测了温州市九山外河(JS River)和山下河(SX River)两条典型黑臭河道水样对斑马鱼、发光细菌和热带爪蟾胚胎的毒... 以黑臭为特征的城市内河污染近来受到关注,检测和分析污染河流水质的生物毒性对水质标识和生态评价十分必要。本研究逐月检测了温州市九山外河(JS River)和山下河(SX River)两条典型黑臭河道水样对斑马鱼、发光细菌和热带爪蟾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黑臭河道水体对斑马鱼、发光细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Q67)和爪蟾胚胎均具有毒性效应。以斑马鱼死亡率和发光细菌相对抑光率表征的水质综合毒性较一致,且以发光细菌更为敏感。爪蟾胚胎致畸实验主要通过存活率和畸形率来表征水体的毒性。3类生物监测均显示SX水体毒性明显高于JS整体毒性,这与两条河黑臭程度相一致。通过发光细菌检测水体综合毒性的分析,显示SX和JS水体毒性在5月-8月的夏季较高,冬春季节较低,表明黑臭河道水质毒性季节性变化与水体温度(T)和溶解氧(DO)值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染水体生物毒性检测和黑臭水体综合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毒性 斑马鱼 青海弧菌 热带爪蟾 黑臭河道 水质
下载PDF
均匀设计用于研究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菊 刘树深 +1 位作者 高音旋 张亚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4,共5页
实验设计在混合物毒性评估与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7种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间氯硝基苯、对氯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硝基甲苯的-lgEC50值(EC50的... 实验设计在混合物毒性评估与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7种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间氯硝基苯、对氯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硝基甲苯的-lgEC50值(EC50的单位为mol/L)分别为2.66,3.22,3.30,3.29,2.94,4.22和3.39;引入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在单个硝基苯衍生物剂量-效应关系基础上构建不同效应浓度下的10个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其对Q67的毒性,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原理建立了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等效应浓度比法相比,均匀实验设计构建的混合物浓度配比,具有三维浓度分布特征,可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各种可能的混合物类型,更加接近于实际环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硝基苯 联合毒性 均匀设计
下载PDF
青海弧菌Q67新鲜培养菌液测试水中砷铬铅镉汞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周世明 赵清 舒为群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索常温(25℃)下水中砷、铬、铅、镉和汞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以新鲜培养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sp-Q67)为指示生物,根据其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发光规律选取OD6001.7的新鲜发光菌液进行测试,... 目的探索常温(25℃)下水中砷、铬、铅、镉和汞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以新鲜培养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sp-Q67)为指示生物,根据其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发光规律选取OD6001.7的新鲜发光菌液进行测试,以RS9901生物发光仪为测试设备,测定水中砷、铬、铅、镉和汞对发光菌半数发光抑制效应浓度(EC50)。研究毒性作用时间和发光抑制效应的关系及其规律。结果应用新鲜培养青海弧菌Q67菌液在常温下测定了上述5种毒物的EC50,毒性由小到大顺序为:As(Ⅲ),NaAsO2EC5010.76mg/L<Cr(Ⅵ),CrO3EC507.22mg/L<Pb(Ⅱ),PbCl2EC505.42mg/L<Cd(Ⅱ),CdCl2EC501.84mg/L<Hg(Ⅱ),HgCl2EC501.45 mg/L。并且毒物Pb(Ⅱ)、Cd(Ⅱ)的EC50随作用时间变化呈现指数曲线规律。结论常温条件下除汞外上述4种毒物对青海弧菌Q67毒性效应明显;获得的Pb(Ⅱ)和Cd(Ⅱ)EC50随作用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单一毒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作用特点及毒物区分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菌 青海弧菌 毒性测试 金属毒物
下载PDF
牛奶中土霉素对青海弧菌和费氏弧菌的毒性作用测定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婧 丁武 边秀芳 《中国奶牛》 2011年第20期60-64,共5页
本文通过应用费氏弧菌和青海弧菌,探究了牛奶中土霉素对这两种发光细菌的毒性抑制作用规律。牛奶中,一定浓度下,土霉素对青海弧菌生物发光的抑制率随作用时间呈对数趋势增加,在0.45mg/L作用下,该关系方程为y=0.3007ln(x)-0.1940,R2=0.99... 本文通过应用费氏弧菌和青海弧菌,探究了牛奶中土霉素对这两种发光细菌的毒性抑制作用规律。牛奶中,一定浓度下,土霉素对青海弧菌生物发光的抑制率随作用时间呈对数趋势增加,在0.45mg/L作用下,该关系方程为y=0.3007ln(x)-0.1940,R2=0.9934;作用5min时,土霉素抑制率随着浓度变化的规律呈直线关系,之后呈对数关系,E50值在5min时为0.75mg/L,30min时降低至0.12mg/L;土霉素对费氏弧菌生物发光的抑制率随作用时间呈对数趋势增加,在0.55mg/L作用下,y=0.2742ln(x)-0.0942,R2=0.9961;其抑制率随着浓度变化的规律在5min呈指数关系,之后呈对数关系,在作用10min时,y=0.5524ln(x)+0.9045,R2=0.9949,E50值在5min时为0.75mg/L,40min时降低至0.09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中 土霉素 费氏弧菌 青海弧菌 生物发光检测法
下载PDF
青海湖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电镜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米琴 安燕 +2 位作者 郝微 何艳 朱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65,共8页
2004年由青海湖裸鲤体表及内脏中分得22株发光细菌.经51项表型特性测定及免疫学测定,结果表明属于已知的淡水型发光菌弧菌属的青海弧菌(Vibro qinghaiensis).它们在营养方面可以利用几十种有机物作为唯一的碳源与能源,能在细胞内累积聚... 2004年由青海湖裸鲤体表及内脏中分得22株发光细菌.经51项表型特性测定及免疫学测定,结果表明属于已知的淡水型发光菌弧菌属的青海弧菌(Vibro qinghaiensis).它们在营养方面可以利用几十种有机物作为唯一的碳源与能源,能在细胞内累积聚β-羟丁酸,生长最适pH值为9.0.不需要Na就可以生长与发光,最适生长盐度为1%~1.2%.本次分得的22株细菌还比较耐温,均可在40℃中生长,以前报道的青海弧菌菌株在40℃生长的仅为10%.电镜负染色形态观察到细菌表面除单极生鞭毛外,周生还具有短柱状、管状及条索状的突起物,其长短不一.电镜超薄切片也观察到体表有微小突起和泡状突起,与菌毛明显不同.这是从未在其它发光细菌中见到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鉴定 发光细菌 青海弧菌 青海湖 电镜照片
下载PDF
青海弧菌荧光素酶基因LuxAB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妍稳 丁武 +2 位作者 李璠 张莉丽 魏新元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5,共6页
为研究青海弧菌的发光机制,参考霍乱弧菌的发光基因,设计了青海弧菌Lux AB基因的扩增引物,经PCR反应得到相应的片段,并建立了与其他常见荧光素酶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对青海弧菌的16S r DNA进行克隆和测序,并基于16S r DNA建立青海弧菌... 为研究青海弧菌的发光机制,参考霍乱弧菌的发光基因,设计了青海弧菌Lux AB基因的扩增引物,经PCR反应得到相应的片段,并建立了与其他常见荧光素酶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对青海弧菌的16S r DNA进行克隆和测序,并基于16S r DNA建立青海弧菌与其他相近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随后,成功将Lux AB克隆到表达载体PHSG396中,转化大肠杆菌Top10,成功实现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LuxAB 克隆 原核表达
原文传递
青海弧菌lux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莉丽 丁武 +1 位作者 王妍稳 李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6-1090,共5页
研究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Q67的lux CDABE发光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测定其对相关因素的耐受性,为其应用条件的筛选提供有利依据.对构建好的重组菌进行酶切验证筛选出发光重组菌,将其在含氯霉素的液体LB培养基中... 研究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Q67的lux CDABE发光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测定其对相关因素的耐受性,为其应用条件的筛选提供有利依据.对构建好的重组菌进行酶切验证筛选出发光重组菌,将其在含氯霉素的液体LB培养基中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为诱导剂,对发光特性的表达条件进行研究,考察重组菌生长与发光的对应关系,癸醛、p H、温度和IPTG对发光的影响,以及重组菌在室温下的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菌发光强度随菌体生长先升后降,在对数生长后期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当癸醛浓度(0.1-3.0μL/m L)、p H(3.0-11.0)、温度(25-43℃)和IPTG(0.05-0.35 mg/m L)从小到大变化时,重组菌的光强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各影响因素分别为癸醛浓度1.0μL/m L,p H 6.0,温度37℃,IPTG浓度0.10 mg/m L时,重组菌发光最强;发光在10min内达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后来平缓波动趋于稳定,3 h内光强仍在测量范围内.本研究表明,青海弧菌lux CDAB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很好表达并维持发光,重组菌对环境的耐受性为lux基因作为发光标记基因提供了应用范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x基因 青海弧菌 重组菌 发光 癸醛 异源表达
原文传递
青海弧菌Q67荧光素酶基因luxAB与luxCDABE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与发光特性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爱红 冯炘 +3 位作者 宁保安 白家磊 彭媛 高志贤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4816-4821,共6页
目的对比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荧光素酶基因luxAB和luxCDABE在新的表达体系中的表达,为构建特异性检测毒性的重组菌提供基础。方法设计引物扩增得到青海弧菌Q67荧光素酶基因luxAB和luxCDABE,将其分别与表达载体pET-22b连接,转化... 目的对比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荧光素酶基因luxAB和luxCDABE在新的表达体系中的表达,为构建特异性检测毒性的重组菌提供基础。方法设计引物扩增得到青海弧菌Q67荧光素酶基因luxAB和luxCDABE,将其分别与表达载体pET-22b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测序,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检测两种重组菌的发光特性及重金属离子对其毒性影响。结果通过测定重组菌的相对发光强度(RLU)和OD600值可知:luxAB和luxCDABE重组菌在癸醛和IPTG浓度均为1μL/mL培养基里培养第1小时后达到最大RLU,值分别为750618.5和140901.5。检测重金属离子Cd^(2+)、Hg^(2+)、Cr^(6+)对重组菌的毒性,EC_(50)(半有效浓度)值分别为:luxAB重组菌:5.160、5.129、7.097 mg/L;luxCDABE重组菌:6.137、7.643、7.736mg/L。结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luxAB重组菌比luxCDABE重组菌获得了更大的RLU,说明lux AB表达效果更好。重金属对重组菌的毒性影响检测,luxAB重组菌得到了更低的EC_(50)值,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荧光素酶基因 重组菌 发光特性
下载PDF
青海弧菌luxCDAB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克隆与表达
10
作者 李璠 丁武 王妍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6-211,共6页
为探究荧光素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发光特性,以青海弧菌基因组为模版扩增得到luxCDABE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HSG396-luxCDABE。将载体导入大肠杆菌Top10,成功获得表达菌株Top10/pHSG396-luxCDABE(T-pluxCDABE),测定重组菌株的表达活性,与实... 为探究荧光素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发光特性,以青海弧菌基因组为模版扩增得到luxCDABE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HSG396-luxCDABE。将载体导入大肠杆菌Top10,成功获得表达菌株Top10/pHSG396-luxCDABE(T-pluxCDABE),测定重组菌株的表达活性,与实验室构建的菌株Top10/pHSG 396-luxAB(T-pluxAB)发光情况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LUXCDABE 克隆 表达
原文传递
杭州西湖龙泓涧和北里湖水体及底泥毒性的生物学评价
11
作者 杨永胜 刘梦芸 +1 位作者 黄民生 何德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5,共8页
以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胚胎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龙泓涧和北里湖的水体及底泥的可能毒性.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水样和底泥提取液对3种实验对象均未产生... 以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胚胎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龙泓涧和北里湖的水体及底泥的可能毒性.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水样和底泥提取液对3种实验对象均未产生明显毒性效应.部分水体和底泥反而呈现出一定的正效应,表现为增强青海弧菌的发光强度,促进热带爪蟾胚胎发育.极个别水样对青海弧菌和秀丽线虫显示毒性,引起爪蟾胚胎轻微致畸效应,可能与污染物排放等偶然因素有关.结果表明,龙泓涧和北里湖的水体及底泥呈现较低的生态风险,西湖水体具有相对高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毒性 青海弧菌 秀丽隐杆线虫 热带爪蟾 西湖
下载PDF
发光细菌一新种──青海弧菌 被引量:76
12
作者 朱文杰 汪杰 +3 位作者 陈晓耘 扎西次仁 杨韵 宋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3-279,T001,共8页
于1985年8月从青海湖产的青海裸鲤体表分离到70株发光细菌,通过表型特性分析、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凝胶双向扩散试验,以及G+C摩尔百分比测定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70株发光细菌在表型特性、免疫学特性等方面彼此高度相似,但与已知... 于1985年8月从青海湖产的青海裸鲤体表分离到70株发光细菌,通过表型特性分析、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凝胶双向扩散试验,以及G+C摩尔百分比测定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70株发光细菌在表型特性、免疫学特性等方面彼此高度相似,但与已知的各种发光细菌有显著差异。鉴定为弧菌目的一个新种,定名为青海弧菌Vibrioqinghaiensissp.nov。典型菌株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弧菌属 青海弧菌 青海湖
下载PDF
氯酚类化合物对淡水发光菌Q67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征涛 李兆利 李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以淡水发光菌Q67——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sp.-Q67)为生物材料,分别研究了2-氯酚,2,4-二氯酚和2,3,4-三氯酚及其等剂量、等毒性单位配比混合物的发光抑制毒性,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和相似性参数法评价了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结... 以淡水发光菌Q67——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sp.-Q67)为生物材料,分别研究了2-氯酚,2,4-二氯酚和2,3,4-三氯酚及其等剂量、等毒性单位配比混合物的发光抑制毒性,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和相似性参数法评价了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种氯酚对Q67菌的EC50值分别为99.57,25.19和3.42 mg/L,说明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随着氯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大,氯酚的二元和三元混合物的毒性作用明显高于化合物的单一毒性.2种评价指数均采用评价标准的95%置信区间,避免了由实验误差引起的不准确性.氯酚混合物对Q67菌的联合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简单的相加作用,只有2-氯酚与2,3,4-三氯酚的组合为弱的协同作用.氯酚的等剂量和等毒性配比混合物毒性作用的评价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酚 2 4-二氯酚 2 3 4-三氯酚 青海弧菌Q67 联合毒性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郑敬民 赵曙霞 +2 位作者 朱文杰 杨笃才 景奉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8-102,共5页
该文采用了多因子正交试验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发现各因子对青海弧菌的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甘油对生长的影响最大,而对发光的影响最大的却是氮源。根据各因子的影响情... 该文采用了多因子正交试验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发现各因子对青海弧菌的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甘油对生长的影响最大,而对发光的影响最大的却是氮源。根据各因子的影响情况,本文提出了有利于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较好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的温度条件,并试着对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机制作了一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青海弧菌 正交试验 生长 环境因子
下载PDF
30种离子液体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瑾 刘树深 +2 位作者 窦容妮 刘海玲 李晓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8-1113,共6页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30种具有不同烷基链长度、阴离子基团和阳离子骨架(甲基咪唑、二甲基咪唑和吡啶)的"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对一种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毒...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30种具有不同烷基链长度、阴离子基团和阳离子骨架(甲基咪唑、二甲基咪唑和吡啶)的"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对一种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毒性效应.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Logit或Weibull函数可有效地表征30种ILs的剂量-效应曲线,其相关系数R>0.98,均方根误差RMSE<0.053;30种ILs对Q67的毒性差异很大,pEC50值在1.01~5.48之间;ILs对Q67的毒性具有烷基链效应,且烷基链上每增加2个碳原子,其pEC50值增加近1倍;ILs的阴离子基团、阳离子骨架及ILs本身的吸光性不显著影响ILs对发光菌Q67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青海弧菌Q67 毒性效应 微板毒性分析法 烷基链效应
原文传递
离子液体与有机磷农药间的毒性相互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瑾 刘树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8-414,共7页
"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Ls)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已有报道,但相关数据仍较为缺乏。以7种具有不同阴阳离子组成的ILs:溴化丁基吡啶(IL1)、氯化丁基-2,3-二甲基咪唑(IL2)、丁基-3-甲基咪唑翁磷酸盐(IL3)、丁基-3-甲基... "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Ls)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已有报道,但相关数据仍较为缺乏。以7种具有不同阴阳离子组成的ILs:溴化丁基吡啶(IL1)、氯化丁基-2,3-二甲基咪唑(IL2)、丁基-3-甲基咪唑翁磷酸盐(IL3)、丁基-3-甲基咪唑正辛基硫酸(IL4)、丁基-2,3-二甲基咪唑二乙二醇单甲醚硫酸盐(IL5)、辛基-3-甲基咪唑二乙基醚单甲磺硫酸(IL6)和氯化己基-3-甲基咪唑(IL7),与5种有机磷农药(OPs):敌敌畏(DIC)、乐果(DIM)、草甘膦(GLY)、久效磷(MON)和磷胺(PHO),作为混合物组分,以等效应浓度比射线法设计7种ILs分别与5种OPs等EC_(50)配比的35组二元混合物,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MTA)测定这些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以浓度加和(CA)和独立作用(IA)为参考模型分析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IL-OP混合物呈现的作用类型不同:如IL1-DIM、IL2-DIM、IL3-DIM、IL6-DIM、IL2-MON和IL7-DIM的混合物呈明显的拮抗作用;IL3-DIC和IL2-GLY的混合物呈明显的协同作用;IL5-DIM和IL4-MON的混合物在较高浓度区呈拮抗作用;而IL3-GLY和IL6-DIC的混合物在较高浓度区呈协同作用;其余的混合物则为加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有机磷农药 青海弧菌Q67 微板毒性分析法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下载PDF
滏阳河河流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青海弧菌和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博文 赵甲亭 +6 位作者 吴二威 李云云 李娜 李柏 乔秀文 吴刚 高愈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为调查滏阳河水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河流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根据河流结构、水文条件、排污口分布并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选取66个采样位点,采集河水及对应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用斜生栅藻和青海弧... 为调查滏阳河水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河流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根据河流结构、水文条件、排污口分布并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选取66个采样位点,采集河水及对应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用斜生栅藻和青海弧菌Q67作为模式生物,根据滏阳河水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邯郸近郊2号采样点采集水样的重金属含量配制系列重金属浓度的模拟河水进行重金属污染河水的生态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全部66个采样点中,29个采样点河水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地表水III类水体重金属含量标准,主要污染元素是Hg、Pb、Cr、Zn。几乎所有采样点河水Mn和Fe含量都大大高于国家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规定的标准限值。根据2号采样点河水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配成的模拟河水对青海弧菌Q67的EC_(50)值为6.65%,为毒性极强的污染物。模拟河水样品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较小,在实验的最高浓度下(1 000倍河水重金属含量)暴露4 d尚未引起半数藻细胞死亡。随河水重金属浓度上升,斜生栅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则与此相反,反映河水重金属污染可引起藻细胞的氧化损伤。叶绿素a和b含量则随暴露浓度的提高逐渐降低。在重金属浓度达到2号采样点河水的10%时,斜生栅藻叶绿素a含量已有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海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予以重视。河水发光菌Q67的生长抑制率、斜生栅藻的叶绿素a和MDA含量可以作为评估河流重金属污染生态危害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滏阳河 重金属 青海弧菌Q67 斜生栅藻 生态毒性
下载PDF
15种取代酚对淡水发光菌Q67的毒性及定量构效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辉 李娜 +1 位作者 马梅 刘光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3-380,共8页
为了更加准确和便捷地预测各种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以淡水发光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5种典型取代酚的急性毒性;采用logD(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MW(分子量)等取代酚的7种主... 为了更加准确和便捷地预测各种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以淡水发光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5种典型取代酚的急性毒性;采用logD(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MW(分子量)等取代酚的7种主要结构参数,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取代酚的EC_(50)在5.76×10^(-6)~1.27×10^(-3)mol·L^(-1)之间,且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QSAR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显示,-logEC_(50)与logD、LUMO和MW值正相关,且logD对模型的贡献最大,即越容易与Q67菌结合的酚类化合物对其的急性毒性越大;建立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Q^2_(EXT)=0.91,RMSE=0.49)和较高的稳定性(Q^2_(CUM)=0.58),能够用于预测其他酚类化合物对Q67菌的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酚 淡水发光菌 偏最小二乘 定量构效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姜丹 周建国 +4 位作者 李娜 饶凯锋 李晓 胡毅 马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0,共10页
摘要:以淡水发光菌Q67为受试生物,结合微孔板高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15种常见有机磷酸酯的毒性,同时选用极化率(P)、分子表面积(T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10gD)和芳香环个数(N。,)等有机磷酸酯的7种分子结构描述符,采用... 摘要:以淡水发光菌Q67为受试生物,结合微孔板高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15种常见有机磷酸酯的毒性,同时选用极化率(P)、分子表面积(T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10gD)和芳香环个数(N。,)等有机磷酸酯的7种分子结构描述符,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15种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有机磷酸酯的EC50在1.13×10-5~327×10-3mol·L-1之间。在7个结构变量中,4个变量发挥主要作用。其中分子极化率(P)在有机磷酸酯类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断发光菌中的荧光素酶及其辅酶是其主要作用位点;脂溶性00gD)越大的化合物越较易穿过细胞膜,进而使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增大;芳香环数(NAr)越多,有机磷酸酯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越大;对分子结构类似的有机磷酸酯,其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随TSA值的增大而增强。利用所构建的构效关系模型,其稳定性(QCUM2=0544)和预测能力(Q2EXT=0808,RMSE=0.195)较好,可用来预测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的急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发光菌 定量构效
下载PDF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for the acute toxicity of pesticide mixtures to the freshwater luminescent bacterium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 被引量:7
20
作者 Xuefei Zhou, Wenjing Sang, Shushen Liu, Yalei Zhang, Huilin Ge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s Reuse, Key Laboratory of Yangtz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33-440,共8页
In China, water pollution by pesticide mixtures has constituted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due to potential toxicity and bioaccumulation. But few pesticide combinations have exactly similar and dissimilar mechani... In China, water pollution by pesticide mixtures has constituted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due to potential toxicity and bioaccumulation. But few pesticide combinations have exactly similar and dissimi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For this purpose, in tests with the freshwater luminescent bacterium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 ten pesticides, including three herbicides and seven insecticides, were selected as test substances. Concentration respons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en individual substances, and for mixtures containing all ten substances in twelv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atios (based on UDCR and EECR methods). The observed mixture toxicity was compared with predictions by the two models, concentration addition (CA) and independent action (IA). The toxicity of the tested mixtures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the concept of CA except four UDCR mixtures: UD10-2, UD10-4, UD10-8 and UD10-10.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imidacloprid in the four UDCR mixtures (UD10-2, UD10-4, UD10-8, UD10-10), it was removed from the ten-pesticide mixtures and the remaining nine chemicals were combined at the same relative proportions based on the UDCR method (UD9-2, UD9-4, UD9-8, UD9-10).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CA for the scattered points with the nine remaining pesticides omitting imidacloprid. Thus, imidacloprid ma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other pesticides due to its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STICIDES vibrio qinghaiensis s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