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工业主义下“创客”的在华发生——评《中国的本土工业主义:化妆品帝国建立中的本土创新以及外来科技,1900—1940》
1
作者 韩晗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3期126-128,共3页
林郁沁的新著《中国的本土工业主义:化妆品帝国建立中的本土创新以及外来科技,1900—1940》通过研究陈蝶仙的生平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在华传播做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从总体格局上看,它属于全球工业主义下“创客”的在华发生。
关键词 林郁沁 陈蝶仙 本土工业主义 全球工业主义 创客
下载PDF
费孝通“乡土工业”的时空之维
2
作者 诸品璋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第6期211-213,216,共4页
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始终赋予乡土工业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此,欲理解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理论关怀及其思想脉络,必先把握“乡土工业”这一概念的内核。但与此同时,由于“乡土工业”的研究涉及费孝通先生学术生涯的多... 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始终赋予乡土工业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此,欲理解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理论关怀及其思想脉络,必先把握“乡土工业”这一概念的内核。但与此同时,由于“乡土工业”的研究涉及费孝通先生学术生涯的多个时段,伴随着费孝通先生“从乡下进城”的观察单位的转换,使得乡土工业这一概念存在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张力。为此,意欲通过时空两条路径,理解乡土工业的脉络,从而尝试在更深层意义上理解费孝通先生关于“乡土工业”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工业 志在富民
下载PDF
基于国家信用的向东引水渠高架石拱渡槽营造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晓明 姬晨宇 《新建筑》 2022年第4期147-152,共6页
1973年竣工的福建省云霄县向东引水渠工程,代表了特定年代我国乡村水利建设的较高水平。通过现场勘察、文献挖掘和地形高程分析,梳理向东渠渠系工程的组成和节约“三材”背景下的高架石拱渡槽技术创新点。人民公社时期的渡槽体现出有别... 1973年竣工的福建省云霄县向东引水渠工程,代表了特定年代我国乡村水利建设的较高水平。通过现场勘察、文献挖掘和地形高程分析,梳理向东渠渠系工程的组成和节约“三材”背景下的高架石拱渡槽技术创新点。人民公社时期的渡槽体现出有别于国际上“乡土建筑”的中国特色:其设计和施工基于科学原理,同时强调适合普通社员参与的方法;国家依靠信用对建设乡土工业建筑进行资源配给,体现了制度上的管理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信用 乡土工业遗产 高架石拱渡槽 人民公社 云霄县
下载PDF
乡土社会视野下的蚕种场设计溯源——以民国大有第三蚕种场为例
4
作者 薛云婧 《建筑史》 2021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大有第三蚕种场曾是20世纪30年代浙江地区蚕种制造业盛极一时的象征。其蚕室建筑在当时规模化生产的驱动下发展成一种结合了场地、环境及建造为一体的乡土工业建筑。伴随着这一生产性建筑的建设与运行,它作为一个特殊的乡土工业场所亦... 大有第三蚕种场曾是20世纪30年代浙江地区蚕种制造业盛极一时的象征。其蚕室建筑在当时规模化生产的驱动下发展成一种结合了场地、环境及建造为一体的乡土工业建筑。伴随着这一生产性建筑的建设与运行,它作为一个特殊的乡土工业场所亦发展出种种与乡村环境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由于近百年的社会递演及生产变革,该场虽然肌理尚存,但早已失去其巅峰时期的建筑风貌。本文将以乡土社会中的物质环境作为研究视角,依托现有的文献史料来解读该场的物理遗存,并对民国江浙地区蚕种场设计进行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有第三蚕种场 20世纪30年代 蚕室建筑 乡土工业建筑 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