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斜井通风绕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伟 《神华科技》 2017年第7期43-45,共3页
本文针对某矿主斜井通风绕道围岩具体的地质情况与工作面顺槽围岩所处不利条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巷道支护形式和参数。在工作面内设置了测站,测站选取有代表性的围岩,用十字布点法进行测量,分别对工作面两帮位移量... 本文针对某矿主斜井通风绕道围岩具体的地质情况与工作面顺槽围岩所处不利条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巷道支护形式和参数。在工作面内设置了测站,测站选取有代表性的围岩,用十字布点法进行测量,分别对工作面两帮位移量与顶板位移量进行监测。观测时间为60d,观测频率是2d测一次。在矿压观测41d以后,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的变形量速度逐渐趋于稳定,巷道围岩顶底板的位移量控制在225mm左右,两帮位移量控制在175mm左右。说明此支护设计优化方案对控制工作面顺槽巷道围岩的变形有效果,对于相同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也起到了参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绕道 支护形式 监测 围岩控制
下载PDF
某人防地下室通风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宣玲娟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8-31,61,共5页
随着政府和人民安全意识的增强,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防灾、抗灾、防空袭的人民防空工程日益发展。工程设计人员逐渐进入这一特殊领域,参与人防工程设计。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人民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进行阐述、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 人民防空地下室 防护通风设计 控制 转换与检测
下载PDF
分区控制对乏风热逆流氧化装置温度场的影响
3
作者 李志伟 刘瑞祥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4年第7期5-8,共4页
在大型煤矿乏风氧化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氧化装置内各个区域温度场分布不协调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自行设计的煤矿乏风氧化装置实验台上进行了温度场分区控制实验。通过调节换向时间和各个区域煤矿乏风进口流量,实现对氧化装... 在大型煤矿乏风氧化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氧化装置内各个区域温度场分布不协调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自行设计的煤矿乏风氧化装置实验台上进行了温度场分区控制实验。通过调节换向时间和各个区域煤矿乏风进口流量,实现对氧化装置温度场的协调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某一区域进口流量调节阀开度可以提高其整体温度场的增加速度;调整某一区域上、下进口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差值和换向时间,可以有效地对温度场峰值偏移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氧化 整体温度场 温度场峰值偏移 分区控制
下载PDF
无线通信网络在感应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4
作者 吕红芳 张浩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0,共4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频移键控技术的短距离无线网络,主要由诱导通风系统中的集中控制器和在车库中均匀分布的诱导器(包括控制模块和诱导风机)组成,各传感器模块可配置为路由节点与终端节点,集中控制器通过无线网络与探测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并... 设计了一种基于频移键控技术的短距离无线网络,主要由诱导通风系统中的集中控制器和在车库中均匀分布的诱导器(包括控制模块和诱导风机)组成,各传感器模块可配置为路由节点与终端节点,集中控制器通过无线网络与探测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并根据设定的运行策略自动控制送风与排风。系统组网灵活、成本低、运行可靠,可完全替代排管布线的通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诱导通风系统 频移键控技术 集中控制器
下载PDF
Regime Shifts in the North Pacific Simulated by a COADS-driven Isopycnal Model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东晓 王佳 +1 位作者 吴立新 刘征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43-754,共12页
The Miami Isopycnal Coordinate Ocean Model (MICOM) 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intev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Pacific Ocean with most emphasis on regime shifts in the North Pacific.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covers 60&... The Miami Isopycnal Coordinate Ocean Model (MICOM) 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intev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Pacific Ocean with most emphasis on regime shifts in the North Pacific.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covers 60°N to 40°S with an enclosed boundary condition for momentum flux, whereas there are thermohalirie fluxes across the southern end as a restoring term. In addition, sea surface salinity of the model relaxes to the climatological season cycle, which results in climatological fresh water fluxes. Surface forcing functions from January 1945 through December 1998 are derive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Ocean and Atmospheric Data Set (COADS). Such a numerical experiment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evolu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heat content over the upper 400-m layer by a two-year lag. Subduction that occurs at the ventilated thermocline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is also been simulated and the subducted signals propagate from 35°N to 25°N, taking about 8 to 10 year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ndable Bathy Thermograph observation over recent decades. Interdecadal signals take a southwest-ward and downward path rather than westward propagation, meaning they are less associated with the baroclinic planetary waves. During travel, the signals appear to conserve potential vorticity. Therefore, the ventilated thermocline and related subduction are probably the fundamental physics for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mid-latitude subtropics of the North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Pacific ventilated thermocline regime shift isopycnal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