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王程琳 苏宁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3期44-46,共3页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230例BPP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230例BPP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严重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前庭症状指数(VSI)]、生命质量[眩晕障碍量表(DH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8%(109/115),高于对照组的86.96%(10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效果确切,可加快眩晕、前庭症状缓解,提高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 倍他司汀 Epley耳石复位法 前庭症状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封红春 刘锋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60例健康成年人,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前庭功能,获取... 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60例健康成年人,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前庭功能,获取观察组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病情特点。结果观察组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听阈、气骨导、声导抗异常率分别为51.67%、78.33%、10.00%、8.33%、15.00%,均高于对照组的11.67%、11.67%、1.67%、0.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前庭症状持续时间为(6.2±1.1)h,普遍偏长;在观察组患者中,42例(70.00%)前庭症状持续时间偏长、36例(60.00%)眩晕、31例(51.67%)畏光、33例(55.00%)畏声、19例(31.67%)视觉先兆,均以中年多发、女性多发为主要特点。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出现明显变化,且临床特点多样,前庭功能变化是导致临床症状和症状加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功能 听阈异常 前庭症状 气骨导异常
下载PDF
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王琰 李佳树 +2 位作者 方瑞乐 刘改芬 鞠奕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7期787-792,共6页
目的探索性研究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20年9月—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伴发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的人口... 目的探索性研究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20年9月—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伴发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卒中危险因素、发病前m R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卒中类型和部位。评估住院期间及卒中后6个月HAMA和HAMD评分。根据卒中后6个月HAMA和HAMD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和非焦虑抑郁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卒中后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同时随访m RS以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230例,平均年龄(56.2±11.9)岁,全部患者发病6个月均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卒中后6个月时30例患者(13.0%)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OR 3.734,95%CI 1.659~8.400,P=0.001)是卒中后6个月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整体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住院期间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患者更易在卒中后6个月继发焦虑和(或)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症状 卒中 眩晕 头晕
下载PDF
急性轻型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佳树 方瑞乐 +2 位作者 刘改芬 赵性泉 鞠奕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7期780-78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出现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临床特征、演变规律,分析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9月-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发病7 d内,存在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NIHSS<6分)卒...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出现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临床特征、演变规律,分析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9月-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发病7 d内,存在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NIHSS<6分)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住院患者,收集基线人口学信息、症状、既往史、影像学信息、入院NIHSS、最终诊断等资料。入院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有无焦虑和(或)抑郁状态。在住院期间不同时间点和发病后3个月连续随访患者的前庭症状演变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完成3个月随访的1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3±11.6岁,男性占85.0%(130/153)。发病时前庭症状以头晕最常见(137/153,89.5%),其次为姿势性症状(107/153,69.9%)和眩晕(67/153,43.8%),前庭-视觉症状最少见(15/153,9.8%),74.5%(114/153)合并有2种或以上前庭症状。卒中后2周50.3%(77/153)的患者前庭症状缓解。卒中后3个月随访时,43例(28.1%)仍存在前庭症状,110例(71.9%)前庭症状已缓解。有前庭症状的患者仍以头晕(38/43,88.4%)和姿势性症状(29/43,67.4%)为主,仅4.6%(2/43)的患者存在眩晕,所有患者均无前庭-视觉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组后循环近段卒中比例高于无前庭症状组(58.1%vs.32.7%,P=0.00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近段卒中(OR 3.75,95%CI 1.71~8.25,P=0.001)和入院时NIHSS高(OR 1.35,95%CI 1.06~1.73,P=0.017)是患者发病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存在的卒中相关前庭症状以头晕和姿势性症状为主,常为多种症状共存。前庭症状短期恢复情况较好,后循环近段卒中和入院时NIHSS高是卒中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症状 卒中 脑血管病 眩晕 头晕
下载PDF
卒中相关前庭症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佳树 王琰 +6 位作者 李菁晶 李娜 方瑞乐 熊云云 刘改芬 赵性泉 鞠奕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954-959,共6页
头晕和眩晕等前庭症状是社区人群和急诊科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卒中是引起前庭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前庭症状的持续存在可能延缓或加重卒中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复。此外,患者既往长期存在的或卒中前新发的前庭症状可能影响患者卒中后的神经功... 头晕和眩晕等前庭症状是社区人群和急诊科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卒中是引起前庭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前庭症状的持续存在可能延缓或加重卒中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复。此外,患者既往长期存在的或卒中前新发的前庭症状可能影响患者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目前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临床特点、演变形式和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卒中后持续存在的前庭症状与情绪情感障碍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提出“卒中相关前庭症状”这一概念,围绕卒中事件发生前、中、后三个时期,对其临床特点、演变规律和相应的辅助检查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症状 卒中 脑血管病 眩晕 头晕
下载PDF
直接皮层电刺激在定位前庭功能皮层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嫣然 吴迪 +5 位作者 徐翠萍 王雪原 亓蕾 杜佳琳 遇涛 任连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3-468,共6页
目的明确直接皮层电刺激(DES)在定位前庭功能相关皮层中的应用价值及前庭功能皮层区域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0日收治的17例已置入立体定向电极(SEEG)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 目的明确直接皮层电刺激(DES)在定位前庭功能相关皮层中的应用价值及前庭功能皮层区域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0日收治的17例已置入立体定向电极(SEEG)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资料。根据患者DES功能定位结果,将引起前庭症状的刺激位点在MNI标准空间中进行重建并对其解剖位置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在群组中获得精准的前庭功能皮层图。结果引起17例患者前庭症状的DES位点共有33个,其中9个(28%)位于缘上回,6个(18%)位于楔前叶,6个(18%)位于后岛,1个(3%)位于前岛,4个(12%)位于颞上回,2个(6%)位于题中回,4个(12%)位于中央前回,1个(3%)位于扣带回。位于岛叶皮层的电刺激强度最小(平均强度2.43mA),其中6个位于岛后的刺激位点的平均刺激强度为2.17mA。结论本研究采用DES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存在涉及前庭信息处理的特异性皮层区域,该区域集中位于岛叶皮层、颞上回、颞中回、缘上回、楔前叶、中央前回及扣带皮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症状 直接皮层电刺激 前庭功能皮层
原文传递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被引量:23
7
作者 聂海岭 李朝武 +5 位作者 黎逢光 方煌 严钢莉 毛高峰 成勇 魏海燕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8期387-391,共5页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新治疗),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每组24例。治疗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各组HADS、VSI、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3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7、14 d后,联合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训练组及药物组(均P<0.05)。治疗7 d后,药物组HADS评分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14 d后,训练组DH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黛力新均能减轻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术 残余头晕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 眩晕残障量表 前庭症状指数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下载PDF
银杏叶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葛仪方 谯凤英 +4 位作者 刘鼐 王茂林 杨金梁 杨仕蕊 李耀君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2370-2374,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成功手法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者,采取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成功手法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银杏叶片,1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头晕、平衡障碍的缓解时间、前庭症状指数(VSI)、头晕残障问卷(DHI)总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半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7%,较对照组的81.7%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头晕缓解时间、平衡障碍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SI总分、DHI总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相关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8.3%,较对照组21.7%显著降低(P<0.05)。结论银杏叶片联合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成功手法复位后仍有残余症状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安全有效且迅速地改善患者残留症状,并对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的良好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片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 症状缓解时间 前庭症状指数 头晕残障问卷总分
原文传递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 被引量:16
9
作者 田玲 秦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3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 目的 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复发情况、治疗1周后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计时平衡试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计时平衡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症状指数 平衡能力
下载PDF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被引量:16
10
作者 聂海岭 李朝武 +5 位作者 黎逢光 方煌 严钢莉 毛高峰 成勇 魏海燕 《现代医学》 2018年第5期533-536,共4页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评...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评估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DHI总分及各子项评分、V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DHI总分及各子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S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有助于减轻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术 残余头晕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 眩晕残障量表 前庭症状指数
原文传递
前庭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金凤 魏辰鸿 +5 位作者 汪毅明 杨建波 魏建刚 张倩 林晓静 张小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60例中重度PP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接受口服倍他司汀治疗。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研...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60例中重度PP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接受口服倍他司汀治疗。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用药物组(30例,倍他司汀)和联合干预组(30例,倍他司汀与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盲法评估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结果。结果干预2周时,单用药物组与联合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联合干预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且联合干预组VSI评分明显低于单用药物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8周后,联合干预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且联合干预组VSI评分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中重度PPPD患者口服倍他司汀与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较单用倍他司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及平衡障碍,有利于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康复训练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 眩晕障碍量表 前庭症状指数
原文传递
丹参止眩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前庭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静静 张太 +4 位作者 姜婷婷 李欣倩 吴学军 李京旻 吴曙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S01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止眩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前庭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前庭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片、腺苷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止眩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 目的观察丹参止眩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前庭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前庭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片、腺苷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止眩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前庭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70.0%,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前庭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丹参止眩方能提高前庭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改善前庭症状,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止眩方 前庭性眩晕 中医证候 前庭症状评分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耳石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娟娟 陈丹萍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6期121-124,129,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耳石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64例耳石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耳石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64例耳石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耳石复位后,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前庭症状功能、平衡功能、眩晕残障程度、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前庭症状指数(VSI)及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VSI及DHI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耳石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利于改善前庭症状功能,提高平衡功能,减轻眩晕残障程度,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 银杏叶提取物 倍他司汀 前庭症状功能 平衡功能 眩晕残障程度
下载PDF
Epley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常月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9期34-36,43,共4页
目的:观察Epley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银杏叶... 目的:观察Epley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脑动脉(基底动脉、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49/51),高于对照组的82.35%(4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计时平衡试验时间长于治疗前,VS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复发率为6.12%(3/49),低于对照组23.81%(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ley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平衡功能和大脑血液循环,降低VSI评分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复位 耳石症 银杏叶提取物 倍他司汀 平衡功能 前庭症状指数
下载PDF
眩得康联合薄芝糖肽对耳源性眩晕缓解期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前庭症状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15
作者 孙萌萌 冷辉 石磊 《智慧健康》 2023年第35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采取眩得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耳源性眩晕缓解期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对前庭症状指数、不良反应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予以... 目的探讨采取眩得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耳源性眩晕缓解期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对前庭症状指数、不良反应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予以眩得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各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对比各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前庭症状指数(VSI)以及oVEMP检查结果,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SI以及oVEMP检查指标都是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得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耳源性眩晕缓解期椭圆囊功能异常,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前庭功能指数,同时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源性眩晕 缓解期 椭圆囊功能异常 眩得康 薄芝糖肽 前庭症状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