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帘蛤目16种经济贝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琳楠 闫喜武 +3 位作者 秦艳杰 聂鸿涛 牛泓博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1-437,共7页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在16个物种中有6个物种存在103个插入和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lysia hiantina插入和缺失位点均为30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为27个;碱基的组成出现偏倚现象,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基于K2P模型的计算,16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88 4,后者是前者的21.34倍;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COI基因在科、属、种水平上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重构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目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形态分类系统提供了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目 COI基因 系统发育 分类鉴定 DNA条形码
下载PDF
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帘蛤目贝类分类鉴定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彪 赵庆 +5 位作者 刘寒苗 刘志鸿 孙秀俊 孙超 周丽青 杨爱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0-890,共11页
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ank数据库随机下载的帘蛤目COI、16S r RNA、18S r RNA和28S r... 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ank数据库随机下载的帘蛤目COI、16S r RNA、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序列,通过传统距离法和单系聚类法结合分析,比较了上述DNA条形码基因在鉴定物种及系统发育进化中的鉴定效率,并以本实验室已获得的部分贝类DNA序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10倍法则"和"2%"阈值标准,本研究中COI能够鉴定57.1%物种,16S r RNA能够鉴定60.9%,18S r RNA鉴定16.7%,而28S r RNA无法有效鉴定;多数种COI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而18S r RNA和28S r RNA序列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距离存在显著重叠,没有明显"条形码间隙";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I基因序列,87.9%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以16S r RNA序列,65.6%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未聚成单系的个体则形成姐妹系,未出现不同种聚为单系现象,能够呈现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的系统发生关系;但18S r RNA和28S r RNA呈现的聚类关系相对混乱。相对而言,在鉴定帘蛤目物种时,COI和16S r RNA都能够作为条形码基因,且COI有效性更高,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由于种内变异较大,不适于作为条码基因。研究结果为科学选用DNA条形码基因进行帘蛤目贝类的鉴定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帘蛤目 比较分析 有效性
下载PDF
几种帘形目贝类rDNA ITS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相全 包振民 +3 位作者 胡景杰 王师 方建光 王如才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5-440,共6页
扩增并测序了4种帘形目和1种蚶目贝类(外群)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帘形目贝类序列长度在874bp到1466bp之间,GC含量在62%到67%之间,ITS序列在相近的3种帘蛤科贝类之间表现出长度保守性和碱基组成的相似性。采用ITS1,ITS2... 扩增并测序了4种帘形目和1种蚶目贝类(外群)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帘形目贝类序列长度在874bp到1466bp之间,GC含量在62%到67%之间,ITS序列在相近的3种帘蛤科贝类之间表现出长度保守性和碱基组成的相似性。采用ITS1,ITS2,以及ITS1与ITS2的连接序列进行聚类,结果表明:2种蛤仔聚为一枝,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帘蛤科的3种贝类聚在一起,再与同属帘形目的缢蛏相聚。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帘形目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形目 核糖体DNA 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生
下载PDF
4种常见帘蛤目贝类表观性状与出肉率通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泽鹏 夏青 +2 位作者 段海宝 崔政权 董志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2-378,共7页
为探究青蛤(Cyclina sin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边浅蛤(Macridiscus aequilater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表观性状与出肉率的关系,对这4种贝类随机抽样40~50个进行解剖,测量壳长、体质量、软体质... 为探究青蛤(Cyclina sin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边浅蛤(Macridiscus aequilater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表观性状与出肉率的关系,对这4种贝类随机抽样40~50个进行解剖,测量壳长、体质量、软体质量、壳质量4个性状参数,计算出肉率并进行正态检验,运用相关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对表观性状与出肉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青蛤的壳长性状对出肉率总通径系数分别为0.391、0.394;建立的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青蛤壳长和体质量对出肉率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414、0.119和0.221。结果表明,运用表观性状来进行上述4种贝类出肉率性状的选育存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目 表观性状 通径分析 出肉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