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金颖
-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
文摘
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了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魏晋南北朝动量词系统形成的原因。
-
关键词
动量词
过
-
Keywords
verbal quantifier
Guo(过)
-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
被引量:9
- 2
-
-
作者
王毅力
-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74,共4页
-
文摘
论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了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动量词"顿"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关键词
动量词
顿
认知
-
Keywords
the verbal quantifier
Dun(顿)
Cognition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宿州方言量词例释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张德岁
-
机构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处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1-3,76,共4页
-
基金
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5D102)
-
文摘
皖北方言中量词丰富,用法灵活,表达生动形象,地域特色鲜明。考察了宿州方言中较为典型的18个物量词和7个动量词,对其用法作了举例性说明,并与普通话进行了粗略比较。进而归纳了宿州方言量词之特点:物量词多,动量词少,有的量词既是物量词也是动量词;有些量词带有语义弱化的后缀"子",这些"子"缀量词口语色彩浓重,一般不能采用ABAB式、AABB式重叠,去掉"子"缀的量词词根可进行AA式或AAA式重叠。
-
关键词
宿州方言
物量词
动量词
“子”缀
-
Keywords
Suzhou dialect
Nominal quantifier
verbal quantifier
Suffix "zi"
-
分类号
H172.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浅析川北方言中的动量词“买子”
被引量:3
- 4
-
-
作者
程润峰
-
机构
海南大学
-
出处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9-92,共4页
-
文摘
川北方言中的"买子"一词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常与数词或代词组成"X买子"结构。"X买子"结构基本上都可以充当补语、状语和定语,"买子"具有[+速度较快][+时间较短]的语义特征和敦促与调适心理的语用功能,其是一种动量词,近似于普通话中的"下(子)"。
-
关键词
“买子”
动量词
川北方言
-
Keywords
"maizi"
verbal quantifier
dialect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
分类号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动量词教学探析——以“笔、声、转”等为例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田鑫
-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1-114,共4页
-
文摘
动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动量词数量较多,构成复杂,再加之很多动量词用法多变,因此,也成为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将以分别以"笔、声、转"等为例,对动量词的演化及使用进行分析,以期对汉语量词教学有所帮助。
-
关键词
动量词
本义
关联度
汉语教学
-
Keywords
verbal quantifier
Original meaning
Correlation
Chinese teaching
-
分类号
H10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也谈动量词“过”的产生及发展——兼与金颖先生商榷
- 6
-
-
作者
于立昌
-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殷都学刊》
2011年第1期111-113,共3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SJB740019)
-
文摘
文章详细考察了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动量词产生和发展的历时过程,认为动量词作为一个词类系统,其产生并不是"齐步走式"的同时出现,动量词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典型与非典型的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动量词在汉代就已经产生,包括动量词"过"。动量词的产生有其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动因,即表义的模糊性和汉语语法系统的发展。
-
关键词
动量词
系统性
模糊性
-
Keywords
verbal quantifier
system
blurred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圈”的动量词用法及形成机制
- 7
-
-
作者
谢萱
-
机构
湖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第12期66-71,84,共7页
-
文摘
本文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动量词“圈”的用法,并探析了其形成的机制。动量词“圈”能够与数词、指示代词搭配,还能够重叠使用。与动量词“圈”结合的动词主要有以下三类:表示发生位移动作的动词、表示“看”的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动量词“圈”在使用时具有“摹状性”和“事件性”的语义特征。“圈”的本义为“养牲畜的栅栏”,动量词“圈”的用法在隐喻认知机制和转喻认知机制的综合驱动作用下形成的。
-
关键词
动量词
圈
隐喻
转喻
-
Keywords
verbal quantifier
Quan
metaphor
metonymy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计时动量词“年”“月”“日”“天”的流变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曲建华
-
机构
呼伦贝尔学院
-
出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0-103,共4页
-
文摘
"年""月""日""天"作为计时动量词从先秦时期开始使用("天"始于唐朝),其后在用法和使用范围上不断扩大,所搭配的动词也有所变化,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计时动量词。研究计时动量词对汉语学习、应用以及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计时动量词
用法
范围
搭配动词
使用频率
流变
-
Keywords
Timing verbal quantifier
Usage
Available scope
verbal collocation
Usage frequency
Change
-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动量重叠式“一QQ”与“一Q一Q”的异同
被引量:1
- 9
-
-
作者
陈慧萍
张光红
-
机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琼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9-94,共6页
-
文摘
文章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动量词与"一"组合后构成的重叠式"一QQ"与"一Q一Q"的异同点。在句法上二者都能充当定语和状语,但"一Q一Q"充当句子状语的能力更强;在语义上二者都能表达"每一"和"多量",但"一QQ"侧重表达"多量"而"一Q一Q"侧重表达"每一";在语用上二者都具有描写性,但"一Q一Q"描绘功能更形象、感情色彩更客观郑重、语体色彩侧重文学书面。认知语法学中的像似原则与心理扫描理论可解释二者异同的成因是心理扫描方式的差异,这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乃至对实词重叠的延伸研究都具有意义。
-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动量重叠式
“一QQ”
“一Q一Q”
-
Keywords
modern Chinese
reduplication of verbal-quantifier-word
"Yi QQ"
"Yi Q Yi Q "
-
分类号
H042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从量词结构看《红楼梦》处于近现代汉语的临界点
- 10
-
-
作者
陈跃
-
机构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系
-
出处
《嘉应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8-71,共4页
-
文摘
本文以《红楼梦》为基点把量词的特殊结构形式"打+一+V"、双音节同形动量词(AB一AB式)展开,以及将"V一V"式和"VV"式作比较分析,对它们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我们认为《红楼梦》正处于两个语言时代的临界点。
-
关键词
红楼梦
双音节同形动量词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
Keyword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isyllabic homogeneous verbal quantifier
modern Chinese
contemporary Chinese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