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湿地处理水体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程宪伟 梁银秀 +3 位作者 祝惠 周卿伟 于翔霏 阎百兴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5-131,共7页
针对中国水环境抗生素污染问题,概述了中国水环境中主要抗生素的种类、来源和危害;比较分析了现有污水处理技术在抗生素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状况,阐述了人工湿地在抗生素污染净化中的应用进展。目前,在中国地表水体中,常见的抗生素为... 针对中国水环境抗生素污染问题,概述了中国水环境中主要抗生素的种类、来源和危害;比较分析了现有污水处理技术在抗生素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状况,阐述了人工湿地在抗生素污染净化中的应用进展。目前,在中国地表水体中,常见的抗生素为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MZ)、磺胺甲恶唑(SMX)、罗红霉素(RTM)、环丙沙星(CFX)和四环素(TC)等,其主要来源于养殖废水、医疗废水及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人工湿地主要依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去除抗生素。其中,植物通过直接吸收、植物根系分泌和植物根区环境改善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去除抗生素,去除效果因抗生素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差别较大。基质的物理吸附、化学反应、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等因素也影响人工湿地对抗生素类污水的净化效果。除了人工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等内在因素外,金属阳离子、p H、溶解氧、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作用。关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在净化机理、应用创新、种类拓展和应用推广等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抗生素 植物 基质 微生物 湿地构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坪坪 张会兰 +3 位作者 王玉杰 王云琦 王彬 刘昀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5,共6页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不可入渗光滑下垫面径流冲刷试验,讨论了5种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行状、品字状、上部密集型、下部密集型、随机型及裸坡对照)的坡面水动力学特性。试验共在10组流量(0.2,0.3,0.4,…,1.1L/s)下冲刷,结果表明:植被的配...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不可入渗光滑下垫面径流冲刷试验,讨论了5种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行状、品字状、上部密集型、下部密集型、随机型及裸坡对照)的坡面水动力学特性。试验共在10组流量(0.2,0.3,0.4,…,1.1L/s)下冲刷,结果表明:植被的配置对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影响显著。各刚性植被对坡面流流速抑制最大的是品字状的配置(平均流速0.689m/s),效果最差的是下部密集型的配置(平均流速0.568m/s)。坡面流阻力最大的是品字状配置(f=1.181)。各种配置类型下坡面流流态为过渡流-紊流态,配置模式不同对雷诺数影响远远小于流量对雷诺数影响。各配置模式下水深与流量的关系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99),流速随流量的变化关系为对数增加(R2>0.9),雷诺数与流量呈线性增加(R2>0.98),弗汝德数随流量的增加呈对数减少的趋势(R2>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流 刚性植被 空间配置模式 水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利顶 贾福岩 汪亚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76-1182,共7页
以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羊圈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针对不同坡面类型(坡长、坡形、坡度)和植被组合进行野外土壤采样,利用137Cs元素示踪方法评估坡面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发现:1坡面形态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自坡顶至坡脚,"直-凹... 以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羊圈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针对不同坡面类型(坡长、坡形、坡度)和植被组合进行野外土壤采样,利用137Cs元素示踪方法评估坡面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发现:1坡面形态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自坡顶至坡脚,"直-凹"组合的坡型一般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起到"汇"的作用;但"凹-直/凸"组合的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在土壤侵蚀方面起到"源"的作用;其他坡型,如直坡、凸坡、"直-凸"和复杂性坡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介于两者之间。2坡面不同植被空间配置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坡面植被组合(自坡顶至坡脚)为荒草地-果园、有林地-其他植被类型组合和荒草地-其他植被类型的坡面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起到了一定"汇"的功能,但人为干扰较为强烈的景观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表现为土壤侵蚀的"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坡面 植被空间配置 坡型 土壤侵蚀 “源、汇”效应
下载PDF
神府东胜沙地矿区植被建设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子玲 霍晓梅 +3 位作者 符亚儒 高保山 麻保林 石长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对神府东胜沙地矿区植被现状进行了调查,依据生态恢复原理对该区植被建设的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以及植物种选择与结构配置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区适生的植物种与结构配置模式。
关键词 沙地矿区 植被建设 生态恢复 结构配置 模式
下载PDF
高寒山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及适宜性评估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鑫 包维楷 +4 位作者 胡斌 冯德枫 庞学勇 丁建林 吴展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5-1022,共8页
筛选适应高寒山区生境的物种对于因公路、铁路修建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的边坡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青藏高原东部318国道折多山、高尔寺山和剪子弯山等路段设置植物样方120个,调查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据此对边坡人工恢复物种和... 筛选适应高寒山区生境的物种对于因公路、铁路修建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的边坡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青藏高原东部318国道折多山、高尔寺山和剪子弯山等路段设置植物样方120个,调查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据此对边坡人工恢复物种和自然恢复物种进行评价筛选.结果显示:调查范围内共有108种植物,分属36科96属.其中,人工恢复物种17个,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其中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以及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能够生长于3 000-4 100 m的边坡并达到较高盖度.自然恢复物种多出现于恢复3-5年后的边坡,其中稳定扩展型物种是导致边坡植被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复杂化的关键.自然恢复物种中的部分灌木,例如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黄花木(Piptanthus nepalensis)等,以及苔藓可以通过进一步试验用于人工边坡恢复,建立苔藓、草本、木本植物共存的群落,有助于提高边坡植被的护坡效果.高寒山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据边坡环境条件利用上述适宜物种及其组合进行人工恢复,并选择适宜时机促进稳定扩展型自然恢复物种的生长,将促使边坡逐渐由次生裸地、人工植被走上自然演替恢复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边坡 植被恢复 护坡植物筛选 配置模式 演替
原文传递
密云水库库滨带不同植被配置下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凯 程金花 陈仲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3-1192,共10页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地表水源地,在首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密云水库水位上涨以及库滨带工程建设,其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设立12个不同植被配置的野外标准径流小区,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植被配置对于总氮(TN)...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地表水源地,在首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密云水库水位上涨以及库滨带工程建设,其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设立12个不同植被配置的野外标准径流小区,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植被配置对于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5)5个面源污染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库滨带建设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降雨条件下乔灌草混交小区柳树(Salix matsudana)+丁香(Syringa oblata)+蒿(Artemisia annua)的减流作用最好,平均减流作用为62.9%,减沙作用最好的是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紫丁香(Syringa oblata)+葎草(Humulus scandens)小区,减沙作用为78.18%。(2)植被对于面源污染有着显著的控制效果,毛白杨+紫丁香+葎草的乔灌草配置控制效果最好,对TN、TP、NH4^+-N、COD、BOD5的削减率在77.76%-92.24%之间。(3)3次降雨条件下各植被配置小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降雨量的减少、降雨强度的减弱,TN的流失模数显著减少(P<0.05);TP流失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同一种植被配置下NH4+-N流失模数显著减少(P<0.05);COD和BOD5下降趋势明显。在各小区随时间及降雨条件变化的面源污染控制削减纵向比较中,3次天然降雨条件下,5个面源污染指标呈递减趋势。对于TP的削减控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小区最优;而其余4个指标,削减比最高的均为油松+金叶榆(Ulmus pumila)小区。由此可见此种植被配置模式对于面源污染控制的长期效益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植被 配置 面源污染
下载PDF
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生巧 杨蒙岭 +5 位作者 贺明星 董志强 姜启林 李建龙 彭斯涵 刘长辉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95-100,152,共7页
高陡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是矿山生态修复领域中的重难点之一。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3-2022年发表的关于高陡岩石边坡的文献进行检索与综述分析。本研究分析了高陡岩石边坡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 高陡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是矿山生态修复领域中的重难点之一。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3-2022年发表的关于高陡岩石边坡的文献进行检索与综述分析。本研究分析了高陡岩石边坡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边坡稳定性、植生环境构造、植被配置等方面对高陡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石边坡 生态修复 植被配置 植生环境构建
下载PDF
不同植被配置下土壤碳矿化潜力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玉燕 贾晓红 +3 位作者 赵昕 陈国雄 高艳红 吴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42-2448,共7页
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配置区(纯柠条、纯油蒿、柠条油蒿混交林)土壤碳矿化潜力及不同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分解。结果表明,通过103d的室内培养,相同配置不同处理的土壤碳矿化差异不显著,灌丛密度高的植被配置碳矿... 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配置区(纯柠条、纯油蒿、柠条油蒿混交林)土壤碳矿化潜力及不同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分解。结果表明,通过103d的室内培养,相同配置不同处理的土壤碳矿化差异不显著,灌丛密度高的植被配置碳矿化量高。不同生境土壤CO2-C的释放在灌丛下不加凋落物处理的情况下,单行油蒿与双行柠条样地间碳矿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7),其他各样地及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总的来说,柠条样地土壤碳矿化潜力高于其他2种样地。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不同生境土壤最初的分解速率均为1年生草本混合样>油蒿>柠条,在培养40d之后,3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趋于一致,这与草本较高的C、N、C/N比有关。另外,柠条样地的土壤加油蒿凋落物比在柠条样地的土壤中加柠条凋落物有较高的初始碳矿化潜力,这除与油蒿凋落物较易分解有关外还与不同生境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有关,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拐点,这与柠条较高的C、N、C/N有关。在不同生境的土壤中,碳矿化潜力均为灌丛下>灌丛外,灌木的存在使更多的有机质和养分积聚在灌丛下,形成灌丛肥岛,对碳的固存具有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配置 凋落物 碳矿化
原文传递
大红山矿区植被恢复措施 被引量:7
9
作者 倪应才 《林业调查规划》 2012年第5期95-99,共5页
针对大红山矿区地形、地势及植被恢复地块类型、当地林产业发展的特点,按照矿区植被恢复与矿企业创建国家"环境友好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思路,提出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树种选择、整地、客土、树种配置、树木种植等方面,... 针对大红山矿区地形、地势及植被恢复地块类型、当地林产业发展的特点,按照矿区植被恢复与矿企业创建国家"环境友好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思路,提出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树种选择、整地、客土、树种配置、树木种植等方面,并阐述各类技术要点。通过对大红山矿区进行植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矿区面貌焕然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矿区 植被恢复 树种选择 配置方式
下载PDF
植被和梯田措施对坡沟系统细沟侵蚀调控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敬兵 时鹏 +6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白璐璐 赵准 宋致华 赵倩卓 慕全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96-104,共9页
坡沟系统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的地貌单元,也是黄土高原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植被和梯田作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对于土壤侵蚀控制和生态恢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估林草、梯田对坡面细沟侵蚀的调控作用以及多措施协同... 坡沟系统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的地貌单元,也是黄土高原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植被和梯田作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对于土壤侵蚀控制和生态恢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估林草、梯田对坡面细沟侵蚀的调控作用以及多措施协同配置问题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植被和梯田的格局和配置对坡沟系统细沟侵蚀的协同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坡面4种措施:上坡位植被(措施A)、下坡位植被(措施B)、梯田(措施C)、梯田+植被(措施D)对细沟侵蚀发生和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植被覆盖度下,下坡位的植被布设细沟最大长度较上坡位的植被布设细沟最大长度减小量更大;2)第1次降雨中,侵蚀率最大值达到3500 g/min以上,第2次降雨过程中侵蚀率最大值仅为1100 g/min以上,在各产流时间内第2次降雨侵蚀率均为第1次降雨侵蚀率的1/3~1/2;3)对于各措施下细沟沟长发育率由大到小表现为措施A(6.55 cm/min)、措施C(5.71 cm/min)、措施B(3.60 cm/min)、措施D(2.69 cm/min);4)梯田与植被同时布设(措施D)对于细沟侵蚀的调控作用优于单一措施(措施B和C),梯田和植被对细沟侵蚀指数细沟侵蚀量、细沟面积、细沟密度产生了协同作用(分别为7.71%、13.76%、7.52%)。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坡沟治理措施配置和细沟侵蚀调控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植被 细沟 坡沟系统 梯田 措施配置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河岸缓冲带植被不同配置对污染负荷削减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姚立海 《吉林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16-20,共5页
以沈阳市典型河流两岸植被缓冲带为对象,对地表径流中全氮、全磷污染的消减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植被比人工植被能更好地吸收地表径流中的N、P污染物,林草混合地比单独的林地或草地能更好地吸收污染物;各类型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对P... 以沈阳市典型河流两岸植被缓冲带为对象,对地表径流中全氮、全磷污染的消减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植被比人工植被能更好地吸收地表径流中的N、P污染物,林草混合地比单独的林地或草地能更好地吸收污染物;各类型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对P的削减效果优于对N的削减效果。人工林草地、天然草地以及天然林草地对总氮的削减效果较好,各样地带对总磷的削减率无显著差异。随着污染负荷的增加,不同类型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的总氮、总磷的削减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植被配置 污染负荷 削减
下载PDF
沈阳城市绿地土壤呼吸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洁 范志平 +4 位作者 林力涛 李群 孙学凯 马溪平 李丹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以沈阳市4类植被配置方式24块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规律性,偏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时间动态变化显著相... 以沈阳市4类植被配置方式24块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规律性,偏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时间动态变化显著相关。此外,植被配置方式对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稀乔(5.68μmol·m-2·s-1)>乔草(5.66μmol·m-2·s-1)>乔灌(4.75μmol·m-2·s-1)>乔灌草(3.84μmol·m-2·s-1),稀乔和乔草土壤呼吸显著高于乔灌草配置。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由疏透度导致的地表土壤温度差异,加之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条件差异可能是不同植被配置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冬季和夏季拟合结果对比显示土壤温度是影响城市绿地碳排放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减少直达地表光照辐射、降低土壤温度是实现城市绿地减排的重要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配置 空间异质性 土壤温度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弃渣场修复的禾本科植物配置
13
作者 罗正宇 韩洪瑞 +4 位作者 王思睿 刘镌垚 胡芸菲 陶俣潼 石立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3-692,共10页
隧道工程弃渣土壤持水能力弱,营养元素匮乏,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受周缘原生植物散布,植被很难自然生长,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次生地质灾害,亟待进行人工干预进行修复。目前,对高海拔地区弃渣土中多种禾本科植物混播的修复配置比例研究较少,因... 隧道工程弃渣土壤持水能力弱,营养元素匮乏,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受周缘原生植物散布,植被很难自然生长,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次生地质灾害,亟待进行人工干预进行修复。目前,对高海拔地区弃渣土中多种禾本科植物混播的修复配置比例研究较少,因此,利用川藏线多雄拉隧道施工产出的弃渣土对3种禾本科植物进行不同播种方式的处理,出芽后对植物生长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本次种植搭配的合理性,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级。目标层为植物混种配置评价;准则层选取植物生长、土壤营养元素、土壤理化性质;3个Ⅱ级指标,指标层细化出地上生物量、根长、TOC等11个Ⅲ级指标建立最优配置模型,并利用回归方程反向验证。结果表明:H6(高羊茅∶黑麦草∶披碱草的草籽质量比6∶3∶1,播种20 g·m^(-2))、H625(高羊茅:黑麦草:披碱草的草籽质量比6∶3∶1,播种25 g·m^(-2))的处理表现突出,该播种配置趋近于隧道工程弃渣土中3种禾本科植物的最佳配置;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植物混种配置进行评价,恢复效果为H6趋于最优配比,具有最优的恢复效果;利用回归方程分析对部分影响混种种植植物配置的因素进行指标体系构建,预测最优种植比例,得出的结果与本次试验最优处理组配比的结果趋同。因此,通过本次试验证明,在元素匮乏的弃渣土中植物可以生长。混种处理下植物对弃渣土改良效果较好,但要选择合适的混播比例进行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 禾本科植物 植被恢复 植被配置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査晶晶 吴永波 +3 位作者 茆安敏 朱颖 李文霞 杨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9-645,共7页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河岸人工林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缓冲带在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不同植物组成(‘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以及不同林龄(3、4、5、6 a)方面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的差异,确定适宜的人工林缓冲带结构。【结果】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可很好地截留径流水中磷素,总磷截留率在30 m处最高,为77.30%,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率随宽度增加而提高,截留率在不同宽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较好的河岸缓冲带的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截留率分别为84.29%和93.25%;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的截留率较高,达82.37%,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可溶性磷截留率略高于杨树林,不同植物组成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较总磷好;随林龄增加,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率呈上升趋势(P<0.01),5年生时截留率最高。【结论】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且杨树林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效果较好。缓冲带在林龄较小时截留磷能力较强。图5表1参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配置 磷截留 林龄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植被配置的土壤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佟帆 魏琳 +4 位作者 刘绪军 任宪平 李志飞 王平 郝燕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期44-51,共8页
对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水土保持植物选择和配置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野外采样与原状土冲刷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坡位对土壤抗冲性具有一定影响,胡枝子与紫穗槐在不同坡位上的土壤抗... 对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水土保持植物选择和配置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野外采样与原状土冲刷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坡位对土壤抗冲性具有一定影响,胡枝子与紫穗槐在不同坡位上的土壤抗冲性不同,且在土层上层(0~10 cm)存在差异,下层(10~20 cm)的变化规律相近;不同植被配置的土壤抗冲性随冲刷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强;影响因素与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排序为:砂粒含量>土壤含水量>WSA_(0.25 mm)>根表面积密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胡枝子+杨树的模式最优,说明胡枝子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生长,可作为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用于杨树林的植被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配置 土壤抗冲性 影响因素 坡位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植被恢复方式对红壤丘陵区弃土场植被生长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焕焕 赵红 +4 位作者 邓俊双 余小晴 谢劲松 廖原 孙滨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2,共8页
以江西高速公路某弃土场为例,探讨红壤丘陵区弃土场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在了解弃土场气候特点及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测土配方,采用草灌混播方式,设置3种植被配置方案,包括植被配置1(狗牙根+百喜草+紫花苜蓿+白三叶+伞房决明+紫穗槐)... 以江西高速公路某弃土场为例,探讨红壤丘陵区弃土场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在了解弃土场气候特点及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测土配方,采用草灌混播方式,设置3种植被配置方案,包括植被配置1(狗牙根+百喜草+紫花苜蓿+白三叶+伞房决明+紫穗槐)、植被配置2(紫花苜蓿+白三叶+狗牙根+马棘+美丽胡枝子)、常规喷播(狗牙根+紫花苜蓿+马棘),2种基肥配置方案,包括基肥配置1(50 g/m^(2)复合肥)、基肥配置2(100 g/m^(2)复合肥),分析不同处理下植被恢复情况及土壤理化性质,并确定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植被配置1+基肥配置2恢复方式下植被长势好,密度较大,1个月后覆盖率达到80%,土壤理化性质较其他处理具有显著变化,与常规喷播相比,土壤容重减少0.17 g/cm^(3),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及碱解氮浓度分别提高了19.68%、62%和8%,有效解决了弃土场复绿覆盖不均匀、时间长的难题,可以起到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土场 植被配置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不同配置模式的城市森林植被对PM_(2.5)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冰 赵新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4-212,共9页
研究不同配置的森林植被对PM;的吸附,从而为城市不同环境条件下,降低空气中的PM;质量浓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寻求适宜的森林植被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选定的针叶混、针阔混、针叶纯林、阔叶混、阔叶纯林和乔灌混6种配置模式的森林... 研究不同配置的森林植被对PM;的吸附,从而为城市不同环境条件下,降低空气中的PM;质量浓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寻求适宜的森林植被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选定的针叶混、针阔混、针叶纯林、阔叶混、阔叶纯林和乔灌混6种配置模式的森林植被吸附PM;量,分析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质量浓度日变化,研究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对PM;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质量浓度日均值最大的为针叶混,针叶混和乔灌混次之,最小的为阔叶纯林;不同配置模式森林植被在5~10月中,PM;单位叶面积吸附量大小排序为针叶混(0.744μg·cm^(-2))>乔灌混(0.709μg·cm^(-2))>针叶纯林(0.625μg·cm^(-2))>针阔混(0.53μg·cm^(-2))>阔叶混(0.483μg·cm^(-2))>阔叶纯林(0.407μg·cm^(-2)),其中针叶混是阔叶纯林的1.83倍,在不同的配置模式中,针叶混的PM;吸附量最大,纯林的PM;吸附量较小,阔叶纯林的PM;吸附量最小;5~10月不同配置模式空气PM;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出如下排序,针叶混>乔灌混>针叶纯林>针阔混>阔叶混>阔叶纯林,其中针叶混配置模式空气PM;质量浓度日变化最大、其次是乔灌混、阔叶纯林配置模式的最低。根据不同配置模式单位叶面积PM;吸附量,选择相应的树种及相应的植物组合方式,可有效减少空气中PM;等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配置模式 PM_(2.5) 吸附特征
下载PDF
景海高速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生态重建效果分析
18
作者 高杨 李卓 +2 位作者 段霄祥 白忠稀 李世玉 《四川环境》 2023年第5期185-192,共8页
高速公路建设中一些深挖的岩质地段,通常会出现生态修复困难的高陡岩质边坡,用传统的修复方式很难成功复绿,研发出能成功修复这些边坡的技术对“美丽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采用传统液压喷播边坡绿化技术不能修复的景海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建设中一些深挖的岩质地段,通常会出现生态修复困难的高陡岩质边坡,用传统的修复方式很难成功复绿,研发出能成功修复这些边坡的技术对“美丽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采用传统液压喷播边坡绿化技术不能修复的景海高速公路高陡岩质边坡进行生态修复攻关。分析了该高陡岩质边坡的立地条件,发现其土壤pH<2、多种有毒有害元素污染严重、岩石上基本没有土壤、坡度>45度,立地条件极端恶劣。我们用改进了的植生袋并配合植物选择和工艺种植技术进行生态重建。结果表明,工程实施14个月,成功将植被盖度恢复到98%以上,与周边自然系统相当,形成较稳定的群落结构,完成了攻关。结果为公路边坡绿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为科学合理开展困难地区边坡绿化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质边坡 边坡绿化 生态修复 植被修复 植物配置
下载PDF
河滨修复湿地不同植物配置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建强 沙晨燕 +2 位作者 吴健 王卿 鄢忠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6-1423,共8页
为了探讨河滨修复湿地在不同条件下CH4的排放规律及降低CH4排放的调控途径,以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河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种类配置及植株密度进行人为调控,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 为了探讨河滨修复湿地在不同条件下CH4的排放规律及降低CH4排放的调控途径,以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河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种类配置及植株密度进行人为调控,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夏季最大,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50%以上;冬季最小,低于全年CH4总排放量的5%.2植物种植会明显增加CH4的排放,不同植物类型通过改变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气体传输机制以及产CH4菌群落来改变湿地的CH4排放,4种供试植物中,通气组织较发达的芦苇和水葱湿地CH4排放通量分别为(1.98±0.78)和(1.41±0.58)mg/(m2·h),显著低于黄菖蒲的(6.77±1.92)mg/(m2·h).3提高植株密度可以通过增加输气通道和提高w(SOC)来促进湿地CH4排放,黄菖蒲植株密度为150株/m2时,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0.31±2.56)mg/(m2·h),比植株密度为56株/m2时高出近30%.因此,建议在新建和修复河滨湿地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种植芦苇和水葱等通气组织较发达的植物,并在满足湿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营造等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控制植株密度,以有效减少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河滨 修复湿地 植物配置 调控
下载PDF
大循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植物种组合筛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云鹏 崔玉萍 +1 位作者 陈双全 陶双成 《公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7-352,共6页
我国西北寒旱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小,植被的立地条件差,在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时会产生大量劣质边坡,亟需开展生态防护和植被恢复工程。依托青海省大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劣质边坡生态防护试验工程,通过设置不同草本、灌木植物组合,结合... 我国西北寒旱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小,植被的立地条件差,在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时会产生大量劣质边坡,亟需开展生态防护和植被恢复工程。依托青海省大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劣质边坡生态防护试验工程,通过设置不同草本、灌木植物组合,结合定期植被恢复效果观测,探究适用于青海省高速公路边坡的植物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草本搭配和灌木的配置形式应用于寒旱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效果较差,受到寒旱区恶劣环境以及高速公路边坡特征的影响,宜采用单一的植被配置形式进行边坡植被恢复,植物种建议优选老芒麦、青海中华羊茅和同德小花碱茅等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劣质边坡 植被恢复 寒旱区 植被配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