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improves balance function 被引量:23
1
作者 Yurong Mao Peiming Chen +1 位作者 Le Li Dongfeng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7期1628-1634,共7页
Virtual reality is a new technology that simulates a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world on a com- puter and enables the generation of visual, audio, and haptic feedback for the full immersion of users. Users can interact... Virtual reality is a new technology that simulates a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world on a com- puter and enables the generation of visual, audio, and haptic feedback for the full immersion of users. Users can interact with and observe obj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space without limitation. At present,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balance dysfun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lated articles and other articles suggesting that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can improve balanc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When patients perform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the prefrontal, parietal cortical areas and other motor cortical networks are activated. These activation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uron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Growing evidence from clinical studies reveals that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improve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erebral palsy and other neurological impairmen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can acti- vate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capacity of patients, thus facilitating the cortex to control balance and increase motion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spinal cord injury stroke virtual reality balance dysfunction mechanism sensorimotor function neural plasticity vision vestibule PROPRIOCEPTION SOMATOSENSORY BALANCE reviews rehabilitation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被引量:23
2
作者 许如炜 范友强 +5 位作者 吴迪 蒋鹏 徐琳 徐亮 马明 姜亚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 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本体组行本体觉训练,前庭组行前庭功能训练,综合组同时进行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ARS)、眩晕残障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Tetrax平衡仪测量稳定性指数(ST)。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ARS、DHI、BBS评分,Vm和S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57.825, P <0.001),综合组DHI、BBS评分和ST优于本体组和前庭组(P <0.05),前庭组和综合组Vm和DARS评分优于本体组(P <0.05)。结论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结合本体觉训练可以进一步减轻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庭 本体觉 平衡 老年 康复
下载PDF
眼震电图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訾定京 惠晶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收治的65例中枢性眩晕和6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对症处理,病情较轻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病情较重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 目的:探讨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收治的65例中枢性眩晕和6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对症处理,病情较轻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病情较重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视频眼震视图检查。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视频眼震电图异常情况。结果:中枢性眩晕组视频眼震电图异常率为89.23%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的75.38%(χ~2=4.279,P=0.039);中枢性眩晕组视测距障碍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性眼震、冷热试验则低于周围性眩晕组(均P<0.05)。中枢性眩晕组有效率为92.31%明显低于周围性眩晕组93.85%(Z=-3.125,P=0.002)。结论:眩晕症诊疗方案的确定应建立在充分考虑患者临床特征、眩晕类型的基础上,以便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临床特征 视频眼震电图 前庭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病史两问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马鑫 李蔷 余力生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病史两问法(床上翻身或起卧是否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详细记录2007年12月~2008年4月头晕门诊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138例,进行Dix... 目的探讨病史两问法(床上翻身或起卧是否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详细记录2007年12月~2008年4月头晕门诊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138例,进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明确诊断,和同期确诊的62例BPPV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病史两问法对诊断BP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38例主诉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除变位试验阴性的33例,105例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主观感觉,其中符合贵阳会议BPPV标准者56例,病史两问法对诊断BPPV的敏感性为53.3%(56/105)。同期确诊的62例BPPV患者,其中56例符合病史两问法,6例为其他主诉,病史两问法诊断BPPV的特异性为90.3%(56/62)。结论病史两问法可以作为BPPV的筛查诊断方法,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 病史记录 两问法
下载PDF
突发性聋患者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功能的客观评价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青 胡娟 +6 位作者 许信达 陈彦飞 张滟 韦俊荣 张全安 许珉 加我君孝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观察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耳蜗受损时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受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客观评价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接受治疗的单侧突聋患者40例,分别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 目的观察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耳蜗受损时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受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客观评价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接受治疗的单侧突聋患者40例,分别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测,计算两种反射的引出率;分别以突聋对侧相对健康耳和30名健康人(60耳)为对照,分析前庭上成分(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成分(球囊/前庭下神经)功能受损状况。结果突聋组患耳oVEMP引出率为40.0%(16/40),cVEMP引出率为62.5%(25/40);突聋组对侧健耳oVEMP引出率为57.5%(23/40),cVEMP引出率为75.0%(30/40);对照组oVEMP引出率为71.7%(43/60),cVEMP引出率为81.7%(49/60)。组问对比显示突聋组患耳与对侧健耳oVEMP和c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52,p=0.117;X2=0.251,P=0.617),突聋组患耳与对照组比较,oVEMP和cVEMP引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49,P=0.002;X2=4.582,P=0.032);突聋组患耳、对侧健耳、对照组正常耳组间比较,oVEMP和cVEMP的阈值、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问期、振幅等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突聋患者在耳蜗受损的同时可以伴有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这种功能受损的状况可以通过oVEMP和c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前庭 迷路 耳石膜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3 位作者 周娜 刘兴健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9-672,共4页
目的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在听和前庭功能检查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 BPPV 的可能发病机制,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对86例BPPV 患者行纯音测听、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前庭双温试验、前... 目的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在听和前庭功能检查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 BPPV 的可能发病机制,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对86例BPPV 患者行纯音测听、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分析BPPV 患者几种耳功能检查的阳性率,以及在 BPPV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 86例 BPPV 患者中,原发性占82%(70/86)。纯音测听异常者占52%(45/86);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在原发性BPPV 中60%(30/50)。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为34%(11/32)。前庭双温试验异常者25%(18/72),其中,与 BPPV 同侧者占67%(12/18)。水平半规管 BPPV,双温试验异常者占11%(2/18),后半规管异常者占89%(16/18)。结论原发性 BPPV 发病率高于继发性 BPPV(x^2=67.8140,P<0.01),纯音测听结果正常与异常的例数几乎相同。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对于原发性 BPPV 有一定的贡献。水平半规管前庭双温试验异常率低,而后半规管异常率较高。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的异常率明显低于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和前庭双温试验,说明上迷路的病变与 BPPV 发病密切相关。鉴于内耳供血町能对 BPPV 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异常的患者应给改善内耳供血的药物,以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冷热试验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雪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5期267-268,共2页
鼻前庭囊肿为鼻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经唇龈沟径路囊肿切除、鼻侧切开径路囊肿切除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等。近年来我科对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取得... 鼻前庭囊肿为鼻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经唇龈沟径路囊肿切除、鼻侧切开径路囊肿切除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等。近年来我科对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囊肿(Cysts) 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下载PDF
偏头痛性眩晕的神经耳科学表现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5 位作者 周娜 刘兴健 冀飞 陈艾婷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26-730,共5页
目的研究偏头痛相关的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临床特点,了解听觉与前庭系统受累的情况以及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判断偏头痛相关眩晕是中枢性抑或外周性眩晕。方法22例急性(5例)或亚急性(17例)MV 检查包括神经-耳科学检查、自发... 目的研究偏头痛相关的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临床特点,了解听觉与前庭系统受累的情况以及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判断偏头痛相关眩晕是中枢性抑或外周性眩晕。方法22例急性(5例)或亚急性(17例)MV 检查包括神经-耳科学检查、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记录以及听力学检查。结果 22例患者男6例,女16例。15例次有偏头痛,17例次有运动病,15例次有偏头痛或运动病家族史,1例次有视觉先兆,7例次对运动敏感(身体运动或改变头位出现眩晕),4例次畏光,6例次畏声,5例次失眠、情绪影响易引起眩晕发作,2例次与月经期关系密切。眩晕持续数分钟到1天。纯音测听异常9例,均为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双侧异常3例,单侧异常10例。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均正常。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14例(13例为患侧低振幅,1例为患侧 P13波潜伏期延长)。前庭双温检查异常3例;中枢性异常眼动11例,其中视动性眼震低增益9例,1例扫视过冲,1例摇头试验出现垂直眼震,同时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10例,1例正常。4例患者有位置性眩晕,但均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结论偏头痛性眩晕应作为外周或中枢性眩晕的一种常规鉴别诊断的疾病,可为中枢性或外周性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疼 眩晕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前庭
原文传递
耳石功能检查仪的设计与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2 位作者 赵承君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66-568,共3页
目的 了解内耳耳石器椭圆囊功能 ,设计制作主观垂直视觉 (subjectivevisualvertical,SVV)检查仪 ,建立正常值 ,并在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研制完成SVV检查仪后 ,在 2 2例健康成人中建立SVV的正常值 ,并在临床用于患者检查。分别观察左... 目的 了解内耳耳石器椭圆囊功能 ,设计制作主观垂直视觉 (subjectivevisualvertical,SVV)检查仪 ,建立正常值 ,并在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研制完成SVV检查仪后 ,在 2 2例健康成人中建立SVV的正常值 ,并在临床用于患者检查。分别观察左、右眼和双眼SVV的正常值。结果 左、右和双眼检查差别不显著 ,采用单眼和双眼检查均可 ,但双眼检查较为便捷。正常值范围为± 2° ;不论单眼或双眼观 ,调整后眼位有向右偏斜的倾向。结论 SVV检查仪结果稳定、可靠 ,至少适用于椭圆囊病变急性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功能检查仪 设计 临床应用 前庭系统功能检查
下载PDF
飞行员地面错觉模拟及其反应参考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谢溯江 徐珀 +7 位作者 贾宏博 毕红哲 田大为 国佳 郑颖鹃 姚钦 宋蕾 龙梅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 验证地面错觉训练方案在我军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评价地面错觉模拟训练效果提供参考值.方法 在我军现有错觉模拟训练方案基础上,参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推荐的地面错觉模拟训练方案,依据现有的设备,对80名健康飞行... 目的 验证地面错觉训练方案在我军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评价地面错觉模拟训练效果提供参考值.方法 在我军现有错觉模拟训练方案基础上,参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推荐的地面错觉模拟训练方案,依据现有的设备,对80名健康飞行员进行地面错觉模拟训练.在VTS-0型电动转椅上进行躯体旋动错觉、科里奥利错觉模拟,在VTS-Ⅲ型前庭功能检查系统上进行相对运动性错觉、自动性错觉模拟,观察错觉的诱发情况,并进行相应错觉反应参数(错觉持续时间、潜伏期)的记录.结果 躯体旋动错觉、科里奥利错觉、相对运动性错觉和自动性错觉的诱发率分别为100.0%、90.7%、72.5%和49.2%.前庭性错觉的诱发率要大于视性错觉(χ2=5.01,P〈0.05).飞行员躯体旋动错觉、科里奥利翻转错觉、科里奥利滚转错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8.4±4.5)s、(4.9±2.3) s、(5.4±3.0) s;相对运动性错觉、自动性错觉的潜伏期分别为(34.8±19.0) s、(42.8±15.2) s.5种错觉反应数据的参考值分别为:躯体旋动错觉持续时间≤17.4 s,科里奥利滚转错觉持续时间≤11.4 s,科里奥利翻转错觉持续时间为0.3~9.5 s,相对运动性错觉潜伏期≤72.8 s,自动性错觉潜伏期为12.4~73.2 s.结论 立足现有训练装备,我军飞行员躯体旋动错觉、科里奥利错觉、相对运动性错觉及自动性错觉的地面模拟训练方案是有效的、可行的.5种错觉反应数据的参考值可望为飞行员地面错觉模拟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觉 前庭 反应时间 科里奥利加速力 参考值
原文传递
听神经病伴发前庭下神经损害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子明 周娜 +6 位作者 张素珍 王秋菊 郭维维 顾瑞 于黎明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86-488,共3页
目的 通过检测13例听神经病患者的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myogenic potentials,VEMPs),了解听神经病患者是否同时伴发前庭下神经损害,探讨前庭下神经损害与听神经病的关系。方法 记录13例听神经病患者VEMPs,观察VEMPs... 目的 通过检测13例听神经病患者的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myogenic potentials,VEMPs),了解听神经病患者是否同时伴发前庭下神经损害,探讨前庭下神经损害与听神经病的关系。方法 记录13例听神经病患者VEMPs,观察VEMPs表现形式;分析病程、低频听阈及言语识别率与VEMPs的关系。结果 13例听神经病患者中有7例存在VEMPs异常,占54%。异常的表现形式为VEMPs低振幅和VEMPs不能引出。正常VEMPs与异常VEMPs在低频听力损失、病程和言语识别率3个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部分听神经病患者伴发前庭下神经功能异常,说明两者病变可以同时并存;听神经病患者的病变程度方面与VEMPs无明显直接相关性,说明听神经病与前庭下神经损害两者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前庭下神经损害 并发症 检测 诱发电位
下载PDF
梅尼埃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饶任东 孙勍 +4 位作者 彭新 计莉 张永彬 王宁 单希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通过对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MD)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 VEMP)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梅尼埃病患者o VEMP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6例梅尼埃病患者及27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 目的通过对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MD)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 VEMP)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梅尼埃病患者o VEMP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6例梅尼埃病患者及27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o VEMP测试,分析对比oVEMP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结果 o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41.7%、健侧为55%,对照组为100%;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健侧及对照组间o VEMP的振幅及不对称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各波潜伏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整体来讲,梅尼埃病患者oVEMP引出率随听力学分期升高而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梅尼埃病患者无论健侧还是患侧,其oVEMP异常均较显著,且以患侧变化显著,提示MD患者的椭圆囊功能受损,oVEMP可用于评估MD患者椭圆囊功能,且进一步对其诊疗作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椭圆囊 前庭
下载PDF
梅尼埃病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5 位作者 周娜 冀飞 刘兴健 陈艾婷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71-773,共3页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患者的性别、首发的年龄、症状,并根据首发症状进行临床分类。方法回顾分析准确提供首发症状的145例梅尼埃病患者,按照耳聋和(或)耳鸣(耳蜗症状)、半规管(旋转性眩晕)和耳石器症状(倾到或平衡障碍)进行分类。结果首发...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患者的性别、首发的年龄、症状,并根据首发症状进行临床分类。方法回顾分析准确提供首发症状的145例梅尼埃病患者,按照耳聋和(或)耳鸣(耳蜗症状)、半规管(旋转性眩晕)和耳石器症状(倾到或平衡障碍)进行分类。结果首发症状依次为耳鸣45例、耳蜗加眩晕症状30例、眩晕28例、耳鸣加耳聋27例、听力下降9例、耳石器症状6例。累及耳蜗及前庭系统30例;累及耳蜗81例;累及半规管28例;累及耳石器6例。小于20岁和大于60岁年龄组患者数最少。男性高发年龄较女性高发年龄早10年,男性和女性在30~49岁年龄段发病例数最多。三种类型梅尼埃病临床首发症状与典型症状出现的间隔差异均较大。结论梅尼埃病耳蜗受累明显高于前庭,首发症状耳鸣最常见,其次是听力下降,再次为眩晕,倾倒的出现率最低。对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酌情选择纯音测听、耳蜗电图、前庭双温试验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体征和症状 耳蜗 前庭
下载PDF
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指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4
14
作者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80,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耳石移动致内淋巴动力学改变、半规管耦联作用、半规管与眼外肌的耦联关系和中枢速度储存机制;其次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剖析眩晕发作特征和眩晕眼震发作机制,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差异,手法复位过程中眼震变化规律;最后基于前庭病理生理学,对两种类型耳石的判断、手法复位和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注意事项提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 迷路 病理学 生理学 综述
下载PDF
短臂离心机暴露时前庭性错觉的诱发效果及特点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宋新亮 段虹 +3 位作者 孙喜庆 周娅蕾 邱涛 耿艳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观察短臂离心机暴露时前庭性错觉的诱发效果及特点,探讨将短臂离心机用于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训练的可行性。方法参考电动转椅的前庭性错觉模拟训练方案,采用适合短臂离心机运行特点的前庭性错觉诱发方法,在SAC-Ⅲ型短臂离心机上对6... 目的观察短臂离心机暴露时前庭性错觉的诱发效果及特点,探讨将短臂离心机用于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训练的可行性。方法参考电动转椅的前庭性错觉模拟训练方案,采用适合短臂离心机运行特点的前庭性错觉诱发方法,在SAC-Ⅲ型短臂离心机上对60名健康歼击机飞行员进行离心机反旋转错觉及科里奥利错觉模拟,观察错觉诱发情况。结果离心机反旋转错觉、科里奥利翻转错觉-头右旋、科里奥利翻转错觉-头左旋、科里奥利旋转错觉-头前倾和科里奥利旋转错觉-头回靠的诱发率分别为100.0%、93.3%、93.3%、70.0%和23.3%。离心机反旋转错觉诱发率大于科里奥利翻转错觉(χ2=4.186,P<0.05)和科里奥利旋转错觉(χ2=49.655,P<0.01);科里奥利翻转错觉诱发率大于科里奥利旋转错觉(χ2=62.222,P<0.01)。离心机反旋转错觉均出现于制动减速的后半段;科里奥利翻转错觉形态与电动转椅模拟基本一致;科里奥利旋转错觉形态表现较为多样。结论在短臂离心机上可以诱发明显的反向旋转错觉及科里奥利错觉,短臂离心机可用于飞行人员前庭性错觉的地面模拟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臂离心机 错觉 前庭 科里奥利加速度
下载PDF
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应用于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媛 曹春婷 +4 位作者 张晨 李冬 刘媛媛 任益民 于佳溢 《中国康复》 2021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并评价通过头-眼运动训练视频进行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在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通过头-眼运动训练视频进行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并评价通过头-眼运动训练视频进行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在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通过头-眼运动训练视频进行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对照组行传统Cawthorne-Cooksey法前庭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12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头晕残障量表-躯体部分(DHI-P)评分训练2周后较训练前降低(P<0.05),训练4周、12周后,DHI各项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均P<0.01),特异性活动平衡自信量表(ABC)评分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对照组DHI各项评分训练4周与训练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训练12周DHI各项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均P<0.01),ABC评分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2组组间同期比较,训练4周后,观察组DHI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0.01),ABC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患者在训练开始后12周闭目直立试验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0.05),踏步试验及前庭双温试验阳性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前庭康复训练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通过头-眼运动训练视频进行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较传统的Cawthorne-Cooksey训练法起效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康复 前庭 头-眼运动视频 前庭康复训练 慢性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
下载PDF
Clinically relevant human temporal bone measurements using novel high-resolution cone-beam CT 被引量:10
17
作者 Jing Zou Jaakko Laahelma +1 位作者 Antti Arnisalo Ilmari Pyykko 《Journal of Otology》 CSCD 2017年第1期9-17,共9页
Objective: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measuring fine temporal bone structures using a newly established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system.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 formalin-fixed human cadaver temporal bones ... Objective: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measuring fine temporal bone structures using a newly established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system.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 formalin-fixed human cadaver temporal bones were imaged using a high-resolution CBCT system that has 900 frames and copper t aluminum filtration. Fine temporal bone structur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facial nerve canal and vestibula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Results: The fine structures of the middle ear, including the tympanic membrane, tendon of the tensor tympani, cochleariform process of the semicanal of the tensor tympani, pyramidal eminence, footplate of the stapes, full path of the facial nerve within the temporal bone, supralabyrinthine space, semicircular canals, pathway of the subarcuate canal, and full path of the vestibular aqueduct, wer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vestibular aqueduct has a midpoint width of 0.4 ± 0.0 mm and opercular width of 0.5 ± 0.1 mm(mean ± SD). The length of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was 10.6 ± 1.2 mm(mean ± SD),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was 3.7 ± 0.3 mm(mean ± SD).Conclusion: This novel high-resolution CBCT system has potentially broad applicat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inner ear disease and in monitoring associated pathological changes, surgical planning, navigation for the ear surgery, and temporal bone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Temporal bone ANATOMY vestibule FACIAL NERVE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特点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娟 张青 +5 位作者 梁建民 许珉 许信达 陈彦飞 张滟 加我君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7例BPPV患者及19例(38耳)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测试,分析对比VEMPs的...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7例BPPV患者及19例(38耳)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测试,分析对比VEMPs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结果 o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43.3%、健侧为41.8%,对照组为71.1%;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62.7%、健侧为61.2%,对照组为84.2%;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EMP引出率较cVEMP引出率更低(P<0.05)。病例组患侧、健侧及对照组间oVEMP、cVEMP的阈值、各波潜伏期、振幅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PPV患者无论健侧还是患侧,其oVEMP和cVEMP引出率均显著下降,且以oVEMP降低为著,提示BPPV患者的耳石器,尤其是椭圆囊机能受损明显;引出VEMPs波形的BPPV患者,无论oVEMP还是cVEMP,其波形(参数)基本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前庭 椭圆囊 球囊
下载PDF
Smad4基因敲除对小鼠听力和前庭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卢云云 杨仕明 +3 位作者 郭维维 胡吟燕 杨伟炎 杨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24-426,共3页
目的研究Smad4基因敲除(Smad4+/-)小鼠听力和前庭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Smad4基因敲除小鼠(1、2、3、6月龄)与同种同月龄的野生型(Smad4+/+)小鼠的ABR阈值。按Steal的方法测定小鼠的平衡功能,包括游泳试验、空间姿势反射,以及一般行为观... 目的研究Smad4基因敲除(Smad4+/-)小鼠听力和前庭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Smad4基因敲除小鼠(1、2、3、6月龄)与同种同月龄的野生型(Smad4+/+)小鼠的ABR阈值。按Steal的方法测定小鼠的平衡功能,包括游泳试验、空间姿势反射,以及一般行为观察。结果2、3、6月龄Smad4+/-小鼠听力较同种野生型小鼠明显下降,两种基因型小鼠听阈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1月龄的不同基因型小鼠听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Smad4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外观和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生后至6月龄的Smad4+/-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均无前庭功能异常和行为异常。结论单倍体Smad4基因敲除小鼠听力明显障碍,但前庭功能基本正常。表明Smad4对内耳的听觉有重要作用,可能存在着单倍体功能不全性;而单倍体Smad4基因缺失对于前庭功能影响可能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4 基因敲除 内耳 听功能 前庭功能
下载PDF
C57BL/10J小鼠内耳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杜波 丁大连 +1 位作者 蒋海燕 王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7-60,I0001,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C57BL/10J小鼠内耳形态学变化。方法 取C57BL/10J小鼠2月龄3只(6耳)、8月龄3只(6耳)、12月龄2只(4耳)、27月龄2只(4耳),采用耳蜗铺片和耳蜗图技术,观察耳蜗和前庭毛细胞的变化。结果 2月龄鼠在耳蜗底回和...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C57BL/10J小鼠内耳形态学变化。方法 取C57BL/10J小鼠2月龄3只(6耳)、8月龄3只(6耳)、12月龄2只(4耳)、27月龄2只(4耳),采用耳蜗铺片和耳蜗图技术,观察耳蜗和前庭毛细胞的变化。结果 2月龄鼠在耳蜗底回和顶回可见有少量的外毛细胞缺失,内毛细胞正常。8月龄鼠外毛细胞缺失主要由耳蜗底回向顶回发展,少量内毛细胞缺失主要在耳蜗底回,对应于20kHz的基底膜区域显示外毛细胞缺失在20%左右。12月龄鼠外毛细胞缺失明显加重,耳蜗底回部分几乎完全缺失,外毛细胞损失区域发展到基底膜中部,并且蜗尖区域外毛细胞缺失达到40%,耳蜗底回内毛细胞缺失达到60%~80%,蜗尖部分内毛细胞基本正常,对应于20kHz的基底膜区域显示外毛细胞缺失近80%,内毛细胞缺失近30%。27月龄鼠耳蜗外毛细胞从基底膜中部至底回完全缺失,顶回缺失60%~80%,内毛细胞缺失逐渐向蜗尖扩展,对应于20kHz的基底膜区域显示外毛细胞完全缺失,内毛细胞缺失超过50%。前庭选取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三个部位进行观察,不同月龄的C57BL/10J鼠前庭毛细胞均正常。结论 本研究首次对C57BL/10J小鼠的内耳形态学进行观察,发现该鼠同C57BL/6J小鼠比较在外毛细胞缺失规律和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别,明确了内耳毛细胞的变化规律;同时首次观察了前庭毛细胞,为C57BL/10J小鼠作为遗传性和老年性聋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了形态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10J小鼠 耳蜗 前庭 毛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