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冯方 彭毅 +1 位作者 张晗 刘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1-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8例OVBF,骨填充网...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8例OVBF,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22例,PKP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与PKP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骨水泥渗漏2例(9.1%),明显少于PKP组骨水泥渗漏14例(38.9%)(χ^2=4.670,P=0.031),均无神经脊髓症。58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4月。2组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P均=0.000)。2组间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0.144)。2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288)。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1例手术椎体再骨折,2例非手术椎体骨折,PKP组4例非手术椎骨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PKP治疗OVBF均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恢复伤椎高度,矫正伤体后凸畸形,但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骨折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老年患者椎体脆性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多发性骨折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早期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新萍 李晓玉 +3 位作者 范斌 刘晓艳 孙宇庆 张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00-3004,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脆性压缩性骨折以及非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暴力作用下爆裂性骨折、暴力作用下含椎体骨折的多发性骨折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异同。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脆性压缩性骨折以及非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暴力作用下爆裂性骨折、暴力作用下含椎体骨折的多发性骨折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异同。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暴力作用下非骨质疏松的椎体爆裂性骨折以及暴力作用下含有椎体骨折的多发性骨折患者,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氰基末端前肽(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检查。结果 单纯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5 w仍未下降;CTX在椎体压缩性骨折后第2周、在椎体爆裂性骨折第3周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倍左右,之后并未下降;多发性骨折组则似有持续的上升,在5 w内仍未观察到峰值。C反应蛋白(CRP)在各种骨折后1 w内迅速升高,压缩组和爆裂组升高幅度至基线值1~2倍左右,多发性骨折组有近10倍左右升高;但基本在第2周可降至正常范围。椎体压缩性骨折组和椎体爆裂性骨折组在P1NP、CTX、CRP的变化上并未见有明显差别。结论 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记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的措施方面的作用均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爆裂性骨折 骨代谢标记物 椎体定量CT
下载PDF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护理 被引量:8
3
作者 唐小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8期1673-1675,共3页
目的 探讨对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采用后路膨胀型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普通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27例,在术前、术后进行严密地病情监测,予心理、生... 目的 探讨对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采用后路膨胀型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普通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27例,在术前、术后进行严密地病情监测,予心理、生活护理、并发症的防护以及术后康复训练指导,观察其效果。结果 27例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未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经过18-31个月(24±2.7)月的随访,27例患者椎体高度明显恢复,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在术前、术后对患者病情的监测,予心理、生活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护,术后正确及时的康复训练指导,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情康复的必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骨折 护理
下载PDF
微创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稳定爆裂骨折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嘉 蔡思逸 李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稳定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PKP临床资料数据库中225例连续病例中接受单一节段椎体PKP手术的17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79例患者中43例(女36例,男7...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稳定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PKP临床资料数据库中225例连续病例中接受单一节段椎体PKP手术的17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79例患者中43例(女36例,男7例)为脊柱稳定爆裂骨折(A组),136例(女108例,男28例)为椎体压缩骨折(B组)。评估A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Beck指数以及骨水泥渗漏和神经系统合并症;比较A组与B组VAS术后2d及3个月的缓解率、骨水泥渗漏率以及神经系统合并症。结果 A组术前VAS为5~10分,平均(8.65±0.98)分;手术椎体后凸角为11~36°,平均(20.8±5.76)°;Beck指数为0.32~0.81,平均(0.623±0.06);术后VAS为0~4分,平均(2.46±1.09);椎体后凸角为8~38°,平均(23.18±9.83)°;Beck指数为0.46~0.87,平均(0.6±0.11)。A组中16例(34.9%)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2%)术后5周再次外伤后出现神经症状,行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平均随访13.4个月,再发椎体骨折13例(30.2%),再次行PKP者8例(18.6%)。末次随访32例患者的VAS评分为0~4分,平均(1.49±1.18)分。A组与B组VAS评分、术后2d及3个月缓解率、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脊椎稳定爆裂骨折采用PKP治疗,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治疗压缩骨折相当,骨水泥渗漏率与压缩骨折相似,但存在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建立更为准确的安全标准是PKP在椎体爆裂骨折中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成形术 脊柱稳定爆裂骨折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高长虹 张庆国 张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218-2223,共6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内空腔形成后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3年2月对84例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内空腔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组42例,保守组42例。治疗后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内空腔形成后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3年2月对84例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内空腔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组42例,保守组42例。治疗后6、12个月评估疼痛程度(VAS),椎体畸形指数,椎体前-后高度比值及其恢复率和活动能力。[结果]PKP组无患者发生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14例患者轻度骨水泥渗漏,包括6例椎体前、4例椎间盘内、4例椎管内,但均无临床症状。84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22.1月。术后12个月时,PKP组VAS(0.88±0.59)分,显著低于保守组(2.52±0.83)分(P=0.001);但PKP组活动能力评级高于保守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此外,PKP组畸形指数(1.41±0.18),显著低于保守组(1.72±0.11)(P<0.001);PKP组椎体前后高度比为(71.96±18.20)%,保守组为(49.94±6.13)%,PKP组椎体高度恢复率为+16.15%,显著高于保守组(-24.28%)(P<0.001)。[结论]与保守治疗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内空腔形成在疼痛缓解、椎体畸形恢复上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小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5期54-55,共2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笔者所在医院60例经手术结果证实的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先后给予其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检查效果。结果:90个椎体骨折,X线片检出率为100%,符...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笔者所在医院60例经手术结果证实的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先后给予其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检查效果。结果:90个椎体骨折,X线片检出率为100%,符合率为70.00%,而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4.44%,符合率为100%,两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影像学相关细节上,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X线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各有优势,可联合应用,值得今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爆裂性骨折 多层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被引量:3
7
作者 孙育良 熊小明 +4 位作者 何本祥 宋偲茂 邓轩赓 万趸 石华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无神经脊髓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采用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31例资料,记录手术...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无神经脊髓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采用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31例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住院时间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伤椎高度和椎体后凸角,观察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角矫正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骨水泥渗漏10例,均无相关神经或脊髓症状。术后随访12-21个月,(14.2±3.5)月。术后1天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2.5±0.8)分,(1.1±0.6)分]较术前[(6.8±0.9)分]明显降低(t=20.393、30.178,P=0.000),末次随访的VAS评分较术后1天降低(t=8.237,P=0.000);术后1天和末次随访的ODI(37.2%±4.4%,17.6%±6.3%)较术前(72.9%±6.6%)明显降低(t=25.053、33.575,P=0.000),末次随访的ODI较术后1天降低(t=14.140,P=0.000);术后1天和末次随访的伤椎高度[(18.8±1.5)mm,(18.5±1.6)mm]较术前[(15.6±1.5)mm]明显增高(t=7.158、6.883,P=0.000),但末次随访的伤椎高度较术后1天无明显变化(t=0.847,P=0.194);术后1天和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角(7.1°±2.5°,7.4°±2.8°)较术前(14.6°±2.6°)明显减小(t=9.160、10.018,P=0.000),但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角较术后1天无明显变化(t=0.800,P=0.936);末次随访椎体高度恢复率(49.5%±2.7%)较术后1天(50.0%±2.6%)无明显变化(t=0.737,P=0.464);末次随访后凸角矫正率(50.7%±6.5%)较术后1天(51.9%±5.3%)无明显差异(t=1.945,P=0.058)。随访过程中未见伤椎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骨折
下载PDF
脊柱爆裂型骨折的X线和CT影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志林 李皓桓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406-408,共3页
目的:比较和评价X线和CT扫描二种影像学方法在脊柱爆裂型骨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36例脊柱骨折的X线和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分析结果,136例中49例诊断为爆裂型骨折;CT分析结果,136例中72例为爆裂型骨折。两种方法... 目的:比较和评价X线和CT扫描二种影像学方法在脊柱爆裂型骨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36例脊柱骨折的X线和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分析结果,136例中49例诊断为爆裂型骨折;CT分析结果,136例中72例为爆裂型骨折。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爆裂型骨折影像学诊断应重视X线和CT扫描的互补作用,X线片是首选,发现异常,常规采用CT扫描,判断脊柱骨折的稳定性及并发症,以利于临床及时正确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爆裂型骨折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椎弓根钉结合PK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保生 魏双胜 杨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35期16-17,共2页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4例11个椎体,女9例24个椎体;所有患者均有2个或以上椎体骨折,并且其中至少有1个椎体是爆裂性骨折,...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4例11个椎体,女9例24个椎体;所有患者均有2个或以上椎体骨折,并且其中至少有1个椎体是爆裂性骨折,通过术前、术后1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9±1.4)分,术后评分为(2.1±0.8)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2例3个椎体。结论椎弓根钉结合PK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可迅速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出血和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性骨折 椎弓根钉
下载PDF
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辉 饶放萍 +3 位作者 钟雪平 李井山 张万泉 欧阳少明 《当代医学》 2013年第34期24-25,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于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4例脊椎爆裂性骨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Dick系统组)27例和B组(AF系统组)27例,两组均以后路减压及植骨术进行资... 目的比较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于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4例脊椎爆裂性骨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Dick系统组)27例和B组(AF系统组)27例,两组均以后路减压及植骨术进行资料,而A组在此基础上以Dick钉治疗,B组则以AF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复位效果和Frankle评分。结果 B组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的椎体高度比、后凸畸形度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3.86±3.79)%、(94.34±3.85)%、(16.12±1.61)°、(15.98±1.58)°和(18.34±1.82)%、(18.10±1.65)%,Frankle评分A^B级比例3.70%和0.00%,其均分别优于治疗前,并且优于A组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F系统在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好于Dick系统,可有效复位骨折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系统 Dick系统 后路内固定 脊椎爆裂性骨折
下载PDF
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体参数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庆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09-811,814,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体参数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组,2... 目的:比较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体参数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组,28例)和B组(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内固定术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参数、ASIA评分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结果:B组治疗后4周及24周的椎体参数、ASIA评分均优于A组,血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均低于A组,且B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上述方面均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内固定在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椎体参数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方法 脊椎爆裂性骨折 椎体参数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间接复位法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疗效观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春增 陈亮 +2 位作者 张志明 顾勇 杨惠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2期2321-2324,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间接复位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00年6月~2011年3月1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别对其术前、术后、末次...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间接复位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00年6月~2011年3月1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别对其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拍摄正侧位片,手术前后拍摄CT。X线片上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比(AVH、PVH),楔变角(VBA),Cobb's角及矢状面指数(SI);CT片上测量骨块所占椎管矢状径比例并计算骨块回缩率。根据Denis疼痛分级及Oswestry功能评分和Frankel分级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2例患者VBA、Cobb's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结果分别是:VBA:19.4°±7.7°,4.2°±4.7°,6.7°±5.0°;Cobb's角:17.8°±9.3°,2.8°±8.7°,8.8°±8.5°;SI值:16.3°±8.7°,1.9°±4.3°,6.0°±7.1°,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AVH、PV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VBA、Cobb?s角及SI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仍有2例患者存在括约肌障碍,1例全瘫患者无明显恢复,其余患者均有Frankel 1级以上的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优82例,良20例,差3例,优良率为97.1%,平均得分11±14,其中有4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Denis疼痛分级结果为:P1级61例,P2级40例,P3级10例,P4级1例。椎管中骨块复位率与术后AVH复位值成正相关(P<0.01),与术后VBA负相关(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内固定 间接复位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及术后脊髓神经损伤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刘勇 葛世凯 姬超 《医药论坛杂志》 2024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究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疗效及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在鹤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就诊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全部行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观察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丢... 目的探究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疗效及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在鹤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就诊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全部行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观察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及脊髓损伤转归情况,并对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脊髓损伤分级情况优于术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损伤情况、激素在伤后8 h内应用、椎管侵占率均与术后脊髓损伤转归有关(P<0.05);术前损伤情况、激素在伤后8 h内应用、椎管侵占率为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椎管侵占率、术前损伤程度、激素在伤后8 h内应用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神经损伤转归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椎弓根减压 内固定 脊髓损伤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体爆裂型骨折的CT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詹先进 郑大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9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析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体爆裂型骨折的疗效并用CT进行评价。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38例腰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d、术后3... 目的探析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体爆裂型骨折的疗效并用CT进行评价。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38例腰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d、术后3个月时进行CT检查,在CT扫描影像上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并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第1d、术后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术后3个月的Cobb's角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腰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更易处理椎管后方脊髓及神经损伤,为理想手术治疗方式。CT的应用则可通过对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的测量明确复位效果、确认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体爆裂型骨折 腰椎后路复位 钉棒系统内固定
下载PDF
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有明 高沛 邱永龙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5年第4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0例)和研究组(n=30例)。两组确...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0例)和研究组(n=30例)。两组确诊后均施行一期后路开放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0例患者加用外侧植骨融合方案辅助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加用椎间加椎间跖骨融合方案辅助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的伤锥Cobb角和矫正度丢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方案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 后路植骨融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前路减压自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2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顺勇 郭安明 +3 位作者 覃盛明 韦祖龙 李炳想 姜益添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自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自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经一个手术入路完成减压及脊椎的稳定重建。结果 12例病例随访6~36个月,所有...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自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自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经一个手术入路完成减压及脊椎的稳定重建。结果 12例病例随访6~36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原有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神经症状加重;1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前路减压、自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自体植骨融合 钛板内固定 脊椎骨折
下载PDF
前路减压Kaneda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不完全性截瘫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骏益 顾树春 +5 位作者 姚健 童学广 严汉森 严建军 付忠武 赵建宏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2期73-74,共2页
作者报告1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性截瘫。术前均经CT检查显示椎管内有骨块挤入。本组全部采取前路手术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后经5个月~5年的随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16例分别有1~3级恢复。本文同时讨论了手术方法中... 作者报告1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性截瘫。术前均经CT检查显示椎管内有骨块挤入。本组全部采取前路手术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后经5个月~5年的随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16例分别有1~3级恢复。本文同时讨论了手术方法中有关的并发症,并认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性截瘫脊髓压迫主要来自前方,前路减压同时植骨Kaneda内固定比后路手术更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性骨折 截瘫 脊髓前方减压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OVBF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永辉 李富文 +4 位作者 秦丰伟 陈文 张思能 谢春亮 梁杰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0期2941-2945,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VB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0例OVB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VB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0例OVB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观察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灌注量分别为(31.98±4.28)min、(15.98±3.12)次、(4.28±0.72)mL,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40.98±4.32)min、(19.34±3.09)次、(5.99±0.68)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而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分别为(20.98±2.11)cm、(9.21±1.23)°,对照组分别为(20.79±2.31)cm、(9.42±1.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2.78±0.32)分、(32.14±3.28)分,对照组分别为(2.76±0.34)分、(32.09±3.2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OVBF的效果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效果相当,可促进椎体高度及腰椎功能恢复,缓解疼痛,但单侧椎弓根入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单侧椎弓根入路 腰椎功能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两种入路后凸成形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育良 熊小明 +5 位作者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宋偲茂 顾韬 侯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273-1277,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s, OVB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本院采用PKP术治疗的105例无神经脊髓损伤...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s, OVB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本院采用PKP术治疗的105例无神经脊髓损伤的OVB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0例采用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PKP治疗(单侧组),5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双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在手术时间[(35.68±8.04) min vs (41.84±9.58) 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16.82±1.90)次vs (19.07±2.19)次,P<0.05]及骨水泥注射量[(4.54±0.88) ml vs (5.00±0.88) ml,P<0.05]均显著小于双侧组。术后随访12~3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改善(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PKP治疗OVBF的疗效相似,但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PKP具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射线暴露次数、减少骨水泥注入量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单侧入路 双侧入路
原文传递
胸腰椎爆裂型损伤联合椎板骨折与硬脊膜撕裂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万林 温树正 +5 位作者 霍洪军 郭文通 李文琪 杨学军 李力 刘艳阳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2期75-77,共3页
回顾性分析64例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CT及手术证实椎板骨折15例;硬脊膜撕裂13例(20.3%);椎板骨折合并硬脊膜撕裂9例。其余49例无椎板骨折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P值〈0.001)。分析提示硬脊膜撕裂与椎板骨折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 回顾性分析64例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CT及手术证实椎板骨折15例;硬脊膜撕裂13例(20.3%);椎板骨折合并硬脊膜撕裂9例。其余49例无椎板骨折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P值〈0.001)。分析提示硬脊膜撕裂与椎板骨折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688),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椎管狭窄程度及X线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神经损伤与硬脊膜撕裂相关(P值〈0.05,r=0.377)。作者认为,经CT证实胸腰椎爆裂型损伤联合椎板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就有存在后方硬脊膜撕裂的危险,神经组织卡压甚至嵌夹的可能。此时往往需通过后入路手术,来修补损伤的硬脊膜,解放有可能受压甚至嵌夹的神经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型骨折 椎板骨折 硬脊膜撕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