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之青 陈其昕 +1 位作者 李方财 楼才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398-401,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27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X线片及MRI片输入计算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前高、后高及矢状...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27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X线片及MRI片输入计算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前高、后高及矢状径,并计算椎体矩形指数及相对高度和矢状径,在MRI上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信号改变。结果:(1)对照组L4、L5椎体矩形指数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L4、L5椎体矩形指数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L4、L5椎体相对前高和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加,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4)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区域主要位于外周终板的下方,重度退变组的信号改变率大于轻度退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倾向扁平化,其扁平化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椎体结构 形态学 影像学检查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复位内固定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椎管形态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宋升 孙振中 +5 位作者 芮永军 蔡福金 殷渠东 韦旭明 王建兵 马运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047-4054,共8页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骨折 椎体 椎弓根钉棒系统 椎弓根钉 椎管 形态 内固定 正中矢状径 X射线 CT
下载PDF
经皮钉棒内固定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及对患者椎体形态、创伤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小龙 葛郁龙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986-989,共4页
目的:研究经皮钉棒内固定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及对患者椎体形态、创伤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术,B组行经皮钉... 目的:研究经皮钉棒内固定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及对患者椎体形态、创伤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术,B组行经皮钉棒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椎体形态指标、骨折愈合因子以及创伤因子水平。结果:A组治疗优良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低于B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A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周,A组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RACP-5b)水平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白介素(IL)-18、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钉棒内固定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创伤因子水平相当,然而Wiltse入路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在疗效、患者椎体形态和骨折愈合因子改善方面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钉棒内固定 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 椎体形态 创伤因子 Wiltse入路
下载PDF
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沈伟辉 蒲鹏吉 +1 位作者 钟旭平 黄晓武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39-941,945,共4页
目的:探究腰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6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分别采用传统后路经伤椎固定复位术以及Wi... 目的:探究腰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6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分别采用传统后路经伤椎固定复位术以及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X线观测术前、术后3m、术后6m、术后12m椎体形态,如椎体前壁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wall height,AVBH)、椎体后凸角度(Kyphosis angle of vertebral body,Cobb)、椎体矢状径指数(Vertebral sagittal diameter index,SI);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术前、术后12 m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ODI)、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形态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3 m、6 m、12 m)所有患者AVBH、SI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Cobb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12 m患者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BI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近远期疗效良好,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宜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旁边肌间隙入路 经伤椎固定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体形态 功能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疗效分析
5
作者 门阔业 毛春凤 《中外医疗》 2022年第36期81-84,共4页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便利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常态组接受前入路手术治疗,分析组接受...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便利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常态组接受前入路手术治疗,分析组接受后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椎体形态及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分析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常态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P=0.035);分析组术后后凸角度(5.42±1.36)°低于常态组,椎体前缘高度(32.57±5.16)mm高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4、5.951,P<0.001);分析组随访期运动评分(38.94±5.26)分及感觉评分(44.36±2.79)分均较常态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3、6.818,P<0.001)。结论 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施行后入路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总体疗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和椎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 手术 椎体形态 脊髓神经功能
下载PDF
椎间失稳对椎体形态与骨密度影响实验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菲 瞿东滨 金大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6期4-6,共3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失稳对椎体形态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2 7只兔随机分为手术和对照组 ,手术组沿L3~ 6棘突后正中切开 ,剥离两侧肌肉 ,切除棘上、棘是韧带 ,咬除关节外后 1/ 2 ;对照组作相继同皮肤切口 ,于术后 4、8月行X线和骨密度...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失稳对椎体形态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2 7只兔随机分为手术和对照组 ,手术组沿L3~ 6棘突后正中切开 ,剥离两侧肌肉 ,切除棘上、棘是韧带 ,咬除关节外后 1/ 2 ;对照组作相继同皮肤切口 ,于术后 4、8月行X线和骨密度检查。结果 :手术组L3~ 6椎体相继出现楔形样变、软骨下骨化和骨赘形成 ,腰椎呈后凸畸形 ,椎体前后壁高度比和骨密度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椎体楔变和骨密度减少随退变进程加重。结论 :腰椎椎间失稳可诱发椎体楔变和骨密度减低 ,致脊柱后凸畸形及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退变 形态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