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马妍 宋刚 +7 位作者 王旭 李龙 程磊 任小鲁 王亚冰 谌燕飞 华扬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共775例,经DSA确诊为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后超声随访1~106个月...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共775例,经DSA确诊为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后超声随访1~106个月,中位数12个月。根据支架内是否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234例和未再狭窄组541例,并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COX分析,分析导致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775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9.87%(774例)和99.48%(771例)。围手术期内,2例(0.26%)术后脑出血,其中1例(0.13%)死亡;4例(0.52%)术后出现脑梗死症状,失访117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共发生234例,再狭窄发生率为35.89%(234/652)。187例(79.91%)再狭窄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2)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血管直径越小,越容易导致术后再狭窄的发生(P〈0.01);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再狭窄风险显著降低(HR=0.532,95%CI:0.397~0.713,P〈0.01)结论术后血管直径越小越容易导致术后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能有效预防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再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秋萍 华扬 +3 位作者 贾凌云 杨洁 高明杰 夏明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39-644,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经CT血管成像(CTA)和(或) DSA检查确诊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75例,记录椎动脉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计算PSV、EDV、RI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上述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取值下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1)经ROC曲线比较,发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PICA)之前闭塞,EDV、RI值具有较大的AUC(分别为0. 985和0. 977);评估发出PICA之后闭塞,EDV和PSV具有较大的AUC (分别为0. 959和0. 922); PSV、EDV、RI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AUC相对较低(分别为0. 875、0. 894、0. 826)。(2)当EDV≤0 cm/s或RI≥1. 00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发出PICA之前闭塞的准确性均为97. 8%,特异度和敏感度均分别为98. 7%、91. 9%。当EDV≤10 cm/s时,诊断椎动脉发出PICA之后闭塞的准确性为89. 1%,敏感度91. 2%,特异度87. 9%; PSV≤39 cm/s、RI≥0. 76时,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 2%、84. 7%。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EDV、PSV、RI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均未达到85. 0%。结论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准确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并且能够区分闭塞部位,但是对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闭塞性病变 超声诊断 颅外
下载PD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被引量:13
3
作者 Burak Kocak Bora Korkmazer +2 位作者 Civan Islak Naci Kocer Osman Kizilkilic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2年第9期391-400,共10页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VA) stenosis seems a safe,effective and useful technique for resolving symptoms and improving blood flow to the posterior circul...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VA) stenosis seems a safe,effective and useful technique for resolving symptoms and improving blood flow to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with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and good long-term results.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ortuosity of the vessel,stent placement is a real challenge.The new coronary balloon-expandable stents may be preferred.A large variability of restenosis rates has been reported.Drug-eluting stents may be the solution.Aft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extracranial VA stenosis is technically feasible,but there is insufficient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trials to demonstrate that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is superior to best medical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STENT ANGIOPLASTY
下载PDF
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华扬 李景植 +3 位作者 贾凌云 刘蓓蓓 段春 王力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569-572,共4页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鑫璞 刘建民 +4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赵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联狭窄2例,BX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并存其他部位动脉狭窄17例。先后共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9处。椎动脉起始段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和9%。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30例,症状无变化6例。所有病例术后临床随访2—48个月,平均28.3个月,2例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28例(59%)血管造影随访3—34个月,平均12.2个月,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为症状性;4例无症状性支架断裂。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原文传递
滤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加春 王大明 +2 位作者 翟乐乐 姜学丽 王利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 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方法 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 ,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36例次 (其中颈动脉 33例次 ,椎动脉起始部 3例次 ) ,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 目的 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方法 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 ,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36例次 (其中颈动脉 33例次 ,椎动脉起始部 3例次 ) ,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病例成功应用滤网保护装置进行了支架置入术 ,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0。血管狭窄率由支架前的 81 4 %下降至支架后的 14 1% ;病理学检查显示 ,2 7例患者保护装置的滤网内有斑块成分 ,占 75 % ;保护装置捕捉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纤维蛋白、斑块碎片 (坏死组织、胆固醇碎片、钙化成分等 )。 结论 滤网保护装置可以捕捉到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碎解的斑块成分 ,降低术中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滤网保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中 ;滤网保护装置应进一步向微型化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狭窄 颈动脉 术中 并发症 支架置人术 支架成形术 目的 患者 适应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恋 高峰 +4 位作者 莫大鹏 宋立刚 孙萱 徐晓彤 缪中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经桡动脉途径对16例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经桡动脉途径对16例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椎动脉v4段和基底动脉置入Apollo支架9枚,Winspan支架系统7枚,椎动脉开口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率均〈20%,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狭窄率从术前的(82.3±6.3)%下降至术后的(5.1±6.0)%。术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未增加。术后随访5—14(8.9±2.5)个月,15例患者(93.8%)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或消失。2例支架内轻度再狭窄,无临床症状;1例(6.2%)再发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查发现支架内重度再狭窄,再次行支架内球囊扩张术。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桡动脉入路
原文传递
颈动脉超声联合TCD在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叶晓燕 陈金丽 +1 位作者 李刚 王淑漫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20期3502-3505,共4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行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行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的162例患者资料,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TCD检查。以脑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行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行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的162例患者资料,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TCD检查。以脑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颈动脉超声联合TCD、颈动脉超声、TCD诊断符合率,比较治疗前后管腔内径和血流速度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血管搏动指数。结果颈动脉超声联合TCD诊断符合率高于颈动脉超声、TCD(P<0.05);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术后1周及术后1年管腔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TCD检查发现术后1周及术后1年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较术前增快,血管搏动指数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TCD能够提高颈动脉、椎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可用于支架术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永昌 陈士新 +2 位作者 刘亚民 李强 冷保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4期696-698,70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10例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颈、椎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观...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10例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颈、椎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DSA和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经颈部血管听诊发现,有163例(77.62%)患者出现血管杂音,合并高血压103例(49.05%)、高脂血症123例(58.57%)、吸烟76例(36.19%)、糖尿病98例(46.6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例(6.19%);DSA检查发现有126例患者为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51例患者为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22例患者为颅外段颈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术后的颈、椎动脉平均狭窄率为(4.15±7.26)%,明显低于术前的(79.25±6.34)%(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8~36个月,均未出现与支架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和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参数变化与颅内段狭窄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秋萍 华扬 +3 位作者 杨洁 高明杰 王力力 雷娜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0-944,共5页
目的通过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频谱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查结果,分析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程度、部位对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目的通过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频谱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查结果,分析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程度、部位对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明确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性病变的患者共计275例,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记录椎动脉颅外段(V2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血管阻力指数(RI值)。根据CTA或DSA界定的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53例)、中度狭窄组(62例)、重度狭窄组(58例)和闭塞组(102例),根据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再将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分别分为PICA分支前(分别为30例、37例)和PICA分支后(分别为28例、65例)2个亚组。比较四组及各两个亚组间椎动脉颅外段不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随着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的加重,V2段PSV和EDV均呈减低趋势,RI呈升高趋势。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PSV和EDV均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P=0.000),且闭塞组PSV和EDV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31±10)cm/s对(46±12)cm/s,(5±4)cm/s对(15±7)cm/s;均P=0.000],RI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分别为0.85±0.12、0.70±0.10、0.66±0.07、0.64±0.06,P=0.000);重度狭窄组RI值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0.223)。重度狭窄组无论狭窄部位位于PICA分支前或分支后,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PSV、ED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0,0.322,0.865,0.227);闭塞组亚组间V2段内径及PSV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18,0.079),但EDV、RI存在显著差异,颅内段椎动脉于PICA分支前闭塞者颅外段V2的RI明显升高,EDV明显降低(均P=0.000)。结论颅内段椎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直接影响颅外段椎动脉的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椎动脉狭窄 闭塞性疾病 血流动力学 颅外段 颅内段
原文传递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峰 刘永晟 +2 位作者 纪东华 陶定波 孙晓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在 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 ,11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TCD示血流通畅 ,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椎动脉 成形术 症状性 内支架 腔内 狭窄程度 患者 内膜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高低频超声联用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滨月 陈金华 +3 位作者 贾保霞 陈莹 刘宇清 左恒玲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7期63-65,共3页
目的对比高低频超声联合使用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在椎动脉起始段病变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42例,均常规行颈... 目的对比高低频超声联合使用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在椎动脉起始段病变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42例,均常规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Kappa检验评价联合应用高低频率超声检查与DSA对VA起始段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显示管腔迂曲,伴有动脉硬化可见血管内膜增厚,回声增强,有小的斑块形成;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椎动脉内血流变细;频谱多普勒显示狭窄近段血流速度增高,远段流速减低。椎动脉闭塞表现为无彩色血流显示。联合应用高低频率超声检查诊断为椎动脉起始段轻度狭窄25例(59.5%),中重度狭窄14例(33.3%),闭塞3例(7.1%),其中3例轻度狭窄患者、1例中重度狭窄患者为应用低频凸阵探头后发现。血管造影诊断为椎动脉起始段轻度狭窄26例,中重度狭窄14例,闭塞2例。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与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一致性较好(κ=0.77>0.75)。结论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可作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重要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 椎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立 李天晓 +6 位作者 薛绛宇 朱良付 王子亮 白卫星 赵同源 李钊硕 许岗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585-589,共5页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多根颅外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介入干预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睿杰 何阳 +3 位作者 李丽娟 黎昌炫 陈浩 马琳 《中国综合临床》 202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病变,也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其会造成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改变,继发引起脑神经及脑组织代谢异常;同时长期脑灌注不足将会诱发认知障碍的发生,对患...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病变,也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其会造成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改变,继发引起脑神经及脑组织代谢异常;同时长期脑灌注不足将会诱发认知障碍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主要有药物保守及血管内介入两种治疗方式,但关于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胜劣汰仍存在较大争议。本资料报道1例颅内外多发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病例的临床、影像、治疗策略及预后,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椎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对椎动脉盗血的分类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萍 石逸秋 +2 位作者 沈雨雯 惠品晶 刘可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动脉盗血频谱的分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和分析TCD显示一侧椎动脉呈盗血血流频谱同时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22例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TCD对椎动脉盗血严重程度分级...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动脉盗血频谱的分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和分析TCD显示一侧椎动脉呈盗血血流频谱同时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22例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TCD对椎动脉盗血严重程度分级,CTA和MRA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病例分为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单纯椎动脉盗血3组,并分析3组间临床指标和椎动脉TCD参数。结果22例病例中,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者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者7例,单纯椎动脉盗血5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组、单纯椎动脉盗血组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0%、40%、60%,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0%、57%、40%,隐匿型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3%、60%,平均年龄分别为68岁、68岁、78岁。单纯椎动脉盗血组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48±34)cm/s,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组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9±14)cm/s,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219,P=0.026)。利用测量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来鉴别单纯椎动脉盗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当以18 cm/s为界值时,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80%。结论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是引起椎动脉出现盗血流频谱最常见的原因。当椎动脉盗血频谱表现为隐匿型、病变在右侧、患者为女性、年龄>70岁时,需考虑伴椎动脉纤细或狭窄,或单纯椎动脉盗血的可能。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对于诊断单纯椎动脉盗血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椎动脉盗血 锁骨下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血流频谱 反向峰值流速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开放手术重建颅外段椎动脉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根欢 廖鹏志 +1 位作者 汪岩 贾玉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重建颅外段椎动脉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应用开放手术重建颅外段椎动脉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椎动脉不同部位病变的治疗策略、手...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重建颅外段椎动脉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应用开放手术重建颅外段椎动脉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椎动脉不同部位病变的治疗策略、手术的适用范围、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11例行椎动脉V1段-颈总动脉转位术、2例行椎动脉V1段内膜剥脱术、2例行椎动脉V3段-颈外动脉搭桥术或转位术。手术时间120~340 min,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术中出血50~300 ml,中位出血量100 ml。颈总动脉阻断时间12~25 min,中位阻断时间16 min。围手术期均无心脏意外、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出血及淋巴漏的发生。术后脑梗死1例,不完全性Horner综合征3例。15例患者获随访4~4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随访期间吻合口及桥血管均通畅,无新发脑梗死,无颅内缺血表现。结论开放手术重建颅外段椎动脉安全可行、效果确切,需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采取个体化的重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血管重建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闭塞
下载PDF
VCTDSA评估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迟宝权 刘亚静 +1 位作者 崔雷雷 刘朝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研究椎动脉支架成形术(VAS)后椎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探讨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评估134例VAS术后出现后循环缺血(PCI)症状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情况。病人分为2组:PC... 目的研究椎动脉支架成形术(VAS)后椎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探讨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评估134例VAS术后出现后循环缺血(PCI)症状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情况。病人分为2组:PCI症状合并椎动脉狭窄组(PCI-V组)45例,单纯PCI症状组(PCI组)89例。统计学分析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对VAS术后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CI-V组椎动脉狭窄部位共51处,平均狭窄率为(82.1%±6.7%),其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20例,完全闭塞6例。PCI-V组与PCI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0.600,P=0.001)。PCI-V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患者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CI组患者(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史是PCI-V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糖尿病史是PCI-V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狭窄有关。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糖尿病史是VAS术后PCI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 椎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脑梗死
下载PDF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喻明 聂本刚 +3 位作者 帅杰 熊高华 蒋世杰 杨小芳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492-149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予以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32例患者中,19例为优势椎动脉狭窄,5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孤立椎动脉狭窄,仅于PICA延续,4...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予以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32例患者中,19例为优势椎动脉狭窄,5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孤立椎动脉狭窄,仅于PICA延续,4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另一侧闭塞,1例串联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V1段21例,位于V2段6例,位于V3段3例,位于V4段2例。MoriA型病变21例,B型病变7例,C型病变4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2.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随访3个月~1年,Malek评分为1分者30例,2分者1例;7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再狭窄约7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椎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莉娅 秦超 +3 位作者 叶子明 梅育嘉 周宏 胡榜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766-1769,共4页
目的对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椎动脉狭窄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 目的对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椎动脉狭窄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等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诊断优势比(DROC)评价64层螺旋CT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4篇中文文献,1篇A级,3篇B级。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中对椎动脉狭窄〉150%的汇总敏感性、特异性、DROC和SROCAUC分别为0.98(0.94~1.00)、0.93(0.89—0.96),526.33和0.9899;对椎动脉狭窄≥70%分别为0.98(0.91~1.00)、0.97(0.94~0.99),838.40和0.9932。结论64层螺旋CTA诊断椎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还需要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更准确地评价其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椎动脉狭窄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苏文 练学淦 +4 位作者 赵建法 陈升东 祝育青 陈红霞 王燕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851-852,共2页
目的评价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对椎动脉狭窄段进行支架成形术,使椎动脉狭窄段恢复正常管径。结果23例病人共放置27枚支架,椎动脉狭窄率术前平均为73.2%,术后为25.7%,造影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 目的评价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对椎动脉狭窄段进行支架成形术,使椎动脉狭窄段恢复正常管径。结果23例病人共放置27枚支架,椎动脉狭窄率术前平均为73.2%,术后为25.7%,造影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8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复发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