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嘉平大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8
1
作者 甘霖 谢永红 +1 位作者 吴正琴 夏先强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7-320,共4页
‘嘉平大枣’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糖、酸及维生素C含量在各年间虽有差异 ,但均遵循各自的规律变化 ,与生长期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果实全糖含量随果实成熟逐渐增加 ,到完熟后期剧增 ,与生长期呈极显著的指数曲线正相关 ,3年均值回归方程为 ... ‘嘉平大枣’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糖、酸及维生素C含量在各年间虽有差异 ,但均遵循各自的规律变化 ,与生长期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果实全糖含量随果实成熟逐渐增加 ,到完熟后期剧增 ,与生长期呈极显著的指数曲线正相关 ,3年均值回归方程为 :Y =1.4 4 46e0 .0 2 57x,r=0 .9833 (n =7)。果实酸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 ,拟合曲线为二次多项式反抛物线 ,相关系数r =0 .9958 (n =7)。维生素C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果核完全硬化时达最高 ,完熟后期缓慢减少 ,拟合曲线为 3次多项式 ,3年均值回归方程为 :Y =0 .0 0 76X3- 1.84 8X2 +138.4 3X - 2 4 90 .8,r=0 .980 7 (n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年变化 果实发育 糖分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生物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5
2
作者 郑晓翾 赵家明 +3 位作者 张玉刚 吴雅琼 靳甜甜 刘国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3-538,共6页
根据呼伦贝尔草原大范围草地生物量的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沿着环境梯度,不同区域草地生物量差异显著,其变化与水分、温度变化关系不显著,与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 根据呼伦贝尔草原大范围草地生物量的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沿着环境梯度,不同区域草地生物量差异显著,其变化与水分、温度变化关系不显著,与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制约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当地草地利用方式使土壤养分成为制约草地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而影响草地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变化规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宁微 马雁军 +1 位作者 王扬锋 刘晓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2-646,共5页
利用2008年丹东沙尘暴监测站的ρ(PM10),ρ(PM2.5)和ρ(PM1)监测资料,探讨了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外来源经中长距离输送引发的沙尘中携带了大量的粗颗粒物,而细颗粒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可... 利用2008年丹东沙尘暴监测站的ρ(PM10),ρ(PM2.5)和ρ(PM1)监测资料,探讨了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外来源经中长距离输送引发的沙尘中携带了大量的粗颗粒物,而细颗粒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居中;丹东粗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但粗颗粒物中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却非常高;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能见度的影响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变化特征 能见度 相关关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年代际模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咸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1-868,共8页
用近百年的海温 (SST)资料 ,分析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基本形势 (模态 )。结果表明 ,它主要存在准 7~ 1 0年周期和准 2 5~ 35年周期两类年代际变化 ;这两类年代际变化又都有类似的形势 (模态 ) ,但却与所谓“类ENS... 用近百年的海温 (SST)资料 ,分析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基本形势 (模态 )。结果表明 ,它主要存在准 7~ 1 0年周期和准 2 5~ 35年周期两类年代际变化 ;这两类年代际变化又都有类似的形势 (模态 ) ,但却与所谓“类ENSO模”明显不同。同时 ,两个年代际模都有呈西北—东南向振荡和沿海盆作顺时针旋转的共存活动 (演变 )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温 年代际变化 模态 演变
下载PDF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Regional Dry and Wet Heatwave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0–2008 被引量:31
5
作者 丁婷 钱维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22-337,共16页
Daily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 humidity records from 510 station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0–2008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heatwave (HW) events. D... Daily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 humidity records from 510 station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0–2008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heatwave (HW) events. Dry and wet HW events were compared by different definitions. Regionally, both dry and wet HW events are commonly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in the monsoon area, with neither type occurring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while the north-northwest region of the country experiences dry HW events and a few wet HW events.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ountry, site dry HW events occurred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and mostly in June, while site wet HW events occurred from April to October and mostly in September. In total, 163 regional wet HW events were identified. The ten longest regional wet HW events lasted for more than 20 days, while the mean duration for 163 events was about 11 days. For the top ten events, six occurred after the 1990s, compared with four before this time. Global surface warming was clear since 1979, but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regional wet HW event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the 1980s, increasing remarkably since the 1990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might be the strong interdecad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s well as water transport related directly to temperature contrasts in different regions, rather than global-mean temperatur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extreme HEATWAVE geographical pattern temporal variation China
下载PDF
香溪河水系附石藻类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26
6
作者 贾兴焕 吴乃成 +1 位作者 唐涛 蔡庆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1-886,共6页
香溪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库区内第一大支流.对香溪河2005年7月—2006年6月干流及主要支流上12个样点的附石藻类进行调查,共观察到藻类218种,其中硅藻183种、绿藻24种、蓝藻10种、黄藻1种,硅藻门的线形曲壳藻为绝对优势种.其物种丰富度... 香溪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库区内第一大支流.对香溪河2005年7月—2006年6月干流及主要支流上12个样点的附石藻类进行调查,共观察到藻类218种,其中硅藻183种、绿藻24种、蓝藻10种、黄藻1种,硅藻门的线形曲壳藻为绝对优势种.其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时空动态差异显著(或接近显著),总平均值分别为32和1.54.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年总平均值分别为8.75×109cells.m-2和14.62 mg.m-2.不同样点的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古夫河支流最高,九冲河支流最低,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不同季节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附石藻类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与海拔及水流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氮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石藻类 时间动态 空间格局 香溪河
下载PDF
云南地方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与地理生态差异(英文) 被引量:22
7
作者 曾亚文 刘家富 +4 位作者 汪禄祥 杜娟 普晓英 杨树明 张洪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66-1173,共8页
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K,Ca,Mg,Fe,Zn,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 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K,Ca,Mg,Fe,Zn,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P>K>Mg>Ca>Fe>Zn>Cu>Mn,多样性指数为P>Mn>Cu>K>Mg>Zn>Fe>Ca。滇中一季籼粳稻区是高Ca(164.86μg/g),Fe(38.33μg/g)和Zn(39.03μg/g)糙米的分布中心,尤其是大理和楚雄州糙米的Ca(205.88,223.33μg/g),Fe(87.89,121.45μg/g)和Zn(44.13,39.33μg/g)含量在云南16个地州中最高。思茅地区是云南低磷、低钾和低镁糙米含量的分布中心;红河和文山州是云南高钾和高铜糙米的分布中心。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和德宏州是云南地方稻糙米基于8种矿质元素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也是糙米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这与基于云南地方稻种形态、同工酶和SSR标记确定的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有一定的相似趋势;这是本文中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结果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糙米矿质元素(特别是磷)含量的多样性与稻种的遗传和基因多样性可能有某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含量 变异类型 地理生态 云南地方种
下载PDF
小麦族几种近缘植物细胞在长期离体培养中的染色体变异 被引量:18
8
作者 宋锡全 夏光敏 陈惠民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2000年第1期33-38,共6页
对小麦及其4种近缘属间禾草进行了长时间(0.5~5.7年,个别8.6年)的愈伤组织培养,在继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在染色体倍性低的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2n=2x=14)及新麦草(Psathy... 对小麦及其4种近缘属间禾草进行了长时间(0.5~5.7年,个别8.6年)的愈伤组织培养,在继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在染色体倍性低的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2n=2x=14)及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2n=2x=14)倾向于数目的增大;染色体倍性高的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趋向于数目的减少;而倍性居中的羊草(Leymuschinensis,2n=4x=28)既有增大也有减小;染色体倍性最高的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2n=6x=70)最为稳定,但也有减少的趋向。愈伤组织的胚性主要与二倍体及亚二倍体的总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近缘植物 组织培养 染色体变异 同工酶
下载PDF
1991~2010年中国小时暴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城镇化因子的空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方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采用1991~2010年小时降水数据对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1~2010年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年累计值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黑龙江漠河—云南腾冲... 采用1991~2010年小时降水数据对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1~2010年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年累计值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黑龙江漠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部地区,该界线以西则是低值地区,其中小时暴雨变化最为显著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中国白昼和夜晚的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在空间分布上也有类似的规律。在日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呈现出双峰现象,最高值均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下同),而最低值出现在12:00。同时选择表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夜晚灯光指数、黑炭气溶胶、低能见度日数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4个因子,分别与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做空间相关分析。在全国平均水平上,4个空间相关系数均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一级分区上,空间相关系数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最为明显的是II分区和III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暴雨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日变化 时空格局 中国
下载PDF
硬脆性泥页岩水化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 被引量:25
10
作者 石秉忠 夏柏如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4,124,共7页
为解决硬脆性泥页岩地层的井壁失稳问题,利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CT成像数字岩心分析等,测试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三段的岩样,分析硬脆性泥页岩水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矿物颗粒间天然微孔缝的毛细管效应促进... 为解决硬脆性泥页岩地层的井壁失稳问题,利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CT成像数字岩心分析等,测试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三段的岩样,分析硬脆性泥页岩水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矿物颗粒间天然微孔缝的毛细管效应促进内部矿物水化,水化作用又促进次生孔缝的产生扩展,是导致微观结构发生变化直至宏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初始微观结构破坏主要发生在矿物颗粒间面面或点面接触结构界面;微观结构变化本质上表现为微观裂纹的扩张、扩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脆性泥页岩 微观结构 水化作用 变化规律 颗粒界面
下载PDF
甘肃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23
11
作者 高彦净 谢余初 +2 位作者 钱大文 张玲玲 巩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7,共7页
基于1998—2012年SPOT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甘肃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2年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量最大(737.30km... 基于1998—2012年SPOT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甘肃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2年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量最大(737.30km2),2012年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达70.7%,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北部、岷江东岸、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及其以北区域。(2)研究期间,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整体改善、局地退化,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和轻度增加的总面积和比例分别为4 675.90km2,25%,显著减少的面积仅占3.84%。(3)1998—2012年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密度增加了58.23%;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LSI,AWMPFD和IJI分别增大到25.14,1.128,80.01;香农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减少到1.342,0.834。(4)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是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白龙江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秦岭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 被引量:21
12
作者 郭思琪 韩磊 +3 位作者 赵永华 员学锋 王达 李蕴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67-2176,共10页
土壤侵蚀是制约秦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秦岭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解译结果,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计算各年的土壤侵蚀量,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秦岭地... 土壤侵蚀是制约秦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秦岭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解译结果,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计算各年的土壤侵蚀量,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秦岭地区5个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探讨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及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秦岭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面积均有明显改善,2005年和2015年总侵蚀量分别为0.90×10^8和0.33×10^8 t,减少了63.33%;研究区内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南至北减弱的特征;位于研究区西部的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872.80、1454.31和1461.91 t·km^-2·a^-1;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高程等地形因子呈正相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均有减弱的趋势,其中未利用土地土壤侵蚀的降低最为明显;秦岭地区的整体侵蚀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斑块总数减少,破碎度指数变小,景观异质性降低,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景观的干扰随时间而减弱,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RUSLE
原文传递
典型红壤侵蚀景观的时空变化——以福建长汀为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武国胜 林惠花 +2 位作者 朱鹤健 沙晋明 戴文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25-1832,共8页
基于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长汀县1988、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获取侵蚀景观类型数据,并利用空间数学模型分析了1988—2007年研究区侵蚀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2007年,研究区不同强度的侵蚀景观类型具有互相转... 基于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长汀县1988、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获取侵蚀景观类型数据,并利用空间数学模型分析了1988—2007年研究区侵蚀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2007年,研究区不同强度的侵蚀景观类型具有互相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侵蚀强度较重的景观向侵蚀强度较轻的景观转移,同时存在少量侵蚀强度较轻景观向侵蚀强度较重景观转移的情形,研究区侵蚀景观空间质心的变化不大,河田镇一直是研究区侵蚀核心区域;研究期间,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反映出研究区景观的低异质性、低破碎化和规则化趋势;斑块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反映出低侵蚀强度、易治理的斑块整体好转,且合并变大,而高侵蚀强度、难治理的斑块则局部好转而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景观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格局指数 长汀县
原文传递
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白默飞 刘盛全 +1 位作者 周亮 刘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3,共5页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林场选取的20年生兴安落叶松4株木材为材料,通过对其管胞长度和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和微纤丝角的测定和分析,探讨了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平...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林场选取的20年生兴安落叶松4株木材为材料,通过对其管胞长度和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和微纤丝角的测定和分析,探讨了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平均值为2125.43μm,管胞宽度的平均值为35.06μm,长宽比的平均值为60.67,壁腔比的平均值为0.33,微纤丝角的平均值为27.37°,兴安落叶松木材属于长纤维,是很好的制浆造纸纤维原料。(2)兴安落叶松管胞长度的平均值变异范围为2259.25~2032.25μm;管胞宽度为36.08~34.01μm;长宽比变异范围为64.81~56.39;壁腔比变异范围为0.3916~0.2917;微纤丝角变异范围为27.03°~27.97°,方差分析表明,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株间差异不显著。(3)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化模式为PanshinII型;管胞宽度、长宽比径向变化为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增加;壁腔比径向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微纤丝角径向变化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管胞形态特征 微纤丝角 变异规律
下载PDF
中国板栗36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燕 张树航 +2 位作者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1009,共19页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叶片表型性状 群体间 群体内 变异规律 表型多样性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建军 朱乾根 周铁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13-320,共8页
以海陆气压差定义的夏季风强度指数为依据,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东亚夏季风强时,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多也可能少,但以少雨为主;季风弱时,中国降水也是或多或少,但以多雨为主。依此可以将季风与降水的... 以海陆气压差定义的夏季风强度指数为依据,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东亚夏季风强时,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多也可能少,但以少雨为主;季风弱时,中国降水也是或多或少,但以多雨为主。依此可以将季风与降水的异常关系分成强季风强降水(A)、强季风弱降水(B)、弱季风强降水(C)、弱季风弱降水(D)四种关系型。其中(A)型和(D)型、(B)型和(C)型的降水呈反相似性分布,主要特殊性反映在东北、华北以及东南等部分沿海小范围区域。夏季风环流强弱仅为中国降水异常提供背景,降水的多少及区域性差别与当时局地的天气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夏季 降水 年际异常 分型研究 大气环流
下载PDF
独叶草叶宏观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晓 王志诚 +2 位作者 马亦生 李智军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076-1081,共6页
根据独叶草分布区内 8个居群的叶的 8个宏观性状在散点图上的表现 ,探讨了独叶草的形态变异式样。结果表明 ,独叶草在叶宏观性状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表现在不同居群间及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上 ,但在居群间或由不同居群... 根据独叶草分布区内 8个居群的叶的 8个宏观性状在散点图上的表现 ,探讨了独叶草的形态变异式样。结果表明 ,独叶草在叶宏观性状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表现在不同居群间及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上 ,但在居群间或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间在性状上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叶草 形态变异式样
下载PDF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 被引量:14
18
作者 许向春 张春花 +2 位作者 林建兴 吴名杰 翁小芳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29,共7页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夜间最低温度升高是引起海峡雾日减少的主要原因。琼州海峡沿岸雾多出现在冬春季节,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6:00~07:00,消散峰值时间为08:OO~09:00。利用1987~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总结了产生琼州海峡沿岸雾的3种天气形势,根据雾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趋势变化 天气形势 预报指标
下载PDF
Decadal Variation of Summer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仁广 陈烈庭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80-92,共13页
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rainfall during 1951 through 1990 are analyzed by using summer rainfall data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Four major patterns of decadal variations are identified. The decadal variations of s... 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rainfall during 1951 through 1990 are analyzed by using summer rainfall data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Four major patterns of decadal variations are identified. The 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rainfall showed northward shift in the eastern China from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to North China. Summer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underwent two obvious decadal transitions during the 40 years: one from rainy period to drought period in the end of the 1950′s, the other from drought period to rainy period in the late 1970′s. Correspondingly,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through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howed two similar obvious transitions. The East Asian/Pacific (EAP) pattern switched from high index to low index in the end of the 1950′s and from low index to high index in the late 1970′s, respectively. Henc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AP pattern not only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but also in the decadal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rainfall Decadal variation EAP pattern
下载PDF
城市化建设对降水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秀洪 刘丙军 陈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91-1601,共11页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区下垫面热力学、动力学特性以及大气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过程。论文采用广州市1980、1990、2000和2010年土地遥感数据反演城市化建设进程,并利用1984—2015年汛期(4—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城市化建设对降水...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区下垫面热力学、动力学特性以及大气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过程。论文采用广州市1980、1990、2000和2010年土地遥感数据反演城市化建设进程,并利用1984—2015年汛期(4—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城市化建设对降水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后广州市城市化建设明显加快,城镇土地以20.3 km^2/a的速度扩张,进入城市化快速期;2)对比城市化缓慢期,城市化快速期城区短历时降水发生时段变化显著,短历时1~3 h降水午后发生频率明显增加4.1%,短历时4~6 h降水凌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5.2%;3)城市化快速期城区短历时降水强度增强,短历时1~3 h、4~6 h降水平均强度分别提高7.4%和10.9%,极端小时所占比例分别增加2.4%和4.4%;4)城市化快速期城区短历时降水雨型变化明显,短历时4~6 h降水事件中单峰型、前期与中期集中型降水年均次数分别增加29.1%和4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场次降水 降水日变化 降水雨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