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对策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长海 张希全 +3 位作者 朱伟 董戈 张清 郭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讨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488例急性或亚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再行机械性血栓碎吸、导管溶栓、抗凝... 目的:探讨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488例急性或亚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再行机械性血栓碎吸、导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如合并症状性肺栓塞,则行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植入治疗。结果:症状性肺栓塞发生率为7.58%(37/488),2例(2/37)抢救无效死亡。综合介入治疗中血管损伤发生率为9.22%(45/488),滤器拦截大块血栓的发生率为16.60%(81/488)。术后抗凝过程中发生异常出血率5.53%(27/488),2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451例患者获随访4-94(平均41)个月,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11.53%(52/451);PTA后出现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40.19%(43/107);支架植入后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6.6%(7/106)。结论:综合介入疗法治疗混合型下LEDVT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肺栓塞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原文传递
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与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毕国善 熊国祚 +4 位作者 戴先鹏 申昕 邓礼明 胡兵兵 陈洁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8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介入组在应用药物抗凝基础上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经小隐静脉(9例)/腘静脉(15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血栓中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疗效,随访6~24个月,观察DVT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等。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后膝上、下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分别为(1.10±1.11)、(1.11±1.02)cm]均明显小于药物组[分别为(2.21±1.04)、(2.00±0.9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2.59,P<0.05);总有效率[91.7%(22/24)]明显高于药物组[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5 1,P<0.05)。48例患者中完成随访43例,失访5例,随访率为89.6%。介入组患者中再发血栓1例,药物组患者中再发血栓3例。介入组患者总PTS发生率[13.6%(3/22)]明显低于药物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5 2,P<0.05)。结论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DVT可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药物疗法 抗凝药/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联合球囊血管成形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作栋 郎德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球囊血管成形(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94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栓前是否联合PTA分...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球囊血管成形(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94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栓前是否联合PTA分为PMT+PTA组(50例)和单纯PMT组(44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下腔静脉滤器取出及栓塞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症状性肺栓塞、腘窝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MT+PTA组平均血栓清除率较单纯PMT组高,吸栓时间较PMT组短(均P<0.01),但两组间髂股静脉狭窄率、支架植入率及辅助导管直接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2.0%(41/50)和81.8%(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MT+PTA组术后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2.0%),腘窝穿刺点出血2例(4.0%);单纯PMT组未发现症状性肺栓塞者,腘窝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为4.5%(2/44),与PMT+P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联合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仅缩短了吸栓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更好,同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股静脉 髂静脉 血栓切除术 气囊扩张术 综合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4
作者 徐福琴 孙云川 +2 位作者 高印生 杨迎国 李景庆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AMVT16例。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途径(TIPSS)在肠...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AMVT16例。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途径(TIPSS)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静彬病理学 肠系膜血管闭影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被引量:29
5
作者 邢文珍 《现代护理》 2002年第10期756-757,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介入及综合性治疗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 对 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溶栓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11例患者阻塞段血管通畅 ,血液流动 ,4例患...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介入及综合性治疗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 对 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溶栓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11例患者阻塞段血管通畅 ,血液流动 ,4例患者还有部分栓塞 ,本组 15例患者均无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综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同时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治疗 护理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利琴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428-1429,共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血管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我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24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血管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我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2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植入术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 被引量:6
7
作者 谢凤勇 张磊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8-58,60,共2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3例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大隐静脉术后发生LDVT 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发生术后LDVT的原因和治疗效果。结论:总结评估大隐静脉曲张术前危险因素、手术规...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3例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大隐静脉术后发生LDVT 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发生术后LDVT的原因和治疗效果。结论:总结评估大隐静脉曲张术前危险因素、手术规范操作、降低术后L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梦琪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2期47-49,8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剖宫产者58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2例,血栓前其状态者42例,占10.71%。对照组197例,血栓前其状态者21例,占10.6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拟剖宫产者...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剖宫产者58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2例,血栓前其状态者42例,占10.71%。对照组197例,血栓前其状态者21例,占10.6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拟剖宫产者术前均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检查。对照组:按照择期剖宫产术管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对下肢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术前采用抗血栓压力带和术中使用充气压力泵。两组术前与术后5天观察下肢症状、体征,超声检测血栓前期状态发生情况;入院第1天与手术后第5天抽晨起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应用SPSS20.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2检验。结果两组住院期间下肢肿胀、疼痛、DVT的发生情况比较,P<0.005。剖宫产术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对照组术后53例,术后发生32例,占16.24%。观察组术后45例,术后发生3例,占0.77%。两组比较,P<0.005。两组手术前D-D、AT、PS、PC比较,P>0.05。同组手术前后D-D、AT、PS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D-D、AT、PS比较,P>0.05;PC比较,P<0.0005。观察组手术前后D-D、AT、PS比较,P>0.05;PC比较,P<0.0005。两组手术后D-D、AT、PS、PC比较,P>0.05。结论孕产妇36周时常规超声检测下肢静脉血栓前期状态,住院后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及时使用抗血栓压力带和充气压力泵可有效治疗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护理干预 抗血栓压力带/治疗应用 充气压力泵/治疗应用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进才 杨林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86-187,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切开取栓、药物溶栓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血栓溶解,静脉通畅。治疗前患肢与健侧周径相比,患肢明...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切开取栓、药物溶栓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血栓溶解,静脉通畅。治疗前患肢与健侧周径相比,患肢明显增粗,膝上20cm处增粗约7.74±2.17cm(P<0.05),膝下15cm处增粗约3.59±1.45cm(P<0.05)。治疗结束后患肢膝上20cm及膝下15cm处与健侧周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切开取栓、药物溶栓等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腔静脉滤器 @切开取栓 @溶栓
下载PDF
老年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被引量:4
10
作者 牛艳艳 赵让 许建民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气压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患者80例术前,术后第2、7 d凝血指标(D-二聚体等)及术后第2、7、14 d肢体肿胀程度评分,并常规术后第7、14 d...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气压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患者80例术前,术后第2、7 d凝血指标(D-二聚体等)及术后第2、7、14 d肢体肿胀程度评分,并常规术后第7、14 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有5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事件,治疗组发生1例,发生率为2.5%,对照组共有4例发生,发生率为10%,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第2、7天D-二聚体的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 d肢体肿胀的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14 d肢体肿胀的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气压治疗组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单纯给药利伐沙班未联合气压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的凝血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利伐沙班用药安全性高,辅助气压治疗后具有更加确切的疗效,可作为临床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治疗应用 气压治疗 粗隆间骨折 PFNA 深静脉血栓/治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64例综合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新 樊川民 +1 位作者 崔旭辉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诊治及个性化治疗。方法:对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具体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药物治疗等方法个性化治疗,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血栓消失,静脉通畅...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诊治及个性化治疗。方法:对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具体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药物治疗等方法个性化治疗,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血栓消失,静脉通畅,患肢周径变小恢复。切开取栓患肢周径缩小缓解率在治疗后第1、3天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而在第7天两者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促进恢复,切开取栓近期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综合疗法
下载PDF
外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建峰 张阁 +1 位作者 康昭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192-1193,119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方法:对15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病人的9.15%(15/164),所有患者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方法:对15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病人的9.15%(15/164),所有患者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随访3~18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多因素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处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腹腔镜检查 手术后期间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联合手术治疗
13
作者 赵博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股静脉切开治疗对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40例治疗成功,37例髂静脉狭窄,10例放置支架;随访40例,3~32个月。33例患肢肿胀消失,6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1例球囊...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股静脉切开治疗对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40例治疗成功,37例髂静脉狭窄,10例放置支架;随访40例,3~32个月。33例患肢肿胀消失,6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1例球囊扩张复发。随访时血管造影20例,18例血管形态良好,2例呈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效果满意,多数患者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外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4
作者 王雪梅 聂希连 +2 位作者 宋国红 王玉珠 张彩霞 《基层医学论坛》 2008年第4期153-154,共2页
目的提供一种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73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2例(53个肢体),均给予溶栓抗凝药物、中草药活血化瘀并以中草药汤剂湿敷患肢治疗,平均随访18个月(... 目的提供一种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73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2例(53个肢体),均给予溶栓抗凝药物、中草药活血化瘀并以中草药汤剂湿敷患肢治疗,平均随访18个月(6个月~24个月)。结果32例患者均治愈,无1例患者发生肺栓塞,治愈率100%。结论中西药物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中草药的治疗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建议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 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骆广义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3-956,共4页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使用药物组合的不同分别将3组分为两个亚组: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将158例术后发生LDVT的患者亦分为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结果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两个亚组间比较,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临床疗效均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158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药物对急性期LDVT患者治疗效果最好,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于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观测下使用常规剂量溶栓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自由词抗凝治疗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琳娜 杨晓红 高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022-1023,共2页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将78例使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于疗程结束后...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将78例使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于疗程结束后进行遵医行为调查。结果:实验组有29例患者能完全遵医,占74.36%,对照组22例患者能完全遵医,占56.41%,2组遵医程度差异显著。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治疗 华法林/治疗应用 抗凝药/治疗应用 阿司匹林/治疗应用 纤维蛋白溶解药/治疗应用 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类型] 人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章建华 童培建 +3 位作者 袁临益 季卫锋 厉驹 王伟东 《中医正骨》 2005年第9期3-4,共2页
为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防治作用。按随机原则分为丹参预防组、速避凝预防组、丹参治疗组、速避凝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5只犬。两预防组提前1周每天给药。接着以药物造模法对所有犬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每... 为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防治作用。按随机原则分为丹参预防组、速避凝预防组、丹参治疗组、速避凝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5只犬。两预防组提前1周每天给药。接着以药物造模法对所有犬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每天给药,作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能明显地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值,减轻血液高凝状态,但预防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组。两种药物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丹参注射液、速避凝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预防用药疗效明显优于治疗用药,提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药疗法 丹参注射液/治疗应用 实验研究 动物
下载PDF
Predictors of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品明 Nicolas Meneveau +1 位作者 Francois Schiele Jean Pierre Bassan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03-509,共7页
To assess the in-hospital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acute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A total of 260 pati... To assess the in-hospital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acute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A total of 260 patients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1989 to October 1998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followed up for 3 9 to 8 4 year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bles pre- and post-thrombolysis were identified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linical events, including death, 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major bleeding attributable to the use of anticoagulants Kaplan-Meier event-free survival curves were generated Univariate analysis by means of the log-rank test was used to test each candidate variable for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outcome Multivariate analysis with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the long-term outcome Results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was 8 5%, with 68 2% due to pulmonary embolism itself, and the follow-up mortality rate was 31 7%, with 29 2% due to recurrent embolism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 adverse outcome in univariate analysis were: (1) prior thromboembolic diseases; (2) duration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6 months; (3) inferior vena caval filter placement; (4)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dilation detected echocardiographically after thrombolysis; (5) Doppler recording of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50 mmHg after thrombolysis; and (6) greater than 30% obstruction of pulmonary vasculature identified by pulmonary ventilation/perfusion scintigraphy before hospital discharge 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poor long-term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thrombolysis; which were: (1) Doppler recording of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50 mm Hg, with relative risk of 3 78 and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2 70 to 4 86; (2) echocardiographic evidence of right ventric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embolism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thrombolytic therapy
原文传递
血塞通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曹洪 张颖 张功礼 《中医正骨》 2008年第5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血塞通预防组3组,每组8只,采用股静脉结扎法形成模型,作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观察血...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血塞通预防组3组,每组8只,采用股静脉结扎法形成模型,作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血塞通预防组能明显地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预防组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能有效地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药疗法 血塞通注射液/药效学 预防作用 实验研究 动物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袁临益 王文斌 +2 位作者 冯米敬 应伦 陈桂新 《中医正骨》 2006年第4期6-7,共2页
为评价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随机将169例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分为未用药组(对照组)和丹参预防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80例,观察组89例。观察组术前5天。术后7天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患者... 为评价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随机将169例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分为未用药组(对照组)和丹参预防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80例,观察组89例。观察组术前5天。术后7天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作Doppler超声检查。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DVT发生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3.5%,对照组为4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提示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药疗法丹参注射液/治疗应用 下肢骨折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