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8
1
作者 杨艳敏 宋有城 +7 位作者 朱俊 袁贤奇 谭慧琼 贺丽霞 章友华 章晏 李建东 曹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分钟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小时总量平均2165.0±385.4mg(包括口服量),以后依病情渐减,维持静脉滴注平均4.2±2.5天。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分钟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疗效判断以SVT和(或)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3.3%。2例静脉用胺碘酮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药物疗法 胺碘酮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动物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杨芳炬 尹华虎 +3 位作者 林代平 王跃奇 史立丽 王正荣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动物心律失常模型的影响。方法 :用结扎冠状动脉法造成犬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 ;用乌头碱造成大鼠心律不齐模型 ;用心得安造成犬心动过缓模型 ,然后分别给予参附注射液观察其对上述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参附...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动物心律失常模型的影响。方法 :用结扎冠状动脉法造成犬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 ;用乌头碱造成大鼠心律不齐模型 ;用心得安造成犬心动过缓模型 ,然后分别给予参附注射液观察其对上述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参附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对室性早搏 (VP)的发作率由给药前 5min的 39.3± 5 .2次降为 11.2± 2 .7次 ;室性心动过速 (VT)由给药前 5min的 37.2± 3.9次降至9.1± 2 .5次 ;同时对乌头碱所致VP、VT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实验研究
下载PDF
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方正 华伟 +1 位作者 张澍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家随访 ,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 ICD程控分析仪调出的资料 ,对患者情况及 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2 .3年中有 30例患者接受成功的 ICD治疗 ,占全组患者 43.5 % ,总共发作快速心律失常 2 76次 ,其中 VT 2 36次占 85 .5 % ,VF 40次占 14.5 %。VT由 ATP终止 135次 ,占 5 7.2 % ,由 CV终止 10 1次 ,占 42 .8%。VF经 DF(除颤 ) 4 0次 ,全部一次成功。 2例 VT加速转成 VF,2例无休止发作 VT,电击成功 ,但瞬间又转为 VT,2例服胺碘酮后 VT频率减慢 (140~ 10 0次 / m in)。 6 9例中有 6例死亡 ,其中半数因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及时修改参数 ,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 ,积极改善心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ICD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31
4
作者 孙铃 毛丽鹏 +6 位作者 邹艾霖 迟博予 陈新 纪元 蒋建光 周学军 王庆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出院诊断、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入院时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并记录是否发生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VF)〕和死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VF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649例AMI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34例患者(5.06%)在住院期间发生VT/VF。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T/VF组(38.1%比1.7%,P<0.01)。与非VT/VF组比较,VT/VF组患者基线收缩压(SB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125.9±28.2比132.0±24.2〕,随机血糖水平更高(mmol/L:8.6±4.8比7.4±3.8),心功能更差〔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36.6%比10.7%,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56.7%比33.6%,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7%比1.2%〕,低钾比例更高(46.3%比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优势比(OR)=3.540,95%可信区间(95%CI)为2.336~5.363〕、随机血糖>11.1 mmol/L(OR=1.841,95%CI为1.171~2.893)、LVEF<0.50(OR=0.546,95%CI为0.374~0.797)、频发室性期前收缩(OR=12.361,95%CI为6.077~25.144)、血钾<3.5 mmol/L(OR=4.268,95%CI为2.910~6.259)、SBP<90 mmHg(OR=0.299,95%CI为0.150~0.597)以及肌酐(Cr)>100μmol/L(OR=2.498,95%CI为1.170~5.334)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项预测因子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纤颤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冠心病后抑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吴爱勤 吴彩云 +2 位作者 蒋文平 注康平 刘高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共3页
103例冠心病人完成精神状况检查和量表评定,并接受24小时Holter监测。结果发现21例病人符合轻性或重性抑郁的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在抑郁组(28.5%)显著高于非抑郁组(3.7%)。抑郁组病人心... 103例冠心病人完成精神状况检查和量表评定,并接受24小时Holter监测。结果发现21例病人符合轻性或重性抑郁的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在抑郁组(28.5%)显著高于非抑郁组(3.7%)。抑郁组病人心脏变异性(HRV)明显低于非抑郁病人(65.5±38.6与94.6±29.9ms,P<0.09)。抑郁病人吸烟率及婚姻状况不良者高于非抑郁病人。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作为危险因素对VT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结果可部分解释冠心病后抑郁患者心源性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症 室性 心动过速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勇 吕树铮 +2 位作者 王绿娅 马临安 李志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尼非卡兰与胺碘酮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杜春蕾 郭牧 +4 位作者 张云强 梁海青 田树光 王钊 宋昱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2015-10-2018-02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并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2015-10-2018-02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并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共84例。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胺碘酮组(42例)和尼非卡兰组(42例)。对有效率、转复时间、24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转复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反应和无效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指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非卡兰较胺碘酮可有效转复持续性室速/室颤(P<0.05),并可缩短转复时间(P<0.01),并提高24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P<0.05)。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转复无效患者的死亡原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1)。另外,尼非卡兰对舒张压(P=0.13)、收缩压(P=0.09)、心率(P=0.15)无明显影响,可有效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结论:静脉应用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速/室颤时,疗效优于胺碘酮,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非卡兰 胺碘酮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电针“内关”对室性心动过速大鼠心率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华 邓丽霞 +1 位作者 吴绪平 白吉阳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0-182,187,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调节室性心动过速(VT)大鼠心率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内关组、电针列缺组,每组10只。采用股静脉注射氯化铯(CsCl)的方法建立大鼠VT模型,并连续观测心电图,...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调节室性心动过速(VT)大鼠心率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内关组、电针列缺组,每组10只。采用股静脉注射氯化铯(CsCl)的方法建立大鼠VT模型,并连续观测心电图,记录心率变化。电针内关组和电针列缺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5 min。采用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含量。结果:模型组、电针内关组及电针列缺组大鼠在注射CsCl造模后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模型组与电针列缺组在整个观察期内心率未见恢复;电针内关组在电针治疗5 min后心率明显减慢,与模型组及电针列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组大鼠血浆NE、E含量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电针内关组较模型组和电针列缺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内关可能通过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调整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率 儿茶酚胺 电针疗法 内关穴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3 位作者 许原 永福 黄卫斌 李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 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和消融结果。方法 对1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年龄、性别、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进行分析,观察室性心动... 目的 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和消融结果。方法 对1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年龄、性别、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进行分析,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分析消融术失败或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结果 经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好发于年轻人,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11.8%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1:1室房逆传。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1.0:1.3,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2.96±26.18)°,诱发率为90.2%,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为85.4%。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8.6:1.0,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8.15±43.73)°,诱发率为96.5%,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0%。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临床特点 IVT
原文传递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罗昭林 陈禹 +3 位作者 钟杭美 刘春燕 刘世军 刘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8例CHD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VT,分为VT组(43例)和无VT组(55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MI。结果①3组之间R-R间...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8例CHD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VT,分为VT组(43例)和无VT组(55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MI。结果①3组之间R-R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②CHD患者中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在CHD患者中VT组SDNNindex与无VT组无差异(p>0.05),其余指标VT组明显低于无VT组(P<0.05);④VT组中MI的总发生率(19例,占44.2%)明显高于无VT组(10例,占18.2%)(P<0.05)。结论CHD患者中HRV减低,尤其伴有VT的患者中更为明显,反映了CHD伴VT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这类患者更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VT CHD HRV 室性心动过速 冠心病 对照组 心率变异性分析 MI R-R间期
下载PDF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党松 王晞 +1 位作者 胡娟 王鑫 《疑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23-326,共4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自建库以来至2011年12月公开发表的比较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自建库以来至2011年12月公开发表的比较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1381例患者。(1)胺碘酮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RR=1.27,95%CI 1.12~1.44,P=0.0002);(2)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9,95%CI 0.42~1.48,P:0.46);(3)胺碘酮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利多卡因组(RR=0.48,95%CI 0.27~0.85,P=0.01)。结论与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更有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利多卡因 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META分析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预警价值及意义 被引量:21
12
作者 曾春芳 李巍景 +3 位作者 李尊雄 李天发 林明霞 符达佳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16例AMI患者,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74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42例,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10例,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分别测定DC值、DRs值及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DC值及DR4、DR8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DC、DRs预测中、高危患者的比例在AMI组为4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显著性(P<0.01);AMI组的DC、DRs与HRT、HRV呈正相关;STEMI和NSTEMI患者中高危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C、DRs值能有效评价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筛选出AMI患者猝死的高危人群,预警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对AMI患者预后评价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减速力 连续心率减速力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控制室性心律失常观察 被引量:20
13
作者 朱元州 李婧 +2 位作者 田莉 常超 王裕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9期1034-1035,共2页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将52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参松组与参美组,各52例,分别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改善情况。结果...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将52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参松组与参美组,各52例,分别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改善情况。结果参美组在短期抗心律失常方面疗效同参松养心胶囊组接近(P>0.05),两组在3个月后抗心律失常作用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具有稳定心肌细胞膜电活动,降低冠脉阻力、心肌耗氧的作用。对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志红 张红宇 王红宇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7期22-23,共2页
目的测定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选择6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VT组31例,非VT组30例,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的DC值、HRV各指标值进行... 目的测定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选择6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VT组31例,非VT组30例,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的DC值、HRV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T组和非VT组DC值低于对照组,VT组SDNN、rMSSD和pNN5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室性心动过速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适应不良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谭琛 王方正 +2 位作者 华伟 陈新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对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后患者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改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6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接受ICD治疗,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时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治疗方法和...  目的 对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后患者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改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6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接受ICD治疗,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时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治疗方法和参数。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发现 4例患者在接受过电击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适应不良,包括紧张、情绪低落、恐惧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ICD放电可引起患者心理适应不良,期望通过ICD参数的调整、加强内科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改善这些患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心理适应不良 术后 心理干预 心室颤动 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动态心电图对监测室性心动过速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韩方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年第7期643-645,共3页
目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90例图形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共检测出室性心动过速1203次,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室率为73~250次/min其中... 目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90例图形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共检测出室性心动过速1203次,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室率为73~250次/min其中24h内发生一阵室性心动过速的69例(76.6%)。78例基础心率为窦性心律(86.6%)。单源性室速73例(81.1%),多源性室速17例(18.9%)。室速发生时有头晕心悸胸闷气短等86例(95.5%)。90例患者中同时伴有sT—T改变者79例(87.7%)。90例患者87例为非持续性室速,3例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均为自行终止。随访中5例死亡,3例为心肌缺血发生室颤而猝死。结论室速的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及时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室速均可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心室电风暴的认识及其临床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范晓霞 柳茵 +1 位作者 刘维军 李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期257-259,共3页
近年来,对于心室电风暴的认识及报道愈来愈多。其临床发病凶险,病死率高。现就近几年的报道做一综述。
关键词 电风暴 心室 室性心动过速 电复律
下载PDF
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姚焰 张奎俊 +3 位作者 张澍 李小明 李卫菊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9(35.1±12.3)岁。其中6例有晕厥或黑矇史,7例既往曾接受射频消融未获成功。全部患者均在RVOT内放置EnSite3000标测导管,在窦性心律下进行疤痕标测和心动过速时进行最早激动标测,并根据标测结果使用EnSite 3000导管的导航功能指导消融定位。消融前并进行起搏标测。结果 20例患者共诱发出22种RVOT室速,其中3例还伴其它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疤痕标测提示,13例患者有电学意义上的疤痕区域,且有11例室速起源于该疤痕区域。25个室速或室早起源点中1例起源于近肺动脉瓣口部,10个位于间隔侧,其余均偏游离壁,其中7个偏RVOT后壁中、下部,4个偏前壁中、下部,3个位于游离壁侧;病变基质的直径为6~42 mm,平均(16.8±9.2)mm。非接触式标测所确定的最早激动处电位平均领先体表20~62(41.0±13.8)ms;与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起搏标测下14例的12个导联QRS形态完全一致,11/12个导联一致的为10例,1例有10/12导联一致。全部室速和室早均消融成功。在标测确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 右心室流出道 射频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华伟 张澍 +5 位作者 王方正 唐闽 陈柯萍 牛红霞 陈若涵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1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价 起搏治疗 ICD治疗 ATP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短阵室速
原文传递
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 被引量:14
20
作者 洪浪 王洪 +6 位作者 赖珩莉 李林锋 尹秋林 邱云 陈在华 李彬 黄勤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介绍1例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治疗。方法患者女性,45岁,反复心悸、心慌、胸闷2年,伴黑矇2次。心电图提示:室速,心率为188~194次/分,QRS波宽大畸形,Ⅰ、Ⅱ、Ⅲ、aVF、V5、V6导联QRS波主波朝上,并在R... 目的介绍1例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治疗。方法患者女性,45岁,反复心悸、心慌、胸闷2年,伴黑矇2次。心电图提示:室速,心率为188~194次/分,QRS波宽大畸形,Ⅰ、Ⅱ、Ⅲ、aVF、V5、V6导联QRS波主波朝上,并在R波的顶端有明显切迹,V1导联主波朝下。在Carto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室速射频消融术。结果常规心内膜标测在右室游离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局部激动时间(LAT)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波提早96 ms,于此处起搏大头时QRS波形与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相似。应用冷盐水大头以35~40 W、40~50℃在该处及周围反复放电消融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剑突下心包穿刺,送入4 mm磁导航温控大头经心包腔至右室心外膜,在右室游离壁心外膜标测到最早激动点,LAT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波提前109 ms。行右冠状动脉造影后,以温控40 W、55℃,消融10 s,终止室速,巩固放电90 s。术后心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心动过速。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消融术是对心内膜消融途径的一种有效补充方法,可以提高室速消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经皮穿心包腔 心外膜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